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國實現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穩定在5.1%,脫貧人口務工規模3305.2萬人。
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內陸,從一線城市到中小城鎮,各地堅持把穩就業作為保民生、促發展、穩預期的重要基礎,健全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完善高質量充分就業政策體系,突出重點群體,因地制宜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覆蓋面廣的穩就業舉措,多管齊下、精準發力,全力保障就業大局穩定。
產業興,就業穩。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是新時代以來我國就業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
河北省昌黎縣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壯大葡萄酒產業集群,目前全縣已有27家葡萄釀酒企業、5萬畝酒葡萄種植基地,帶動當地就業人數達萬人。
甘肅省臨洮縣著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開辦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45家(其中鄉村就業工廠17家),吸納帶動就業1748人(其中脫貧勞動力645人)。2021年以來,臨洮縣累計落實帶動就業獎補資金382.5萬元,助力全縣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發揮地域獨特勞動技能,同樣可以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地處湖南省西南部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種植歷史已有1000多年。近年,當地通過“靖州茯苓工”賦能延伸產業鏈條,如今每年有8萬噸茯苓制品從靖州走向全國,占全國茯苓交易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國茯苓出口總量的2/3,年綜合產值達63.8億元。
湖南“瀏陽煙花爆竹制作工”品牌幫助30多萬人實現就業,同時為當地煙花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離不開產業規模的擴大、業態的豐富和質量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待,不斷細化優化社會分工,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
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是2020年發布的國家新職業。這一新職業背后,是中國龐大人口基數之下約8500萬殘疾人,接近4400萬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2024年9月發布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出,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擴大第三產業就業容量;開辟康養就業新領域,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休閑、食品等產業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業增長點。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陳勇嘉表示,2024年,我國實施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推出銀發經濟促就業支持舉措,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企業的支持,全年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超過1000億元。
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是當前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比如,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勞動力缺口達450萬人,“數字人才總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人左右。42.0%的高校畢業生對高端制造業有求職意向,卻因缺乏相應知識和技能無法勝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梅說,2024屆求職的畢業生中,47.7%希望進入國企,14.7%希望進入國家機關,對民營經濟等領域提供的就業崗位積極性不高。
廣東省針對就業領域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推行的項目制培訓成效顯著。廣州市著眼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要,以“按需點單、精準培訓”形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項目。2023年起,廣州以“揭榜領題”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征集和遴選工作,首批入選的78家培訓機構,承擔48個技能工種的培訓。
廣州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張碧兒對《民生周刊》記者說:“項目制培訓快速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過探索建立‘培訓+人力資源市場+就業’等培訓就業聯動服務機制,解決技能人才供需失衡問題。”
以康復專業培訓為例,廣州紅磚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通過“培訓—考試鑒定—就業匹配”一站式服務閉環的業務模型,促進領域內技能人才與市場需求的融合匹配,已培訓2000余人,簽約的職業院校20余家、醫院和企業40余家。
學校負責人介紹,未來5年將通過企業自建的數字AI匹配醫療護理技能人才平臺,為社會提供不低于150萬人的康復護理技能人才,實現康復輔助和護理等相關行業不低于50萬人的匹配就業。
在湖北省的荊門技師學院機器人系統集成實訓室,一名學生正專注地操作教學版工業機器人安裝汽車玻璃。“我學習的專業是智能設備運行與維護。想要熟練安裝汽車玻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7歲的馬奧東對記者說,他對工業機器人很有興趣,初中畢業后選擇了技師學院繼續讀書,對自己畢業后的就業信心滿滿,“荊門本地就有很多裝備制造企業,比如福耀玻璃、湖北航特等都有我的對口專業崗位”。
荊門技師學院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圍繞產業需求設置專業,做到教育和就業更好結合,開設了機電、汽車、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化工、現代服務等六大類20多個專業。
“我們除了培養學制學生,還和企業合作開展針對員工技能提升的培訓。”荊門技師學院副院長周大勇說,企業下訂單,學校接單,人社部門根據培訓工種類型和培訓課時的數量給予一定的培訓費用補貼。另外,學院還開展針對社會下崗人群再就業的培訓,比如月嫂、育嬰師、直播、叉車、汽車維修等短平快的培訓。
適應科技、產業和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解決結構性就業根本矛盾,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當下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王曉君表示,2024年,我國圍繞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就業重點群體,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年開展補貼性培訓超過1200萬人次。
在甘肅岷縣這個西部縣,一個工種的從業人員竟達17.36萬人,占到全縣勞動力的69%,且每年還輸轉勞動力2.8萬人。創造這個就業奇跡,靠的就是甘肅省對“岷歸藥工”這一勞務品牌的精心培育。
在甘肅,像這樣的勞務品牌還有“靜寧果農”“張掖種農”“隴南電商”等,這些勞務品牌除了吸收從業人員多外,就業更加穩定,收入更高,權益更有保障,帶動大量農村人口穩定就業增收。
農業產業化趨勢,要求農民勞動方式從傳統向現代專業化轉變,這就需要農村勞務必須走品牌化之路。“2024年,我國扎實推動農民工就業,舉辦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支持組建勞務協作區域聯盟,積極培育勞務品牌,全年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3305.2萬人。”陳勇嘉說,同時,健全就業援助工作機制,打包推出“兩優惠、三補貼”政策,加強就業困難人員兜底幫扶,全年共幫扶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15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63萬人。
通過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全民共建模式,湖南湘鄉市打造“電力湘軍”這一叫響全國、走向世界的勞務品牌,帶動全國20多萬人就業,其中湘鄉籍農民工12萬余人。
海南重點打造“瓊字號”勞務品牌“海南新能源汽修師”,立足海南,放眼全國,帶動新能源汽車維修技師就業達7000余人。
此外,重慶“邊城銹娘”端穩技能飯碗、河南“鄢陵花工”走出“芬芳致富路”等成功案例,都證明勞務品牌化是促進高質量就業的正確途徑。

