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統戰工作在資源整合與思想引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動鄉村全面發展的關鍵部分。“統戰+”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治理方式,在基層治理、鄉村經濟、理論宣講、鄉賢助力等方面展現出了顯著成效。文章提出“統戰+鄉村經濟”“統戰+理論宣講”“統戰+鄉賢助力”“統戰+基層治理”四種策略,探討統戰資源在經濟增長、思想推廣、社會公益及基層治理中的有效運用。研究結果顯示,“統戰+”模式推動了鄉村資源的高效配置,激發了鄉村內部潛力,促進了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持續且有力的體制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需求,又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步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鄉村發展面臨資源整合有限、基層治理薄弱、經濟結構單一等多重阻力。在此情境下,基層統戰工作以匯聚多方資源、協調各界力量的特質,展現出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統戰+”模式在資源整合與思想引導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從“統戰+鄉村經濟”“統戰+理論宣講”“統戰+鄉賢助力”“統戰+基層治理”四方面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通過構建多元參與和協同治理機制,統戰工作顯著提升了鄉村資源配置效率,并為基層治理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統戰+鄉村經濟”:結合資源優勢,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統戰+鄉村經濟”為鄉村產業振興格局注入了深層動能。首先,統戰成員的資源廣泛而多元,能在引資、技術輸出,以及市場渠道等方面形成交叉支持。統戰部門可設立專門基金,聚集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從而加速對鄉村特色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扶持。在此過程中,通過統戰的紐帶作用,鄉村和企業的溝通橋梁得以架設。以企業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資源的集成為基點,鄉村經濟可逐步形成互補互利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集中、產業集聚的轉型升級。通過推廣鄉村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新型項目,外部資本積極性被激發。同時,鄉村經濟的可持續性也在穩步提升。
統戰成員中的技術人才、企業家也可直接參與鄉村經濟項目。統戰部門可根據實際需求組織技術團隊,為各地鄉村量身定制技術支持和產業培訓。技術團隊的介入,填補了當地技術短板。同時,也為鄉村產業帶來了創新力量。統戰部門在鄉村可設立“農商合作服務站”,集中商業資源、搭建農產品流通網絡,助力鄉村產品對接市場,拓寬銷售渠道,以提升競爭力。
此外,統戰推動產業聯盟平臺的建設,使鄉村企業與農業主體間的協作進一步加深。統戰資源通過扶持和鼓勵,促成了鄉村合作社、產業聯盟等經濟組織的形成,吸納了更多農戶加入其中,并逐步積聚了產業規模效應。在小規模的農戶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化、標準化的合作經營模式后,抱團發展的良性循環逐漸顯現。在實際操作中,統戰部門通過推動多方利益聯結,幫助鄉村企業和合作社在產業鏈上實現了互補,使得資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經濟效益也逐漸放大。
統戰部門還可利用成員中的企業家資源,設立幫扶計劃,以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鄉村企業。通過與鄉村企業的定期溝通和需求調研,統戰部門可提供精準支持,使鄉村企業在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得到充分發展。以“企業幫扶+村社共建”的模式為依托,鄉村產業不僅得到了資源支撐,還獲得了制度上的穩定保障。此外,針對返鄉農民、青年等群體,統戰部門可設立扶持機制,并提供創業指導、資金支持,以推動市場拓展,引導更多鄉村人才加入本地經濟建設,形成經濟發展的多元態勢。
“統戰+理論宣講”:組織宣講隊伍,提升基層思想意識
“統戰+理論宣講”致力于將統戰工作與鄉村思想意識的提升深度結合,使黨的政策理念和方針主張真正扎根鄉村。統戰部門可依據各村實際情況,組建由統戰成員構成的理論宣講隊伍,以更直接、更貼合的方式將黨的理論與群眾生活相連。為使宣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部門可根據不同地域或產業特征劃分宣講小組,深入各村落,面向地方開展理論宣講,讓黨的聲音以“接地氣”的形式抵達村民心中。
