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筆者的“四正”,從名分、本義、學理、法律上已弄清Records的含義,但堅持“Records文件觀”者依舊質疑:若Records是檔案,那Archives是什么?兩者并列時又怎么翻譯?還有人說Records是記錄。既然是英語和法語帶來的問題,循著英法檔案歷史去尋找,才是解鈴的關鍵:以英法八百年檔案工作中重要人物和事件為主線,探求其檔案的源流、本質、內涵及演變,為檔案概念正史。
關鍵詞:卷檔;錄卷歸檔;檔案;皇家檔案;館藏檔案;現行檔案;概念;歷史
3 檔案概念關系的評價
3.1 檔案概念認知問題
3.1.1 檔案概念的混亂現象。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檔案工作實踐及理論雖有極大發展,但在國際交流中的食洋不化、概念誤讀,也給檔案工作及學術的核心概念帶來了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檔案學術理論的最大的烏龍,是在國際交流中對檔案基本概念認知的雙重錯位:一方面將檔案館藏的理論、原則及著錄、分類、組織等方法,當作整個檔案工作內容;另一方面卻將本是檔案的形成、整理、管理、利用及移交等,稱為文件管理內容。這種對基本概念的認知在中外檔案交流中產生極大的理解偏差:⑴人家講檔案Records,我們以為人家講說的是文件,有些學者參加國際交流后回來講,國外已經不講檔案、講文件了,并要用文件理論指導檔案工作;⑵人家講的檔案館藏著錄archival description,我們稱為檔案著錄,甚至有的業務指導部門要求機關企事業檔案室要做著錄,以期建立全國統一的檔案檢索體系;⑶人家講檔案館工作者archivists,我們以為是檔案工作者,因而說中國有100萬archivists;⑷ICA本是“國際檔案館理事會”,我們稱為“國際檔案理事會”;⑸ISO 15489本指檔案管理,我們譯為文件管理;⑹國外以檔案館(藏)為研究對象的檔案館(藏)學,我們稱為檔案學,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就是以機關企事業檔案管理為先導、1959年才有檔案館而形成的檔案(管理)學,我們以為國外也是這樣,甚至將國外學者個人的概念認知當作國外的法理及實踐。可以說任何學科都沒有檔案學的核心概念歧義多。
3.1.2 基準紐扣錯位的影響。上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外檔案交流中基本概念認知的錯位。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對Archives與records的本義未明就里,在檔案事業發展中形成不少似是而非的概念和理論。如由于沒弄懂records,錯把檔案當文件,發明了文件四性、文件生命期、文件元數據等概念;鼓動檔案工作者當文件管理者去管理電子文件,還臆想出“文件連續體”(文件只有生命期,而沒有連續體,因為只存在于形成單位中;而檔案要從形成單位移交到檔案中心、檔案館,才引出檔案連續體概念);甚至在國家檔案工作標準中出現大量的所謂“文件管理”標準。再如謝氏的書應當是《現代檔案館藏:原則與技術》,而非《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從書中的章節可知,除一章介紹機關檔案工作外,其余都是介紹檔案館工作中的接收、鑒定、整理、著錄等,其原則和技術指的是館藏檔案的整理與著錄。受此影響,1986年我國《新編檔案管理學》中,對機關檔案、會計及人事檔案簡要介紹外,其余都是檔案館工作,與原來以機關檔案形成、整理、編目為起點的《檔案管理學》內容完全不一樣。如果有人讀這本書,基本可以了解檔案館工作,但絕對不會做機關檔案工作,更不要說企業事業單位檔案工作。因此該書實際上是“新編檔案館管理學”,原因是沒弄懂Archives,將檔案館業務說成全部檔案的業務。
由于第一顆紐扣的錯位,40年來,凡是引進國際化的檔案理論及概念大多都接錯了軌,致使檔案工作者找不準自己的定位,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如,現在真正的國家電子文件聯盟的工作,檔案界大講電子文件的人為什么不去參加?因為人家搞的是真文件!對此,筆者15年來以“五正”[1]來分析和解讀檔案的基本概念,得到大多數人認可。但還是有人說,就算records不是文件那也不是檔案,是記錄;還有人說,已經習慣了不好改。
總之,上述問題及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外檔案交流中基本概念認知的錯位。因此筆者前面已從英、法檔案概念的歷史和詞源深入分析,因為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必然要經歷從感性認知、理性概念到抽象定義、術語架構的發展階段,來構建基本的學科話語體系。只有建立對事物的共通理解,才能有科學的對話和交流,檔案學亦如此。多年來很多學者爭相為檔案下定義、建體系,但在理性概念階段就尚未搞清,后續的定義、體系、理論能不出錯?本文正是倒回到理性概念階段來分析檔案的基本概念,即,不是討論和解決“什么是”的定義問題,而是辨析檔案學科中關鍵概念“是什么”的認知問題,糾正國際交流中因引進概念不明帶來的“概念漂移”。
3.1.3 引進理論的概念漂移。所謂概念漂移,是指概念傳遞、轉換時的失真、轉義、誤讀而偏離其本義現象;特別是在不同語言交流時,因文化、歷史及翻譯的原因,造成對同一概念出現的不同理解。我國對國外檔案理論引進中的關鍵概念漂移有二:一是對Archives概念的范圍擴大。如前所述,Archives的兩個意思共軛且互為條件:檔案館是存放館藏檔案之處;館藏檔案是存于檔案館之物。換句話說,不在檔案館中的材料,就不是Archives,而我國卻以Archives指代所有檔案,并由此產生一系列擴大性誤讀。
——館藏整理原則當作檔案整理原則。國外的全宗、來源、原始順序等Archival Principles本來是針對館藏檔案進行整理的原則,我們譯成檔案整理原則。實際上機關檔案工作就是這些原則內容的創造者,而非遵循者。
——檔案館藏著錄當作檔案著錄。館藏著錄標準手冊明確說明,館藏著錄Archival Description,是通過信息采集、核對、分析和組織,對檔案機構館藏(archivalholdings)進行說明、管理、定位和解釋。[2]機關通常了解自己形成的檔案,管理和利用有目錄即可,不需要著錄。著錄通常是發生在檔案館,目的是向社會利用者介紹館藏檔案的由來及內容。國際檔案館理事會ICA制定的《國際檔案著錄規范(通則)》International Standard ArchivalDescription,General(ISAD(G))、《國際檔案(法人團體、個人和家族)著錄項規范》International StandardArchival Authority Record for Corporate Bodies,Persons and Families(ISAAR(CPF))、《功能著錄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Describing Functions(ISDF)、《檔案館藏機構著錄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Standard for Describing Institutions with ArchivalHoldings(ISDIAH)等,都是針對館藏著錄而非機關檔案管理。例如,書店、機關企業圖書室哪有圖書著錄?只有圖書館才對館藏圖書著錄。國際檔案館著錄標準術語(ISADglossary)也是同樣解釋,即對象是館藏材料(archivalmaterials)。我國因沒搞清Archives含義,制定了檔案著錄規則,結果機關企業既不知為什么要做著錄,也沒有人力做。
——檔案館(藏)學當作檔案學。國外的ArchivalScience(AS)本是檔案館(藏)學,我們當作檔案學;現在國際上出現由AS向檔案學Archives and RecordsManagement Studies(ARMS)轉型,我們又誤譯為“檔案與文件管理學”。殊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所稱的檔案學主要是針對機關企事業檔案工作,后來才增加檔案館的內容,這是真正的檔案學。國外將兩方面結合起來的ARMS,比我國晚了近50年。
——檔案館工作者當成檔案工作者。有統計宣稱,我國有100萬archivists,令國外同行吃驚:全世界所有國家加起來也沒有100萬archivists。實際上我國的“檔案工作者”是指檔案館工作者archivists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管理者records managers。
——國際檔案館理事會當作國際檔案理事會。能達成共識是國際組織的基礎,Archives的國際共識僅限于檔案館及館藏。如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不是圖書的組織,因為圖書還有出版、印刷、發行、銷售工作。顯然ICA也不是檔案間組織,而是國家檔案館(局)際間組織。因為檔案工作還有機關、團體、組織的檔案形成(文件的立卷、歸檔)、分類、整理、管理、利用、處置,如五眼國家的檔案都是Records,且只要沒進館,就不屬于ICA的業務范圍。(當然現在ICA也在擴大范圍向前端延伸,如ICA-req,這是信息化電子檔案出現使然,因為檔案館界只有弄清電子檔案的技術原理及管理要素,將來才能接收管理電子檔案,所以檔案有連續體理念)。
——國際檔案日(周),實際上是“國際檔案館日(周)”。如2 0 2 0年,I C A號召在互動網站上點亮Archives,結果一周后的統計,700個參與的都是檔案館、圖書館、收藏單位等機構;如果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的檔案科室都參與,全球還不得有幾千萬個單位?!
——檔案利用原則,實際是檔案館藏利用原則。2014年,ICA制定的12條利用檔案館藏的原則Principles onAccess to Archives,如告知公眾、制定方針、移交協議、明確利用限制、實體控制、標示限制、做出決定、回應請求等,都是針對檔案館藏開放利用,不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檔案利用。機關企業檔案用告知公眾嗎?!
