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滲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也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亦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隨著當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兒時期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其教育質量與水平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熱議?;诖?,本文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有意義學習活動的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幼兒教育 有意義學習活動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1.057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智慧。在幼兒教育中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至關重要,有利于讓幼兒知曉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禮與熏陶,也能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形成責任意識,增加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進而促進幼兒的成長發展。
幼兒的有意義學習是指幼兒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通過主動投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形成終身受益的能力與品質,它發生的關鍵在于幼兒對新經驗的主動建構。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有意義學習活動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幼兒形成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了教師要讓幼兒感受豐富與優秀的祖國文化,這也為幼兒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所以,學習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基本素養與追求。幼兒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逐步意識到了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在這一階段,他們收獲的學習成果與經驗對其自身的情感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幼兒教育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讓幼兒從小接觸學習并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并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2.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是人們為人處世的根本。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核心思想理念等在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涵養家國情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育人價值。因此,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推進與落實。
3.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內涵豐厚,對中國人產生的影響具有持續性、自覺性、深遠性與基礎性的特征。而幼兒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希望,承擔著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因此,在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與教育環境,可以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儲備人才,從而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與發展。
4.有利于打造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
教師教育行為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隱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固有特點。教師應當根據當前幼兒教育發展實際,并結合新時期幼兒教育提出的要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與力量,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與應用,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實踐,做到古為今用,這對構建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與指導作用。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有意義學習活動的路徑
1.依托傳統節日,感受傳統文化內涵
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國開始流行一些洋節日,受此影響,很多幼兒也熱衷于過洋節,并且對我國傳統節日知之甚少,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可抓住這一契機,在幼兒園積極開展傳統節日教育,讓幼兒了解更多我國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美食等文化。
例如,依托端午節,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一起觀看龍舟比賽,帶領幼兒包粽子以及為他們講述屈原的故事,挖掘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觀看龍舟比賽時,教師主要通過氛圍的烘托,讓幼兒感受到比賽的激烈與節日的熱鬧。而在包粽子活動中,教師則是要讓幼兒在真實的操作實踐中體驗和學習包粽子?;顒娱_始前,教師可以先和幼兒一起認識包粽子所需的葦葉、糯米、葡萄干、蜜棗等材料,引導幼兒回憶自己之前吃過的不同口味的粽子,產生對包粽子活動的興趣。之后組織幼兒浸泡糯米、清洗食材,并利用剪輯好的短視頻和示范講解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包粽子的順序及注意事項,比如蘆葦葉怎么折成小漏斗、糯米和餡料要按照怎樣的順序放入、蘆葦葉要怎樣包才會不漏米且美觀、繩子應該怎樣系才不會散落等。在這樣的系列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了賽龍舟的緊張激烈和自己動手包粽子的樂趣,也自然而然地對端午節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教師便可以借此機會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知識,引導他們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重要習俗,理解這一節日背后更深層次的內涵——人們在端午節舉行賽龍舟和包粽子的活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屈原,表達對他的尊敬與懷念,從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蛘咴谥仃柟潱處熆梢越M織幼兒到社區敬老院為老人表演節目或者打掃房間,讓幼兒身體力行地踐行尊老、愛老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將節日文化落到實處。
2.聚焦“非遺”文化,體會傳統文化魅力
“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時,也可依托“非遺”文化開設園本課程,帶領幼兒在不同形式與內容的文化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啟迪幼兒的智慧。
例如,教師可以將皮影戲的材料投放至科學區,讓幼兒在摸一摸、看一看、做一做中感受光影的神奇,還可以鼓勵幼兒自制皮影戲人偶,創編屬于自己的皮影戲故事,在此過程中獲得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非遺”文化,比如將簡易版的蘇繡材料投放至美工區,利用視頻、步驟圖、示范講解等方式搭建支架,為幼兒學習和體驗蘇繡文化提供支持,在此過程中,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創造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也能萌發對吳文化的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剪紙教學,春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張貼各類不同圖案的剪紙,寄托對來年的美好祝愿。對此,教師可以先為幼兒展現常見的窗花剪紙,并為他們講解不同剪紙圖案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一方面,激發他們對傳統剪紙藝術的熱愛,另一方面,也能讓他們感受剪紙圖案的對稱美、藝術美。接下來,教師再繼續帶領幼兒學習如何做剪紙——先將紅紙對折,然后在紅紙背面畫出圖案的一半,沿線條剪出圖案,便能得到完整的剪紙。而幼兒們掌握了剪紙的技巧后,也可以自行進行創意設計和剪裁,并說出自己的設計理念。通過“非遺”文化的學習,幼兒能進一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3.借助傳統體育,弘揚民族體育精神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積極開展傳統體育教學項目,如武術、丟沙包、抖空竹等,提高運動能力的同時,讓幼兒在傳統運動項目中感受團結一心、永不言棄、堅持不懈的中華民族體育精神。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現一些簡單的太極拳,讓他們跟隨舒緩的音樂練習、感受與體會太極拳的剛柔并濟,激發運動興趣,提高運動積極性,與此同時,可以向他們簡單介紹我國的武術精神,利用一些著名的傳統武術代表人物保家衛國、懲惡揚善的故事,如岳飛、霍元甲等,讓幼兒感受愛國、正直、善良的美好品德。再比如,為了更好地讓幼兒了解抖空竹這項傳統運動項目,幼兒園可邀請民間的抖空竹藝人來園為孩子們講解抖空竹的技巧,現場展示如何用一根細線讓空竹在空中靈活飛舞并發出美妙的聲音。這樣一來,幼兒看得津津有味,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更想要親自試試,從而感受到這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的魅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和肢體靈活性。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體育資源,教師在體育教學時可以有機引入更多符合幼兒能力水平的民間體育項目,在豐富幼兒的戶外運動學習內容、鍛煉幼兒的手腳協調能力、挖掘他們的運動潛能之余,使其更進一步感受民族體育精神。
