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的課堂教學環境中,突發事件往往難以預料,但看似不合時宜的插曲可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如果教師能巧妙地把握突發事件,將其轉化為教育契機,課堂教學便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帶給學生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前不久,我經歷了一次突發事件,打亂了教學計劃,卻也變成了寶貴的教育契機。
那天,孩子們正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教室里突然響起一聲刺耳的尖叫。我循聲望去,只見一只小鳥飛入教室,驚慌失措地在空中撲騰。學生立刻被這突如其來的“訪客”吸引,小腦袋齊刷刷地抬起來望著落在風扇上的小鳥,把上課拋在了腦后。
小鳥在教室里盤旋了幾圈,似乎也在好奇地觀察這個陌生的環境。學生的注意力被這意外闖進來的小家伙深深吸引了。有的學生興奮地指著小鳥,有的學生試圖去捉它。面對這一情況,我迅速冷靜下來,決定將其轉化為教育契機。
我們正在學習的第四單元正是以動物為主題,要求學生觀察動物,寫出動物的特點。此刻這只小動物來到我們的教室,這樣的觀察機會多難得啊!于是,我決定順應學生的興趣,進行一次別樣的教學。我讓學生觀察小鳥的外形、動作和神態,并引導學生思考小鳥為何會飛進教室。這一改變立刻收到了效果,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它飛行時很靈活,起飛的時候會把爪子收起來,像飛機的起落架。”“它抓著吊燈的線,還可以斜著站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如此細致的觀察,讓我倍感意外。
然后,我引導學生想象小鳥的內心世界,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這只小鳥,現在心里會想些什么?”“我再不回家,父母會著急的。”“你們會不會傷害我呀?”此刻,孩子們都在替小鳥擔心。我接著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只小鳥?”學生開始討論如何保護小鳥,怎樣讓它安全地飛回大自然。有學生建議打開窗戶,讓小鳥自己飛走;有學生提出給小鳥提供食物和水,以便它恢復體力。
問題來了,怎么讓小鳥出去呢?徒手抓鳥,用掃帚趕鳥,還是與鳥共舞?我提出疑惑,讓孩子們來幫忙出主意。各種各樣的方案層出不窮:用食物引誘它,用掃帚把它趕下來,或者打開風扇讓它找不到落腳處,把窗戶開得更大……最后,有個孩子提出讓所有人保持安靜。于是,孩子們乖乖地趴在桌子上,一動也不動,生怕發出一點兒聲音。這時,小鳥飛向窗口,停在窗戶上。也許是飛累了,它靜靜地站在那兒,卻找不到出口。有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著直尺伸向小鳥,準備帶它出去。它懂事地站在直尺上,仿佛站在樹枝上,多么神奇的一幕啊!正當我準備拍下這溫馨的畫面時,小鳥突然張開翅膀飛向窗外,孩子們的歡呼聲不絕于耳,都在為小鳥重獲自由而高興。
最后,我順勢為孩子們布置作業:把你剛才觀察到的美好瞬間寫下來。孩子們熱情高漲。原本稍有難度的習作,因為一只小鳥的到訪完美解決。這次課堂上的小插曲,讓孩子們不僅學習了如何觀察和思考問題,還培養了他們的同情心和保護動物的意識,也讓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意義。
通過這次經歷,我認識到,課堂上的每一個突發事件都可能成為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的契機。作為教師,我們要敏銳地捕捉這些契機,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成長。而將突發事件轉化為教育契機并非易事。這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教育智慧。只有在深入了解學生需求、充分把握教學節奏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準確判斷突發事件的教育價值,并迅速作出應對。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更好地應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挑戰,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雙重提升。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