——ICA職業道德準則。準則將Archivist界定為:“所有關注館藏檔案的控制、管護、監管和管理的人。”沒有涉及檔案形成,說明不是機關檔案工作者;這與ICA詞典一致:檔案館負責的是非現行檔案(non-current records)的保存。所以是檔案館員職業道德準則。
——把檔案館藏管理手冊當作檔案管理手冊。1999年,ICA與IRMT聯合編制的《檔案館管理程序手冊》ManagingArchives: Procedure Manual,內容包括:管理通則、接收檔案進館、存儲設施的組織管理、館藏整理與著錄、利用與擴展服務、表格與圖示等。《手冊》開篇即是接收檔案records進館,并不涉及檔案的形成、管理、利用和處置。[3]由此可看出,是檔案館藏管理手冊,不是檔案管理手冊。
二是對Records概念的誤讀轉義。正是由于對Archives的擴大性解讀,又不知Records的真正歷史,所以將records及其概念全都解讀為文件。如所謂文件生命期、文件連續體、文件管理、電子文件,甚至在檔案工作中出現大量文件管理標準,這些本應都是指檔案。
——檔案被當作文件。我國檔案界在引入英美檔案文獻時,因認知上將檔案錨定于Archives,所以糾結于RecordsCenter的含義,最后因不知records的歷史而將其誤譯成“文件中心”。
——檔案生命期與連續體當作文件生命期與連續體。文件有生命期而無連續體,只有檔案才有連續體:即檔案形成后首先在單位保存利用,一定年限后因有些要移交至檔案館,才有連續體問題。特別是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保證檔案從形成單位移交到檔案館后的真實性等四性,正是連續體理論所關注。
——檔案管理變成文件管理。國際上的檔案管理組織IRMT、ARMA的主要業務正是檔案,而非文件。真正的文件管理有專門的組織、期刊及專業活動,特別是信息化中基本的文件生成、管理、交換平臺和技術正是這個組織的業務,筆者在“四正”文章中已闡釋。
——電子檔案解讀為電子文件。由英國檔案工作900年歷史可知,Electronic Records是電子檔案,因為不要指望將來會有所謂的Electronic Archives,因為這是指電子檔案館,如美國的ERA。
——檔案標準當成文件標準。國內把引進的國際檔案管理標準,如ISO 15489、23081、16175等,全部翻譯為文件管理標準。實際上真正的文件管理Document Management國際標準有上百項,由ISO/TC 10技術產品文獻Technicalproduct documentation和ISO/TC 171文件管理應用Documentmanagement applications兩大技術委員會負責。其制定的標準是對技術文件和圖紙的制作、準備、管理、存儲、檢索、復制、交換、使用和保存,以及計算機文件的生成、版式、字體等諸多特性、要素做出規范,是現今計算機文書處理的基本要求,而ISO/TC 46/SC 11“文獻與信息技術委員會/檔案館與檔案管理分委員會”Archives/records management制定的records相關標準共19項,全是應用于機關、團體、企業的檔案管理標準;僅有2021年ISO 24083《國際檔案館統計》International Archives Statistics一項標準是檔案館標準,但卻是由ISO/TC 46/SC 8質量-統計與績效評估分委會Quality -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制定。該標準前言中還特別說明,該標準不適用于由形成機關負責其檔案權屬及利用的檔案中心Records Center。
3.1.4 檔案概念漂移結果。概念漂移的主要原因:一是源自英美學者對法國文化的崇拜。如詹金遜想用一個在英國法律中不存在的概念achives替代800多年來一直在使用且納入法律的檔案概念;謝氏則將檔案概念一分為二,各取英語、法語一詞,貌似合理,實則割裂。雖然兩者在實踐上都沒有成功、兩人對檔案概念的界定最終也沒有被英美兩國的實踐和法律采用,但卻給檔案工作概念體系及理解帶來混亂,特別是對非英語、法語的國家,如中國。二是我們對Records、Archives的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本來英、法兩家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可以相安無事;但一交流就有文化偏好和民族意識問題,如果再出現某種文化中的個別人崇拜另一文化,就會造成概念應用和理解的混亂,而我們又將詹氏、謝氏的檔案概念奉為圣經而誤讀records、Archives本義。典型的就是用所謂的“文件理論”指導檔案工作實踐的,還美其名曰是國外的創新!邏輯上講,如同用種麥子理論指導蒸饅頭、用紡織印染理論指導時裝、用胎兒保健理論指導成人營養、用編輯出版理論指導圖書館管理,使得檔案學科及其理論的科學性備受質疑。
3.2 檔案的詞源與演化
3.2.1 訴諸英法歷史詞典。詞典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的結晶和社會交流的語言共識,訴諸詞典可以管窺其出版時代的社會認知,也是弄清概念及其根源的重要方法。如:1607年,約翰·考威爾《解釋》interpreter:Record,來自拉丁語recordum,recordari。這個詞在法語和英語中都有,且兩種語言中都表示在書面上的真實或不可操控的證據。Roll,別名roule,拉丁語Rotulum,來自法文,是指將紙張或羊皮卷起來,或者折起來像個管狀的樣式。Roules在愛德華三世時期也是指中書法庭保存卷檔和檔案的場所。[4]1658年的《新世界英語詞典》:record,法語,普通法中表示重要的真實性或者無可爭議的書面證據。[5]1670年,托馬斯·布朗特《法律詞典》:Record(from Recordare,to remember),存案法庭所保存羊皮卷檔中的真實且不容置疑的書面證據,被認為是古代真跡。Archiv:古代證據、特許狀及檔案保存場所。[6]1707年,《難詞集匯》Glossographia:Roll,來自法語Role ouRoule、Rotulum,法律上指像管子樣卷起來的紙質或羊皮紙相關文件;The Rolls,中書法庭檔案館。Record,(拉丁語Recordare,意為記住)是指存案法庭羊皮卷所記載并保存的、真實且不可挑戰的文字證據,被人們視之為古老而真實蹤跡。[7]這些說明,早在17世紀的英國,records檔案、Roll卷檔,已經是社會共識。Rolls也有保管檔案的場所的含義,有點類似A的雙重含義。
而同時代1694年,權威的《法蘭西學術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emie Francaise):Archives,⑴保存契約、檔案及其他重要文件的場所;⑵也指此處所保存的文件及契約等。例如,檔案之館Le thresor desArchives。[8]由此,Archives一詞替換了Chartes(古代檔案)和Thresor(寶庫)兩個詞,開始成為法語中兩個互為解釋的概念共軛同體詞:檔案(館)。1718年,該《詞典》第二版將兩者順序掉換:檔案、檔案館。1694年—1718年間法國學術界或檔案館界發生了什么導致對該詞含義認知的轉換,值得進一步研究。
3.2.2 檔案概念詞源比較。由前述歷史可知,records出現及應用較早,含義也比較單一。14世紀時古法語record、拉丁語recordum、recordare等的含義,就是memory、statement、report,是指為保存對某一事實、事件或過程的記憶,及其書面記錄(written account);或者是作為知識而被書寫和保存下來的事實或情況(fact orcondition)。其動詞含義更能說明其主體含義:to repeat重復、reiterate復述、recite背記、rehearse背誦、get byheart記憶,而Archives一般被認為是來自希臘詞archion,指行政長官所占據的建筑或地方,但雅典人并沒有用其來描述官府的文件和檔案;[9]16世紀的希臘語archivum、拉丁語archivum及古法語archif也是官府、建筑、館庫等義;直到17世紀40年代出現在英語時,含義同樣僅指保存檔案的場所(place)。館藏檔案的含義,在法國官方,即國家檔案館,則更是到19世紀中才從對檔案館概念的愛屋及烏地演化而來;歐洲其他國家的“檔案館”與“館藏檔案”則是同詞根的不同詞,容易區分。
3.2.3 檔案概念關系演變。在英國,800多年 records(以下簡稱R)一以貫之的含義就是檔案,且與保存地點無關,而Archives(以下簡稱A)的含義多元多義,最初指官府,后指保存檔案的場所,再后指該場所保存的材料。因此我們可以R為基準來說明A的變遷:
①19世紀前:機關形成的檔案保存若干年后都移交給檔案館;同時,檔案館主要保存檔案,很少保存其他材料。這時A=R,也是詹氏認知。A的兩個基本含義被1910年大英百科全書Britannica 直接與R、RO畫等號:“Archives,alsocalled records or record office”[10]。
②二戰前后:機關檔案數量大增,出現檔案保管期限表及檔案生命周期理論;其中永久保存檔案才會進入檔案館。這時A(Permanent R)<R(A是分子,R是分母),也是謝氏的觀點。同時,隨著檔案館藏學AS的出現,檔案館的收藏范圍開始擴大,謝氏的另一本書《檔案館藏管理》[11]中專門說明檔案館藏機構archival institutions中的文獻材料Documentary materials有三類:檔案records、個人材料personal papers及資料artificial collections。顯然這時從檔案角度看是A<R,但從收藏角度看也可以說A>R,即A還包括非R的文獻材料。
③2000年:隨著以加拿大為代表的“整體檔案館藏觀”的出現,檔案館不僅保存檔案,也保存各種相關材料已成為趨勢。就像圖書館不僅收藏圖書,還收藏由個人、家庭、組織或者學科所形成的各種資料,其范圍非常廣。例如,照片、錄音錄像、磁帶、計算機文件、手稿、書信、日記、法律文件、備忘錄、口述史、地圖、圖畫、報刊資料、小冊子、文件、海報、藝術品、數據庫等。這時A∩R(兩者交集),如同圖書館藏與圖書的關系L∩B(library∩books)。
所以,當代A的基本含義:一是機構及建筑物名稱,指檔案館,就像圖書館的含義。二是以檔案為主體的檔案資料收藏。準確講包括兩方面:⑴“檔案館藏”,指檔案館保存的所有材料及實物,有如“圖書館藏”;⑵“館藏檔案”,僅指檔案館保存的永久檔案,有如“館藏圖書”。此外,英美與法國還有另一個重要差別:前者主要保存公共檔案,后者收藏公共及私人檔案!
