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孝鋒
貴州省天柱縣第四中學科教處主任,中共黨員、黔東南州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貴州省教學名師(首批黔靈名師),貴州省骨干教師、貴州省學校體育先進個人,貴州省教育學會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貴州省初中體育鄉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貴州省鄉村教育家候選對象、全國中小學體育樹人創新杰出教師獲得者,國培辦授課教師,曾獲全國第五屆中小學體育觀摩課一等獎,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文章30多篇,主持與參與省州課題11項,多項課題獲省州成果獎,受教育行政部門邀請省內外講座30余場。
“對事業的真誠就意味著對人生的真誠。”這是來自貴州省天柱縣的體育教師何孝鋒所奉行的人生真諦。短短22年,他從一位普通教師,迅速成長為正高級教師、貴州省鄉村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其中的“秘訣”就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堅守與潛心鉆研、勇于創新的教研精神。22年里,他既品嘗了教師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也體會到教師生涯的快樂與幸福。
潛心教研,成就不凡
何孝鋒出生在天柱縣的一個普通侗族家庭里,家里不算富裕,好在何孝鋒一直勤勉好學,順利考入了大學。而進入大學后,何孝鋒也沒有懈怠,在當時班主任的督促下,僅大一的他就去貴陽一所重點小學代課,邊實習邊閱讀了大量的教育專業雜志。在他的記憶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抄錄大約兩頁A4紙內容的文章。所以早在大學期間,何孝鋒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教研之路。每每回憶起那段時光,何孝鋒總是感慨:“我從不覺得自己有天分,只是‘笨鳥先飛’,我比別人努力的時間更早一點罷了。”
入職之后,何孝鋒被分配到一所偏遠的鄉村中學任教。即使身在鄉村,他也沒有放棄教研,堅持寫作,成了“最會寫的體育老師”。不過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他的文章不斷被編輯部拒收,足足被退稿了27篇,這不免讓他有些心灰意冷。不過他沒有想過放棄,他自己打趣道:“體育老師嘛,最大的優點就是輕易打不垮。”
轉折發生在2009年,這一年,何孝鋒偶然加入了《中國學校體育》官方博客圈子,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有所長的體育教師朋友,他才意識到自己視野始終局限在小小的學校里面,和這些擁有成熟理念的老師差距還很大。也是在這里,他認識了來自吉林的呂忠偉老師——一位對他整個教育生涯都有無限影響的恩師。呂老師不僅教他把教研做深、把文章寫好,也在教他尊重學術,嚴格學術規范。通過和呂老師長期的線上交流,何孝鋒得以把自己的“土”方法逐漸形成成熟規范的文章,終于,他的文章在《中國學校體育》2009年第11期上發表,之后他的教研之路便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幾年的時間,他便在《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等多本雜志上發表了30余篇文章。
“潛心鉆研,勇于創新”,踏上教研之路的何孝鋒,開始更執著地探索自己的教學改革之路。他綜合考慮學校、學生以及自身的優勢后,積極引進月牙鏜、三門球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校園,獨特的輔導方法激發了侗族學生參與熱情,他輔導學生在各級各類體育競賽中也屢次獲獎。在教育科研方面,何孝鋒先后有3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權威期刊發表,先后主持或者參與10項省州課題,多項課題獲教學成果獎,年度考核連續9年被評為“優秀”等次。
2017年,何孝鋒被授予貴州省鄉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前后開展了大小活動70余次,通過開展州內“送教送培”活動,把工作室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理念輻射到學員的學校,深受學生、家長、社會的好評,現如今他的工作室團隊學員全州各地區實現全覆蓋,何孝鋒也將學員輸送到江蘇、廣東等外省參與學術交流,積極展現貴州省體育教師的風采。數年里,工作室前后有20名體育教師評上了高級職稱,大量教師成為學科骨干,作為主持人的何孝鋒,在提升個人教研水平的同時,也積極發揮了輻射、引領的作用。
扎根幫扶,以奉獻書寫教育華章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何孝鋒卻擁有著細膩的內心。曾經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家人為我起名孝鋒,正是希望我能像雷鋒一樣多做貢獻。”而這樣的教誨也貫穿了何孝鋒的一生。他深知大山里的孩子需要關心和幫扶,自踏上教育崗位開始,他便積極走在教育扶貧的道路上,利用各種渠道為貧困學生牽線搭橋,聯系愛心人士結對幫扶,幫助49名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得到定點幫扶。他的事跡曾于2011年、2017年被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體壇風云人物》《我是體育教師》欄目重點報道,被媒體稱為教育幫扶的“最美天柱人”。
在學校牽拉幫扶方面,何孝鋒成功幫助竹林中學得到浙江金山中學的結對幫扶,幫助三團小學、大河邊小學得到江蘇省連云港贛榆區青口小學的結對幫扶等等。在體育老師幫扶方面,他秉承扶貧先扶智的原則,成功幫助黔東南州200多位體育教師得到《體育教學》《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贊助。在教育扶貧方面,他先后成功牽拉幫扶資金約20萬元,用他的實際行動幫助一個又一個寒門苗侗學子圓了上學夢,走出大山,并在學業有成后,回來建設家鄉。
除了熱心幫扶事業,何孝鋒也始終致力于將優秀的民族文化帶進校園,傳承與發揚。作為侗家人,他將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牙鏜引入校園,幾乎拯救了瀕臨失傳的月牙鏜文化。為了更深入地學習月牙鏜,周末他騎著摩托車,跋山涉水到大山里面拜師學藝,并將月牙鏜武術改編成適合學生體育教學的課程,讓孩子們享受體育樂趣的同時,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在他的帶領下,月牙鏜武術課例在全國第五屆中小學體育觀摩課中榮獲一等獎。2020年,他帶領同事一起把侗族大戲引入校園,并且成績顯著,同年六月就第一次走上大舞臺,獲得了“貴青杯”青少年教育系列活動二等獎。
“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桃李競相開。”何孝鋒用自己言行與大愛,澆灌出滿園桃李芬芳。他曾無數次說:“我只是千千萬萬無私奉獻在一線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縮影。”或許教育所真正需要的——一個個像何孝鋒一樣飽含教育情懷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