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指向其終身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從學生實際生活與發展需求出發的課程,強調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并通過探究、體驗和服務等多樣化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從課程目標確立、課程內容構建、課程活動設計、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實施及優化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以期引導學生在課程中體驗生活、體悟生活、提升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根鑄魂。
確立課程目標:以學生為中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確立應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兼顧其個性特點和已有經驗。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關注教育需求差異;二是結合地區、學校和年齡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設計;三是目標要明確、可操作,同時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具備宏觀與微觀層次。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每一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興趣、天賦、家庭背景和學習習慣。因此,課程目標的確立首要任務便是深入洞察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課程能夠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并激發學生的潛能。這要求教育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為每名學生量身定制成長方案。
我們只有在課程目標確立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才能激發其潛能,成就“未來之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構建課程內容:以生活為源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應基于學生興趣,結合其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以活動主題為載體,引導學生提升從生活中發現、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構建上,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來確定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可以參考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和省課程資源包,結合地域資源,以學校和學生為主體來確定具體的課程內容。例如,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和省課程資源包都提到這樣一個主題——“帶著課題去旅行”,就是以生活為源頭去開發主題。洛陽學生呈現的是龍門石窟、白馬寺、老君山,開封學生呈現的是清明上河園、開封府、龍亭公園,駐馬店學生呈現的是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南海禪寺、嵖岈山……以生活為源泉建構課程內容,成果便異彩紛呈,溢滿鄉土氣息。
設計課程活動:以興趣為紐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以興趣為紐帶,引導學生設計課程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導學生從日常學習和社會生活,或從自然環境中發現感興趣的問題,通過親身參與多種活動,主動解決這些問題,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能力,建立起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如“生活脫險我能行”這一課程主題,涉及學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溺水預防、校園安全等現實問題,而“探險”與“脫險”是學生內心深處特別渴望的項目,提起來就興致勃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很自然地把“危險”及“脫險的方法”細化分解為不同的種類,并根據自我興趣重新選擇小組展開探究。以興趣為紐帶,學生探究起來動力十足。這種依托真實世界開發出來的課程既能激發學生活動探究的興趣,又能提升其安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開發課程資源:以團隊為依托
鑒于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課程開發和實施需要教師、家長、學生及社會多方協作。學校應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以團隊為依托,建設課程資源,盤活學校、社區、鄉土博物館、科技館、紅色紀念館、明星企業、名勝古跡等,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和同伴,而學生成為團隊活動的參與者和決策者。
例如,鄭州曹淑玲老師的團隊開發出“研學鄭州實用手冊”,從“古都鄭州”“文化鄭州”“紅色鄭州”“鐵路鄭州”“非遺鄭州”“科技鄭州”等方面開發課程資源,并依托團隊面向社會開放,讓研發成果效益最大化,為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提供了一種思路。像這種結合地域資源因地制宜開發與實施的課程,只有發揮集體智慧,集思廣益,才能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序列化,從而給當地師生提供更多課程育人的參考價值。
加強課程實施:以方法為手段
加強課程實施是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關鍵,其效果直接影響課程質量。為此,應以科學的方法推進課程實施。
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其從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激發探究興趣。二是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多樣化實踐活動,如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三是注重跨學科融合,整合各學科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其綜合素養。四是靈活調整課程內容,保證活動的生成性與開放性,根據學生興趣和進度適時調整。五是借助家校和社會資源,拓展實踐場所,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社區、村鎮、校園安全問題及防范”的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調查研究,鼓勵他們分別從社區、村鎮、校園三個方面展開調查訪談,成果展示時融入語文、數學、生物、化學、美術等學科知識,教師及時跟進,以方法為手段,適時為學生調整課程內容提出指導性意見,讓整個課程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
優化課程評價:以評價為導向
評價是課程實施過程與結果的綜合反饋,是改進課程的重要手段。通過評價可以了解課程的實施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因此,必須以評價為導向,不斷優化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
具體來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一是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倡導學生同伴、科任教師、班主任、家長等參與到學生活動評價中來,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二是要堅持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方式是一種綜合分析方法,也是一種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果的綜合考查方法。質性與量性相結合是指在評價中既要注重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要注重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表現,既要看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又要看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三是口頭評價與量表評價相結合。學生活動過程中,同伴的口頭鼓勵和教師的引導糾偏性評價非常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和價值體認的達成,而每一個階段活動團隊的量表性評價,都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圍繞真實問題進行探究學習,將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生活,在真實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積極進行社會參與,不斷加深人文底蘊、科學意識,在實踐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還達成了創意物化、責任擔當目標。當然,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時應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并結合不同的校情、學情和地域文化,因地制宜開展序列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出具備核心素養的時代新人。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418170705)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