3.2.4 法國檔案演變的困惑。對法語A來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⑴以英語R為參照的變化:
——R歷史800多年;A僅不足300年(官方僅150多年)。
——R的概念早于檔案館;A的概念則晚于檔案館。
——R包括古代及新形成;A主要指古代或者年代較長的。
——R不論在機關還是檔案館;A因與館互為條件一般僅指館藏檔案。
——R主要指公共、政府所有;A包括公共、私人所有。
——R內涵一以貫之;A所指則演變不斷:從館庫到所藏,從所藏到所有,從歷史到現行,又從現行到遺產。法國1979年定義中,A不僅與R同義,甚至等同文件D,但機關企業不常使用;而ICA的A則僅指檔案館藏,所以謝氏說A很難有統一定義。
⑵A自身兩個維度變化。一個維度是針對檔案的變化:如法國A含義有三次演變,第一次是由館到館藏,且館與藏是互為條件,即不在館中不是A;第二次是由館藏到機關將來準備進館的材料,即效仿英國的R,機關檔案是Acourante。第三次是1979年法國將A定義為所有文件D,當時引起很多政府機關不適應:難道我剛起草的文件就是檔案?
另一個維度是針對館藏的變化:當法國完成上述變化后,加拿大將A進一步拓展,如,提出“整體檔案館藏觀”主張,無論什么材料,只要被認為具有歷史價值,收進檔案館,那就是A,這已不僅是檔案;為此加拿大檔案館甚至率先與圖書館合并。該機構中所保存圖書和檔案外的各種材料,都可稱為Archives或者libraries。
⑶浪漫多變的檔案概念。法國文化浪漫是一方面,但孤傲、高冷、怪異、多變在A上也淋漓展示,使其成為最燒腦的詞:——“A保存A”。法語曾經占據世界居統治地位,但只有法國(語)才會出現“A保存A”的說法。[12]所以當文獻中出現A時,還得根據上下文確定到底是指檔案館,還是指館藏。其他語言大都是“A保存R”或者其他表示檔案的詞。
——不屑于了解。1935年《法蘭西學術院詞典》第八版才有R詞條,說是來自英語體育運動“紀錄”之義。要知道英國1838年就有檔案館法,這種視而不見反映出對英國800檔案史的不忿,連帶不承認中世紀法語曾有過R。這顯然是法國因不愿承認英國檔案的悠久歷史而在裝傻。英國人則較為誠實,1670年詞典明確講R來自法語、拉丁語,且含義相同。英、法語言糾纏的歷史,生生將R從同義詞變成了“假朋友”Faux-amis。
——很少做解釋。非法語國家不停地對R與A關系探討、爭論、定義、解釋;反觀法國,很少看到對其發聲,仿佛不屑一顧:你們不理解與我無關!不得不翻譯時,有時將R譯為A,有時又譯為D,令人摸不著頭腦。難得一見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13屆國際檔案(館)大會上,《法國檔案工作》一書中,法國歷史學家、國家檔案名譽總監米歇爾·迪香承認,“只有文件歸檔才能稱之為檔案”;而法國1979年檔案法中“個人或機構在工作中編制或收到的文件”的檔案概念“有多么的不確切”。[13]
——不得不改變。二戰后英美的強勢崛起,法國的文化自豪也不得不屈就英語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隨著records在國際檔案界的流行、無法拒絕英語的優勢時,法國也是以自身的文化來應對和解讀,如用Archives courantes來對應current records;Archives historiques對應permnantrecords。當信息時代的電子檔案ER風行全球、得到公認,法國則以archivage electronique 對應electronicrecords。由此也可見records就是Archives,但法國堅持以自己的文化來解釋。2006年,跨越五個世紀的《法蘭西學術院詞典》第九版賦予A既是檔案、文件,也是其保存的場所——檔案館,更是負責行政管理的機關——檔案局,成為包羅萬象的四合一(檔案館、檔案、文件、館藏)概念![14]
總之,檔案R內涵法治、證據、記憶,有比較一致的定義;館藏A內涵官府、館庫、歷史、收藏、遺產,多義且一直在變化。1657年有人介紹倫敦塔檔案館時這樣說:“偉大的檔案館A保存著威斯敏斯特法庭所有古老的檔案R”。[15]1785年,英國作家兼詞典編纂者塞繆爾·約翰遜所編《英語詞典》從概念到比喻,將兩者關系表述得更清楚:“檔案館A,是檔案R或者古代文字材料保存的場所;有時也用于指代文字材料本身。例如,雖然我們認為我們說出的詞語將隨著生命逝去而消失,但它會變成天庭的檔案記錄R,在上帝的檔案館A中保存。”[16]弄清檔案相關概念的詞源與演化的目的,有助于完整理解兩個概念的內涵關系及發展變化,以期漂移的概念回歸本義,重系檔案學理論的基本紐扣。
3.3 美國檔案工作概念
3.3.1 美國檔案工作起源。北美殖民地的管理中,處處都有英國檔案管理的痕跡。美國雖從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但其獨立宣言、憲法都繼承了英國的法律與證據基因——檔案。
⑴聯邦機構檔案。美國建國后就有法律要求機關建立和保存檔案。如1789年,設立“外交部”(兩個多月后改名為國務院),“外交部法”就明確部長掌管檔案。1814年8月24日,英軍進攻華盛頓前夕,國務卿James Monre指示秘書長John Graham將檔案撤出華盛頓,藏于弗吉尼亞的一個工廠的磨坊里。其中就包括獨立宣言、國會日志、華盛頓日記等。1872年,設國土與內務檔案局,1873年,設卷檔主管一職(Office of Keeper of Rolls),負責國務院檔案室及法規條約的發布;1874年,設卷檔與圖書館局(Bureauof Rolls and Library);1931年,更名為通信與檔案司(Divis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records)。其他聯邦機構同樣也是自行管理自身形成的檔案,但沒有統一檔案管理體系,也沒有集中保管聯邦檔案的檔案館。各州亦如此。如紐約州首次立法會就顯示出檔案意識:1783年3月23日,州參議院通過一項決議,授權州務卿及各縣秘書:將檔案和文件Records and Papers置于堅固、敞亮且防雨的封閉處所進行保管,并時刻確保其安全。當檔案積累到一定程度但還沒有檔案館時,1881年的《紐約州務卿及檢察長辦公室檔案、文件向州圖書館移交法》規定,檔案移交給州圖書館保存。因為“檔案是人民的財產,理應由人民利用”。[17]
⑵檔案館的建立。建立檔案館的意識晚于檔案管理100多年。到19世紀末,美國開始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檔案館藏傳統,其中之一是植根于圖書館的歷史手稿傳統,它始于1791年馬薩諸塞州歷史學會的成立,主導了手稿收藏實踐和知識控制(美國現在還有不少檔案館的名稱是圖書館,如不少中國檔案工作者熟悉的密歇根大學本特利Bentley歷史圖書館實際上是檔案館;美國十幾個總統圖書館本質上也是檔案館)。另一種是受19世紀歐洲檔案館影響的公共檔案館傳統。[18]1889年,美國歷史學會AHA(American HistoricalAssociation)從美國社會學會ASSA(American SocialScience Association)分離出來。在學會章程中明確了其三大目標之一,就是收集和保存歷史手稿。雖然當時還沒有國家檔案館,但在一些州、大學、社團已有自己的歷史檔案收藏,包括從法國、英國復制回來的檔案復制件。有些歷史學家就稱自己是archivist,因為專門收藏各類歷史材料。1899年,AHA中又分離出公共歷史檔案委員會PAC(PublicArchives Commission)。在美國,盡管今天歷史學家與檔案館員這兩種職業幾乎沒有什么共同之處,但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檔案館員與歷史學家的職業緊密相連,他們接受相近的教育、共享相同方法與論述、持有相似的觀念。歷史學家是歷史檔案最主要的用戶群;歷史檔案館員主要以歷史學家眼光來鑒定、整理、著錄及保存歷史檔案。[19]
1901年,亞拉巴馬州率先建立州檔案館;密西西比州1902年設立檔案與歷史部Mississippi Department ofArchives and History(MDAH)。美國歷史學會秘書長、歷史學家沃爾德·利蘭德Waldo Leland,受卡耐基研究院委托到法國圖書館、檔案館尋訪、復制與美國有關的檔案、手稿達12年之久,甚至還參加了法國檔案學院的課程。1909年第一次歷史檔案館工作者會議Conference of Archivists上,他主張館藏整理應以歐洲的來源原則加上改進的著錄,取代圖書館手稿收藏的主題的方法。1910年的檔案館工作者年會是特別重要的會議,決定了與圖書館手稿收藏傳統的分道揚鑣。密西西比州MDAH主任登巴·羅蘭Dunbar Rowland認為州檔案館必須首先服務于各自的行政管理,其次才是其他用戶,[20]由此開啟了推動行政檔案館的道路。1909年至1936年,美國各州稱自己是archivist的歷史學家連續舉辦歷史檔案工作者年會,交流歷史檔案收集管理的做法,介紹歐洲檔案館界的全宗、來源、原始順序等原則方法,并向國家提出設立國家檔案館的建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應當有一個附屬于國務院的檔案局館,另一些認為應當有像PRO的獨立機構。經過PAC不懈努力,最終促成美國國家檔案館NA建立。1938年,基于PAC成立了美國檔案館工作者協會。
⑶檔案管理體系。系統的聯邦機關檔案管理始于1941年。當年美國檔案館工作者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Archivists(SAA)將其“館藏材料削減委員會”改為“檔案管理委員會”。國家檔案館也正式設立“檔案行政管理工作”,以協調機關的立卷、區分保管期限,以便將來移交,[21]即對機關檔案的監督、檢查及保管期限規范要求。據二戰后胡佛委員會調查,當時聯邦檔案可裝滿六座五角大樓。如果這些檔案都保存,光是庫房租賃費每年至少要2 000萬美元。委員會建議應成立檔案管理局(Records ManagementBureau)負責有關檔案問題,并就此立法。[22]1946年《關于政府檔案更有效使用、移交及其處置》的9784號總統令[23]發布后,美聯邦機關開始建立統一的檔案管理。
⑷檔案館局合一。1949年聯邦政府機構重組,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基礎上建立了具有保管國家檔案和對聯邦機關檔案工作行政管理雙重職能的“國家檔案館與檔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NARS),負責對聯邦機關檔案工作統一監督和管理,隸屬于總務署。1985年從總務署分離,成為獨立的聯邦機構,名為國家檔案館與檔案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Administration(NARA)。2011年,為進一步加強聯邦機構檔案管理,NARA設立美國政府首席檔案官Chief RecordsOfficer for the U.S. Government,負責領導整個聯邦政府的檔案管理、發布聯邦檔案管理政策和指南,并擔任聯邦機構檔案管理監察。2016年,又專門成立聯邦檔案管理委員會Federal Records Management Council(FRMC),其使命是:確定檔案,特別是電子檔案管理關鍵的問題,并向國家檔案局和其他聯邦機構提供意見、咨詢、建議及解決方案。委員會成員單位包括聯邦政府的國務院、農業部、商業部、國防部等28個部、局。