未來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決定了仍有大量農民需要從傳統農業轉移出去,地區之間的產業結構、人力資源差異,使區域勞務協作成為解決就業和發展產業的有效手段。《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組建區域勞務協作聯盟,開展勞務品牌認定培育”。截至去年底,全國累計簽訂省市縣各層級勞務協作協議超過2000份,培育勞務品牌2300多個。
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1179萬人,這個群體是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各地區各部門紛紛出臺新一輪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持續挖掘公共部門崗位,著力擴大市場化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為超過200萬困難畢業生發放求職補貼。實施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強化就業觀念引導,提供“1131”實名服務(即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促進盡早就業。
2024年9月,湖北省17個市州聯合舉辦名為“才聚荊楚·成‘就’未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招聘活動,在全省組織2800多家企業提供招聘崗位10萬余個。
2024年12月1日至31日,人社部舉辦全國人力資源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行動,為2025屆高校畢業生、往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及“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人員提供就業服務。專項行動共組織25.1萬家用人單位,提供476.8萬個崗位,開展13.5萬場線上招聘、4892場線下招聘、4583場直播帶崗,共吸引286.2萬名高校畢業生等求職者投遞簡歷,58.5萬人達成初步就業意向。
實現人盡其才、勞有所得,是就業服務的主要目標。《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要求,堅持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完善服務清單,強化常住地、就業地服務責任,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廣覆蓋、用人主體廣惠及、就業創業全貫通。
近年來,就業大省廣東高度重視零工市場建設,實施家門口就業服務圈建設行動,目前已建成零工市場和零工服務站點約400個,5家省級標準化零工市場投入運營。2024年,廣州市荔灣區就業驛站累計求職登記4.8萬余人次,收集招聘崗位2.1萬余個,舉辦就業服務活動423場次,幫助勞動者實現就業1.2萬余人次。
2024年,我國加快建設全國就業信息資源庫、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在北京、上海設立公共就業服務區域中心,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質量。推進服務下沉基層,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零工市場,加快構建“15分鐘就業服務圈”。舉辦“中國創翼”創業大賽,接續開展“10+N”就業服務活動,累計舉辦招聘會20余萬場,提供崗位超過9000萬個。
記者走進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的“一站式”勞動保障維權中心時,一名投訴者正在向窗口工作人員述說自己被欠薪的問題,工作人員快速受理了案件,查看投訴材料后,向投訴者詳細說明了還需補充哪些材料以及后續如何處理。
記者翻閱已受理案件記錄表,每個案件是否解決、如何處理都記錄在案。“中心受理工傷認定、工傷待遇支付、勞動保障監察投訴舉報和勞動人事爭端調解仲裁案件,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及人民調解等服務。”荊門市東寶區人社局局長馮士玉說,中心自2023年運行以來共受理各類來電來訪案件590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近年來,各級人社部門突出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爭議處理、行政指導、監察執法和風險防控機制,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持續深化根治欠薪、加強基層勞動關系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提升勞動關系治理效能,推動和諧勞動關系高質量發展。

貴州省黔南州以工程建設領域制度落實為切口,探索形成開工階段“三項宣傳”、施工階段“八個必檢”、驗收階段“三個必核”的“383工作法”,全力推進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規范化。
河北省以項目為單位建立農民工工資維權中心,實現全省在建項目全覆蓋,將欠薪隱患化解在企業內部,化解在萌芽階段。
浙江省溫州市人社局探索打造以“雙線融合+多元賦新”為特點的線上線下一站式新業態勞動爭議處置機制,為新業態領域勞動者搭建權益維護“快車道”。
2024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各地區對人力資源市場開展專項整治,集中查處了一批招轉培(培訓貸)、虛假招聘、就業歧視、非法勞務派遣等違法案件,并將典型案件進行通報,以提醒高校畢業生等求職者防范警惕類似求職“陷阱”。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關注就業問題,明確提出“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落實好產業、就業等幫扶政策,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就業或與就業密切相關的目標任務。

新年伊始,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出促就業政策和服務“組合拳”。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供的數據,春節前后,全國至少有14省份開展了119場就業服務活動。
在廣東,每年春節前后都是農民工流動最頻繁、企業招工補員比較旺盛的特殊時期。以服務農民工為主要目標的2025年“南粵春暖”行動,突出重點企業和重點人群,線上線下結合、就業用工兼顧,部署早、活動多、服務細、效果好。
福建省廈門市啟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活動,開展高校畢業生等群體求職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服務、穩企擴崗服務等系列專項行動。
浙江省桐鄉市人社局鼓勵企業發放“留崗紅包”、執行春節三倍薪資及靈活調休制度,聯合總工會等部門開展勞動關懷,組織開展“集體看春晚”等文娛活動,為留桐人員創造滿意的勞動收入、暖心的過年氛圍。
1月21日,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在回答記者關于如何做好2025年穩就業工作的問題時,陳勇嘉表示:“我們將錨定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深化就業領域改革,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穩定就業重點群體,優化就業公共服務,確保就業局勢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