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其所具備的教化功能和政治功能顯示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文章挖掘了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教育意蘊,分析了現狀與困境,探討了將“大思政課”導向的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旨在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構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關鍵詞:“大思政課”;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77-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慶祝活動是人民群眾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展示,要抓住契機,加強對人民群眾愛國主義的教育和引導。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1]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具有可真可親可信的育人意蘊和實踐功能,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能發揮更顯主題性、更為生動性、更有儀式感、更具鮮活力的獨特作用,同步鞏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內容和載體的“守正”和“創新”。
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聚焦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儀式功能,圍繞多種紀念日討論愛國主義教育,[2]鮮有關于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與策略的深入研究。在實踐探索中,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育人資源在愛國主義教育中運用不充分、不協調,造成這些具有民族印記和家國情懷以及重要契機的“鮮活教材”被閑置與浪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重大教育理念創新,[3]為豐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提供了方法論和實踐導向。
一、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意蘊
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是一年之中有著重要政治內涵和深層政治意義的儀式活動,是黨和國家在歷史發展實踐中針對具有重要紀念和慶祝價值的日子、事件或人物所開展的政治活動。[4]“國家重大紀念日活動”一般指為紀念國家法定紀念日、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開展的集體性紀念儀式,“重大慶典活動”是隆重慶祝黨和國家領導全國人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中華民族在偉大發展歷程中的豐富文明沉淀所形成的重大教育活動。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和密切的關聯性:
第一,從內容來看,兩者大多時候有所重合,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具象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民群眾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提升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不斷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第二,從價值來看,兩者具有凝聚人心和教化思想的作用,都蘊含著教育、文化和政治功能。三元里抗英斗爭、廣州起義、辛亥革命等重大紀念主題蘊含著可歌可泣的愛國歷史,生動反映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因此,每一次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都具有自身的象征意義,代表著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文化價值。
第三,從發展來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沉淀。兩者都是與中華民族發展史密切相關的重要文化儀式,將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進行現代化呈現是共同的特征。
二、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一)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資源開發不充分,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性有待增強
首先,高校對社會的愛國主義資源尤其是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資源了解不夠全面,多方教育主體的協同機制不完善,對愛國主義基地、故事和作品單獨開發的難度較大,校內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庫建設不完善。
其次,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作為育人資源的建設主體,自身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較為淡薄,能力相對欠缺,對思政課蘊含的愛國主義知識所對應的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資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備課,導致愛國主義專題教育資源難以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最后,部分熟悉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故事、精神的校外師資較少直接參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導致校內外師資難以圍繞某一個主題或領域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合力。
(二)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儀式不夠完善,制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部分高校在利用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組織策劃能力較弱,對這些紀念日或慶典所承載的愛國主義內涵與精神缺乏融合式的思考和精細化的打磨,形式大過內容,存在為了儀式而儀式的形象工程、形式主義等現象,放大了新時代愛國主義中紀念儀式傳播的離散程度,減弱了愛國主義教育中紀念儀式氛圍的莊嚴性,削弱了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效能的實效性。
(三)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覆蓋面不夠廣,制約愛國主義教育的廣泛性
愛國主義紀念儀式教育的日常融入與大學生的情感期望和教育需求不夠貼合。目前高校缺乏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通識課程,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資源融入思政課仍處于零散、片面的階段,因而在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育人的廣泛性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在校園文化育人方面,對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的知識宣傳只局限于當天或前后幾天的時間節點,校園文化活動碎片化和應付式現象嚴重,忽視了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日常耳濡目染的氛圍營造,難以真正調動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教育主動性,無法觸及內心和靈魂的情感交流。在實踐育人方面,受到經費和人力不足的制約,目前高校組織學生到與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相關地區的實踐活動多以主題黨日或學生干部培訓為主,僅涉及黨員和學生干部,有些活動更是以教職工為主,學生參與和體驗校外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較少。
(四)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表現形式不夠多元,制約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性
目前高校面向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儀式、方式和手段大多偏重于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與大學生的成長經歷、個體情感、愛國記憶結合不夠充分,導致大學生對國家發展和自身成長關系的認識產生割裂,不能深刻理解“家國同構”“家國情懷”的愛國意蘊。在開展“小故事,大道理”的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專題化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方面,高校過于關注理論和儀式的單向灌輸和教化,對學生的需求掌握不充分,師生缺乏互動,教育供需失衡,紀念儀式的操演互動與大學生的情感特點不相適應,造成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審美疲勞,互動體驗和實踐獲得感較弱。
三、“大思政課”導向的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教育創新理念,[3]為破解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性、系統性和持續性不夠的問題提供了根本的方法遵循。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的要求,[5]廣泛調動全社會的愛國主義力量和資源,建設“大主題”“大課堂”“大平臺”和“大師資”,[6]充分發揮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在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行為培養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創新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范式。
(一)聚焦愛國主義教育“大主題”,豐富教育內容