4.實施禮儀教育,繼承中華傳統美德
交往規范與基本的行為準則也是每個人的必備能力。而幼兒階段作為人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也要有意識地開展禮儀教育。這便要求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融入幼兒的教育活動之中,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事習慣,懂得如何與他人交往。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我會打招呼》這一繪本故事來開展語言活動,借助故事中小鴨子丫丫一路上和不同小動物的不同打招呼情境,讓幼兒感受到打招呼是一種禮貌行為,能夠向他人傳達友善,并向小鴨子學習,嘗試用合適的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和教師、同伴打招呼。豐富的故事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這些都是幼兒喜歡的,也更能激發幼兒的模仿與學習欲望。同時,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環境創設、語言鼓勵、榜樣示范等多種方式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向教師、同伴、長輩等主動問好。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刻意強化幼兒主動問好的行為習慣,對那些主動打招呼的孩子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熱情地回應他們,比如夸一夸“你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從而為其他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除此之外,午餐環節中教師也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禮儀,比如吃飯時保持安靜、保持桌面干凈,珍惜糧食,若要打噴嚏應當背對飯菜,等等。在角色游戲中,教師可以組織娃娃家的幼兒進行“招待小客人”的扮演活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角色來扮演,模擬待客日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幼兒共同游戲或直接提問介入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做客與待客的相關禮儀,有機滲透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教育,這樣幼兒也能遷移經驗,舉一反三,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利用經典故事,促進傳統文化理解
基于幼兒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實際等客觀因素,他們對故事極為感興趣,而這也是教師開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有效切入點,教師可利用一些簡單且趣味性較強的成語故事、歷史典故、寓言故事開展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指導幼兒從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品德與精神。
例如,教師可聲情并茂地將《孔融讓梨》《鑿壁偷光》《臥冰求鯉》等有趣的成語故事講給幼兒聽,其中滲透的尊老愛幼、堅持學習、克服艱苦、孝順父母、懂得謙讓的良好品德,也能熏陶并感染幼兒,讓他們模仿學習,從中感受古人的高尚品格。教師還可以為幼兒講解《金斧頭銀斧頭》的故事,讓幼兒了解誠實的重要性;從《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中引導幼兒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在《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了解不勞而獲是靠不住的。另外,很多家喻戶曉的國學典籍,如《三字經》《百家姓》等也包含了很多行為規范、禮儀教養、學習品質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它們來組織開展經典的誦讀活動,增加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當然,在選用這些素材時,教師要注意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年齡特點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6.巧借民間游戲,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游戲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開展形式,其趣味的內容與形式迎合了幼兒的學習心理,有利于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與自覺性。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時,也可通過引入民間游戲的形式開展相關教育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也需明確,游戲本身固然輕松趣味,但不可本末倒置,要將文化與游戲形式有機結合,讓二者相輔相成,另外,在文化的滲透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選取那些更符合幼兒認知的文化內容,避免文化滲透的枯燥無味。
例如,跳皮筋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民間游戲,幼兒園里經常能看到孩子們一邊念“馬蘭開花二十一”“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等朗朗上口的童謠,一邊跳皮筋的場景。幼兒玩得興高采烈,但是對于童謠中提到的“馬蘭”“李向陽”等內容卻一無所知?!榜R蘭開花二十一”童謠唱的是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故事,而李向陽的人物原型是一位抗日英雄。教師可以借助幼兒喜歡的跳皮筋游戲,來向幼兒介紹原子彈的研發故事和李向陽的人物經歷,在他們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萌發為祖國爭光、保護祖國的情感。再如,蚊子叮是具有蘇州特色的民間游戲,其中涉及一首蘇州話童謠,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引導幼兒一起學講蘇州話,感受吳儂軟語的魅力,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民間游戲具有地方性、簡便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的特征,是幼兒接觸和學習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充分開發和利用民間游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潤物無聲,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既滿足了幼兒生存生活與學習的需要,同時也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模仿能力較強,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欲,在幼兒教育這一關鍵時期,教師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能夠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讓文化的種子在幼兒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趙俊、李盼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的路徑探索——以鄭州市地方文化為例》,《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年第15期。
[2] 李姍澤《學前教育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論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3] 葉永幸、李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研究:背景,進展與反思》,《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2024年第2期。
[4] 張玉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路徑》,《甘肅教育》2023年第16期。
(劉錦玲,1997年生,女,漢族,江蘇鹽城人,二級教師,從事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