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傳統文化不僅承載著歷史智慧,還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靈感。在小學階段,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途徑,更是培養邏輯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文章旨在探討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中,如何有效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期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文化認同。通過深入挖掘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創新意識,不僅有助于他們在學業上的成功,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單元整體教學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07
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科學知識,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多集中于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往往忽視了文化內涵的滲透與思維方式的引導,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廣度。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強調學科知識與文化的結合。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索和深度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傳統文化為數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使得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單調的、抽象的過程。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學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與相關性,從而產生更強的求知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接觸到數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其與文化的關聯。這種聯系使得學生在學習時,能夠體驗到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進而增強對知識的渴望和認同感。
2.幫助學生拓展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不僅僅是對單一學科知識的掌握,更是將多種知識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統化的思考方式。通過將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更為全面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促進他們在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的辯證思維和整體觀念,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他們在解決問題時,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而不是局限于單一的解決方案。
3.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追求和掌握上,更是一種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態度。通過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開放、批判和探索的思維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理性思考和觀察,這種思維模式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基礎。在數學學習中,學生能夠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推理,逐步建立起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使得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推導和驗證,從而提升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培養科學精神還體現在對問題的質疑和批判意識上。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激勵學生勇于探尋事物的本質,通過質疑已有觀點,推動自身的理解和知識的深化。這種批判性思維不僅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也為他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助力學生提高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不僅涉及對美的感知和欣賞,更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創造力的重要方面。通過將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敏銳地捕捉到數學與美的內在聯系,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對和諧美的追求,這種理念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關注數字、形狀和圖案背后的美學特征。在理解數學概念和關系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對稱、比例、對比等美的元素,這不僅豐富了他們的視覺感受,也讓他們在思維層面上感受到美的存在。此外,提高審美能力還涉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藝術表現形式,能夠鼓勵學生跳出常規的思維框架,以更為開放的視角去探索數學問題的多樣性。這種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欣賞和創造美。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1.貫穿文化脈絡,進行單元主題的文化探尋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探索與數學主題相關的文化故事、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數學概念的深層次內涵。這樣的文化探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通過將數學問題置于文化語境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不僅是一種抽象的知識體系,更是人類智慧和文化傳承的結晶。
以《公頃和平方千米》為例,教學開始時,教師首先引入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并通過講述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故事,闡明土地的重要性。例如,可以介紹古代農民如何通過測量土地來制定種植計劃,如步算法、繩算法。這不僅能讓學生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還幫助他們認識到這些知識在傳統文化中的根源。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測量活動,分組選擇校園或社區的土地進行測量。學生使用卷尺測量所選區域的長和寬,然后計算出面積,并將結果轉換為公頃或平方千米。在測量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古代農民如何利用這些測量方法來優化耕作和管理,提高他們對傳統農業智慧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在實踐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實現知識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2.設計綜合活動,進行跨學科的文化融合
通過跨學科的綜合活動,學生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聯系,形成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此外,這種融合還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體驗到知識的應用價值。
以《位置與方向》為例,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中如何表述方位,如“五行法”“八卦法”。通過講解古代的方位儀器羅盤,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向的實際應用。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一場“方位探險”的活動,學生分組進行。每個小組需使用古代方位知識,根據提供的線索和指示,找到教室內不同的“藏寶地”。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線索,使用古代的方位術語,引導學生在教室內探索。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還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文化的智慧。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古代方位表達方式的特點,并請學生嘗試將這些古代術語與現代方位概念進行對比。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不僅在學習知識時,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培養了跨學科的思維能力。這樣的綜合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和文化探索中,形成了更加豐富和系統的知識體系。
3.采用故事教學,進行單元知識的文化敘述
通過將數學知識與引人入勝的故事結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抽象的概念。故事不僅使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融入文化敘述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方式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以《分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個關于古代農民如何分配豐收的食品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分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故事中描述一位農民收獲了一大籃蘋果,準備將其分給鄰里的幾個家庭,學生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分配蘋果的過程,學習如何計算“每個家庭應該分得多少”。接著,教師可以結合故事中的情境,介紹古代的分數表示法,如“六十分之一”“三分之二”等,讓學生了解這些表示方法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們在古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通過生動的故事,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形成和演變。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故事相關的數學活動,例如,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計算不同情況下每個家庭應得的糧食份額。這樣的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分數應用方式,如購物時的折扣、分配食物等。這種交流不僅讓學生意識到分數的廣泛應用,也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這樣的故事教學,數學知識與文化背景相結合,能夠創造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設計問題情境,進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探索
通過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和文化的深厚內涵。在單元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不僅能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還能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種實踐探索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同時幫助他們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以《圓柱與圓錐》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入《西游記》中金箍棒的故事,創造一個生動的學習情境。首先,教師以“你們知道金箍棒是什么樣子嗎?”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講述金箍棒的特征,提到它是“約有斗來粗,二丈有余長”的鐵柱子,這時可以詢問學生:“如果我們要用金箍棒去打敗妖怪,怎樣的形狀和大小才更有效呢?”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金箍棒的形狀特點,鼓勵他們討論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設定一個情境,比如“假設你是孫悟空的助手,需要設計一個新的武器來幫助他,你會選擇哪種形狀?圓柱還是圓錐?為什么?”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并探討不同形狀的優劣。這種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碰撞,還讓他們在文化背景中理解數學概念。最后,教師可以安排一個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用紙杯、紙筒等材料,制作自己設計的武器形狀,結合圓柱與圓錐的特性進行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實踐中增進了對幾何形狀的理解,還在探索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融合文化與數學的教學策略,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5.單元反思總結,在文化視角下進行知識升華
在單元教學時,學生通過總結不僅整理了數學知識,還能夠將這些知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感受到數學的文化內涵。這種反思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評估能力。
以《比例》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單元結束時組織一場綜合性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回顧在學習比例概念時所接觸的文化素材。如,學生可以分享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的秦始皇兵馬俑的比例以及古代地圖的繪制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認知的?”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比例知識的理解,還能體會到傳統文化對數學發展的深遠影響。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日常生活中比例的應用,如食譜的調配、建筑的設計等。通過實際案例,學生能夠體會到比例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設計一個關于傳統文化的項目,如制作一個包含古代建筑比例的模型。這樣的項目不僅鞏固了學生對比例的理解,也讓他們在創作中體驗到文化與數學的融合。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這樣的反思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比例知識的理解,并將傳統文化融入他們的學習和思維方式中。通過這樣的單元反思總結,學生不僅在數學知識上得到了升華,更在文化認同和綜合素養方面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學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本文旨在為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提供創新的思路與實踐路徑。通過這樣的教學探索,學生不僅能夠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更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未來應繼續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實踐案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只有在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平衡,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有效融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焦君《傳承·融合·創新——小學數學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
[2] 許小花《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的融合策略探究——以“十二時辰與現代時間”為例》,《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9期。
[3] 代慧、趙娜《融合信息技術,滲透數學文化——信息技術環境下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4年第25期。
[4] 王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材的基本原則與載體形式——以西南大學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小學數學教育》2024年第17期。
[5] 周靜珠《學業質量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單元為例》,《遼寧教育》2024年第19期。
(胥燕莉,1981年生,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