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藝術創作作為一種獨特的力量,能夠為鄉村建設帶來新的活力和機遇。文章以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藝術創作在鄉村建設中的實踐應用,分析其對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希望能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帶來全方位變革。隨著投入持續增加,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為藝術創作筑牢物質根基。同時,鄉村旖旎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為藝術創作的不竭靈感之源。藝術家通過繪畫、攝影等形式,生動展現鄉村魅力,吸引社會廣泛關注。更關鍵的是,藝術創作激發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力推動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深入探究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的路徑意義重大。一方面,借助藝術提升鄉村文化品位,打造獨特吸引力,為鄉村帶來新機遇,如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組織藝術專業學生深入鄉村,開展設計規劃與墻繪創作等。另一方面,深度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融入創作,塑造鄉村文化品牌,激發鄉村活力。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還能實現高校教育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鄉村振興戰略與藝術創作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目標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是為了解決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本原則包括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等。主要目標是實現鄉村在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經濟方面,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文化方面,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在生態方面,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環境,加強生態保護。只有實現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等協同發展,才能真正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藝術創作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1.文化品質的提升
藝術創作能夠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豐富其文化內涵。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應根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綜合考量鄉村整體環境和地方特色,做到藝術介入與當地特色的和諧統一[2]。藝術家們深入鄉村,以繪畫、雕塑、攝影等形式展現鄉村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人文歷史,讓鄉村的獨特魅力得以具象化呈現。這不僅提升了鄉村文化品位,還增強了鄉村的文化吸引力。例如,色彩斑斕的墻繪不僅可以美化鄉村環境,還能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特色的鄉村雕塑作品能成為鄉村的標志性景觀,吸引游客前來參觀。藝術創作讓鄉村不再只是傳統的農業生產之地,更是充滿文化韻味和藝術氣息的精神家園,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2.經濟發展的推動
藝術創作對鄉村經濟的推動作用顯著。一方面,藝術創作能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獨特的藝術景觀,如創意雕塑、彩繪墻等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游客的到來帶動了鄉村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藝術創作有助于鄉村農產品包裝設計創新。藝術家與當地企業合作,將傳統農產品包裝與現代創意藝術理念相結合,設計出具有藝術價值和實用性的農產品包裝盒,通過旅游銷售和網絡平臺推廣,提高產品附加值。這些產業的發展為鄉村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增加農民收入,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
3.生態環境的改善
藝術創作與鄉村自然環境的結合能產生獨特魅力。藝術家們利用鄉村的山水田園、古老建筑等元素進行創作,如在田間地頭設置富有創意的雕塑,為自然風光增添藝術氣息。墻繪藝術可以與鄉村的房屋、圍墻融合,描繪出鄉村四季美景或傳統農耕場景,使鄉村更具韻味。同時,藝術創作也能激發村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共同維護美麗宜居的鄉村生態。這種結合不僅提升了鄉村的視覺美感,還營造出充滿詩意和人文情懷的鄉村生態環境,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心靈棲息地。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合作背景與契機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六鎮、新豐縣各鎮村等鄉村合作幫扶有著多方面原因和契機。從專業優勢看,學院擁有水利、電力、建筑設計等專業,能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藝術設計等專業可助力鄉村美化。從社會責任角度,學院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為地方發展貢獻力量。韶關市鄉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為學院提供了實踐教學和科研創新的平臺。雙方合作既可以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等全面發展。
具體實踐
1.打造鄉村文化規劃設計新貌
學院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專業優勢,為鄉村帶來全新風貌。學院師生組建實踐團隊,先后組織600余人次深入鄉村實地調研。足跡從一六鎮樂群村等5個村落及一所學校,拓展至新豐縣各鎮區,乃至校區屬地東風村等3個村落,累計開展20余次社會服務活動,收集了翔實的第一手鄉村建設調研資料,并建立一六鎮樂群村、新豐縣高橋村社會實踐育人基地。
在規劃設計上,學院制訂系統方案,規范流程,科學規劃,構建“探索—設計—實施—反饋”的工作閉環。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引導他們深入鄉村,憑借專業技能助力鄉村建設規劃,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學院整合各方平臺資源,形成互助協同機制,借助政府平臺,從鄉村產業振興與人居環境提升規劃入手實操,協助駐村干部解決6個自然村“三清三拆”的難題。組建多支服務隊伍,與一六鎮、新豐縣和從化區結對幫扶,落地多個建設項目,推動幫扶地區在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塑造獨特鄉村文化景觀,提升鄉村整體形象。同時,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中,師生運用繪畫技巧,在鄉村墻壁上描繪鄉村故事、農耕文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面,將單調墻面變為藝術畫廊,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鄉村魅力。
