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很多書,還是什么都不會。”相信包括我在內,很多教師都感覺到這幾年在學校“同讀一本書”的活動下,也讀了一些書,其中一部分甚至會反復讀,但理想中的改變好像沒發生。那問題出在了哪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在質量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的PDCA循環,它由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行動(Act)四個單詞首字母組成。那如果讀書想要改變,也需要建立閉環流程,我想讀書的閉環流程應該為“讀—思—行—悟”。
如何來理解這一讀書閉環呢?讀:根據當下困擾問題,選擇書籍,整理出問題后,專注閱讀。思:深度思考書中內容,讓自己原有的實踐經驗與專家的思想碰撞,產生新的靈感與啟發。行:運用書中理論指導課堂教學,設計具體教學課例。悟:對照目標,復盤預期收獲。
在上學期的“同讀一本書”的活動中,我嘗試使用讀書閉環思維進行“功利性閱讀”。
讀。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我總覺得自己的課堂好像缺少新改變,再加上面對個人教學能力亟待突破,在學校“同讀一本書”活動中,我選擇《怎樣教好高中數學》為我讀書活動期間的閱讀書目。既然決定采用“功利性閱讀”,看書之前我翻看目錄,列出一些具體問題:無情境不教學,到底該如何設計情境并使用情境?問題驅動教學,如何設計問題?新高考強調基礎性,強調知識生成暴露過程,具體要暴露什么?帶著問題我“集中火力”開始有針對性閱讀。
思。因為迫切想從書中得到問題答案,每每讀到自己關注的章節,我就會格外專注,還會提前思考,我會怎么做,并與書中的方法做比較。當讀到依托情境這一節,書中舉例y=Asin(ωx+φ)的情境設置,我聯想我的課堂:我更習慣直接說物理中交流電的電流y與時間x的函數關系式即為此式。而書中以摩天輪運動為情境,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簡單的碰撞讓我知道,雖強調無情境不教學,但情境創設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如問題性、啟發性等。
行。書中講到“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堂就是數學問題貫穿起來的課堂,每節課需要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課堂核心問題,并且書中舉例《點到直線的距離》這一節問題的設計,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我的課堂中進行嘗試。
我按照授課層次,設計四類問題。問題1:情境性問題,從情境中抽象出簡單數學問題,并分析出方法的優缺點。問題2:鋪墊性問題,根據問題1的方法,推導一般情況下,點到直線的距離。問題3:核心問題,借助問題提示,小組合作探究用向量方法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問題4:辨析性問題,說明特殊情況依然成立,最終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問題設計好后,我開始課堂嘗試。第一次的課堂效果并不好:一是因我更多照搬書本;二是因學生層次不同,實際課堂中問題2、問題3有點本末倒置,問題2思路簡單,計算煩瑣,學生艱難得到距離公式后,便不愿繼續思考問題3,最終導致核心問題未在課堂上突破。
第二次課堂,我在鋪墊性問題2中,只說思路,不再求解,僅如此學生就感受到面積法、解析法求解的煩瑣。我提醒學生,向量是解決距離、長度的有力工具,能否用向量方法推導公式?但此時的核心問題依然偏難,在學生思維的障礙點處,我通過設置問題鏈,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思維達到最近發展區,從而突破本節課的核心問題。
悟。對照翻開書時列出的問題,用問題驅動教學,設計問題有什么具體方法?我通過讀書、模仿、再讀、再用,對問題設計有了重新理解。
俗話說,知行合一,方為讀書。未來的時間里,我還會使用閉環思維進行閱讀,通過讀書、思考、實踐、感悟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未來,希望我堅持在讀書中不斷實踐,不斷收獲,讓讀過的書真正變成我專業成長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