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西方國家無處不在的文化入侵與“文化軟實力之爭”,對新時期的中學生而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且培養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底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抵抗文化入侵浪潮非常有必要。文章探討了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愛國主義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提出了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的實現路徑。旨在培養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他們在應對外來文化入侵時保持清醒,積極地與文化入侵作斗爭。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81-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這一思想雖然指向民族地區團結教育,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適用于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培養。中學時期是人的“三觀”形成的主要時期,加強新時期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既是學生正確“三觀”培養的主要目標,也是鑄牢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陣地,直接關系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形成與愛國主義情懷的培育。是未來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的關鍵,還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使命的主要承擔者。在文化入侵無處不在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對新時期的中學生以不同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不同維度對其全面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能夠使新時期的中學生更加自信進而樹立正確的“三觀”,應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入侵時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應對策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研究背景
(一)新時期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教育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因不同歷史階段的需要而對其內涵進行了發展與完善,中西方國家在發展的歷程中都會對國民采取不同方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忠君愛國”主義思想作為古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另外一種體現方式,對中國人的愛國有著特殊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其中明確規定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的重點對象,且要充分利用好學校場所。進入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更是重視新生代“0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時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網絡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對新時期的中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培育新時期中學生在意識深處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多民族團結、國富民強的重要思想保障、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培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后備軍的奠基之路。
對新時期的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塑造中學生完整品格。第一,愛國主義教育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強新時期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從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可以總結中華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多次危難中凝聚出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使得中華民族人民更具凝聚力,激勵著不同時期的中華人民奮發圖強,團結友愛。而民族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對新時期的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促進其對民族的認同感,進而增進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第二,愛國主義教育能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愛優秀本土文化是愛國主義內容之一,而“文化自信缺失是我國目前遇到的一個嚴峻問題,認為‘外國的月亮就是比自家的圓’”,[3]這是對傳統文化了解的缺失與對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缺失,更是無法正確對待未來文化的表現。究其本質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喪失的表現。
(二)新時代中學生的特點
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是外來文化入侵時最大的威脅,而中學生是最容易被外來文化誘惑以及同化的群體,由于中學生好奇心強,思想活躍,自我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思想、生活方式、價值理念也正在形成時期,尚未成熟,思想極易動搖。就當前中學生來說,他們對自身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上存在不足,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中學生文化辨別能力較差,辨別水平比較低下,比較欠缺國家文化安全方面的知識,對于主流文化了解也不足,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較少,缺乏對多元文化的分析、判斷和選擇能力,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受我國與西方國家經濟與技術差距的影響,國產的部分產品不能更好地滿足部分中學生衣食住行的高標準要求,使部分中學生產生了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崇拜、仰慕之情,甚至部分中學生價值觀的取向偏向西方文化,一度出現了“西方文化”深受中學生歡迎的現象。第二,多數中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念淡薄。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形形色色的社會形象也隨之而生,沖擊主流價值觀的事情也層出不窮,中學生崇拜的明星“塌房”事件層出不窮,兒童網絡直播掙錢對中學生產生不良引導等一系列事件使動搖中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堅定信仰。早在2007年的調查中就顯示部分學生對社會性質、國家大事等表現出漠不關心、無所謂的狀態,經過這么多年思想文化教育,進入新時期部分中學生的思想觀念還是受西方文化入侵的影響留有“西化”的痕跡。[4]
(三)愛國主義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性
愛國主義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均屬于中國社會思想意識形態范疇領域,且都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逐漸積淀于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于近代內憂外患的民族覺醒中,成長于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與建設時期,深化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分割,具有同質性和內在邏輯的統一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久經歷史考驗而形成的對中華愛國團體的統一稱謂。是在中華大地上久經磨煉而意志更堅、力量更強多民族的統稱。“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最先發現在考古學家夏鼐《新中國的考古學》之中,其文中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構成。嚴慶對這一概念解釋為“共同”,即中華各民族之間有著共享的文化記憶、共享的精神歷史、共享的社會責任擔當,以及共享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中華民族關系是緊緊相連的統一體,并認為國內各民族是社會命運共同體、社會價值共同體、社會利益命運共同體,社會責任與行動共同體。這些研究都以民族的團結為主題進行概念界定,究其本質為中華大地上生活的各民族經過長期的與外來入侵者斗爭時所形成的愛國統一體,可見愛國主義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相連。
二、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的實現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巧妙地將其與愛國主義相融合,匯聚成前所未有的團結力,使中國逐步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正如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5]而他這里提到的“政治文化”就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既總結了中華民族精神,又緊跟上時代發展要求,總結提煉出的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路線,對其進行“有效引領、積極培育和逐漸鑄牢,能不斷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力量”。[6]
