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潤梅
榆次區長凝中學教師,高級教師,山西省教育系統模范教師、山西省“優秀援疆教師”、晉中市“最美教師”、榆次區“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探索并創立“零作業”教學品牌,在數學、化學雙學科上成果豐富,2015、2016年中考成績蟬聯全區數學第一,所帶班級綜合成績第一。2019、2020、2021中考化學成績全區第一,實現了“三連冠”傳奇。多次受邀去青島李滄實驗中學,北京大興永華實驗學校魏書生實驗基地,河南、江蘇等地學校講課、開設講座,廣受好評。
在“雙減”政策提出以后,為學生減負成為時代的最強音,這樣的背景下,課后“零作業”似乎成了很多教師的共識。然而早在2000年,在鄉村從教的范潤梅便已敏銳地提出“零作業”教學模式,并堅持執行了20余年。面對源源不斷的質疑,她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她用課堂效率與教學成績回應,讓事實說話,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究竟是怎樣一位老師,敢于挑戰傳統教育,走出一條頗具特色的教改之路?
挑戰傳統,開創“零作業”先河
范潤梅在鄉村教學崗位已經扎根了近30年,最初任教初中化學,但因鄉村教育資源緊缺,教師少,又轉崗數學,兩個學科自由切換,甚至后來化學數學一肩挑。曾連續八年任教初三數學,每一次臨危受命,不辱使命,一次次化腐朽為神奇。被校長戲稱為救火隊員。擔任過班主任、實驗管理員,教學任務之重可想而知,而多個班級的作業批改也幾乎占居了她所有的課余時間。
“起初我跟大部分老師一樣,常規地布置作業,但每次認真批閱幾個班級的作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學生的課后作業,抄襲、應付的現象比比皆是,各種‘拿來主義’防不勝防,知識與技能得不到真正落實,老師根本無法準確把握學生學情。”
批改作業就要花掉大量精力,老師哪里有時間去打磨課堂呢?2000年,洋思經驗——“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風靡全國,范潤梅有幸聆聽一位名師的講座——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課堂講課不超過10分鐘,其他時間留給學生探索,耳目一新的觀點讓她眼前一亮,驚訝之余,也讓她如醍醐灌頂。“我為什么不能把作業提到課堂上來呢?”
雷厲風行,這是范潤梅引以為傲的性格。當這樣的想法萌芽時,她便開始嘗試摸索教改之路,她深入研究中考考情,根據考試重點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結合學情精選習題,學生精練習題,建立“習題庫”。將大量時間花在備課上,力求使課堂優質、精細、高效。將作業納入課堂,當堂訓練,現場發現、解決學習問題,使知識當堂落實,及時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情,有的放矢。“課后作業的目的是鞏固知識,發現問題。當我在課堂上已經實現了這些目的,那課后作業是不是沒那么必要了?”范潤梅講道。
“零作業”教學模式的背后,是對教學內容的熟練掌握和對中考預測的游刃有余。“毫不夸張地說,對于中考的重點、考點、難點,我幾乎每次都能完美把握,彈無虛發,因此,哪些內容是必考知識,哪些是重點而非考點,我的心里都有一桿秤。”每每聊到這一話題,范潤梅總是無比自豪。而這背后,是她對學情考情精益求精的研究。那個年代,“零作業”教學模式不免受到很多質疑,對范潤梅來說,成績便是最好的回應。每一屆范潤梅的班級,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哪怕中途接手一個質量較差的班,也能在初三短短一年實現逆轉。
2011年,范潤梅參加了晉中市“三優工程”評選,她將自己“零作業”教學模式的理念與思路整理,簡單成文,便提交了上去。“之所以說簡單,用我現在的視角再重讀那篇論文,無論是行文還是內容,都顯得有些稚嫩。不過就是這篇稚嫩的文章,邁出了我推廣‘零作業’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她講道。文章發表后,晉中市教研室的領導便找到她,大力支持她的課改實驗,并推薦她到各地開展講座,分享心得。如今,范潤梅已經在全國諸多城市開展數學和化學現場課,分享“零作業”教學經驗,這也成為她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打破質疑,奮斗鑄就披荊之旅
2018年是萬人援疆的開局之年,范潤梅和晉中市8名教師一起奔赴新疆,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起初她只擔任了數學支教任務,但聽說當地學校化學教學極其薄弱,她便主動請纓,兼任化學教學。
支教工作開始前的座談會上,范潤梅躊躇滿志,承諾自己的“零作業”教學模式一定會把學校的教學質量帶上一個臺階。但這番話非但沒讓校長放心,反而充滿了質疑與擔憂。校長私下里找到她說:“我們這里的學生質量不比你們,‘零作業’在你們那兒或許行得通,在我們這可不一定奏效。”
范潤梅只得暫時答應了校長的請求,但她也清楚,孩子們基礎薄弱,若還是以常規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必然不會有太大成效。于是范潤梅循序漸進,在課堂有的放矢,先讓學生“跳出”題海鏖戰,享受學習的樂趣。待學生的學習興趣提起來了,她便大膽實施了“零作業”教學模式,嚴選典型題型,向課堂要質量,讓每位同學都在老師的視線內獨立探索,深度學習,這與現在項目學習中強調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深度吻合,當年的期中考試,她一戰成名,所帶領的下游班級成績實現了飛躍式的提升。校長大為驚喜,贊賞她在教育改革中的大膽創新,并號召全體教師向她學習,安排三位年輕老師拜師學藝,長期跟蹤聽課。一年援疆期滿,校長念念不舍地挽留她,學校師生也與她結下深厚情誼。
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生涯是范潤梅教育路上的一個剪影,也是她勇于挑戰自我、大膽創新的折射,勇敢創新的背后,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終身學習的態度。別看她已年過半百,電腦辦公、PPT制作甚至是AI輔助教學,她都玩得游刃有余,絲毫不輸年輕教師。她常常說:“學歷代表過去,能力代表現在,學習力代表未來!”在學習這條路上,她從未間斷過,她打趣地講道:“為提高寫作能力,哪怕是看古裝劇,一句臺詞很有文采,我都會立馬拿出本子記下來。”正是有這股勁兒,范潤梅的教改之路可以披荊斬棘,她的“零作業”教學模式可以成功打破傳統課堂對學生的束縛。“育人先育己”,這便是范潤梅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