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厚的底蘊。魯迅說“傳統文化既是國家的,也是世界的”,幼兒教育工作者陳鶴琴更是大聲疾呼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人就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但在現代社會文化中“世界的”越來越多,“民族的”越來越少,從成人到孩子,傳統文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小,這種觀念對幼兒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節日教育迫在眉睫,傳承與弘揚中國的文化已成為幼兒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
關鍵詞:幼兒園美工區 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58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園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基時期”,并要求“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源,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祖國文化的豐富和精彩,親身體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培養他們對家鄉、祖國的熱愛之情”。適當地向幼兒介紹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讓他們體會到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讓學生對文化形成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
一、幼兒園美工區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
文化是一個人的生存之本和靈魂,而傳統文化教育則是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在傳統文化教學中,除了對古典名著進行教學外,還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娛樂活動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幼兒領略圣賢之思想、文化脈絡以及母語之優美。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對歷史典故和人文常識的學習,可以讓幼兒了解古代人物的生活細節和畫面。使同學們了解風土人情,了解古代手工技藝的精妙。可以說,在提高人文素養方面,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一種高質量、高效率的教育。
2.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傳統的故事、傳統的工藝、傳統的食物、傳統的服裝、傳統的節日、傳統的建筑等都蘊含著無數的傳統文化精髓,能夠在幼兒的心靈中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應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傳統文化主題和元素,針對各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采用恰當的方法。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突破傳統手工教學的局限,以做手工作為載體讓學生們在做手工的過程中體驗到傳統的節日風情、文明禮儀,讓孩子們充分地體驗到手工課程的綜合性,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二、幼兒園美工區融入傳統文化的措施
1.在幼兒園主題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幼兒階段進行的專門性中華傳統文化活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一種最重要的形式,是由教師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的各類教育學習活動。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可以組織孩子們以《中國娃》為主題,通過表演《民族服飾》《活字印刷——有趣的漢字》《青花瓷》以及《孫悟空打妖怪》等,讓孩子們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中國功夫》為音樂,以《京劇臉譜》為主題的美術活動,讓學生認識中國的戲曲,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親近感。總之,應該根據不同的主題,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整合和滲透,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興趣程度會越來越高。
2.在環境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要利用幼兒園的墻面、走廊、教室等空間,張貼傳統文化的相關圖片、警句、詩詞等,讓中班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比如,在幼兒園的墻面上,教師可以為孩子們張貼一些和傳統文化相關的海報、年畫等,既可以采用貼紙照片等形式,也可以采用手繪形式,讓幼兒親身參與到創作之中,進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走廊是孩子們的日常活動場所之一,教師可以利用走廊的空間展示傳統服飾、傳統樂器、傳統工藝品等,內容定期更新,豐富孩子們的視覺體驗。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布置中國結、剪紙、書法作品等內容,不僅能夠美化教室環境,還可以讓孩子們親手制作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技藝。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提升環境的育人效果,比如,可以利用校園廣播等方式,向孩子們播放民族音樂、民族戲曲等,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
3.在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游戲活動是幼兒園的一項重要活動,如自主性游戲、語言游戲、體育游戲等。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喜愛的各種游戲活動之中,既能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玩耍中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又能豐富各種游戲活動的內涵,讓各種類型的游戲活動都能把傳統文學的教育作用發揮到極致。
以《小小傳承人——幼兒傳統文化手工材料》為例,每一種手工的尺寸,都要考慮到孩子們的身體和年齡,當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以后,他們還可以參與角色扮演游戲,由他們的朋友們來制作《西游記皮影戲》《舞龍舞獅》。在表演活動中,孩子們可以佩戴各式各樣的頭飾進行扮演《葫蘆娃救爺爺》《龜兔賽跑》《拔蘿卜》《中國旗袍秀》中的角色,讓孩子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藝,在游戲中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4.加強多方共育,拓展教育資源
在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多方共育。一方面,幼兒園應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比如,鼓勵家長在家中為幼兒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與孩子一起閱讀和傳統文化相關的繪本讀物或者欣賞傳統音樂、合唱民族風格的歌曲等。也可以邀請家長來園參與親子文化活動,讓家長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教育者。另一方面,幼兒園和教師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邀請民間藝人到幼兒園進行現場教學,或者組織幼兒參觀附近的歷史文化古跡、歷史博物館、古建筑、古文化街區等,讓幼兒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打鼓、剪紙等,讓幼兒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通過拓展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網絡優秀文化教育資源也可以成為孩子們的重要學習內容。比如《大鬧天宮》《葫蘆兄弟》《九色鹿》等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動畫片、幼兒劇,都可以傳遞傳統文化知識,啟發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討論,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
三、幼兒園美工區開展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
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
