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十大”育人體系之一,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成為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在當前大力開展“大思政”協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心理教育與治療模式的德育功能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薩提亞模式的德育功能發揮具有現實、學理與實踐邏輯依據;其三大治療信念、四大助人目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經典工具與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相融,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實踐開拓了新路徑。
關鍵詞:薩提亞模式;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1-0142(2025)01-0001-04
1 邏輯依據:薩提亞模式德育功能何以有
1.1 心理教育與治療模式德育功能發揮的現實依據
發揮心育德育功能是當代人才培養的政策導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1],后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重視人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樣的“時代新人”內涵是“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前提是身體健康、心理陽光。自上世紀末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將心理教育納入學校德育范疇以來,我國高校心理教育一直是作為學校德育體系一部分而存在,并成為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
發揮心育德育功能是當下德育困境的現實要求。從現實看,我國高校德育成績斐然同時也存在共性問題,如教育形式缺乏多樣性,方法缺乏靈動性;忽視學生認知規律、能力培養和情感體驗;忽視校園文化、教師人格形象的影響等。這些弊端不同程度阻礙了學生德育素質養成,削弱了學校德育效果[2]。德育的價值追求應該是讓受教育者釋放生命智慧和人性光華,實現價值超越,獲得幸福快樂,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3]。所以,德育應當與個體成長需要緊密結合,關注教育對象的接受性、活動的主體性、目的的全面性,展現人性化、生活化與詩意化。而這也正是心理教育與治療的專長領域,因而提升德育效果應當應用心理的影響與作用。
1.2 心理教育與治療模式德育功能發揮的學理依據
德育離不開心理品質的塑造。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諸多利于德育素養形成的因素[4]。還包括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德育過程是將社會道德規范個體化的過程,對個體而言就是品德形成的過程。品德是個體內化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為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的結果,品德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道德信念系統與道德行為是人的品德心理結構的主要成果。
心理對德性素養作用基于其內涵與機制。人的發展是生理心理發展的統一。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素質的發展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社會文化素質集中表現人的本質是主導因素,而德行素質又在其中占核心地位。但社會文化教化必須以心理活動為中介,因此個體德性素質形成需要良好的心理基礎,個體社會文化素質發展取決于心理素質發展水平[5]。心理對德性素質影響的機制如下:首先,認知能力影響道德判斷水平。皮亞杰認為,認知心理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要條件,道德發展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如有研究發現,學生學習成績與道德判斷水平顯著相關;低智商的人道德概念會受到外界壓力制約,而高智商的人道德意識出自內心覺悟。顯然,認知能力影響道德從他律走向自律。其次,所有真正稱得上道德的行為必定有情感因素。道德情感是促進道德認知向道德信念轉化、引發道德行為的動力[5]。再次,意志品質影響道德行為。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個體具有堅定的目的性,認識自己行為對他人與社會的意義,會積極主動做出有益的道德行為。若沒有意志,道德思想與理想止于判斷與推理,不能化為道德行為。且道德意志使情感服從道德理智,讓道德動機戰勝非道德動機[3] 。
1.3 心理教育與治療模式德育功能發揮的實踐依據
對中國學術期刊資源庫“心育和德育”專題分析發現,我國高校對心育與德育相結合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入。各高校從不同理論視角探索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機制、路徑及意義。這一實踐進程表現出以下特征:一是社會發展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長需要是大學生心育和德育相結合的內在動力;二是德育和心理學科的發展為二者結合準備了理論基礎和師資力量;三是國家政策定位和指導為二者相結合指明了方向。德育工作者主動拓展了心育對德育影響力的探索;四是各種心育與治療模式共同推進,作為專業化實踐活動在高校展開,起到了“大學生個體生存的保障功能、個體發展的補償功能、思政教育社會性作用的優化功能”[6]。實踐證明心育和德育目標同歸、內容相嵌、方法互鑒[7]。
