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僅僅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體現,更是學生認知能力、思維品質和情感交流的外在展現。因此,研究小學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既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又對提升學生整體素質具有深遠意義。
一、小學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模式局限性。目前,小學習作教學大多沿襲“命題作文+教師批改”的傳統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了寫作的基本規范,但其弊端也非常明顯。一方面,它過于強調標準化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需求;另一方面,課堂中寫作的過程被壓縮成“命題—寫作—批改”的單線結構,缺乏系統的寫作指導與思路啟發。
缺乏互動與合作。學生大多在孤立的狀態下完成寫作任務,缺乏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方式不僅剝奪了學生互相學習的機會,也無法發揮群體智慧在激發寫作靈感方面的作用。
(二)學生寫作興趣不足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對外界充滿好奇,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現欲。然而,目前的寫作題材大多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道德教育主題,雖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缺乏新穎性和吸引力,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評價標準片面
評價內容單一。當前的小學習作評價體系更多關注語言形式上的規范性,如語法、標點符號和文章結構的完整性,而對內容的創新性、思想深度和情感表達關注不足。這種評價方式使得學生在寫作中傾向于迎合教師的期望,缺乏獨立思考和真實情感的流露。
評價主體單一。大部分寫作評價由教師獨立完成,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缺乏參與感。這種單向的評價方式不僅難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也不利于培養其自我反思能力和寫作信心。此外,教師的精力有限,難以對每篇作文進行深入細致的評價,導致學生在獲得反饋時難以明確改進方向。
(四)缺乏實踐情境支持
寫作是一種生活化的語言活動,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經歷。然而,當前的小學習作教學往往缺乏真實情境的支持,學生的寫作任務更多是基于抽象的命題或虛構的情境。盡管一些學校嘗試組織如春游、參觀等活動,為寫作提供素材,但由于缺乏后續的有效指導,這些活動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感受和體驗未能順利轉化為寫作內容,導致寫作與生活割裂。
(五)教師專業能力不足
部分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寫—教師改”的模式,未能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他們對寫作教學的本質理解有限,重“寫”而輕“教”,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習作教學的改進對策
(一)豐富教學模式
1.采用多樣化教學策略
主題教學法。設計明確的主題單元,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一系列寫作活動。例如,以“家鄉的美”為主題,讓學生完成從觀察筆記到抒情散文的多種形式寫作任務。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能積累寫作素材,也能逐步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項目式學習寫作。結合真實問題或任務,開展跨學科的項目寫作。例如,針對“如何建設一個環保社區”這一項目,學生需要進行小組調查,查閱資料,并撰寫報告、宣傳文章或規劃建議書。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驅動法。以明確的目標和任務為導向設計寫作活動,如要求學生完成“給未來的自己寫一封信”“為班級設計一份班刊”等,將寫作目標具體化,顯著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游戲化教學法。將寫作教學融入游戲場景,如通過“接龍故事”游戲,讓學生分組合作,每人補充一句話來共同完成一個故事。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他們對寫作的恐懼。
2.鼓勵多形式表達
多種文體寫作訓練。除了記敘文和說明文,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嘗試多種文體寫作,如詩歌、散文、新聞報道、廣告文案等,以拓寬他們的寫作視野。
圖文結合的創作。學生可以通過圖畫或手工制作,結合文字進行創作。例如,設計一本屬于自己的“成長畫冊”,圖文并茂地記錄自己的成長故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提升他們的藝術感知和綜合表達能力。
3.結合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
傳統文化寫作。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寫作教學,如圍繞節日習俗撰寫散文,或者讓學生改編經典的故事。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在學習寫作技巧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地方特色寫作。結合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寫作任務,如寫一篇介紹本地特產的推介文章,或描寫家鄉的風景名勝。這樣的寫作主題能夠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同時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
(二)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設計趣味性與挑戰性兼具的寫作任務。學生寫作興趣的提升離不開符合其認知水平且能激發其好奇心的寫作題目。例如,以“如果我是……”為起點,讓學生展開想象,設計角色扮演的寫作任務,如“如果我是班級的超能力者,我會怎么做”。此類題目既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能激發其創造性思維。
激發成就感,注重反饋與獎勵。教師可通過正面反饋與適當的獎勵,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例如,設立“班級小作家”稱號,每周評選一次優秀作文,并在班級展示墻上張貼。此外,教師在評價時應注重肯定學生的進步,特別是在內容創意和情感表達方面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在寫作中找到成就感。
(三)改進評價體系
構建多維度評價體系。寫作評價應突破單一的分數或等級模式,轉向多維度、多元化。評價維度應包括內容創意、語言表達、結構邏輯及情感抒發等,同時結合學生的寫作態度和進步幅度進行綜合評定。例如,設定不同的評價項目,如“最具創意獎”“最佳故事情節獎”等,通過多角度的評價方式讓更多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強化學生參與和同伴互評。評價不僅是教師的職責,學生自身的參與和同伴間的互評同樣重要。教師可以組織作文分享會,讓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學的反饋;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互相提出修改建議。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習作的優缺點,還能在評價中學習他人的寫作技巧。
(四)營造真實情境與實踐支持
豐富生活化情境的寫作體驗。教師應注重為學生創設真實、豐富的寫作情境。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社區調研、科技展覽等活動,并圍繞活動內容布置相關的寫作任務。例如,在參觀歷史博物館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古代的一天”為題撰寫想象故事。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實際感受與寫作任務結合起來,寫出更加生動的文章。
引入跨學科合作項目。跨學科合作能夠為寫作教學帶來新的視角和活力。例如,結合科學課程,設計以“探索月球的日記”為主題的寫作項目。通過學科融合,學生能夠在不同學科背景下積累寫作素材,拓展寫作思路。
(五)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開展系統化專業培訓。學校應定期組織寫作教學專題研討會和培訓活動,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的寫作教學理念和方法。培訓內容應包括寫作過程指導、評價方法優化及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等。此外,學校還要鼓勵教師通過觀摩優質公開課和參加寫作教學競賽,提升教學技能。
建立教師教學反思機制。教師可以通過寫反思日記或與同事交流,定期總結教學中的得失。例如,在某一階段的寫作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整理學生的優秀作品和常見問題,分析教學效果,并調整下一步教學計劃。
小學習作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通過豐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等措施,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當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真正實現寫作教學的育人目標。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的方法,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使他們在語言的世界中找到自信與樂趣。
[本文系南陽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小學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3〕-JKGH-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