3.3.2 概念的選擇與應用。在推進國家檔案館建立運動中,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美國人曾經有意識地區別于英國,如早期曾想將檔案館稱為Hall of Records(HoR),最早呼吁建立HoR的是行政官員。隨著檔案的不斷增多,他們認為應當有個專門保存檔案的機構。1890年就有計劃;1901年,第56屆國會提出了HoR的計劃,后來在崇法派歷史學家的推動、PAC的主導下,采用法國的Archives命名國家檔案館。1935年,馬里蘭州建立檔案館是稱為HoR,直到1984年才改為Archives,但州檔案館委員會仍然是“HoRCommission”。有意思的是,檔案館的建筑師勞倫斯·霍爾·富勒Laurence Hall Fowler在檔案館建好后就成為檔案館館長,好像是名字中的“館”Hall字就注定了他的命運。直到今天,美國有的縣檔案館還是稱為HoR,如加州洛杉磯縣檔案館就稱為Hall of Records。
法國的館藏不分的Archives,對美國人來說也是外來概念,是美國歷史學家從歐洲大陸,特別是法國引入的概念,但直到國家檔案館建立,大多數美國人也不熟悉Archives概念。如1934年羅斯福視察國家檔案館時曾問Mr. Connor先生(后被任命為第一位館長):“國會要我任命一位檔案館長archivist,我的發音對不對?”說明來自法語的archivist在美國還是生僻詞。為擺脫法式館與藏概念不分的困擾,有人提出將館藏檔案稱為archivalia,[24]即保存或適合保存在檔案館的材料,像荷蘭、比利時、捷克等國家的用法,以區別于檔案館。但后來因有人說其發音聽起來像某種病毒而作罷,最后還是將檔案稱為records,且無論進館與否,與英國傳統一致,且為社會所熟知。在美國為學歷史的學生編寫的讀本中,對檔案有通俗解釋:“公共檔案public records,是機關各部門在日常事務活動中積累、并為了將來參考使用reference,或者為避免意外損毀而有意識保存的文件documents。”[25]檔案和文件的關系很明確。所以最終還是繼承了法國的檔案館Archives、英國的檔案records,形成今天科學、合理、明確的概念。
美國崇尚實用主義,對檔案概念亦如此。雖然崇法學者主張用Archives;折中派提出archivalia;但務實者不搞高大上洋,就是用records。1946年的9784號總統行政令中明確,“檔案”records是指美國政府任何機構根據聯邦法律或與公共或組織業務往來有關而制作或收到的所有書籍、文件、地圖、照片或其他文件材料,無論其物理形式或特征如何,并且該機構將其保存或適于保存,作為其組織、職能、政策、人員、運營、決定、程序、金融交易以及所有其他行政、管理或計劃性質活動方面的證據或信息價值。因而迄今法律及國家檔案館中的檔案就是稱為records。謝氏為區分兩個階段才提出檔案records與Archives的兩分法,實際上兩者都是檔案,只是全部檔案與部分檔案的關系和區別。但在其書中闡述檔案館管理部分講館藏的原則、整理、鑒定、著錄、利用等時,幾乎還都是用R。曾任北卡羅來納州檔案館長的瓊斯認為,不論其保存地點和價值,records就是Archives,兩者不過是來源于不同語言環境的對同一事物的表達。特別是第二任館長巴克Buck認為,使用records的優勢在于和普通人溝通,因此1950年新機構命名時還是采用了records Services。[26]
1977年,SAA出版了涉及Archives的五本手冊:鑒定與接收Appraisal amp; Accessioning、整理與著錄Arrangementamp;Description、咨詢與利用Referenceamp; Access、安全Security,以及調查統計Surveys。[27]顯然是完全針對檔案館工作的,因為沒有文件的立卷歸檔、保管期限、整理編目等機關檔案工作內容。所以在美國Archives是指檔案館,機關檔案管理則稱為records management,NARA則兼顧兩方面:國家歷史檔案的集中保管與聯邦機構檔案的行政管理。
如果從邏輯角度看,R、A是概念的定義與劃分層面形成:對R的解釋采用的是對概念的定義definition,而對A采用的則是以術語term來解釋,相當于對概念的進一步劃分。如同當你定義了蘋果,就可依據不同標準對蘋果再進行劃分。按顏色,有紅蘋果、綠蘋果;按個頭,大蘋果、小蘋果等,而A就是按照價值重要性劃分出來進館保存的檔案R,兩者本質、形式上沒有區別,只是部分與全部之別。
3.3.3 檔案概念法律定義。美國法律體系完備、龐大,世界首屈一指。法律概念對社會來說具有權威性、普適性和客觀性。美國法律中的“檔案”records,是指聯邦機構根據聯邦法律在處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形成或接收的,以及作為美國政府組織、職能、政策、決策、程序、運作或其他活動的證據,或由于所含數據具有信息價值,而被該聯邦機構或其合法繼任者保存或妥善保存的,各種載體形態或特征的所有記錄信息。不包括:僅為參考利用或展覽目的而收集和保存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資料;以及僅為方便(利用)需要而保存的檔案復制件(《美國法典》USC 44.3301),而“國家檔案館藏”national Archives,則是指被美國國家檔案局確定為具有充分歷史價值或其他價值而確保由聯邦政府繼續保存并由國家檔案局接收保管的公共檔案(USC 44.2901)。這里顯然前者是定義,后者是劃分,即某一部分檔案。
美國聯邦及州的法律中都是將檔案與文件分別做出立法規定。如聯邦關于文件的定義在5 USC;42 USC。馬薩諸塞州則分別在州法律的35章《公共檔案》和142章《公共文件》。公共檔案,是指本州、各縣及城鎮政府形成或者收到,并作為資產而立卷備案的所有書寫或打印的簿冊、文件、地圖及計劃(35章第五條)。公共文件,是指各城市及鄉鎮收到的,并為方便利用而保存的來自州政府的所有簿冊、報告及法律法規(142章第一條)。[28]
美國馬薩諸塞州:“公共檔案”,除非出現相反的意圖很明顯,是指屬于本州及各縣、城或鎮財產的任何手寫或印刷簿冊或文件、任何地圖或計劃,并且已經形成或依法律要求應當形成,或任何本州及各縣、城或鎮官員或雇員已收到或按要求收到后,立卷備案的任何文件記錄,以及以下六個部分提到的任何書籍、紙張、記錄或副本。本章所指的記錄是指任何書面或印刷書籍、紙張、地圖或計劃。[29]檔案=文件+立卷備案;即沒有歸檔不成檔案件。
國會是立法機構,概念的法律地位不容置疑。如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所存參議院檔案指南》(Guideto the Records of the U.S. Senate at the NationalArchives)的介紹中,提及Archive19處,明顯是指檔案館;document16處,指文件;records77處,則是指檔案。《指南》附錄E詞匯與術語中,這三個術語都有解釋,其中Archives,指檔案館所保存的“非現行檔案”(noncurrentrecords),即也是指部分檔案。[30]
科羅拉多州法律:檔案Records:指政府機關在依法履職或者在公共事務活動中形成或者收到,并且已經作為機構、職能、方針、決策、程序、運行或者政府其他活動的證據,或者因其所具有的公務活動數據價值而由機關或者合法繼承者所保存或者以恰當方式保存的所有(包括各種實體形式或者特性的)簿冊、文件、地圖,或者其他文獻材料。為了正確認識什么是檔案,及其與文件的區別,還特別界定了“非檔案”non-records,包括:非履職形成或者收到的材料;圖書館的圖書、小冊子、報紙,或者美術館保存的歷史或展覽材料;私人的文件、手稿、信函、日記、照片、傳記、簿冊及地圖;用于參考的多余出版物或者重份文件;庫存出版物;機關中除作為機構活動證據外的電子郵件。[31]
2002年,美國《薩班斯法》中的檔案管理要求更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這在美國已成為基本認知。如美國能源部在其《采購指南》中明確寫道:檔案管理,是指在檔案形成及生命期管理中的計劃、預算、組織、指導、培訓及控制。檔案管理是法律規定(Records management is thelaw),而不僅僅是良好的企業實務。[32]
總之,美國的檔案概念是英國與法國的綜合:對英國是繼承中揚棄;對法國是傾慕但有取舍,最終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檔案概念體系:Archives指檔案館,Records指檔案,且無論在機關還是在檔案館。
3.4 詹金遜與謝倫伯格。解析檔案概念不能不提到詹金遜和謝倫伯格的經典論著,但本文不討論兩人在檔案定義及館藏整理、鑒定、著錄等方面的學術之爭,僅基于其對R、A概念的認知,探尋在翻譯引進中國時引起理解偏誤的根源。
3.4.1 詹金遜關于檔案概念。詹氏《手冊》開宗明義說:首先需要在Records和Archives中選擇一個術語。前者技術性強且應用狹窄,而且極其模糊;后者雖然缺乏精確性,優勢在于很多語言都使用,因此毫無疑問必須選擇第二個(手冊P2)。這個陳述表明,詹氏實際上認為兩者是同一事物,都是指檔案,只不過需要選擇一個作為闡述的主體。為此詹氏特別搬出一個自己煞費苦心發現的證據:1583年《盎格魯共和國》一書中拉丁文出現的Archiuorum一詞,并稱其在英國使用“由來已久”。這本書是托馬斯·史密斯在擔任英國駐法國大使期間所著,目的是讓外國人了解“英國的社會制度、司法制度和政府程序”。書中在解釋英國主簿法官Master of the Rolls一職時,用Custos Archiuorum對應,指的是檔案館長!因為在當時不要說英國,即便在法國,Archives一詞也尚未衍生出檔案之義,直到100多年后的1694年,《法蘭西學術院詞典》第一版中Archives的第一含義仍是檔案館,第二含義才是指館藏材料,而同時期英國,在經歷了從《末日審判書》至伊麗莎白一世500多年王國檔案發展的歷史積淀,檔案概念Record已成英國社會共識,根本不存在所謂用Archives指代檔案的“由來已久”,而是指檔案館。
