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受限于時代背景和語言表達習慣,難免對古詩文產生阻隔感和陌生感,學習效果不盡理想。而情境教學能通過創設一個充滿活力、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氛圍和環境,與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知、經驗、探究和發現,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實現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多次提及“情境”一詞。情境教學就像一束光照進課堂,激發師生的內驅力,改變教學樣態。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充分凸顯情境的價值,落實新課標強調的“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要求,充分利用情境教學這束光呢?下面,我結合教學案例談談情境教學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整合教學資源,精心篩選主題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占比相比以往教材顯著提高。這些作品在思想主題、藝術手法等方面存在異同,如果逐一進行單篇教學就顯得不系統。這要求我們根據思想主題重新分類,如“詠物抒情”“愛國情懷”“思鄉懷親”等,通過創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切身體會文本,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體會、品味思考、自由表達,潤物無聲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以統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一組關于“家國情懷”的文本為例,我們梳理同題材、同詩人、同時期創作的不同詩詞,以詩解詩,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了解金統治下的遺民生活并加以想象,去理解詩詞中“遺民淚盡胡塵里”的原因,感受詩人無盡的悲痛。《題臨安邸》中南宋權貴們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的丑態就是九州不能同、遺民淚不盡的原因。《示兒》一詩更是讓學生體會到陸游臨終前的遺憾和悲哀,在前后關聯的一組古詩詞比較中,凸顯陸游的愛國情懷,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
由此看來,這種整合和開發課堂內外教學資源、精心選擇主題、引導學生在主題情境下充分感知、體驗、思考的情境教學,不失為一種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
二、著眼核心素養,合理創設情境
在古詩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將情境的運用限制在導入階段、激發創作環節,未能充分發揮情境化學習內容的優勢,即改變學習方式、優化學習過程、提升學習體驗等。這種現象影響了情境教學的作用發揮,也導致一些教師對情境創設產生了“造花架子”的誤解。因此,合理創設情境尤為重要。在創設情境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向目標,讓情境教學有章可循
教學目標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時所要到達的終點,而情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每一個情境教學活動都應有一個需要實現的目標,有目標就有了行動的“指南針”,而一旦目標缺失,教學就不可避免地失去方向感。
以統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為例,我創設了“尋繹中國夢,厚植愛國情懷”“頌讀詩人‘強國夢想’的渴盼”情境,以在資料中走近詩人、在情境中悟愛國心、在比較中升華情感三個學習提示為任務驅動,每個情境教學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由于方向明確,學生的學習過程自然就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
(二)融合知識,讓情境教學豐富充盈
情境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應包含真實的學習內容。只有將知識合理地融入情境,情境才能變得真實;如果把知識單獨分離,情境就形同虛設,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以文言文《小石潭記》為例,教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從各地文旅局花式宣傳旅游景點入手,引出湖南永州文旅局請來的大文學家——柳宗元,為宣傳小石潭景區在微博上發布了《小石潭記》一文,引起網友的圍觀和評論。評論區被各路網友的提問轟炸,“小石潭記評論區”詞條也因此登上熱搜,成為文化圈的最大熱點。由此,教師適時出示本節課的驅動任務:湖南永州小石潭景區管委會面向全國招募志愿者,幫忙回復網友的評論。這一任務讓學生化身微博評論區的志愿者,一起參與到活動中。回答網友的評論環節,以四個任務為驅動:鞏固文言通古今、梳理游蹤定攻略、聚焦特點贊美景及知人論世悟情感。教師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每個情境任務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然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學習目標。
(三)細分任務,讓情境教學循序漸進
語文教學應體現學習任務群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這一理念為切實提升古詩文教學效果提供了思路。教學應該實現由大任務到小任務再到子任務的遞進。因此,單元情境和任務的進階設計十分關鍵。教師只有設計好任務,創設好情境,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走向深處。
以陸游的愛國組詩教學為例。首先,整合教學資源,將學習任務群分三個層次:基礎型學習任務,“吟詞之韻,走進文本”;發展型學習任務,“品詞之境,明悟情志”;拓展型學習任務,“鑒詞之法,學以致用”。
其次,結合本單元人文主題“家國情懷”,設計制作班刊《愛國詩集》的活動情境。課堂伊始,我從“整理編輯愛國詩集”的任務展開,發布《愛國詩集》征稿啟事。圍繞征稿情境,學生走進文本“讀一讀”,對比閱讀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和《春望》兩首詩,在一悲一喜兩種感情基調中,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解決會讀的問題,同時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懷。
再次,合作鑒賞“品一品”。我通過《從軍行》一詩引導學生認識邊塞詩的特點,關聯《出塞》《涼州詞》《塞下曲》三首詩,加深學生對邊塞詩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樹立按題材梳理詩詞的意識。
最后,知識遷移“用一用”。在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題臨安邸》《示兒》三首詩時,結合南宋背景資料,學生了解詩詞之間的關聯,建立可以按背景來梳理詩詞的理念,進而利用所學方法鑒賞課外兩首古詩詞,進一步品味情與志,體悟并傳承家國情懷,達到得法用法的目的。
三、巧妙分步入境,解決實際問題
入境不深是情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進入情境需要一個過程,不是教師說一句“我們現在來到了這里”“你現在就是某某”,學生就可以立即來到某個地方或成為某一個角色。只有教師精心設計、逐步引導,學生才會漸入佳境,沉浸其中。
仍以文言文《小石潭記》為例,教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話題,以湖南永州小石潭景區管委會面向全國招募志愿者幫忙回復網友的評論為任務,讓學生在微博評論區參與互動。首先,教師以一個網友評論看不懂《小石潭記》的很多字詞為任務驅動,讓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幫助網友解釋重點字詞的含義,達到復習鞏固重點字詞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以需要為評論者設計一份旅游攻略為任務驅動,讓學生讀課文,圈畫標志游蹤的詞語,梳理順序并繪制游覽路線,在回復網友評論的過程中掌握移步換景、定點特寫的寫法。最后,教師針對網友評論柳宗元的心情有點兒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選取表情包回復網友,并按照句式說明回復理由。學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第四個學習任務——知人論世悟情感。總之,教師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在回答網友不斷更新的評論過程中,持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以上是我在古詩文情境教學中的一些做法,針對如何真正用好情境教學這束光,除了選擇恰當的主題來整合課程資源,創造有效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分步引導,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漸入佳境,深刻體悟文本,還需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在情境教學中逐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引領學生邁入古詩文的神圣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