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公布的2023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4595億元,同比增長5.3%,增幅在近七年里為最低。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5043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下降至4.001%,逼近2012年后開始超過并連續11年保持的4%紅線(見圖)。

中國雖然已連續11年實現財政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不低于4%的目標,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世界銀行整理的各國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美國為5.6%,歐盟為5%,英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為5.1%和5.2%。2008年為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做的研究也表明,比照世界各經濟體,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5%是比較合適的。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公布的《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21年與202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均為4.01%,該比例是自2012年該指標超4%以來的最低值,接近4%“紅線”。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連續多年教育經費增長比例比前一年下降,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在不少地方已經十分不易。
從建設教育強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看,中國教育經費投入低于世界各國的平均值,經濟如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和教育如何有效服務經濟社會良性發展,都成為當前必須重新審視和深刻思考的核心問題。而近些年,受各地各級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狀況的影響,如何保障教育經費成為一些地方不得不面臨的新難題。
保障教育就是保經濟
在不少地方常常遇到行政部門當事人強調在經濟出現嚴重困難的時候要重點保經濟,2024年審計公布多省教育經費被擠占挪用,其中不乏億元項目。個別縣出現將中央和省級轉移支付的教育專項經費挪作他用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現象,其名義卻是為了當地保經濟。有這種看法與做法的人忘了保障教育就是有效地保經濟。
首先,教育的民生屬性決定著保障教育就保住了所在區域經濟社會大多數主體的保障性需求。公共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幾乎涉及每一個人和每個家庭,教育是一個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和經濟社會發展兼具目標和手段的雙重功能的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本水平是改善區域經濟的有效路徑。對公共教育服務保障的松懈就是對當地經濟基礎的動搖。
其次,教育的產業屬性決定著保障教育就保住了教師以及與教育相關人群的飯碗,就保住了與教育相關產業的穩定。教育產業在不同區域的結構比例和定位是不同的,在中國的大多數地域,教育處于各產業的中堅,教育支出與需求都占大頭,教育業態的動搖將引發當地經濟、社會深層難以抑制的震蕩。保住教育則從內生力量上為日后保住了經濟結構改善的機會。對于教育經費嚴重短缺的縣,在更大的范圍統籌保障教育經費、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水平,是比減少教育經費保障更優的選擇。
再者,教育的增值特性使得保障教育成為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相對更有效的投入。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對創新和智能需求增高,創新與智力資源重要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上升的時候,教育及其衍生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增加,就更應該加以保障。在充分認識教育增值特性基礎上,各地還需要對各學段學齡人口規模及結構進行科學預測,重點解決好縣域和特大超大城市高中教育資源配置問題,通過激活公辦學校、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效能來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增值效能。
最后,從財政投入的策略看,市場友好型財政的特征是向民生傾斜,其中就包括增加教育等公共服務保障支出,大力提升普惠托育等間接補助力度,讓居民消費來引導資源配置,既有利于短期調節,又有利于長期經濟可持續增長。近幾年各地消費對經濟的拖累最為明顯,反映居民凈資產和購買力不足,內生需求偏弱。教育消費的必要性與高比例是抑制消費的重要因素,在此情況下,遵循優先發展教育原則,通過教育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區域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仍是一條被歷史檢驗過的通行大道,在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仍需要堅守。
沒有經濟就沒有條件辦教育
人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是教育不斷提升的前提。兩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庶、富、教”的先后次序,當下依然需要遵循。辦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有政府財政和教育當事人付費,區域經濟影響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民營經濟不發達則缺少社會投入,居民不富則無錢投入子女教育,就無法選擇合適的教育條件,從而更加倚重財政性教育經費。這三方面的哪一方面出問題都會影響教育投入。
經濟在社會決策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設定不只是涉及經濟的問題,而是從根本決定能否真正有條件辦教育的前提。任何不懂甚至懷疑、否定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或中心,罔顧經濟條件奢談教育發展的做法,不只是不懂經濟,在根本上也不懂教育和政治,屬于孤立、狹隘、片面的教育觀,最終必然碰壁。
富民是改革開放后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目標,它著眼于人民生活重新定位中國現代化;教育必須瞄準相同的目標,致力于人民幸福;教育必須生利而非分利或消耗。中國的現代化要以富民為先,教育發展也必須以人為本,立足于富民,以民生為重。
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發展也不平衡。在不平衡中有一種看似反常的現象,即經濟發展活躍地區的教育辦得不怎么好,經濟發展滯后地區的教育反而辦得更認真或更好。出現這種反差的原因在于,在特定的時間段,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有多種步入人生未來的途徑和機會,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對教育懷有“只取華山路一條”的期冀和通過教育逃離當下困境的設想,因而將期望、精力、資源都聚焦到教育上,從升學環節看所取得的教育成效就較為明顯,從促進當地社會富裕看成效卻未必顯著。但是,絕不能由此得出經濟越差教育越好的錯誤結論,一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也不能懷有砸鍋賣鐵比拼教育的短視、僥幸心理。