3.4.2 歷史出版物中的檔案。1583年前后的英倫,提及Records的書多達數十本,而提及A僅1本,還是指檔案館。拜今天網絡之便,讓我們來一睹為快:1583年《使徒行傳》(與詹氏舉證之書同年)中有:倫敦市政廳的古代檔案auncient recordes;教皇的檔案箱Popes chestes ofRecordes;大主教的登記與檔案Archbyshoppes registerand recordes。[33]1563年《倫敦保羅教堂的焚毀》:古代檔案auncient recordes證明了這種教堂禮拜儀式;權威的古代檔案auncient recorde of autoritye。[34]1574年《三部分評注》:這項裁定應當在國王最高法庭宣讀并載入公共檔案publike Recordes。[35]1579年經法語翻譯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在西方聲名之大(盡管現在被揭露是托名偽作),詹氏難道沒讀過?其中多處提及檔案:所有保存在檔案recorde中的重要典章、法令、政令及執政官判決;掌握著法律和檔案hauing the lawes and recordes in theirhandes的國庫書記官和官員們。注意,該書是經法語翻譯過來,但也沒有A。[36]1580年《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編年史》:我們檔案中所有的契約、證據、特許狀及文書都是以拉丁文書寫。all our déedes,evidences,charters,and writinges of recorde,are set downe in the latinetongue。[37]1587年《英國國教對政府的辯護》:書于簿冊,存為檔案written in a booke,kept for record;形成并保存真實檔案authentick recordes的登記室是個良好且必要的機構。[38]1600年《(李維)羅馬史》:為了管理公共法令、聯盟條約、神圣禮儀、歷史檔案及遺跡auncientrecords and monuments,等重要物品,設置有專門人員以防偽造或腐壞。[39]1606年《共和國六書》,該書譯自法語和拉丁語版書,書中35處以上提及Record,卻無archive:現存于公共檔案之中are yet extant in the publick records;我們從梵蒂岡檔案中抄錄we haue written out of theVatican records;現存法國檔案中,are yet extant inthe records of France。[40]1611年《下議院有價值的法庭記錄檔案》:倫敦塔中的古代檔案ancient Records in theTower of Londo。[41]可見詹氏受崇法心魔驅使,在選定A上也是下了功夫,且置歷史真實而不顧。
3.4.3 關于檔案性質的描述。1589年,《英格蘭政府的管理方式》(作者是詹氏采為證據之書的同一人)中講:書記官保存著法庭形成的檔案、規章、日志、命令及法令(TheClarke kéepeth the recordes,rules,entries,orders,and decrées,made in this Court)。[42]1597年的書中有,“證明方式有兩種:目擊,或者法律所稱檔案中的公共文件”(There be but two wayes to proove any thing:that is,by witnesses,or by a publicke instrument,called by the Common Lawe,matter of Record);1598年有,“亨利三世建立的皈依所,現在用來保存中書法庭的卷檔及檔案”(now used amp; called the chappel for thecustodie of Rolles and records of Chauncerie);1601年有,“歷史留存于檔案之中”(histories haue leftin record);1616年有,“檔案是活的聲音,也是回響”(the record was a living voice: and ecchoed out);“我的祖先們為他們自己的名譽存檔,后人也效仿”(Myauncestors have filed on record to their owne credit,and posterities immitation);1691年《牛津的雅典》中,有9處archiv(Archives,Archivis,Archivorum),均指檔案館;85處record指檔案。1615年《愛爾蘭皇家法院判例和裁決案件和事項的初步報告》中古英語與拉丁語混搭,也可看出兩個概念的搭配:“都柏林城堡檔案館中更多的檔案”plusors Recordes in Archivis Castri Dublini。[43]這些都說明,當時Record一詞在英國已從眾多概念中抽象出,完成了從單一文種向指代所保存的各種古代文件的跨越,包括檔案記錄、令狀、使徒書信、專利權、敕令、委任、特許狀等。Records,Writs,Epistles,Patents,Bulls,Procurations,Charter。顯然,至少在1600年前,Record就因具有真實、可信、記憶、證據的內涵,在英國社會已成為較為普及的檔案概念。詹氏能不知道?
3 . 4 . 4 詹金遜的目的與結果。至于為何詹氏要力推Archives?筆者無權責備檔案經典學者,只是基于事實做一些推測。長期在PRO工作,還一手創立了英國檔案學會(British Records Association)的詹氏,不可能否認Records是檔案;即便他采用Archives,也不得不反復提及Records,因為英國歷史上檔案就是Records。如他設想的“中央檔案館藏機構”,Central Archive Establishment,括號中是現實名稱the Public Record Office的解釋,書中所舉古代檔案的例子也都是Records,完全是“將Records、Archives兩個術語交替使用”He used the terms ofrecords and Archives interchangeably。[44]所以在詹氏心中的Records絕非中國學者臆想并翻譯的“文件”。主要原因是當時法語的影響力和詹氏對法國文化的崇拜。一方面,他不甘心有800多年檔案歷史的英國,竟然在梳理檔案工作經驗方面落在荷蘭后面,所以《手冊》要總結和推介英國的做法;另一方面,可能詹氏想當然地認為,歐洲其他語言中的檔案也是Archives,為使其《手冊》能在歐陸流行,采用A的影響力可能更大。但事實與結果是,即使到了20世紀,英國官方既沒有用Archives作為檔案的概念,PRO的工作以及英國法律中,也未將檔案稱為Arhives;詹氏提出的所謂Archives groups在PRO都是records groups。歐洲檔案及檔案館概念也不是像法國那樣使用“多義同體”的共軛詞(見表1),且未進館檔案也并非稱為Archives。即便2006年PRO改為TNA后,Archives也僅指檔案館或整個館藏(包括檔案和合并單位的所有其他收藏,已不僅是檔案),而檔案還是叫records。可以說,詹氏設想的檔案概念Archives在有自身文化傳統的英國沒有市場,在國外開花時還引起檔案概念的混亂,在中國則導致并非詹氏本意的概念漂移。
歐美各國檔案館及檔案概念比較看出:僅有法國是“館”與“所藏”同詞。該概念比較不在于說檔案是哪個詞,因為各國語言不同;關鍵在于表達檔案與檔案館兩個概念時,是否同一個詞。目前除法語的檔案(館)概念“多義同體”外,大多數語言都不是。如果只知道并采用法語、而不知他語言的檔案概念,就會引起理解和認知的概念漂移和混亂。英國有800年的Records傳統,根本無需用Archives;美國也早就認為法語一詞兩義不科學、易混淆、有麻煩,曾經想用archivalia指代檔案,后來因讀音不吉利而放棄,最終還是使用Records。Archives僅用于籠統地指館藏,具體指檔案時,還是records,如檔案組合records group。
3.4.5 謝倫伯格的檔案概念。謝氏是美國國家檔案館部門主任,1948年國家檔案館趕上機構改革,新機構正好增加了檔案行政管理職能(Division of Records Management),曾在政府機關工作過、熟悉機關檔案工作的謝氏想到這個部門任職。但館長就是讓他負責國家檔案館部Division ofNational Archives,他只好潛心投入到檔案館工作。在此期間他認為,詹氏及歐洲的檔案館藏理論,已不適應二戰以來機關檔案飛速增長的現實,因而把詹氏的《手冊》稱為“老古董”old fossil。他提出要強調檔案館的專業性和主觀能動性,不能完全被動接收機關的全部檔案,因為這將使國家檔案館無法承受。為此,謝氏設想通過區分Records、Archives創立的新概念體系,并作為其檔案館藏管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謝氏的檔案概念表述,是部分采用法國傳統、部分繼承英國傳統的混搭,以檔案館接收為界限,將檔案在機關稱為Records,進入檔案館稱為Archives,并分別給兩者做出界定。
從前述可知,Archives的核心之處在于該詞的兩個意思互為條件:檔案館是存放檔案之處;檔案是存于檔案館之物。換句話說,不在檔案館中就不是Archives,或者說檔案館外無館藏。因此Archives的準確含義應當是“館藏檔案”,而不是所有檔案。
⑴謝氏并未否定records是檔案。隨著檔案的數量劇增,而檔案館又無法保存所有檔案,因此謝氏認為檔案館必須有選擇地接收檔案。為了將機關檔案與檔案館檔案區分、便于管理,謝氏將前者稱為檔案Records,后者稱為“館藏檔案”Archives,并為此提出了第一價值與第二價值的理論。這種劃分有一定道理,但也遭到很多人反對,認為多此一舉,本來進館檔案可以稱為Public Records。
⑵謝氏的闡釋是邏輯的定義與劃分。從邏輯上講,區別不同種屬事物通常用定義;而進一步區分同種事物一般用劃分(分類)。如柏拉圖將人定義為“無羽毛的兩足動物”,假如要進一步區分男人和女人,就不需要以動物為屬概念,直接劃分為:男人是雄性的人。再如,當定義了蘋果后,只需以顏色、大小為標準,即可區分出紅蘋果、大蘋果。實際上謝氏對兩個概念的闡釋方式也是如此。為將檔案與文件區別開,首先是為檔案Records下定義:“機構業務活動中形成或者收到,并作為其職能、政策、決策等活動的證據或者因具有信息價值,并由機構保存起來各種形式的文件”;然后基于已定義的Records按一定條件劃分館藏檔案Archives:“因其價值需要永久保存在檔案館的Records”。即Records、Archives只不過是檔案的整體與部分。
⑶謝氏見解僅停留在理論及論述上。曾任美國北卡州檔案館長、SAA主席的瓊斯Jones,在其《國家檔案》TheRecords of a Nation一書中講Records、Archives關系時寫道,利蘭德、巴克及詹氏等,都強烈反對謝氏將Archives定義為永久保存的Records。對他們來說,“無論其存放在何處或保存價值如何,public records就是Archives。它們是代表著源自不同的語言但意思完全相同之物”。(publicrecords were Archives regardless of their locationor retention value. Archives and records representedwords meaning exactly the same thing coming out oftwo different language sources)。[45]該書在得州大學檔案館學書目中,是唯一標為兩個星號的閱讀材料,就連詹金遜、謝倫伯格、杜蘭蒂的書都是一個星號,可見其在美國檔案工作及檔案館學研究中的地位。特別是巴克館長就堅決不同意謝氏的劃分,現今美國國家檔案館內依然使用Records、Records Groups。
總之,經比較可知,Records、Archives都是檔案。詹氏的書是對傳統做法的總結,只不過是叫土豆Records還是馬鈴薯Archives。英國800多年檔案都是Records,而詹氏喜歡洋氣的概念Archives;謝氏的書是面對新情況的創新,其Records、Archives的解釋是對檔案定義與劃分。此外,兩人書名的A都是指“檔案館(藏)”,而非“檔案”,且無論如何兩人都沒有將Records當作“文件”之意!而英美法律中,無論是在機關還是在檔案館,檔案都稱為Records。詹氏對法國Archives理解的問題是:在英國無論在機關還是在檔案館,Records都是檔案,而詹氏用法國的Archives完全取代Records是不準確的,因為在法國,1960年三個時段理論出現前,檔案館之外是沒有Archives的,Records與Archives并不完全相等。