(一)社會“搭臺”營造整體培育共識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而我們絕不能“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7]社會大環境是中學生思想行為規范的大框架,在社會主流整體意識形態的規范下,新一代中學生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朝著社會所期待的方向發展。以愛國主義教育引領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作為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主要方法,應從國家、社會、學校、學生層面等進行整體性部署,做到對培育教師、中學生、選用內容、采用的方式方法、場所等關鍵要素的整體設計和科學統籌,避免出現“碎片化”“零散化”“片面化”,使要素、環節緊密相連,達到時間與空間角度的無縫銜接,做到教育內容橫向拓展與教育基地縱向拓展的恰當結合。
第一,堅持“三全育人”[8]的整體理念。對中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整體協作,使中學生時時刻刻明白中華民族是命運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武器,是斗志昂揚的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教育引領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應以學校、家庭為主要陣地,學校緊抓愛國主義主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培育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父母積極響應社會與學校的要求,配合學校教師共同培育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才能使中學生在整體意識中全面接受、了解以愛國主義為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才能喚醒中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認同,使中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如何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反抗;如何在與帝國主義的斗爭中發展了偉大中華文明,從而逐漸樹立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二,以點、線、面構建立體式培育方式、以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搭建宣傳教育體系。社會應加大對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運用。以獨立的優秀文化為點串成一條愛國主義長線,織出一片共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局面。同時立足實際,依據中學生的特點制訂具體實施計劃與標準,將以愛國主義教育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與“五個認同”[9]相結合,所以,中學生的愛國素質教育就應該以這五點為抓手展開全面的闡述,使其了解中國、民族、文化、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者在不同歷史時期代表不同含義,以及在新時代的今天如何形成五者不可分割的關系,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含義,進而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二)以校園為主戰場加強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
中學階段是學生“三觀”養成的關鍵時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0]可見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容忽視。學校作為育人的主要場所,其作用不言而喻。而思政課堂作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學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所在,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場所。以愛國教育為內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充分發揮好思政課中立德樹人的德育功能,把加強愛國、德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涵,納入思想政治課堂建設。
第一,加強以大歷史觀為主的科學史觀培養。讀史使人明志,一個不重視歷史的民族注定沒有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大會上表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11]這里的大歷史觀指“正確看待歷史發展的科學歷史觀,是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科學思想方法,有著深刻的哲學意蘊。”,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應以加強中學生大歷史觀培育為著手點,培養中學生用科學、長遠的眼光看待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第二,以大歷史觀為指導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中學生明白中華文明的發展格局與大一統的趨勢始終伴隨著愛國主義這一主線,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驅動下中華民族一度成為世界的中心,在分分合合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培養中學生的長遠視角與科學史觀,形成中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唯有胸中有大史觀,眼中才能有大格局,進而心中才能裝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以史實發展為基礎,認清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脈絡,感受和體會唐朝鼎盛時期的輝煌與自信,體會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難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用大歷史觀思維縱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從而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放眼全球,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新一代社會主義理想事業優秀繼承人和建設者。
新時代,鑄牢以愛國主義為主旨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效應對西方國家對我國文化入侵與文化滲透回擊的最有力武器。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需要學校、家庭雙方的共同協作。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原則,秉持“三全育人”,巧抓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目標,合理有序地運用大歷史觀基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與其他專業知識的講授相得益彰、協同育人,落實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思政教育使命,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觀念根植于中學生的心靈深處。
參考文獻:
[1] 蔡宗模,張海生,吳朝平,等. “高質量發展”對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基于十九大報告的文本解讀[J]. 當代教育論壇,2018(06):31-38.
[2] 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3] 徐瑋. 試分析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與著力點[J]. 黨史博采:理論,2015(12):45+58.
[4] 高峰. 美國文化的沖擊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04):19-22.
[5] 湯因比,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 茍春生,朱繼征,譯.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15-17.
[6] 孟凡麗,王國寧.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04):59-66.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8] 奏響“三全育人”最強音[EB/OL]." (2019-02-26)[2024-11-28]. https://m.gmw.cn/baijia/2019-02/26/32561897.html.
[9] 張獻生. 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準繩——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C]//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統戰工作條例與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研究論文集——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八輯). 2016:6.
[10] 盧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1):9-25.
[11]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07):4-7.
(薦稿人:王偉,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
基金項目:2023年度寧夏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基于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項目編號:XJYB2 344)。
作者簡介:張菊瑞(1992—),女,碩士,寧夏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劉利寧(1992-),男,學士,中國農業銀行西吉縣興隆支行職員,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