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發展性,始終堅持與時代主題相契合、與時代任務相適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明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教師圍繞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等八個領域部署教育內容,在主題上切合了“大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主線,在內容上體現了“大內容體系”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要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旗幟鮮明聚焦“中國夢”,根據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結合每年度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契機和新熱點,將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元素嵌入愛國主義內容體系,協同回應時代熱點和強化“集體記憶”,從而打造時代性與歷史性、“中國夢”和“個人夢”緊密結合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高校要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立足點,重點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為遵循,將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所蘊含的“四史”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行系統整理,逐步做到“一個主題”和“八項基本內容”都有相對應的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作為“活教材”,增強“大思政課”內容體系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
(二)拓新愛國主義教育“大資源”,協同教育機制
教育資源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撐,紅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特色的校本文化資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來源,分布在高校內外和社會的各領域。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資源更是由不同部門和基地進行具體的開發和教育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7]《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堅持協同共育,形成愛國主義教育良好社會環境”。重大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和偉大歷史人物紀念所蘊含的人文資源,不僅存在于教育基地,還以文字、視頻和圖片以及重大慶典活動綜合呈現出來等,這些寶貴、鮮活的資源需要在政府統籌下,高校與社會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基因庫”進行深度聯動,尤其是將已開展過相關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所積累的寶貴資源,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網上共享”與“線下互補”相結合的資源協同育人方式,不斷厚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資源庫、網絡教育宣傳云平臺和共建一批體現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陣地,增強“大思政課”資源體系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輻射力。
(三)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大師資”,凝聚教育合力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的系統工程,是政府、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學生共同的責任和訴求,不僅需要教師深度參與,同時需要社會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和教學能力的各方師資充實進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8]高校要進一步探索推進大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一體化的協同機制,和建立健全兼職教師制度以及專兼職育人隊伍聯動機制,建成數量充足、政治素養和專業實力過硬、教育情懷和教育知識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隊伍。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組織開展,離不開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職能部門和專職人員的傾力付出,也離不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講解員、志愿者以及主題網站的編輯的傾心傳播,更離不開部分本身就具備愛國主義象征的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及革命先烈后代的傾情傳承。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側重于借助校內思政課教師、老黨員和老同志等師資,在開展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時,要根據教育主題和內容的設計需要,主動邀請校外優秀師資進行獨特的“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精神濡染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新境界。通過來自各領域教師的教育協同,增強 “大思政課”師資體系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引領力。
(四)拓新愛國主義教育“大課堂”,創新教育載體
高校要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主體需求和個體差異,推動“小課堂”和“大社會”“小切口”和“大道理”“小鍵盤”“大網絡”緊密結合起來,借助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開展契機,運用多元化的理論教學方法和實踐載體,打造行走的、立體式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一是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金課堂”。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尤其是運用過硬的理論素養將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的愛國主義鮮活元素融入具體的教學中,通過情理交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9]二是優化課程思政“全課堂”。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所面對的是“兩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僅憑傳統單方面的思政課灌輸,難以深度回應大學生關于愛國主義的困惑,亟需各門課程“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協同建設“課程+愛國主義教育”“全課堂”,[10]充分發掘各類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挖掘愛國主義育人與各學科間的契合點,從而將愛國主義的理論知識、價值追求貫穿于高校“大課程”的全過程。三是拓展網絡“云課堂”。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更習慣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知識汲取和自我教育,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互動方式已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學習和表達需求。因此,高校要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搬到網絡陣地上,推進互聯網新理念、新技術、新媒體賦能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師生圍繞特定節日、人物和事件,創作微電影、動漫、音樂、短視頻等,主動利用慕課、微課、混合式教學等新的教育教學形式,打造集“資源共享、在線互動、網絡宣傳”為一體的“大思政課”云課堂新形式,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同步聯動。四是善用社會“大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許多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11]
高校要重視實踐育人,加強第二課堂和社會課堂的協同建設,圍繞國家重大紀念日和慶典活動,創設具有儀式感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以“中國夢”為主題的,以愛國主義為重要內容的社會實踐,彰顯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知行合一中進一步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N]. 人民日報,2015-12-31(01).
[2] 張智,馬琳. 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4):118-122.
[3] 杜尚澤.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 人民日報,2021-03-06(01).
[4] 李福生,方育闐,邱冠文. 國家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研究[J]. 重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0):31.
[5]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2).
[6]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印發——建設大課堂 搭建大平臺[N]. 人民日報,2022-08-26(06).
[7] 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 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N]. 人民日報,2019-09-19(02).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9]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 人民日報,2022-04-26(01).
[10] 楚國清. “大思政課”善用之[J]. 北京教育:高教,2023(03):6-21.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55.
(責任編輯:張若琂)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州質量工程項目“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3qtjg093);202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將國家重大紀念和慶典活動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1GXSZ173)。
作者簡介:呂春艷(1980—),女,碩士,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