3.5 檔案館學與檔案學
3.5.1 歐美檔案館學與中國檔案學。20世紀中葉以來,以《荷蘭手冊》及詹氏、謝氏的檔案館藏管理著作為代表發展出“檔案館學”Archival Science不久,新中國的檔案管理理論就以“檔案學”的面貌出現,其主要原因和標志是:基于公有制的管理體制和蘇聯檔案管理理論指導;檔案工作始于機關檔案,沒有Archives時就已有Records Management;統一管理的機關檔案及科技檔案;民國時期檔案學舊著的先行;一系列的涉及機關企事業檔案工作的法規規定;一系列學術著作也稱為“檔案學”(如吳寶康的《檔案學理論與歷史初探》)。1951年9月29日,政務院公布《公文處理暫行辦法》,其中提出檔案要集中管理的原則。此處的檔案只能是Records,因為我國當時還沒有檔案館,何來檔案Archives?195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明確了統一管理、文書立卷、清理積存、收集檔案、指導監督、工作機構、干部培養等七大方面要求,在尚無檔案館的情況下,檔案工作主體對象只能是機關企事業的檔案records,這些實踐為發展檔案管理學奠定基礎。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后在與歐美交流時,由于概念不清誤將國外檔案館學Archival Sciences當成了檔案學。如謝氏的另一本書:Archives management。17章,鑒定、保存、整理、著錄、咨詢、制圖及相關檔案、照片檔案、錄音、縮微、出版與編輯、展覽與公關、私人館藏與手稿管理、口述史、館藏/手稿的自動化控制、館藏選擇問題。從這些標題看,唯獨沒有機關的文件立卷、檔案形成、編目等內容,也印證其屬于“檔案館(藏)學”。所以說歐美在20世紀只有被當作陽春白雪的檔案館(藏)學,有些歐洲檔案館學者甚至對機關檔案管理不屑一顧,而受對Archival Sciences理解偏差的影響,我國《新編檔案管理學》中的“檔案的保管與整理”一編,講的是檔案館藏的建設,如價值鑒定、著錄標引、檔案編研等,也已經不見檔案是如何形成的內容。換句話講,是無法對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的形成、管理進行培訓指導的,實質上是“檔案館藏管理學”。
3.5.2 檔案館學與檔案學。進館檔案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整理,因其關系到眾多檔案的著錄、保存、利用及未來幾百年對歷史真實的還原。歐美檔案館實踐中出現的將進館檔案按全宗整理的原則在檔案館行業已得到普遍認可,盡管這一整理原則因國而異。尊重全宗原則、來源原則、原始順序原則、登記室原則、檔案組合等,但都是指檔案館,屬于檔案館學范疇。謝氏另一本書《檔案館藏管理》(TheManagement of Archives)前言中說:“我所說的關于整理和著錄的原則與技術,是為研究非現行使用的檔案,即館藏檔案A,而不是檔案管理Records Management的原則與技術。”可見書名的準確含義是《檔案館藏管理》,而非《檔案管理》。法國的迪香認為,“館藏檔案的收集、挑選、分類、著錄、保存和傳播,是世界上所有檔案館藏學教育機構的‘共同核心’”。[46]SAA也將archival science界定為:確定、接收、鑒別、保存具有永久價值的檔案、并提供利用的理論體系。[47]
機關與檔案館的檔案管理不同:前者的主業不是檔案、但形成檔案;后者的主業就是檔案保管利用、但不形成檔案。前者主要業務是歸檔、立卷、編目、管理、提供內部利用;后者主要是接收、整理、分類、著錄、保存、提供社會利用。前者是內部機構;后者是獨立法人。民國時期何魯成《檔案管理與整理》十章:概論;行政;文書檔案連鎖法之理論與實施;點收與登記;分類;編目;歸卷與調卷;庋藏;舊卷之整理;行政參考文獻。何魯成認為,檔案者,乃一機關內所收入及發出之文件及附件,已辦妥歸檔者;或“已辦理完畢歸檔后匯案編制留待參考之文書”,而從西洋方面相當于檔案一名詞者,共有九個,Archives,Annuals,Chronicles,History,Memoirs,Memorials,Muniments,Records,Document。一般通用以A為多。但他在簡述英國800年檔案史時,沒使用Archives,將PRO譯為“官檔局”,說明他也認為Records是檔案。傅振倫《公文檔案管理法》一書講公文處理和檔案管理,書后附有《歐美檔案館學論文譯叢提要》。因其曾有游歷歐洲的經歷使他準確理解了Archives的含義,并為此編寫了《擬全國檔案館組織條例》,盡管當時中國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檔案館。
3.5.3 新世紀國際檔案學興起。過去連續體理論還是純理論,但電子檔案的現實,無論是對檔案館理論研究,還是面對檔案館不得不接收電子檔案的現實,也使得機關電子檔案的形成管理與檔案館長久保存集成的連續體得以成為現實。這激活了檔案館學研究的多元性,使國際檔案館教育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研究電子檔案的形成對未來檔案館的影響。如提出檔案館多元教育Educating forthe Archival Multiverse,并在檔案館教育與研究論壇Archiv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AERI)下的檔案館課程多元化研究小組Pluralizing the ArchivalCurriculum Group(PACG)專門研究檔案館學多元化,將檔案館學(archival science)發展為檔案館藏與檔案管理學(Archival and recordkeeping research)。[48]30年前檔案館學的內容與檔案的形成幾乎沒什么關系,2000年后,檔案館要發展、要真正實現和保障檔案連續體,就必須了解電子檔案,并且要打造接收電子檔案的基礎能力,簡單說就是電子檔案館。可以說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單純的檔案館學AS發展已經遇到天花板,因為在紙質時代檔案館不需要了解檔案是如何形成的,只需要將接收來的檔案按原始順序保存好,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系統整理和著錄就行。電子檔案的出現打破了檔案館的世外桃源。幸好前些年澳大利亞學者提出的檔案連續體(records continuum)給檔案館學提供了與records協同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些學者在此理論基礎上開始對傳統檔案館學進行修正和發展,提出了檔案學,并通過對1998年、2004年、2012年三個時段的檔案(館)學的研究主題及內容分析,對檔案(館)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趨勢,以及其哲學、范式和方法框架做出分析和結論,為實踐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如該項研究分析發現檔案館學研究主題發生的變化:1998年研究主題有9個,局限于檔案館學(archival science)的視角——機構、類型、職能、歷史、利用、隱私、職業道德等;2004年26個,在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的沖擊下,即便站在檔案館的角度,也不得不關心電子檔案的出現對檔案館未來的影響,因而開始以檔案學(Archival and recordkeepingresearch)來應對發展。主要有檔案館藏的理論、觀念、概念及體系;教育、政策、檔案法律、電子檔案管理、方針、載體、技術、民族學、社會性、全球化、種族志;技術;2012年36個,更加貼近現實發展:人類學數據收藏、社交媒體、檔案管理考古、后殖民時代、藝術檔案、企業檔案、社區檔案管理、健康檔案管理、數字保存、數字遺產、數字化政策、電子檔案管理系統、證據學、立法分析、記憶與身份研究、元數據模型、美術檔案館、科研檔案管理、數字檔案館、檔案與文件的社會生命、轉型研究、可信數字存儲庫等。[49]兩位作者合作多年,其對檔案館學的認知也隨信息技術發展而變化。如2004年倆人的文章“為檔案館研究構建基礎設施(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archivalresearch),還是側重于純檔案館研究。2013年的題目就變成了“檔案學研究”:(Archival and recordkeepingresearch)。作者解釋道,按照生命期理論,檔案館學是不包括機關檔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而按照連續體理論,檔案的形成、管理、利用、移交進館、永久保存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檔案館學不足以囊括,所以采用檔案學的概念。作者認為,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檔案館藏方法及技術多樣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通過借鑒認識論及其他領域研究方法上的學科自覺,才能構建檔案館事業發展的研究框架;同時跨學科、合作,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必然。2016年更是合作出版《檔案館藏多元化研究》,[50]使檔案館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向前端檔案管理recordkeeping延伸(縱向),這是信息時代電子檔案的出現使然。從歷史發展脈絡可看出,正是誕生于美、澳機關檔案工作之中的“檔案生命期”和“檔案連續體”理念,成為檔案館學向檔案學發展的橋梁。二是向多元合作領域拓展(橫向),即檔案館藏不斷豐富和擴展,使合作領域更寬:歷史研究、記憶研究、民族研究、人類學、社會學、工商管理、數字人文、系統分析和設計,以及信息尋找、檢索和使用的新方法等。對比顯示,需要研究的內容越來越多,雖然沒有檔案形成、保管期限以及輔助治理等話題,但已經不得不介入業務檔案、電子檔案問題,因而也開始轉向檔案學的整體思維。2010年,英國“檔案館工作者學會”(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改名為“檔案館與檔案協會”(the Archives and RecordsAssociation),體現著由各自獨立發展轉向合作發展;也是檔案館學向檔案學轉變的標志。
3.5.4 圖書館學之概念比照。圖書館是檔案館的同源另類事物,兩者分別主要收藏圖書資料、檔案資料。Library一詞與Archives幾乎完全對應,也是多義同體詞:有圖書館、圖書資料兩個主要含義。館中所藏主體——圖書Books與檔案館所藏主體——檔案Records,也完全對應。但圖書館學與圖書學不相同,它只是圖書學的組成成分之一。盧震京編著的《圖書學大辭典》《圖書館學詞典》,前者被稱為淵,后者則是源。前者以圖書為綱,包括圖書從出版到書店、圖書館的各環節;后者專注于圖書館。[51]與圖書館學、圖書學相對應,檔案館學、檔案學兩者也不相等。檔案館學AS不包括檔案的形成及現行利用的內容,而檔案學(ARMS)則還要涵蓋機關企事業單位文件立卷歸檔、分類、編目、保管期限表,以及三參加三納入等檔案形成、管理等更廣泛的內容,如同圖書學還有出版社、期刊社的選材、編輯、加工、出版、發行等圖書、期刊的形成、管理一樣。由此對比也可看出AS的真正含義。