在宣講形式的豐富性上,統戰部門可將宣講嵌入各類鄉村文化活動中,使理論宣講與百姓生活融為一體。具體而言,可借助當地的集會、文化節或民俗活動,將政策理念滲透到村民的日常情境中,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例如,創設村民座談會、家庭走訪、院壩會等親切的交流場景,使政策解讀在輕松互動中開展,有效激發群眾的政治認同和情感共鳴。此外,還可設立“流動宣講”機制,將宣講小分隊派往偏遠、交通不便的村落,使政策宣傳實現真正的全面覆蓋。
統戰部門還可以廣泛吸納鄉村年輕人和婦女參與到宣講志愿者隊伍中,鼓勵其積極為基層思想建設注入活力。具體而言,可在村委會的公共區域設立“理論學習角”,將黨的政策思想資料擺放其上,讓群眾隨時翻閱。每逢農閑時節,可組織村民進行集體學習活動,通過播放愛國主義影片或政策宣傳片,使學習活動在輕松氛圍中展開,強化村民的思想認同。還可以定期開展宣講反饋會,總結宣講中的亮點和問題,并收集群眾的真實反饋,為后續宣講優化和調整提供方向和數據支持,使理論宣講始終保持活力和適應性。
“統戰+鄉賢助力”:引導鄉賢回歸,支持公益和基礎建設
“統戰+鄉賢助力”以統戰資源為紐帶,借鄉賢之力激活了鄉村的內生發展潛力,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動力。統戰部門可設立交流平臺,將長期在外的鄉賢重新引向故土,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重塑鄉賢與家鄉間的情感紐帶。家鄉聯誼會、座談會等活動,不僅是鄉賢與村民心靈層面的深度重逢,更是對鄉賢內心深處鄉土情感的一次深刻觸動與喚醒。久別故土的鄉賢在該類活動中能夠重溫家鄉氣息,激起歸屬與責任之心。在情感共鳴的推動下,鄉賢不僅帶著情懷回歸,更帶來了資源與支持,使家鄉需求、發展方向得以在鄉賢的深情承諾下逐步實現。
在情感互動的基礎上,統戰部門可進一步將聯系機制化,構建長期互動的“鄉賢聯系機制”。通過定期走訪鄉賢家庭和企業,統戰部門可使這種聯系更具持續性,使鄉賢與家鄉的關系不會因空間隔絕而削弱,反而日益緊密。通過制度化的情感維系,鄉賢將逐步融入家鄉發展的軌道,使其資源與關懷成為鄉村發展的持續支撐。在此推動下,鄉賢不再是家鄉發展中的短暫客人,而是成為與鄉村共生共長的伙伴。其資源與熱情,將會被注入鄉村的每一個發展細節中,逐漸形成持久的助力體系。
在推動鄉村公益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統戰部門還可通過“統戰+公益”模式,使鄉賢的社會資源發揮出更深遠的影響力。通過設立“鄉賢愛心基金”,統戰部門可將鄉賢和企業的捐資匯集,用于支持鄉村教育、扶貧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需求。基金的用途由鄉賢、村委會和村民共同協商,以確保資金流向和項目實施過程的透明公開。通過這種協商機制,鄉賢不僅可在資金上支持家鄉,還能在共識中與家鄉建立起更深的信任關系。同時,村民也對鄉賢的貢獻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深化了鄉賢對家鄉發展目標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此外,統戰部門還應鼓勵鄉賢以文化為橋梁,借助鄉村傳統文化深入參與家鄉建設。修繕祠堂、舉辦民俗節慶等活動的開展,既使鄉村文化得以延續,又使鄉賢在文化認同中堅定回饋家鄉的決心。文化不單是一種情感紐帶,更是鄉賢表達認同、增強歸屬感的重要渠道。通過這種雙向互動,鄉賢對家鄉的責任意識逐漸被強化,與鄉村的聯系愈加穩固且深厚。
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而鄉賢的參與,超越了資金援助,進入了實質性的項目執行中。在統戰部門引導下,鄉賢可在資源投入之外,作為項目監督者直接參與到工程管理中。無論是道路橋梁的修建,還是水利設施的維護,鄉賢的參與,有效保證了項目質量的提升。統戰部門還設立“鄉賢監督員”崗位,使鄉賢得以直接監督項目進度,逐漸加強其責任意識。鄉賢的監督,不僅是對項目質量的保障,更是對家鄉發展細節的認真投入。同時,村民大會和民主聽證制度也為鄉賢在家鄉規劃中提供了發聲渠道,逐步形成了“村民—鄉賢”合作模式。鄉賢的身份在該模式中逐步轉換,不再只是簡單的資助者,而是規劃者和守護者。鄉村治理的民主性與透明度,在鄉賢的積極參與下得到了提高,同時,鄉賢與村民間的關系也日益緊密。
智力支持是“統戰+鄉賢助力”策略中的另一核心維度。統戰部門可通過成立“鄉賢助力鄉村建設理事會”,將鄉賢的專業知識與鄉村的實際需求相對接,使理事會成為鄉賢智力資源和鄉村發展需求的橋梁。通過理事會定期召開會議,鄉賢可深入了解鄉村項目進展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理事會的成員多為具有法律、經濟、農業等專業背景的鄉賢,其智慧與專業優勢可使鄉村建設項目更具科學性和可持續性。鄉賢的建議,有助于鄉村發展更為合理、有效,為鄉村振興進程提供堅實保障。通過這種智力支持,鄉賢在家鄉建設中的作用從資源提供者轉變為方案設計者,帶來了更長遠的助益。
