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在傳統文化視野下,農村幼兒園低結構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通過深入分析農村幼兒園教育環境、幼兒認知發展特點以及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提出了五個具體策略:基于幼兒年齡特點的適宜性材料投放、結合生活經驗的情境化材料利用、明確活動主題以增強文化認同感、注重材料安全性與層次性以滿足不同需求、以及鼓勵幼兒參與材料收集與整理以激發文化傳承意識。這些策略不僅體現了幼兒園教師在材料投放方面的高水平,還有助于促進幼兒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低結構材料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59
隨著學前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低結構材料因其開放性和靈活性,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在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幼兒園,低結構材料成為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創新發展的重要工具。同時,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瑰寶,對幼兒的價值觀形成、情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農村幼兒園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中,成為當前學前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五個方面詳細闡述相關策略,以期為農村幼兒園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基于幼兒年齡特點的適宜性材料投放
1.針對小班幼兒:投放直觀形象材料,激發傳統文化探索興趣
小班幼兒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其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色彩鮮艷、形狀簡單的物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農村幼兒園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時,應充分考慮這一年齡特點,選擇那些能夠吸引幼兒注意力、易于操作且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材料。例如,可以投放色彩鮮艷的布偶,這些布偶可以設計成具有傳統特色的動物形象,如十二生肖,既能讓幼兒在擺弄中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能力,又能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積木也是小班幼兒喜愛的低結構材料之一。教師可以投放一些形狀簡單、易于拼接的木質積木,引導幼兒嘗試搭建傳統建筑模型,如小橋、亭子等,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又讓他們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
2.針對中班幼兒:增加邏輯思維材料,培養傳統文化認知能力
中班幼兒開始具備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能夠進行簡單的分類、排序和比較等認知活動。因此,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時,應適當增加一些需要簡單組裝或拼接的材料,以滿足這一發展階段幼兒的需求。例如,可以投放一些木質建構塊,這些建構塊上可以繪制傳統的圖案或符號,如祥云、福字等,幼兒在拼接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學習到這些傳統文化符號的意義。此外,拼圖也是一種適合中班幼兒的低結構材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拼圖,如中國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幼兒在拼接的過程中,既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又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能力。
3.針對大班幼兒:提供挑戰性材料,鼓勵傳統文化創造性表達
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他們更傾向于挑戰性更高的材料。因此,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時,應注重材料的多樣性和挑戰性,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構建和角色扮演。例如,可以投放一些廢舊紙箱、布料等廢舊物品,引導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創造性構建,如制作傳統的燈籠、風箏等。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這些傳統物品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同時,角色扮演游戲也是大班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服飾和道具,如古裝、戲曲臉譜等,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
二、結合生活經驗的情境化材料利用
1.創設傳統節日情境:利用低結構材料體驗傳統文化習俗
生活經驗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基礎,而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應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將傳統節日元素融入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中,創設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情境。例如,在春節期間,教師可以投放紅紙、剪刀、膠水等材料,引導幼兒制作窗花、燈籠等傳統手工藝品。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講述春節的來歷、習俗以及窗花和燈籠所蘊含的吉祥意義,讓幼兒在制作和欣賞中感受到新年的喜悅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樣,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提供粽葉、糯米等食材,讓幼兒親手包粽子。通過親手觸摸粽葉、感受糯米的質地,以及嘗試將糯米包裹在粽葉中的過程,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粽子的制作過程。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龍舟模擬賽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幼兒對端午節文化理解能力。
2.融入傳統藝術情境: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傳統藝術創作
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農村幼兒園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與傳統藝術相關的低結構材料,如彩紙、畫筆、陶土等,引導幼兒進行傳統藝術創作。例如,教師可以投放彩紙和剪刀,引導幼兒學習剪紙藝術。通過折疊、剪切等動作,幼兒可以創作出各種具有傳統特色的剪紙作品,如福字、生肖圖案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剪紙的歷史、流派以及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讓幼兒在創作中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投放陶土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進行陶藝創作。通過親手觸摸陶土、感受其質地和變化過程,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傳統陶藝的制作工藝和審美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制作出具有傳統特色的陶藝作品,如茶具、花瓶等,并在作品上繪制一些傳統圖案或符號,以增強其傳統藝術氣息。
3.模擬傳統生活情境:利用低結構材料再現傳統生活方式
傳統生活方式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了解歷史和社會的重要途徑。農村幼兒園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與傳統生活方式相關的低結構材料,如農具模型、傳統服飾等,引導幼兒模擬傳統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農具模型,如鋤頭、鐮刀等,引導幼兒了解傳統農耕文化。通過模擬耕種、收割等動作,幼兒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傳統農耕方式和農民的辛勤勞動。此外,教師還可以投放一些傳統服飾和道具,如古裝、戲曲臉譜等,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通過扮演古代人物或戲曲角色,幼兒可以親身體驗傳統服飾的魅力和傳統戲曲文化的韻味。教師還可以向幼兒介紹這些傳統服飾和道具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三、明確活動主題以增強文化認同感
1.圍繞“中國傳統節日”主題:通過低結構材料體驗節日習俗與文化內涵