2.點亮鄉村物產新顏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農產品作為鄉村經濟的關鍵支柱,其包裝設計日益受到關注。學院積極助力,將藝術創作作為賦能農產品包裝設計的有力手段。學院師生憑借藝術設計專長,深入鄉村,組建“設計顧問服務隊”,與當地農產品合作社開展深度合作,攜手探尋農產品包裝的藝術創新路徑。服務隊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元素與民俗風情,從設計性、傳達性、前瞻性、功能性、價值性、可持續性六個維度出發,精心為一六鎮靈芝生產基地及合作社的農產品進行包裝設計。他們巧妙地將鄉村獨特元素融入包裝,不僅大幅提升了產品的視覺美感,更賦予農產品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極具創意與藝術感的包裝設計,成功吸引了廣大消費者的目光,顯著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成為宣傳鄉村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這一舉措,鄉村物產煥然一新,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注入全新活力,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3.策劃與組織鄉村文化活動盛景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鄉村文化振興是農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內在要求、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必然要求、中國全面現代化的時代要求[3]。學院組建專業項目服務團隊,深入鄉村調研,精準把握居民文化需求與喜好,據此精心制訂個性化文化活動方案。組織學生舉辦文藝演出,包含歌舞、小品、朗誦等節目,帶來視聽盛宴。同時,開展文化講座和培訓,為留守兒童開設繪畫課,舉辦手工藝品制作、攝影藝術培訓,提升居民文化素養與藝術技能。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與美化,繪制文化墻、搭建簡易舞臺,打造優質活動場地。學院還鼓勵學生與居民深度互動,共同策劃組織活動,增強居民參與感與歸屬感,如舉辦趣味鄉村運動會。這些舉措極大豐富了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
實踐成果與經驗總結
1.實踐成果展示
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成效顯著。在鄉村面貌上,曾經破舊的房屋外墻經色彩斑斕的墻繪裝點,呈現出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成為亮麗風景線。公共空間因藝術墻繪和景觀小品,洋溢著藝術氛圍。經濟層面,藝術創作吸引眾多游客,帶動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發展,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其賦能農產品包裝設計,為特色產業注入活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藝術創作激發鄉村居民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感,推動鄉村文明建設。這些成果充分彰顯了藝術創作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推動作用。
2.經驗總結與反思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需深度探討藝術的社會價值與鄉建策略,以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提升鄉風文明,總體上實現鄉村有效治理[4]。在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實踐中,積累了諸多寶貴經驗教訓。經驗層面,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是基礎,唯有如此,方能創作出契合鄉村風格的藝術作品。多方合作不可或缺,政府、高校、企業與村民攜手,整合資源形成強大合力。注重本土人才培養,為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教訓方面,項目規劃初期需充分考量資金可持續性,防止因資金短缺致使項目中斷。藝術創作必須緊密貼合鄉村實際需求,否則難以發揮實效。此外,要強化對藝術作品的后期維護管理,確保其長期發揮價值。這些經驗教訓為后續鄉村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更好地實施,推動鄉村在藝術賦能下,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的全方位發展。
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面臨的挑戰
1.鄉村資源有限
鄉村藝術創作資源匱乏。經濟薄弱致使資金難以為繼,藝術創作所需的材料、設備購置與藝術家報酬支付受限。專業藝術人才稀缺,既難以吸引外部人才扎根,本地居民又缺乏創作技能與素養。技術層面,先進創作工具與數字化技術應用不足。這些局限制約了藝術創作的規模、質量與創新性,阻礙鄉村文化與經濟發展。
2.藝術與鄉村需求的對接問題
藝術創作契合鄉村需求頗具挑戰。需深入洞悉鄉村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與發展訴求,藝術家應與村民深度交流,保障創作貼合鄉村特色。建立政府、藝術家、村民多方參與的溝通機制,明確鄉村對藝術創作的期望,如增強旅游吸引力、傳承文化等。舉辦藝術工作坊,讓村民參與創作,提升認同感。借助虛擬現實等科技展示方案,依據鄉村反饋及時調整,實現有效對接。
3.可持續發展問題
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可持續性是關鍵。一方面,構建政府、企業、高校與社會組織的多方合作機制。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社會投入,企業投資鄉村產業實現雙贏,為高校輸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注重培育鄉村本土藝術人才,激發村民創作熱情與文化自覺,使其成為藝術建設主體,為項目長期發展注入活力。
應對策略
1.整合資源,多方合作
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等資源對鄉村建設意義重大。政府發揮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作用,制定鄉村振興政策,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與藝術創作項目。企業憑借資金與市場運作經驗,投資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產業,為鄉村經濟注入活力。高校提供專業人才與智力支持,組織師生開展調研、創作與技術服務。各方搭建合作平臺,明確分工、協同作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美麗且富有內涵與活力的鄉村,助力鄉村振興。
2.加強溝通與調研
深入了解鄉村需求并強化溝通,是確保藝術創作契合鄉村實際的關鍵。藝術創作者要積極實地調研,了解鄉村歷史文化、風俗與產業特色,通過與村民交流挖掘鄉村魅力。組織座談會、工作坊,讓村民參與創作討論,尊重其建議。建立反饋機制,創作中依村民反饋調整完善,使藝術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鄉村實用性,融入鄉村生活。
3.建立長效機制
建立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的長效機制,需制定可持續規劃與措施。全面評估鄉村自然景觀、文化遺產等資源,據此制定個性化藝術創作規劃,明確各階段目標任務,確保與鄉村發展同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創作項目與培養人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拓寬資金渠道。組建專業藝術指導團隊,定期指導評估,及時調整策略。加強宣傳推廣,提升鄉村藝術知名度與影響力,吸引游客與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保障藝術創作持續賦能鄉村建設。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藝術創作于鄉村建設意義重大。以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借助專業優勢,在鄉村文化規劃設計、物產包裝、文化活動策劃等方面積極作為,極大提升鄉村文化品質,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有力促進鄉村經濟增長與文化繁榮,實現高校與鄉村建設雙贏。但實踐中仍面臨挑戰,如鄉村資源有限,資金、人才、技術匱乏制約藝術創作規模與質量;藝術與鄉村需求對接需多方協調;項目可持續發展缺乏完善機制。
展望未來,藝術創作賦能鄉村建設前景廣闊。可深入融合現代藝術與傳統鄉村文化,挖掘特色藝術形式,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提升鄉村藝術體驗感與傳播力,助力鄉村振興邁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江凌.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促進地方創生的理論進路與實踐省思[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05):46-58.
[3] 宋陽.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3.
[4] 陳炯.藝術振興鄉村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02):163-172.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級企業工作室“鄉村振興藝術創作企業工作室”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校級課程思政教改項目“課程思政教學策略、模式與實施路徑研究——以《建筑效果圖設計》為例”(編號:2024030242)。
(作者單位: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