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讓教育教學實現了創新與突破。“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更是為教育領域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改善和優化數學教學模式,是教師們關注和探討的重點。文章探討了“互聯網+”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提出了應用微課視頻引導預習、使用Flash動畫降低學習難度、利用多媒體增加師生互動等教學策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教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踐行教育數字化理念,強調教師應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教育信息化標準和規范,以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創新教學實踐。互聯網在發展的過程中,孕育了許多與數學課程相關的資料,是輔助教育教學的重要工具,利用它能夠提升學科教育質量,創新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推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積極應用“互聯網+”,探索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改善學生數學學習體驗。
二、“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意義
(一)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由于生理年齡的限制,很少有機會獨立接觸外部事物,他們正處于好奇心與探索欲旺盛的成長階段,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探究興趣。而興趣是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教師要積極應用“互聯網+”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來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使用視頻、音頻與動畫等教學手段,利用更加生動鮮明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優化學生學習體驗
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小學數學課堂中,除了能改變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外,還能拓展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渠道,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吸收效率。數學知識點往往抽象且復雜,小學生學習經驗有限,他們在初次接觸這些概念時,可能會難以準確理解相關的公式和定理。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源,將教材中那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點以形象化、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輔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并提升其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體驗。在小學階段,學生除了掌握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外,還應當了解一些課外知識,為學習更復雜的數學概念奠定堅實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入更多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同時,學生也能自行查找相關資料,鍛煉自身探究能力,完善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
三、“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應用微課視頻,引導課前自主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合理組織預習活動能促進學生思維認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步發展。此舉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記憶效果,并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專注。但目前小學生身心尚未成熟發展,自我控制能力與自主學習意識較差,無法在預習環節中自主梳理知識內容,導致課前預習質量較低,難以準確把握重難點知識,容易出現課前預習與課堂教學脫節的問題[1]。教師可合理利用互聯網技術,圍繞數學教材內容,制作微課預習視頻,并通過智慧化教育平臺向學生推送。學生在課前指定時間內觀看這些視頻,并做好預習。微課視頻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集畫面、聲音、文字和圖片于一體,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在課前預習中明確學習目標。同時,這些視頻還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以青島版五四制六年級上冊“中國的世界遺產——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本課主要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計算方式,明確整數運算定律同樣適用于分數,并嘗試運用分數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同時分析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整合教材知識點,并圍繞重難點制作微課預習視頻。視頻內容的設計應涵蓋課后復習、新課預習與活動探究三個板塊,并與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具體來說,教師應首先要求學生完成分數的加法、減法以及乘法和除法計算題,再過渡至基礎的混合運算題目。在學生完成基礎練習后,通過微課視頻引導他們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則,并鼓勵他們嘗試解答更復雜的分數運算題目,以此提升其數學計算能力。
(二)使用Flash動畫,降低知識學習難度
縱觀小學數學知識排列的特征可以發現,其主要圍繞數與代數、幾何圖形、統計與概率等幾部分內容,采用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其中許多知識涉及復雜的數學定理,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邏輯分析與空間想象能力。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受教育技術的限制,教師主要依靠語言講解和教具輔助,導致學生難以準確理解抽象概念,影響了數學知識體系的完整建構[2]。教師可使用Flash動畫展示來輔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使教學形式更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直觀了解代數關系與各類圖形的變化過程,促進高效化數學課堂的建構。
以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上冊“二 圖案美——對稱、平移與旋轉”為例。本課學生應了解對稱、平移與旋轉的概念和特征,嘗試畫出一個圖形的對稱軸,并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平移或旋轉,利用圖形變換的相關知識設計圖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Flash動畫輔助講解平移、旋轉與對稱的概念,立體化展示同一圖形不同變化的過程;并向學生講解圖形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如火車車廂在鐵軌上的水平移動、電梯的上下移動、風車中扇片的旋轉過程、時鐘不同指針的運動過程等。教師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理解圖形變換的概念,有利于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同時,由于Flash動畫畫面感強,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避免其出現注意力轉移的問題。這有助于驅動學生聯想日常生活和延伸思維,幫助學生總結生活中的不同數學現象,真正發揮互聯網教育資源的價值。
(三)利用多媒體設備,增加師生互動頻率