中國檔案工作首先起步于機關檔案工作,檔案學本身就包括機關企事業而后擴及檔案館,這也使中國本來就是檔案學的領跑者。但由于概念理解的偏差,陰差陽錯地將國外檔案館學當作檔案學,而當國外開始邁向真正的檔案學ARMS時,我們又將其誤譯為“檔案與文件學”。嗚呼!
3.6 檔案概念修正之道
3.6.1 從機構和法律看檔案。檔案機構名稱及法律中的檔案,可以說是檔案概念的權威與終極檢驗。1838年英國公共檔案館PRO成立時,就屬于政府機構、公務員編制,下設三個主要部門:檔案服務與出版;檔案行政管理(負責對機關檔案進行檢查和行政指導);后勤與財務,準確講是“公共檔案局館”,即Office具有行政及保管的雙重職能。盡管詹氏成名之著冠之以Archives,但實際上PRO及英國的法律幾乎從來不用該詞,主要是有國際背景的教會和大學用,如牛津大學檔案館Archives。2006年英國仿效美國改為國家檔案館TNA后,PRO在法律上沒有撤銷,所以還有Office的行政職能。PRO所編《檔案管理》records Management指南系列中明確說明:該指南不適用于檔案館藏管理(management ofArchives),而是用于指導政府機關檔案管理。蘇格蘭檔案館原名是Scottish Record Office,1999年改名為NationalArchives of Scotland;2006年又改為National Records ofScotland,首次使Records具有了機構含義;2011年《蘇格蘭公共檔案法》中更無Archives一詞,說明Records就是檔案,甚至是檔案館。美國1934年成立的National Archives沒有行政職能,1950年的《聯邦檔案法》廢除了《國家檔案館法》,機構改為國家檔案館與檔案管理局NARS,才履行兩種職能。美國最初提議的檔案館是Hall of Records,之所以后來稱為Archives,也是有法國情結的歷史學家的功勞;但英國的records傳統依然是主體。因此美國基本上是英、法概念的科學、合理組裝:檔案館是Archives,館藏檔案與機關檔案都是records,且現在美國所有檔案的法律法規都是records,沒有Archives。
3.6.2 國外檔案概念的正解。英國學者的《20世紀英格蘭的檔案館與檔案館員》一書緒論中,清晰地闡釋了檔案概念關系:檔案(records)是活動證據的記載;館藏(Archives)則是具有長期保存價值并且由檔案館保存的檔案。檔案館(An Archives)是提供館藏服務的單位;檔案管理機構(a records management service)承擔著檔案管理活動。檔案館藏機構(Archives services)在英國傳統上被稱為檔案館(record offices)。檔案館員(archivist)提供館藏管理服務;檔案管理人員(recordsmanager)提供檔案管理服務。[52]曾任國際檔案館理事會副理事長的凱特拉認為,館藏檔案(Archives)僅是所有檔案(records)中的小銀器(a small silver)(意為少而重要),是跨越了機構功能的邊界(意為從機關移交至檔案館)而成為集體的記憶。[53]所以將Archives稱為檔案是不準確的,它是由檔案的選擇性入館而成,亦即少量且珍貴物之庋藏,應當理解為是典藏檔案、庋藏檔案、永久檔案、館藏檔案。從前述演化來看,目前它又不僅是館藏檔案,而且是館藏檔案資料,對應著Library的圖書資料含義;而records才是檔案,對應著books圖書之義。
在中國,檔案工作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s在戰爭年代及新中國機關、企事業就已產生,但1959年以前,全宗、來源、登記室等所謂“檔案整理原則”在我國并無用武之地。不是因為沒有檔案,而是館之不存、原則焉附?只有建立檔案館后,需要對進館檔案進行整理時,這些原則才有應用場所;移交進館檔案才能稱為Archives。因此準確地講,檔案界盡人皆知的所謂檔案(整理)原則,實際上是“館藏檔案整理原則”,并不適用于機關企事業單位。新中國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基于公有制檔案工作實踐建立起的檔案學是ARMS,不僅是檔案館學AS;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檔案處是Records Service;我國臺灣地區翻譯的ISO 15489是檔案管理Records Management,美國將檔案管理Records Management稱為開放政府的中堅!如果還有人說,“就算records不是文件,那也不是檔案,是記錄”;筆者只能說,在檔案專業領域內將records翻譯成“記錄”,就像說“美國首都有三房:白房White House、元老房Houseof Senate、代表房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英國歷史上有:金雀花房House of Plantagenet、斯圖亞特房House ofStuart等十房”一樣,既不專業,也沒弄懂英文!因為從概念對象本質上,records和Archives都是檔案,只不過前者是指所有檔案,后者指檔案館收藏的部分檔案;從收藏機構功能上,record offices、Hall of records、Archives都是檔案館,只不過是不同文化的習慣表達,如同中國叫國家檔案館、日本稱國立公文書館;從工作人員稱謂上,recordsmanager(檔案管理員)和archivist(檔案館員)都是檔案工作者,只不過前者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后者在檔案館。
3.6.3 檔案概念的修正之道。英國堅持著800多年傳統檔案概念records,盡管有個別人迷上了Archives;法國浪漫地發明了令人困惑的“容器與所裝之物同體”的共軛概念Archives;美國以實用主義協調了檔案records與檔案館Archives,科學、合理、實用、明晰。建議我國檔案界在引入國外理論及國際交流中,應當正確理解和應用這兩個概念,重系檔案工作理念的關鍵紐扣。
從國外引入檔案概念的理解(英—中):⑴Records(法文:dossiers):檔案,檔案館(僅蘇格蘭用);Archives檔案館、館藏,典藏,庋藏,收藏;館藏檔案、館藏檔案資料。⑵archival science檔案館(藏)科學;Archival Appraisal and arrangement館藏鑒定與整理;archival principle of provenance or respectd e s f o n d s 檔案館藏整理的來源或尊重全宗原則;Archival description檔案館藏著錄;archival theory檔案館藏理論。Archival and records management(orrecordkeeping)studies檔案學。⑶ICA國際檔案館理事會。⑷Public Record Office公共檔案館。⑸PublicRecords Act公共檔案法。⑹Records Management檔案管理;RM Studies檔案管理學。⑺Records Lifecycle檔案生命期;Records Continuum檔案連續體。⑻ElectronicRecords電子檔案;ERA電子檔案館。⑼archivist檔案館工作者;records manager檔案管理者。⑽Archives and Records館藏與檔案,檔案館與檔案。⑾archivistics(法文archiviatique):檔案館藏管理學;⑿archivology(法文archivologie),檔案館藏學;⒀archival community檔案館界。
向國外介紹中國檔案工作( 中— 英) : ⑴ 檔案records;館藏檔案Archives。⑵檔案工作及檔案事業records management programs(recordkeeping)andarchival work’s endeavors(cause)。⑶檔案工作者archivists and records managers。⑷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Central Archives and State Records Administration(CASRA卡斯拉)⑸檔案法Archives and Records Act(orLaw)。⑹檔案學會Archives and Records Society;⑺檔案學Archival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tudies;檔案館學archivology;檔案館藏管理學archivistiques。⑻檔案工作標準archival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tandards。
總之,檔案者,治理之基礎,正史之要,傳承之道,不可不明也。英文檔案的外在概念rolls,內涵概念records,反映出行政、司法及立法過程及結果;法文檔案館藏的概念Archives,是在大革命放棄Chartes、Titres、Monuments等傳統檔案概念后的新生概念。records刻板、傳統、持久,Archives革命、浪漫、多變。records一以貫之800年:法庭檔案、檔案、公共檔案、電子檔案,從單位形成到檔案館保存都稱records;Archives歷史僅300多年卻歷經蝶變:從官邸、檔案館,到館藏材料且公私兼顧,包括檔案、遺產、記憶、報紙、影片、照片、政府刊物、報告、印刷品、專論著作,甚至招貼畫,只要是有歷史價值并被收藏進檔案館的東西都可稱Archives。只有了解這兩個概念的歷史及本質含義及演變,才能在引進理論和對外交流中相互理解,并準確、有效溝通。(全文完)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注:2009年、2010年、2011年《檔案學研究》第五
期;2017年《境外國家和地區檔案法律法規選編》(代
序);2023年《檔案管理》第六期;2024年《檔案管理》第
一至第六期連載.
[2]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Standards for
Archival Description:A Handbook,Chicago,1994.
[3]http://www.irmt.org.
[4]John Cowell,The interpreter,Cambridge,1607.
[5]Edward Phillips,The new world of English
words,London,1658.
[6]Thomas Blount,Nomo-lexikon,Savoy,1670.
[7]Thomas Blount,Glossographia,A dictionary
interpreting all such hard words,London,1707,P.RO.
[8]https://www.dictionnaire-academie.fr/article/
A1A0293.
