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當前信息化技術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揭示了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新機遇,明確了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教學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旨在為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高中;通用技術
作者簡介:陳嬌(1986—),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第二中學。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技術素養。然而,在當前的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難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優化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信息化環境為高中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組織教學活動,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探索。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一、信息化環境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面臨的機遇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各行各業積極探索如何將前沿科技融入日常運營,以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教育領域也緊跟時代步伐,尤其是高中通用技術教學領域,其變革尤為深刻[1]。
首先,身處信息化浪潮之中,高中通用技術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強大連接能力,實現教學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其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得以革新。教師借助圖像與音頻等多種數字媒介,將教材中復雜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立體、直觀的知識,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最后,應用信息技術能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素材。在信息化環境中,學生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對高中通用技術課程進行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化技術為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帶來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新穎的知識呈現方式以及廣闊的學習空間,為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2]。
二、信息化環境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原則
(一)課程標準具備彈性,教學內容實現差別化
對信息化環境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而言,課程標準具備彈性以及教學內容實現差別化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原則。新課標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取平等的教育機會。教師在教學前要先了解學生學情,包括學習興趣、知識經驗與學習能力等,然后在信息化環境下優化教學內容,實施層次性、個性化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這樣的方式,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體驗,還能夠切實提高信息化環境下高中通用技術的教學效果。
(二)聯系生活實際,加強應用教學
在信息化環境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加強應用教學是提升學生應用能力與實踐意識的重點。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真實生活經歷來設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減少理論灌輸,通過引入生活案例和實際問題,助力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意識。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具有基礎性與通用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適時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了解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育實踐能力
在信息化環境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與思維完善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采用激勵和引導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教學質量,并幫助學生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三、信息化環境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策略
(一)借助互聯網信息豐富教學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在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為課堂注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體系。通用技術具有知識領域廣泛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單靠教材內容往往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因此,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和技術理念的理解,還要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借助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系統的思維方式,并不斷增強技術應用能力。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通用技術教學更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師可以適時分享前沿技術動態,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邊界[3]。
以“結構與設計”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探索生活物品的結構知識,加深他們對物品結構體系的認識,為實際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再設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如“自行車車輪的承重原理是什么?”等,引導學生主動查找資料、深入思考,增強他們的直觀感受和學習體驗。由于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強調實踐與設計的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加強對實踐操作技能的鍛煉。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利用信息化工具展開深度學習、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對話式或小組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而在講解“設計的基本原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分析各種材質容器(如鋁制瓶、玻璃瓶、塑料瓶等)的優缺點。這樣的討論不僅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還能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課程教學模式
1.運用網絡教育平臺
網絡教育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前衛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運用網絡教育平臺來教授通用技術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動力。在面對學習挑戰時,學生更傾向于主動解答和深入探究,從而加快知識內化的速度,提升學習效率。此外,這一平臺還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助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所以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有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全面了解網絡教育平臺,掌握其操作技巧與流程,并運用這一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探索網絡教育平臺的多元功能。比如,互動功能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實現即時溝通,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深入領會課程內容。測評功能有助于教師衡量教學效果,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來了解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一旦識別出學生的學習短板,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短板進行專項教學,幫助學生攻克難點。直播回放功能可將學生的網絡學習過程自動生成視頻,學生在復習的時候如果有疑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隨時觀看視頻,解決問題。
以“龍舟賽艇系統解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育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借助平臺的測評與互動功能,了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并挑選任務完成不好的學生進行互動,幫助其高效完成預習,保證所有學生都能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課程結束后,教師可通過網絡教育平臺布置思維導圖作業,鼓勵學生借此復習所學內容。最后,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教育平臺的直播回放功能隨時回顧學習內容,并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源來拓寬知識視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4]。
2.運用虛擬實驗平臺
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實踐操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課程規劃中占據重要位置。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沉浸式虛擬實驗平臺,精心構建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實踐模型,并實時傳遞操作流程和技能要點,使學生對實踐流程有更深入的認識,為今后的操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實踐發現,引入沉浸式虛擬實訓平臺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熱情顯著提升,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強。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要從虛擬實驗平臺中找出適合的實驗模型在課堂上展示,并與學生深入探討模型的構造邏輯和內在含義,幫助學生全面而準確地理解實踐路徑與操作步驟,精確把握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引入虛擬實驗平臺的同時,還要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激勵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進行實驗驗證,并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實踐總結實驗過程與結果。例如,在開展實驗前教師提出“請你運用虛擬實驗平臺拆分這個模型,看看其組成部件有哪些,每一個部件的作用是什么?”“要想讓實踐模型的質量更好,需要調整哪些參數,怎樣調整這些參數?”等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自主制定實驗目標并完成。第二,教師要借助虛擬實驗平臺為學生詳細展示模型的合成過程,并設置實踐任務,讓學生學習模型制作原理與流程。
3.運用即時通信工具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即時通信工具,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突破傳統教學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教師可以利用即時通信工具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迅速回應學生提出的疑問,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支持。
在具體策略上,教師要建立微信群,把班級學生都拉進群內,及時上傳教學資源,讓學生閱讀,鼓勵其主動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深度學習。這些資源包括教學大綱、多媒體輔助材料、教師備課筆記、學生疑問集等。通過共享這些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理解,為課堂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課后,教師還可以在通信平臺上布置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參考相關資料完成練習。
以“原型與模型構建”的教學為例,在上課前,教師在微信群中上傳原型與模型構建的相關資源,如設計圖、所需材料、操作視頻等,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為了確保預習效果,教師可以激勵學生深入思考預習內容,并鼓勵他們在平臺上交流想法,標注和反饋已掌握的知識點,為課堂學習做充分準備。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即時通信平臺上分享學習體會,共同解決難題,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教學評價
通用技術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傳統課堂上難以充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此時,信息技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系統與設計”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學校網絡平臺或教育應用程序完成相關練習題。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并據此精心設計課后作業。借助互聯網技術,教師還可以輕松收集學生的作業反饋,清晰洞察學生的學習進展,從而反思并優化教學策略,以提升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5]。
結語
本文對信息化環境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助于把握教學發展的新趨勢,還能為教學實踐提供科學指導。通過明確教學原則與策略,提高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李東林.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中國新通信,2024,26(15):67-69.
張巨秀.高中通用技術課微課的設計與應用[J].華夏教師,2024(8):98-100.
盧慶廣,代玲玲.核心素養引領下縣域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創新人才教育,2023(3):74-77.
王維杰.新課改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2):46-49.
施榮春.STEAM教育視野下的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