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探討了將“非遺”文化融入高職學前語言教育課程中的教學策略和成效。通過采用主題式項目學習、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數字媒體與多媒體學習等教學方法,旨在推動教學創新,并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文化理解能力。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策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深化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理解,成功地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非遺”文化 學前語言教育 教學創新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63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非遺”文化教育的價值日益受到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堅守文化立場,加強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自2010年起,中國推出了《關于公布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的通知》等政策法規,旨在通過教育系統實現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明確了高職院校在“非遺”傳承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然而,如何有效地將“非遺”文化與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教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仍是一個重要挑戰。
一、“非遺”文化融入高職教育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
“非遺”文化作為民族文化身份和歷史連續性的重要載體,在高職學前教育中的融入不僅能夠幫助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還培養了他們將這種理解傳遞給兒童的能力。此外,將“非遺”文化融入語言教育課程也是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舉措,推動了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創新,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不僅提升了學前教育學科的學術價值,也為未來的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二)語言與綜合素養提升
在高職學前教育中融入“非遺”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通過參與和“非遺”相關的故事講述、戲劇表演和文化討論,將傳統故事、詩歌、諺語等“非遺”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的戲曲、手工藝術等藝術元素納入語言學習材料,讓學生探索其語言結構、修辭特點及文化含義,以故事形式講述來加深對目標語言深層文化的理解。鼓勵學生通過論文寫作、口頭報告、多媒體展示等多種形式解讀“非遺”文化的多元性。學生在學習語言教學技能的同時,能夠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二、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
(一)教師素養與能力要求
教師在“非遺”元素和語言教育方面應具備深厚的文化理解和專業的教學能力。教師應對“非遺”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其歷史背景、文化意義、藝術形式以及在當代社會的應用,教師應掌握將“非遺”故事、詩歌、諺語等作為教學材料融入語言教學的策略。這要求教師能夠設計敘述、討論和創作等與“非遺”相關的語言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體驗和實踐深入理解“非遺”文化。此外,鑒于“非遺”文化常涉及多種文化背景,教師應具備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技能,以便在多元文化的教室環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二)課程內容
1.談話活動
在高職學前語言教育課程中,設計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談話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也加深了學生對本土以及全球多元文化的理解。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策劃和實施以“中國春節習俗”為主題的談話活動,讓學生準備關于春節傳統食品、裝飾或活動的小組報告,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其在分享和交流中深入了解和體驗文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2.講述活動
在“非遺”文化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挑選富有教育價值的“非遺”故事,如讓學生收集當地鄉土風情、節日習俗、民間傳說、歷史事件或傳統故事等材料。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設計相關主題的講述活動,引導他們進行復述,在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為學生創作與“非遺”文化相關的個人故事提供機會,讓他們將個人經驗和創意融入傳統故事中,通過在特定的課程展示日進行故事表演,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和互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動機。
3.文學活動
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如傳統詩歌、民謠和短篇故事等,在每年6月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展詩歌朗誦會、講故事等不同主題與形式的節日活動,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技巧,進而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批評能力。如指導學生研究當地的民謠,先了解其文化背景,然后鼓勵他們通過繪畫或戲劇演出等創造性的方式展示這些民謠。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的修辭特點和美學價值,同時為以后的幼教工作夯實基礎。
4.早期教育活動
教師應引導學生設計適合早期教育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手工藝制作和傳統游戲這些簡單易懂、趣味性的設計環節,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傳統節日的裝飾品,如元宵節的燈籠,或組織兒童參與相關主題的小型幼兒民族舞蹈和音樂表演,讓兒童在活動中不僅學習基本的“非遺”文化知識,還能在實踐中形成基本的手工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社交打下堅實基礎。
(三)教學策略
1.主題式項目學習
在主題式項目學習策略中,教師首先為學生設計了一個以“非遺”文化元素為核心的跨學科項目,深入探索并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多方面含義。例如,選擇端午節作為研究主題,要求學生研究其歷史起源、相關習俗、與節日相關的語言表達,以及這些元素如何隨時間演變而發展變化。為了保證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聚焦于端午節的一個特定方面,通過實地考察、訪談“非遺”專家以及系統地收集和分析資料來完成他們的研究任務。如一組研究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粽子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另一組探討龍舟賽的象征意義和實際操作,然后讓學生將調研結果通過多媒體演示、報告或展覽來呈現,并把這些材料融入學前語言教學中。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端午節豐富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還鍛煉他們的研究、團隊合作和創意表達能力。