以薩提亞模式服務于高職學生的實證研究為例,經對某校2019~2021年新生篩查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篩檢率是非困難生的兩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深受貧困文化影響,自我認知偏差、自尊自信不夠,人生目標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能感低,溝通能力不強。以薩提亞模式為指導打造“遇見成長、開心學習、和諧人際”訓練營,精準幫助兼具經濟和心理雙重困難學生群體,收效明顯。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分別對比三期遇見成長訓練營前后測數據顯示,“自我認同感和自尊”前后測結果均有顯著統計學差異,說明團輔對學生自我認同感和自尊水平有積極影響;對學生小結做編碼統計發現,學生普遍認為在自我覺察、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自信程度、換位思考、與父母或同伴關系、對未來有希望有計劃等方面有明顯收獲和改變[8]。說明心理輔導促進了學生人格重塑,驗證了心育與德育能交融補充、相互促進。
2 理路建構:薩提亞模式德育功能何以能
2.1 薩提亞模式三大信念賦能德育內容
薩提亞模式三大信念能有效調適道德認知,重塑核心信念,促進個體內在覺醒,增強個體改變動力。薩提亞模式治療信念共有22條,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對人的信念賦能德育。薩提亞模式崇尚價值平等基礎上的健康人際關系,認為人們會因相同而相遇,因不同而成長,堅信人性本善,只是需要努力聯結并肯定自我價值;薩提亞模式認為大多數人任何時候都是盡其所能的,要理解父母也受其成長過程諸多影響[8]。這些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一致。
對應對的信念賦能德育。薩提亞模式認為人都擁有成功應對和成長所需的一切資源,但大部分人面對壓力時會選擇熟悉而不是舒適的方式。其實,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自我價值越高的人應對方式越統整[8]。這類信念對人的認知調適和歸因方式的改變都有著積極作用,對促進道德認知向道德信念、道德行為轉化有積極的賦能作用。
對改變的信念賦能德育。薩提亞模式堅信面對壓力擁有多種選擇,人們雖不能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可以改變已發生事情對自己的影響。欣賞和接納過去可以提高管理現在的能力,只要懷揣希望,改變永遠可能發生等[8]。這些應該能消除對成年人德育有效性的懷疑,增強做好大學生德育的信心。
2.2 薩提亞模式助人目標深化德育目標
“提高自我價值感,做更好的選擇,更加負責任,更加和諧一致”是薩提亞模式的四大助人目標[8]。自我價值感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作為主客體自我的認知和評價的正向自我情感體驗。自我價值感高的人通常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自卑感。所以,薩提亞致力于發展個體的高自尊、高價值感,其治療信念是修復自我價值感的核心力量。“做更好的選擇”是指在壓力情境下可以選擇更好的應對姿態和溝通模式。“更加負責任”是指個體更好地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行為負責。“更加和諧一致”,講的是最終要達成個體內在的和諧一致,這與德育的目標一致。內在和諧了,關系就和睦,人就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適應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要。
2.3 薩提亞模式五大要素優化德育方法
體驗浸潤。道德情感的感染性要在體驗中激發出來。體驗促進道德認知向道德信念轉化,繼而向道德行為轉化。相比傳統德育方法,薩提亞模式的體驗性借其獨特工具簡單易行,收效快且明顯,能夠幫助人在體驗中快速覺察,由感受進入內在歷程,貫穿正向生命能量。
系統全面。薩提亞認為個體內外兩系統相互作用,內在系統包括個體的生命力、渴望、期待、觀點、感受、感受的感受、應對姿態和行為。外在系統則包括個體的家庭系統和社會系統,即人際關系。薩提亞模式擅長用個體冰山、家庭族譜圖和溝通三要素圖等工具,從個體內在系統入手聯系到外在系統,解決個人背負的問題,探索問題、問題的成因、解決問題的方法。借助薩提亞工具,德育從個體的雙系統入手會更加富有成效。
正面導向。這與傳統德育方法一致。薩提亞模式相信任何生命都是朝向成長和發展的,問題源于未被滿足的渴望和期待,問題背后是正向期待。薩提亞模式致力喚起個體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強弱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對自身發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從這個視角實施德育對受教育者有更多的信任,會激勵受教育者為自己負責,做自己的決定者,幫助他們實現內在和諧,繼而樹立更高的理想和道德信念。
聚焦改變。薩提亞模式注重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注重內在系統的改變,注重從渴望、期待和想法去推動改變。這種改變首先是心理結構層面的改變,這也是德育化人必經的過程,這種個體內在系統的變化會帶動外在系統的改變。
運用自己。薩提亞模式強調咨詢師首先要愛自己,準備好自己,只有自己內在和諧一致才會讓來訪者感受到咨詢師的真誠、穩定、關懷、無條件接納與積極投入[8]。教師作為教育情境構成要素的條件是對學生的摯愛、真誠及自身道德人格魅力。教師應當成為學生道德榜樣,發揮人格陶冶力量。
3 策略應用:薩提亞心理治療德育功能何以為
3.1 薩提亞心理治療德育功能發揮的路徑