明確的活動主題有助于引導幼兒圍繞特定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和學習。在農村幼兒園的低結構活動中,教師可以緊密結合“中國傳統節日”這一主題,通過投放相關低結構材料,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文化認同感。例如,在春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投放紅紙、剪刀、膠水等材料,引導幼兒制作窗花、燈籠等傳統手工藝品,并講述春節的來歷、習俗以及這些手工藝品所寓含的吉祥意義。在清明節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提供彩紙、畫筆等材料,讓幼兒制作紙風箏,并講述清明放風箏的習俗與傳統文化內涵。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僅能夠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樂趣,還能深入了解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內涵。
2.聚焦“民間藝術欣賞”主題:利用低結構材料進行傳統藝術創作與鑒賞
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農村幼兒園的低結構活動中,教師可以聚焦“民間藝術欣賞”這一主題,通過投放相關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進行傳統藝術創作與鑒賞。例如,教師可以投放彩紙、剪刀等材料,引導幼兒學習剪紙藝術,并讓他們嘗試創作出各種具有傳統特色的剪紙作品。同時,教師還可以投放陶土等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進行陶藝創作,讓他們親手制作出具有傳統特色的陶藝作品。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進行藝術創作,還要教會他們如何欣賞和評價傳統藝術作品。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如民間剪紙、陶藝作品等,讓幼兒觀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3.探索“傳統生活方式”主題:利用低結構材料再現與體驗傳統生活場景
傳統生活方式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了解歷史和社會的重要途徑。在農村幼兒園的低結構活動中,教師可以探索“傳統生活方式”這一主題,通過投放相關低結構材料,引導幼兒再現與體驗傳統生活場景。例如,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農具模型、傳統服飾等材料,讓幼兒模擬傳統農耕文化或古代社會生活場景。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傳統農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傳統服飾的穿著方式以及古代社會的禮儀習俗等。通過模擬傳統生活場景,幼兒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內涵。
四、注重材料安全性與層次性以滿足不同需求
1.確保材料安全性:為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安全性是低結構材料投放的首要原則,尤其在涉及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中,這一點尤為重要。農村幼兒園教師在選擇材料時,應嚴格把關材料的質量和安全性能,確保所選材料無毒、無味、無尖銳邊角,從而消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隱患。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往往涉及手工制作、藝術創作等實踐環節,如果材料不安全,不僅可能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削弱他們對傳統文化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為了確保材料的安全性,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教師應從正規渠道采購材料,并選擇那些經過質量認證、符合安全標準的品牌。其次,在使用前,教師應仔細檢查每種材料,確保其沒有尖銳邊角、易碎部分或其他可能造成傷害的因素。最后,教師還應定期對材料進行清潔和消毒。
2.投放層次性材料: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與興趣
考慮到幼兒能力的差異性,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時,還應注重材料的層次性。這意味著,教師應提供不同難度、不同復雜度的材料,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求和興趣。在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投放建構材料時,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大小、形狀、重量的積木塊和木板條等。這樣,能力較強的幼兒可以選擇更復雜的建構任務,如搭建傳統的亭臺樓閣;而能力較弱的幼兒則可以選擇更簡單的任務,如堆疊積木塊。這樣,不同水平的幼兒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方式,從而更好地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3.結合傳統文化元素:營造安全、有序、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
在確保材料安全性和層次性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傳統文化元素來投放低結構材料。這意味著,教師應選擇那些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特色、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興趣的材料。通過這樣的材料投放,教師不僅能夠為幼兒營造一個安全、有序的學習環境,還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探索空間。例如,在投放美工材料時,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圖案和符號作為創作主題,如中國的傳統紋樣、民間故事中的角色等。
五、鼓勵幼兒參與材料收集與整理以激發文化傳承意識
1.引導幼兒參與材料收集:拓展傳統文化學習的資源與環境
低結構材料的收集過程不僅是物質準備的一環,更是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農村幼兒園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材料的收集工作,引導他們從家庭、社區等環境中尋找可再利用的低結構材料。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和生活化特征。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收集廢舊紙箱、布料、瓶子等物品,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這些廢舊物品在傳統生活中的用途,如紙箱在古代可用于制作燈籠、布料可用于制作傳統服飾等。
2.指導幼兒進行材料整理:培養傳統文化學習的條理性與責任感
材料的整理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幼兒園教師應指導幼兒對收集到的低結構材料進行有序整理,以便后續的使用和創作。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培養條理性和責任感,還能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意識。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按照材料的類型、顏色、大小等特征進行分類整理,并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存儲容器和標簽。這樣,幼兒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價值。
3.促進幼兒作品展示與分享:增強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幼兒完成手工制作或藝術創作后,教師應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和分享。通過這一過程,幼兒不僅能夠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還能進一步激發其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專門的展示區域,用于展示他們的手工作品和藝術作品。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定期的作品分享會,邀請幼兒向同伴和家長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和過程。通過這樣的分享活動,幼兒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從而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綜上所述,在傳統文化視野下農村幼兒園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科學投放適宜的低結構材料;同時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創設生活化情境,明確活動主題以增強文化認同感;注重材料的安全性與層次性以滿足不同需求;并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材料的收集與整理以激發文化傳承意識。通過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還能夠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孫雨詩《淺談幼兒園建構活動材料投放的問題與策略》,《小學生》2021年第12期。
[2] 葉青英《幼兒園建構游戲材料的有效投放策略》,《名師在線》202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