2.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策略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直接體驗來深入理解“非遺”文化的各個方面。此策略特別適用于讓學生通過模擬活動感受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語言和禮儀。例如,在模擬一場傳統的中國婚禮或者重要的節日慶典時,學生們需要首先研究這些活動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相關的語言表達以及傳統禮儀。此外,還需要練習與其角色相關的語言用語和行為禮儀,如婚禮中的傳統祝福語或節日中的典型對話。在模擬活動當天,學生將在創設的場景中運用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演繹他們的角色。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在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中使用目標語言,還能讓他們體驗和理解文化行為的背景。在反饋和討論環節,師生共同評價每個表演的準確性、表達力和文化深度,不斷提高他們應用“非遺”文化的教學能力。
3.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
在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策略中,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協作深入探究“非遺”文化的豐富主題,例如傳統故事、詩歌和藝術表達。旨在利用集體智慧來增強個體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能力。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精選的“非遺”文化素材,如民間故事、古典詩歌,以及與“非遺”相關的歷史文獻或現代研究文章。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思考和分析。接著,各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并討論分配給他們的特定主題或文化資料,并以報告、論文、創意的視覺藝術作品、插圖或一部短片的形式展示成果,表達他們對“非遺”主題的理解。最后,其他小組的學生、教師及受邀的校外“非遺”專家進行評價。這個過程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加深了對“非遺”文化深度和多樣性的理解。
4.數字媒體與多媒體學習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視頻、博客和社交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深入探索和表達“非遺”文化。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非遺”文化主題進行研究,這些主題可能包括傳統工藝、民間音樂、節日慶典或是傳統故事等。學生需要對所選主題進行廣泛研究,如收集相關的歷史、文化和社會信息,并理解這些文化現象的現代意義。接著,學生將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創作關于“非遺”主題的內容。此外,學生也可以設計和發布社交媒體帖子,吸引更多人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學生通過收集觀眾的評論、分享和討論等信息來了解公眾對“非遺”文化的不同視角和感受。
三、實踐案例:端午節的文化探索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教學實踐案例充分展示了如何將“非遺”文化融入語言教育課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提升文化自信。
(一)準備階段
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先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基本背景:歷史起源、與屈原的關聯以及節日的核心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等;接著展示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視頻和圖片,以增加學生對該節日的直觀理解;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聚焦于端午節的一個特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如一組研究龍舟賽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另一組則專注于粽子的各種類型和制作方法。
(二)調研階段
每個小組開始他們的研究任務,收集有關其主題的信息。龍舟賽的小組訪問了本地的龍舟俱樂部,了解龍舟的制作和賽事的組織過程,同時采訪了參賽隊員,學習關于這項運動的各種口頭傳統和技巧。粽子組則訪問了社區中的“非遺”傳承人,學習傳統的包粽子技巧,并探討粽子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
(三)設計與展示階段
完成調研后,學生們開始把以上的研究結果根據教學主題制作成教學資料,如龍舟組制作了一份詳細的演示文稿和一條短視頻,展示龍舟的歷史和他們的現場訪談內容;粽子組則準備了一個粽子制作工作坊,邀請全班同學參與,并制作了一個文化展板,介紹不同類型的粽子和相關的文化故事。然后把這些內容結合談話活動、講述、早期閱讀等語言教育活動的主題設計一個“非遺”的完整教案。
(四)展示與反饋階段
在展示與反饋階段,每個小組根據學前語言的教案設計,創設把AI融入課堂的沉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模擬的課堂中學會學前兒童語言教學的方法與技能。其他學生和教師參與評價及反饋。通過觀看同學們的演示和參與粽子制作,全班學生不僅增進了對端午節的理解,也親身體驗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這個實踐案例不僅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和體驗中國的“非遺”文化,而且成功地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互動豐富且教育意義深遠的學習環境。
(五)教學效果評估
1.評估方法
為全面了解學生在“端午節文化探索”項目中的學習成果,我們設計并實施了一套多維度的評估方法。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和口頭訪談,收集參與此次教學活動的學生的反饋,確保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及內容的全面了解。教師在整個教學周期進行了系統的觀察,詳細記錄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最后,為了量化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知識掌握程度,定期對所有參與的學生進行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的測試。通過這一系列綜合性的評估措施,全面了解學生在“非遺”文化融入教學中的表現,并據此優化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見上表)。
2.評估結果
上述評估方法所得的數據顯示,端午節的文化探索項目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通過定期測試,我們觀察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顯著提高。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超過85%的學生認為參與端午節項目,通過互動和體驗式學習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興趣。這些評估結果充分證明了融入“非遺”文化的教學策略在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方面的顯著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源、遲海波《“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
[2] 時建琴《非遺文化融入地方高職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路探索》,《上海包裝》2023年第3期。
[3] 楊潔《課程思政視角下非遺文化融入到學前教育專業群建設的實踐探索》,《數據》2023年第2期。
(陳彩,1974年生,女,廣東湛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漢語言文學、幼兒科創與STEM教育研究;藍震,1977年生,男,漢族,廣東湛江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園環境創設;柯慶軍,1976年生,男,漢族,廣東湛江人,大學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成人舞蹈教學、幼兒舞蹈創編、舞蹈基本功訓練)
〔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人文社科)項目:非遺進校園視閾下高職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課程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編號:2023WTSCX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