統戰部門對鄉賢的貢獻,采取了高度重視的態度。統戰部門通過多種方式對鄉賢的付出給予了表彰和肯定,激勵更多鄉賢參與到鄉村振興的行列中。統戰部門通過授予榮譽稱號、公開表彰等方式,使鄉賢在家鄉發展中獲得了應有的尊重與贊揚。鄉賢的貢獻已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鄉村振興的共同力量。榮譽不僅增強了鄉賢的自豪感,也為更多鄉賢投身家鄉建設提供了支持。這種激勵效應逐步擴展,使更多人積極加入建設家鄉的隊伍。
由此可見,“統戰+鄉賢助力”策略從情感維系、資金支持到基礎設施的具體執行、智力支撐,構建起了全面且持久的鄉賢參與體系。在這一策略的推動下,鄉賢資源回流與統戰部門的引導形成合力,使鄉村振興進程不再僅依賴于外界資源的引入,而是建立在內生動力的支撐之上。鄉賢在此過程中逐步完成了從情感認同到實際參與的轉變,從資源支持到智力協作的深入,為鄉村各項事業的推進帶來了多方面的支持。
“統戰+基層治理”:建立議事平臺,增強村級治理效能
“統戰+基層治理”借由鄉村議事平臺的構建,深化了鄉村治理的透明度與民主性,為基層治理開辟了新的模式。設立鄉村議事廳,是統戰部門推進公共事務公開討論的起點。村委會的議事廳作為一個聯結點,可將村民、統戰成員與村干部拉入同一空間,給予村民表達意見的平臺。在此,村民不僅能分享觀點,還可就鄉村發展的實際問題直接質詢與對話,使鄉村治理的緊迫性在互動中愈加明晰。同時,統戰成員與村干部也能及時傾聽村民所思所慮,促進形成高效且富有實用性的公共事務討論模式。
議事平臺的核心機制包含村民代表會議。作為鄉村治理的支柱,村民代表會議并非簡單的聚會,而是集體智慧的匯聚點。議事平臺應確立每月定期開會的制度,以便村民代表及時了解村內熱點事務和項目進展,并在時間節點上系統把控村內事態的演變。村民作為主體,其聲音與訴求可在這里得到重視與分析,激發村民參與意愿,大幅提升決策透明度。村民的生活經驗與村干部的資源也在此得以互補,使公共事務的處理更具彈性。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村民,現代化的視頻會議設備為其創造了參與的機會,使其不再受制于地域隔閡,真正實現了村務管理的公平與民主。
在此基礎上,統戰部門還可引入“村規民約”制度,為村內治理注入可操作、可遵循的制度支撐。村規民約的形成過程尤其值得重視,其并非簡單的規章條款堆砌,而是村民與統戰成員共同協商的產物。這一過程不僅考慮了傳統習俗,更兼顧了現代治理需求,使村規成為村內公共事務管理的實際準則。村民身為規約的制定者,其在參與中樹立了自我管理意識,而這一意識在制度約束下也將變得更為堅定。村規民約的內容在村民和統戰成員、基層黨員的多方協商中不斷完善,兼具當地特色和普適性,為村務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
議事平臺的不斷深化,催生了村民自治理事會的建立。村民自治理事會成為鄉村治理多元化的重要體現。理事會的成員并非由村干部指派,而是通過村民選舉產生,直接承擔村內事務的管理與監督職責。由此,村干部獨自決策的傳統模式逐漸被集體決策所取代。同時,村民自主權也得到了真正落實。通過這樣的自主權分配,村民身份從普通參與者向真正的治理主體轉變,激發了基層主人翁精神。這種身份轉換所帶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使鄉村治理更具內生動力。
在村務管理的公開與透明方面,村務監督員機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村務監督員由村民代表選舉而出,具備監督村級事務執行的職責。統戰部門可為監督員提供專業培訓,培養其監督意識與責任感,增強履職能力,使每一項村務執行過程都能接受透明審查。監督員的存在,保障了村務公開,也將民主監督理念貫徹到了基層治理的日常操作中。此外,統戰部門還可以邀請鄉賢、退休干部及德高望重的村民擔任“村務顧問”,其經驗和威望可使治理決策更加公正。村務顧問制度的設立,使得治理決策過程多元化,確保了公共事務管理的多角度審視。
“統戰+”模式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新的路徑。其在經濟發展、思想推廣、社會公益與基層治理中的深入實踐,彰顯了統戰工作的廣泛適應性與長效推動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通過“統戰+”模式構建的資源整合與多層次參與機制,可使各方力量實現高效協同,精準對接基層需求。未來,伴隨基層統戰工作的進一步制度化和機制完善,統戰工作的廣泛性、針對性及成效將愈發凸顯。鄉村振興是資源的合理調配,更是鄉村活力與社會資源的內外聯動。這一模式的探索,為新時代鄉村治理提供了新方向,為未來鄉村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組織和制度經驗。
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河南省統一戰線理論學會2024年度研究課題“統一戰線服務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研究”(項目編號:HN20241019)。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