[9]James Sickinger,Public Records and Archives in
Classical Athens,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9,P 6.
[10]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archives.
[11]The Management of Archive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
[12]http://www.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
fr/.
[13]Michel Duchein,檔案、檔案管理人員、檔案學:定義
及問題,《法國檔案工作》,1996年第13屆ICA大會材料,P
7-8.
[14]https://www.dictionnaire-academie.fr/article/
A9A2440.
[15]Jam Howel,Londinopolis,London,1657.
[16]Samuel Johnson,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J.F.And C.Rivington,London,1785.
[ 1 7 ] V I C T O R H U G O P A L T S I T S , T R A G E D I E S I N N E W
YORK’S PUBLIC RECORDS,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for 1909,pages
373,WASHINGTON,1911.
[18]RICHARD C.BERNER,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THEORY AND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 T A T E S , T H E M I D W E S T E R N A R C H I V I S T , 1 9 8 2 , V o l .
VII,No.2,p.103.
[19]Processing the Past:Contesting Authority in
History and the Archives.By Francis X.Blouin Jr.and
William G.Rosenber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0]RICHARD C.BERNER,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RCHIVAL THEORY AND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 T A T E S , T H E M I D W E S T E R N A R C H I V I S T , 1 9 8 2 , V o l .
VII,No.2,p.105.
[ 2 1 ] F r a n k E v a n s , A r c h i v i s t s a n d R e c o r d s
Managers,American Archivist,1967,Vol.30,p.45.
[22]Hoover Commission,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Report,New
York: McGraw-Hill. 1949,pp. 78 and 80.
[ 2 3 ] h t t p s : / / w w w . t r u m a n l i b r a r y . g o v / l i b r a r y /
executive-orders/9784/executive-order-9784.
[24]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archivalia.
[ 2 5 ] C H A R L E S J O H N S O N , T H E P U B L I C R E C O R D
OFFICE,MACMILLAN,NEW YORK,1921.
[ 2 6 ] H . G . J o n e s , T H E R E C O R D S O F A N A T I O N , N E W
YORK,1969,P36.
[ 2 7 ] G a r y M . P e t e r s o n a n d T r u d y H u s k a m p
Peterson,Archives amp; Manuscripts:Law,Chicago,1985.
[ 2 8 ] C O M M I S S I O N E R O F P U B L I C R E C O R D S , T H E
LAWS RELATING TO PUBLIC RECORDS AND PUBLIC
DOCUMENTS,BOSTON,1909.
[ 2 9 ] T h e C o m m i s s i o n e r o f P u b l i c R e c o r d s , T h e
L a w s o f t h e P u b l i c R e c o r d s a n d P u b l i c
Document,Boston,1909,P3.
[30]https://www.archives.gov/legislative/guide/
senate/introduction.html.
[31]COLORADO REVISED STATUTES,TITLE 24 - ARTICLE
80 State History,Archives,and Emblems,2018.
[32]DOE,Acquisition Guide,Chapter 70.7,DOE,April
2006,9-1.
[33]John Foxe,Actes and monuments of matters
most speciall and memorable,happenyng in the
Church,London,1583.
[34]James Pilkington,The burnynge of Paules
church in London in the yeare of oure Lord
1561,London,1563)
[ 3 5 ] J e a n d e S e r r e s , T h e t h r e e p a r t e s o f
commentaries,London,1574.
[36]Thomas North,(translated) The lives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es,London,1579.
[ 3 7 ] R a p h a e l H o l i n s h e d , t h e c h r o n i c l e s o f
England,Scotlande,and Irelande,London,1580.
[38]John Bridges,A defence of the gouernment
established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e,London,1587.
[39]Livy,The Romane historie,London,1600,拉丁文版
1368.
[40]Jean Bodin,The six bookes of a commonweale,
London,1606.
[41]House of Commons,A record of some worthy
p r o c e e d i n g s i n t h e h o n o u r a b l e , w i s e , a n d
f a i t h f u l l H o w s e o f C o m m o n s i n t h e l a t e
Parliament,Amsterdam,1611.
[42]Thomas Smith,The commonwelth of England and
the maner of gouernment thereof,London,1589.
[43]John Davies,Le primer report des cases amp;
matters en ley resolues amp; adiudges en les courts
del Roy en Ireland,Dublin,1615.
[ 4 4 ] J u d i t h E l l i s , D W T h o r p e , e d i t e d , K e e p i n g
Archives,Australia,1993,P 4.
[45]H.G.Jones,The Records of a Nation:Their
Management,Preservation,and Use,New York,1969,P
36,Note 2.
[46]Michel Duchein,La profession d'archiviste entre
le passé et l'avenir,Gazette des archives,1992,P
199.
[47]https://dictionary.archivists.org/entry/
archival-science.html.
[48]Elizabeth Shepherd,Group,Educating for the
Archival Multiverse,The American Archivist ,74
(01):pp.69-101.
[49]Sue McKemmish and Anne Gilliland,Archival
and recordkeeping research:Past,present and
future,Research Method:Information,System,and
Context,Victoria,pp 79-112,2013.
[50]Research in the Archival Multiverse,Anne
J.Gilliland,Sue McKemmish and Andrew J Lau,eds.
Monash University Press,2016.
[51]謝歡.從《圖書學大辭典》到《圖書館學詞典》
的發展談中國近代圖書館學之演進,圖書館論壇,2014
(09):120.
[52]Elizabeth Shepherd:《Archives And Archivists
in 20th Century England》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K,2009,P5.
[53]ERIC KETELAAR:Tacit Narratives:The Meanings of
Archives,Archival Science,2001,1:131-141.
(作者單位:國家檔案局 王嵐,博士,研究館員 來稿日期: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