幼兒的年齡特點是不同的,他們的認知水平也不同。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選擇,要根據幼兒不同階段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為幼兒提供與之相適應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材料。比如,在幼兒園小班美術活動“二十四節氣”中,教師在準備材料時,發現大部分幼兒對各個節氣的圖片很感興趣,但對圖片上的節氣特點沒有具體的認識。因此,教師就為幼兒提供了大量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圖片,幼兒對這些節氣充滿了好奇,他們對每一種節氣都充滿了探究的欲望。于是,在活動中,他們對這些節氣進行了大量探索,對二十四節氣形成了初步認識,并能夠用畫筆將它們描繪下來。在大班美工區,要提供二十四節氣的視頻講解,引導學生能夠認識這些節氣的形象和特征,并能夠用剪紙剪出自己認為的二十四節氣的象征圖畫。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探索、發現、比較等方法認識了事物,增強了對二十四節氣的興趣。同時,幼兒也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傳統文化材料在幼兒園美工區的運用,可以激發幼兒對美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在幼兒園有關燈籠教學材料選擇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給幼兒提供自主探索、自由發揮、自由表現的空間。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讓幼兒學會自己探索解決問題。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讓幼兒真正體驗到創造美、表現美。同時,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讓幼兒在探索和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在美工區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不同材質、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功能的燈籠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進行自由選擇。幼兒在教師的啟發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從中選擇、收集、制作。在幼兒自主選擇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和引導。例如,在小班美工區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主選擇繪畫工具、顏料、紙張等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繪畫創作。在大班美工區,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為他們提供多種多樣、有趣生動的繪畫材料,如:泡沫棒、彩紙、吸管、膠帶等,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
3.精選教育內容,貼近幼兒生活
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幼兒園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選取貼近幼兒生活、易于理解的傳統文化元素,如民間游戲、傳統手工藝、傳統節日等,通過這些豐富、有趣、新穎的文化內容,引導幼兒在玩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民間游戲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如通過“丟手絹”“跳房子”等,讓孩子們感受到與他人合作溝通和集體活動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傳統手工藝塑造幼兒的生命觀和審美觀,比如引入剪紙、泥塑、編織等傳統手工藝活動,讓孩子們嘗試制作簡單的工藝品,真正了解傳統藝術的美,在藝術元素的澆灌下,提高幼兒對自然生命的認知和感悟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傳統節日對幼兒進行文化教育和生命教育,比如選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制作傳統節日食品、講述傳統節日故事等),引導孩子們理解節日的含義,讓他們體驗到故事人物的精神世界,彰顯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4.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創作欲望
幼兒對美的愛好,來源于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師在幼兒美工區傳統文化教學活動中,要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保護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如:幼兒喜歡用泥土捏成各種造型,教師可以讓幼兒將手中的泥巴進行簡單加工,如捏成圓球狀、長條狀等。同時,可以請幼兒自己動手用其他材料制作作品,如:用塑料袋或泡沫、瓶子等做成“十二生肖動物的造型”。幼兒在美工區進行活動時,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幼兒選擇和創造符合自己需求的作品,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要創作什么作品。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幼兒,他們就會模仿教師的創作方式,這樣會抑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在美工區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選擇材料,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創作。在自由選擇的基礎上,再引導幼兒進行創作,這樣會讓幼兒獲得更大的創造空間。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過于干涉和限制孩子的創作行為,鼓勵他們用不同材料進行創作。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還能夠幫助幼兒對自然材料進行創新和再利用。
5.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幼兒的觀察力對他們的藝術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能夠通過觀察,認識周圍生活中的事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從中獲得藝術感受。所以,教師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從而促進幼兒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在幼兒美工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觀察美、發現美、表現美。一是引導幼兒在觀察美的過程中,發現周圍傳統文化材料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二是引導幼兒在觀察傳統材料時,學會運用多種感官去感受傳統文化材料中存在的美;三是引導幼兒在觀察傳統文化材料時,學會用線條、色彩、剪紙、雕塑等作品去表現傳統文化元素;四是引導幼兒在觀察傳統文化材料時,學會用眼睛去感受傳統文化材料的質地、顏色和形狀,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
6.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激發創造性思維
用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大特色,我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民族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張燈結彩的元宵節、團圓的中秋節體現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勤勞、善良、愛國等優秀品質,對幼兒園教育意義重大。在這種重要的節日里,教師可以根據教師節,國慶,元宵,中秋,春節等節日引導學生準備相應的手工品。在美工區活動中,幼兒通過親自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培養了多種能力,如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幼兒的繪畫和手工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幼兒的想象力特別豐富,他們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如《紅色的對聯》《我愛中國結》《神奇的窗花》等。這些作品,有的用手寫一寫,有的用剪刀剪一剪,有的用繩子系一系、有的用顏料畫一畫。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如:在欣賞《快樂的春節》后,讓幼兒根據畫面上出現的人物、物品和場景進行大膽想象:如果我過春節,我會在家里做些什么呢?如何才能讓春節更加喜慶快樂呢?這樣就激發了幼兒創造美的欲望。
總之,本文提出了一種適合于幼兒個體發展需要的美工活動,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的美工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美工活動中,幼兒可以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自身喜歡的節日進行手工創作,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既有探索性又有動態性的美工教材,這樣的美工教材能引導幼兒動手動腦,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張紅《中國傳統文化對幼兒園美育課程的滲透和應用》,《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年第10期。
[2] 楊麗《地方傳統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融合探究》,《家長》2023年第23期。
[3] 來永海《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的融合》,《新智慧》2022年第27期。
(張雨晴,1987年生,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學前教育學士學位,幼兒園二級教師,年級組長,從事學前教育工作16年,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美工區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