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解更多知識,教師通常將更多精力用于講解基礎概念和不同類型習題的解答方式上,很少有機會與學生開展互動,進行溝通,因此,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導致其獨立意識與思維認知發展緩慢[3]。此外,有限的師生互動會影響教師對學生學情的全面了解,導致其無法準確判斷教育引導的恰當時機,容易使課堂教學陷入沉悶的氛圍。教師可使用電子白板、協作平板等現代化教學工具,以創新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有效活躍課堂氛圍。這些工具不僅能直觀呈現數學知識,還能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它們為學生提供了及時反饋和解答學習難題的途徑,從而顯著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以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二 下雨了——認識鐘表”為例。本課主要了解鐘表的結構和讀法,正確認讀整時與半時,能夠辨認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的問題,同時,學生將學習時針、分針與秒針的轉動規律,從而培養其合理利用時間的意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搶答游戲,依據座位順序將學生劃分為人數相等的學習小組,由教師在電子白板上畫出不同時鐘,小組成員則需在電子平板設備上進行搶答,最終搶答正確率最高的一組獲勝。同時,教師應向學生說明,搶答需要由小組成員接力,依次進行;再由教師依據學生表現進行客觀評價,并解答學生在認識時間中的疑問點。營造一個開放化、活躍化的數學學習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此外,這樣的環境有助于彌補學生在思維和認知上的不足,提升他們對鐘表認讀的熟練度,并為其應用數學知識創造更多機會。
(四)使用教學課件,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
隨著新課改教育政策與《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落實,社會各主體開始意識到過重的課業負擔會增加學生身心壓力,影響其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容易對其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在數學新課標中也指出,應科學化設計數學作業,綜合考量影響學生知識吸收效果的不同因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空間,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教育要求。教師要全面解讀各項教育教學政策,從多維度探索創新課后練習的方法,利用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提升其實踐應用能力。具體來說,教師應立足數學教材內容制作教學課件,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重難點,針對學生疑問進行針對性教學,摒棄機械性訓練的作業模式,在保障數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學生課后作業壓力[4]。
以青島版五四制四年級下冊“四 巧手小工匠——認識多邊形”為例。本課應了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圖形特征,概括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內角和大小與性質,明確不同圖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辨認常見的多邊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圖形知識制作教學課件,逐步向學生講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的圖形特征。通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從而使其能依據圖形邊的數量來確定其相應的名稱。在此環節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對視頻進行重復播放,避免部分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以便整體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同時,在本課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也應考慮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利用智慧教育平臺來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任務,并禁止使用作業輔助工具,以確保學生能獨立思考圖形相關的問題。
(五)借助信息資源庫,創建立學課堂
在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中,數學授課內容以教材知識為主,很少向外延伸與拓展,并且能應用于課堂的影音資源有限,導致班級中兩極分化問題明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各類信息化教育軟件不斷涌現,教育資源庫的種類不斷增加,依托各類軟件功能可以創新學科學習形式[5]。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平臺上的各種信息資源庫,靈活引用參考教案、微課資源、視頻音頻資料以及練習庫等,積極構建數學立學課堂。這將有效提升數學教學的高效性與便捷性,并能拓展學生數學分析角度。
以青島版五四制六年級上冊“五 完美的圖形——圓”為例。本課主要了解圓的圖形特征與性質,概括圓的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嘗試推導圓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解答圓的實際應用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互聯網平臺搜索圓形的不同實物,建立起對圓形的多元化認知。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智慧化平臺向學生展示學習材料,并提出問題:“對于圓形紙片來說,除了可以使用對折的方式確定圓心外,還能采用哪些方法來確定圓心呢?”這樣的提問旨在激發學生在班級群里進行討論和交流。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深度,而且有效地豐富了數學教學形式。
(六)利用網絡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由于生理年齡較小,難以將注意力始終集中于課堂學習,容易對學習活動感到枯燥和厭倦。特別是面對學習難度較大的數學學科時,厭煩情緒更甚。對此,教師可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確保教學內容更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增強其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游戲化的學習形式還能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是加深數學知識理解的途徑。
以青島版五四制二年級下冊“七 愛心行動——圖形與拼組”為例。本課主要了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圖形特征,嘗試將簡單的基礎圖形進行組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互聯網游戲引入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圖形拼接的游戲活動,向其提供長方形、正方形等基礎圖形,要求學生拼裝出沙發、鉛筆盒與汽車模型等不同物品。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總結圖形組合規律,在交流與互動中解答疑問,實現對圖形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等數學概念,使其在短時間內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的應用不僅能創新教學形式,還能拓展學生知識范圍。教師要積極利用“互聯網+”,多維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燕超 東營區瀚文小學
參考文獻
[1]羅松,姜立剛.小學數學教科書例題編排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4,(08):68-72.
[2]于正軍.小學數學運算方法遷移的“現實化”過程[J].教學與管理,2024,(08):34-37.
[3]鄧淑艷.“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措施[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 2024,(03):36-37.
[4]付冠華,邢暢,陳芳.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主題式教學課堂實踐初探[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03):58-59.
[5]張琴.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 2024,(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