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市在全國范圍內首次設立新優質學校推進項目,提出要“回歸教育本原”,重新審視優質教育資源。十多年來,從實踐話語到政策話語,新優質學校發展經歷了實踐析出、理論建構、政策引領等不同階段,在新時代生成了新的價值指向、功能定位與戰略抉擇。
2023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等文件均明確提出,要加快新優質學校成長,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
重慶市作為中西部地區的直轄市,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探索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特色實踐路徑,將“加快建設新優質學校”作為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路徑和載體之一,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本期策劃邀請到上海市新優質學校研究所所長湯林春接受專訪,為讀者解讀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邏輯理路,同時呈現了滬渝兩地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實踐樣本,展現出兩地“以育人為中心”的辦學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