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中午,一班班主任因家里有事提前離開了學校,委托我照看班級。中午靜校結束后,我走進教室,大多數學生已進入課前準備和預習狀態。這時,數學課代表找到我說:“王老師,數學老師讓我叫小A同學去辦公室補作業,我和她說了好幾遍,她就是不去,而且現在不知道去哪兒了。”過了兩分鐘,小A同學進來了,沒穿校服。我問小A:“為什么不去辦公室找老師啊?”小A同學氣呼呼地說:“我不想去辦公室!”我告訴她:“聽老師要求,去辦公室補作業。”小A聽了,拿起作業就往外走。我叫住她,把她的校服遞過去,示意她穿上。沒想到,小A竟然把衣服往地上一扔,氣呼呼地走了。我把校服撿起來,放在她的桌子上。快上課時,我的心情還沒有平復。這時,小A回來了,拿著書向我擺擺手,意思是已經補完作業了,頗有得意炫耀的意思。我告訴她:“你去辦公室等我。”
任課教師進班后,我回到辦公室,本打算發發“老虎威”,可一看到小A站在那兒略顯無助的樣子,我還是平息怒火,決定先冷處理。我徑直走到工位坐下,一邊處理工作,一邊觀察這個小姑娘。這時,我突然想到陶行知先生利用三顆糖育人的故事,決定試試。我示意小A來到我面前,問:“你喜歡吃糖嗎?”小姑娘點點頭。“你從里面挑一個喜歡的吧。”我說。她捏起一塊糖,攥在手里。過了一會兒,我告訴她:“你可以把它吃掉。”小A搖搖頭。我示意她坐下,并幾次說讓她吃糖果,但她始終不吃。
因為辦公室里還有其他老師在工作,我小聲詢問她:“你有想對老師說的沒?”小A搖搖頭。然后,我繼續忙工作,小A也繼續坐著。過了一會兒,我又問:“有沒有話要和老師說啊?”小A這才支支吾吾地開口,說自己有兩點做得不對……聽到這兒,我感到很欣慰,其他老師眼里的“麻煩”姑娘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們一直小聲地交流,小A把不寫作業、不穿校服的原因逐個做了解釋。談話結束后,我又給了小A一顆同樣的糖,她高興地離開了。
對于這件事情,我本想對小A大發雷霆,最后卻通過兩顆糖進行了溫和的處理,沒有出現激烈的爭吵,小A也沒有委屈,收到了理想的育人效果。第二天再見到小A時,我發現她好好穿著校服,于是給她豎起了大拇指。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是正常的,畢竟孩子不是工廠里面量產的產品,而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因此,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要關注到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獨特個性,盡可能用溫和的手段,引導孩子向善、求真、向上。這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通過兩顆糖的教育,小A同學有所改進,是值得稱贊的。雖然接下來也許會有其他問題出現,還需要教師再進行教育,但學生只要有所進步,我就感到欣慰。畢竟教育本身是一場持久戰,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要用耐心去溫暖孩子,感化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散發光芒,照亮自己的成長之路。感謝小A同學,讓我學會了克制情緒,學會換個方法來達到教育目的。
“教學相長”不是一句空話。正是在與這些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的能力有了提升,意志更加堅定,教育生活更加豐富。
教師的成就不在于培養了多少優秀學生,而在于改變了多少后進學生。在解決他們身上問題的同時,我的管理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管理學生的過程也是給自己上的一堂成長教育課。在這個生動的課堂上,我一步步地走進名師、名班主任的行列。我感謝遇到的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感謝那些對我業務能力提升有幫助的學生,他們既是學生,也是我成長進步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