實現區域經濟與教育發展的相對均衡、協調、匹配仍應成為各地整體發展的基本追求。對過去40余年曾在教育上一枝獨秀的縣進行歷史考察不難發現,經濟與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只可能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出現,是不可持續的,在一定階段還具有反噬效應,更不能寄希望于孤立發展教育,發展與經濟不相關的只求分數、升學、文憑的教育,或以條件局限為由忽視經濟發展。
在當今交通、信息發達的情況下,經濟相對落后難以為教育發展提供需要日益提升的基本的物質條件,也就難以吸引或留住優秀的師資和生源,就不可能持續辦好教育。當前,提升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和學生學習內驅力,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等等,都需要必要的經濟條件,經濟條件越好的地區在這些方面越具有競爭力。
討論教育與經濟的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學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其實質是人的發展問題,是生命的生活方式選擇問題。因此,教育急需通過解放思想實現人的解放,人的權利增進,人的自由擴大,走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與體制窠臼,經濟社會才能真正活躍起來,進而為教育發展奠定更豐厚的經濟基礎。
與經濟不相聞問就辦不好教育
從教育角度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式的教育確實依然存在,仍有較大的市場。過度的學歷崇拜、“考公熱”都是教育過度封閉性的外在表征。這樣的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是無效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內卷的教育,顯然不是好教育。
教育質量對經濟長期增長具有決定性影響,使學生成長轉換為人力資本;教育以促進人的技能發展為重心,通過教育的系統性變革實現人口整體技能水平和高技能人口占比的“雙提升”。深刻認識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對教育變革提出的迫切要求,確立生利的教育價值觀,瞄準生活對教育的真實需求,明確教育的公共目的,以實現個體與群體共享的幸福為教育的目標,推動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和關鍵力量,才是教育辦得更好的大方向。
從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維度看,大量事實證明教育對個體經濟收益和區域經濟發展都能發揮積極影響和顯著的促進作用,越是經濟基礎條件好的地區影響越顯著,基礎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高質量教育所能發揮的作用優于教育數量與規模。但如果在教育觀念、體制機制、評價標準、教學方式和課程建設上辦的是與生活脫離、與經濟不相聞問的教育,就必然是消耗的教育,不僅無益于共同富裕,還會拖累經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大規模低質教育客觀上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制約,提升中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縮小東中西部教育質量差距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
明智的領導需要把發展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將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將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作為補齊區域經濟結構性短板的一項重要工作,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領教育改革發展,才能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要自覺、主動參與經濟進程,主動融入市場,運用市場的邏輯和效益原則規范教育各個環節。構建政府、學校、社會良性互動機制,破除教育體系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壁壘,更充分地通過市場決定教育資源配置,維護法治在市場中的權威。同時要主動開放,明確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融入世界現代文明的主流。
特殊情況需要特殊的教育經費籌措與管理
實地調查表明,由于挪用教育經費的個案較多,教育經費的實際使用數字與公布使用數字之間存在一定的不一致,真實使用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數可能已經跌破GDP的4%。由于各地財政平衡問題短期難以徹底解決,面對特殊情況,地方政府在教育經費投入上的選擇空間越來越狹窄。特別是一些在當下財政支出存在問題的地方,教育經費保障問題更加突出,保障教育經費更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面對這種特殊情況,各地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籌措與管理教育經費。
首先,嚴禁挪用截留義務教育經費,要嚴肅、堅決堵住漏洞。
挪用教育經費,特別是挪用已經作為教育專項的撥付或轉移支付的經費,顯然是違法的行為,就應該對當依法處理作相應的處罰。由于有太多曾經發生的挪用事件沒有被依法處理,就使得大家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不起作用的。加大執法的力度,才能有效保住常規渠道的教育經費。
對于各地查有實據的教育經費挪用事件,依據《義務教育法》中的問責條款和中央政府相關政策,財政部、教育部聯合發過的相關文件,查到一起,公布一起,處罰一起,通過公開處罰以儆效尤。省級教育和財政部門要擔當主體監督責任,規范資金使用環節,補短板、堵漏洞。要與治理教育亂收費結合起來發現教育經費挪用線索,因為一些亂收費是由于當地政府未能及時足額發放或報銷學校的日常經費,在一些地方很多的校長或經辦人墊付的票據長時間不能報銷,報賬很難。挪用導致教育財政經費到位不及時,往往是亂收費的源頭。
其次是加強績效評價與管理、監督。
既然一些地方的財政存在入不敷出的問題,就應該對包括教育經費在內的每一筆開支或每一個項目加強績效管理,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從已經查出的一些貪腐或低效項目、教育經費挪用的案例分析看,它們大都跟當事人的某個切身利益圈子相關,教育經費也常被挪作當事人獲利多的方面。按照規范的渠道撥付,當事人所獲利相對較小甚至就是沒有,但是在轉作他用時就能在其他方面創造獲利的機會,并且有明顯的政績顯示,這是教育經費額常被挪用的原因。于是,正常撥付的教育經費被地方財政用在某一個項目,私下容易被與當事人存在灰色利益關系的公司以“合法”方式套取;而一些人認為在他任上用的錢越多,獲利就會越多,形成沒有公開的灰色利益鏈。阻斷這一利益鏈的措施包括嚴格預決算,減少項目經費開支;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績效評估;做好審計監督。不少地方由于績效管理覆蓋范圍有限,績效評估和管理實際上還是軟肋,花錢問責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一些當事人覺得能蒙混過關。績效管理和績效評價監督到位就能夠有效保證教育經費用在刀刃上。
再就是要設法保住已有教育經費籌措渠道,開發新的教育經費籌措渠道,保護好財政經費的源頭活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拋棄近年來在一些人中流行而又不切實際的追求公辦潮。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都屬于公共服務主體,在財政經費不足的情況下追求提升學校的公辦率無異于緣木求魚。
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對教育經費籌集是巨大的挑戰,需要進一步強化教育優先發展,強化縣級的行政主體對教育經費籌措的責任,同時強化縣級行政負責人對當地教育經費籌措、管理、使用的責任,并列入發生問題問責的第一責任人,違法的底線畫得更清晰,提高違規、違法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