以微知著,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究薩提亞心理治療的德育功能發揮路徑。“友善”作為重要的道德品質體現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公民道德標準與規范。但在現實中,人際關系問題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不少學生敏感、防御心理重、不相信他人,有的甚至有敵對心理。應用薩提亞心理治療能夠有效化解“不友善”并塑造“友善”品德,具體路徑如下。
處理情緒,提高自我覺察能力學會接納。由于種種原因,不少學生不愿接受或不能表達自己的負面感受,習慣于壓抑、扭曲或疏離自己的情感,甚至無法覺察自己的真實情感。薩提亞模式會先幫助人由表及里覺察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明白情感是生命狀態的信使和顯示器,是人的防御系統,是人本能的自我保護,人們有資格有權利感到生氣、憤怒、不滿、嫉妒等,要學會正視并接納這些感受,科學地表達它們。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接納才會放下。
探索內在,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薩提亞個體冰山是透視人類心靈的鑰匙,是幫助走出心靈困境的3D地圖。探索個體冰山能夠看清自己內在系統,發現哪些渴望和期待未能得到滿足,持有怎樣的信念(認知),這樣的信念又帶來怎樣的感受(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出怎樣的應對姿態(溝通模式)。當個體冰山技術把潛意識里的發生清晰地呈現時,學生立刻會對問題有清晰的覺察和領悟。
帶回原生家庭,療愈心靈創傷。用個體冰山帶學生回到童年人際關系困境,順著感受通道重回創傷情境,體驗并釋放當時的感受,幫助學生表達出自己未被滿足的渴望和期待;繼而帶學生回到當下,讓他們明白成年的自己有能力靠自己滿足需要;明白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對過去發生事的看法,調適過高期待,放下永遠無法滿足的期待,從而改變過去事件對現在的影響;通過家庭族譜圖幫助學生明白人的性格特征和應對姿態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從而理解父母的局限,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聯結生命力資源,提高自我價值感。運用生命影響輪幫助學生看清自己的優勢品格,明白無論是正向事件還是負性事件都可能形成優秀的品格特征,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轉化成資源。運用薩提亞自尊維護工具箱幫助學生明白人生來都帶著豐富的生存和發展資源。當學生聯結到自己豐富的生命力資源時,自我價值感明顯增強,自信程度提高,對自我認知和對關系認識也隨之改變,改變動力隨之增強。整個工作過程要注意發現學生的積極資源,適時鼓勵,不斷賦能。
識別應對姿態,體驗一致型溝通。運用薩提亞雕塑幫助學生識別壓力情境下習慣性的應對姿態,如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一致型等,前四種各有功能不良之處,也各有資源所在,一致型是理想模式。應對姿態體現在外部就是溝通模式,利用溝通三要素圖幫助學生了解溝通離不開情境、自我和他人三要素,一致型溝通就是要兼顧這三大要素。要達成一致型溝通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添加,哪里功能缺失就添加哪里。通過練習,學生會發現只要兼顧情境、自我、他人三要素就能實現一致型溝通,體驗內在和諧,進而影響外在系統,促進人際和睦。此時,再幫助學生預設改變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應對方法,堅定只要堅持就會有改變的信念。
3.2 薩提亞心理治療德育功能發揮的啟示
上述是運用薩提亞模式解決學生人際問題,培養學生“友善”品格的基本流程。它蘊含了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行為轉變全過程,收效明顯,深得學生喜歡。薩提亞模式不聚焦來訪者問題,更注重來訪者這個人。幫助來訪者與自己的生命力資源聯結,提高自我價值感,來訪者原有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同理,德育應更關注人,將德育目標與個體成長需要緊密結合,尊重教育對象的成長規律,才有可能實現德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因此,評價德育效果應關注德育對人最深層次、最隱蔽心理世界的影響和作用。
綜上,品德外部行為表現與內在心理活動的統一是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德育必然需要心育的奠基、優化發展和補償提升。薩提亞模式中的德育元素與德育功能值得我們研究借鑒、開發應用,德育應該更加開放兼容,凡有益的都可以服務于德育,從而優化、發展、提升德育功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劉兆俊.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20.
[3]張衛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遼寧大學,2015.
[4]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班華.心育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張玉杰.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實現[D].河北師范大學,2018.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郭冬梅,何文文,張萬秋.團體輔導對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我認同感和自尊的影響研究[J].職教通訊,2023(10):78-82.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