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學生作業改革越來越受到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重視。現今,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的研究已經受到了許多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者的關注。但小學作業改革研究大多數從“教”的角度,很少從“學”的視角進行。筆者力圖以作業改革撬動教學變革,以“學”的視角推動教育創新,關注小學生作業行為,著力研究行為改進的策略、路徑與方法,通過實證研究來進一步豐富作業改革的理論,推進教育改革向深水區挺進。
一、建構“三維一圈”式作業行為改進的結構模型
作業行為是學生作業的舉止行動,是作業過程中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Trautwein等人提出的家庭作業分析模型涵蓋了學生對將要完成的作業有所期待的“作業期望”;在作業過程中養成的行為方式的“作業習慣”;對完成作業具備相應本領的“作業能力”。換而言之,作業期望影響作業行為,作業行為好壞是學生的作業習慣和作業能力導致的。
作業行為改進指的是針對“作業期望”“作業習慣”“作業能力”由不良行為轉變成優秀甚至卓越的一系列行動。為了能夠有效改進學生的作業行為,筆者梳理出了“四步四單”作業行為改進實施框架(見圖1)。

小學生作業行為改進是一項復雜的長期工程,通過“四步四單”結構模型,著眼于作業行為改進的全過程,讓作業行為改進看得見,在行為改進中能夠得到成長。
二、設計“四步四單”作業行為改進的方法路徑
(一)“四步循環”改進路徑
改進學生作業行為分為四步,包含素描(一次成像)、定制、監控、成像(二次成像)等環節。
素描(一次成像):結合調查問卷和教學經驗,形成學生作業行為積極與負面清單。這一步驟就如同醫學上的初次掃描,全面地呈現學生作業行為的原始情況,甄別出積極行為和不良行為,為后續的改進工作提供清晰的依據。
定制: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定制個性化的改進方案。針對作業期望、作業習慣和作業能力的不同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監控:通過“智慧作業平臺”進行學業質量的監控,通過大數據整合分析,有效診斷、調整學生作業行為。
成像(二次成像):對學生的作業行為進行持續跟蹤和評價,直至不良行為改正為積極行為。如同醫學上的復查,確認改進效果,確保學生的作業行為得到真正的優化。
(二)“四單成像”改進方法
1.診斷單
診斷單的研制是站在學生作業的立場,從影響作業行為的角度出發,把作業期望、作業能力、作業習慣三個點作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的指引下制定了9個二級指標,進而細化為17個行為觀察點,組成一個“共振”的系列網,便于學生、教師、家長的觀測。
學生借助診斷單,依據行為觀察點進行自我評價,分析自己的行為屬于積極行為(明顯、較好),還是不良行為(一般、嚴重),從而形成第一次的作業行為素描。
2.改進單
學生根據行為診斷單自主診斷,形成了素描畫像,課題組從三個方向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方案——改進單,從素描、定制、行動三個步驟個性化定制各種措施,改善學生的作業行為,以便對癥下藥。
除此之外,我們還開發了小學生作業行為改進與優化的“翻翻書”,作為教師、學生、家長教育的工具,便于有效指導。
為每位學生建立不良作業行為改進與優化記錄卡,針對不良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案跟進,通過目標來推進作業改進的效果。
3.數智單
通過智慧系統助協同,大力推進“智慧作業平臺”。該系統能夠精準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形成每個人的“作業畫像”,再借助這樣的“數智單”,系統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進度,為不同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作業方案。此外,還加強了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之間的協同合作,使得各方能夠及時溝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教學效率和學情監管能力。
4.成效單
歷經一輪的行為素描、方案定制、行動跟進后,先由學生再次結合“作業行為清單”進行觀察、評價,二次成像,以此來判別自我作業行為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家長和老師在一周內分別針對學生自測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得出二次成像的結論。

二次成像后,對還未達到積極行為的項目繼續進行分析,再次進行基于個性化的方案持續跟進,直至最終成像為積極行為。通過“共振成像”模型,不斷循環往復地進行素描、方案、行動、成像,最終促進學生不良作業行為的改進。
以上“四步”,與“四單”一一對應,單子成了改進路徑的抓手,有效地推進作業行為的改進與優化。
三、形成“五縱三橫”作業行為改進的反饋機制
作業行為改進的效果反饋作為衡量和檢測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環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制定科學的反饋指標
在綜合素養報告冊的創制過程中,我們緊緊圍繞學生“五力(道德情感力、學習閱讀力、健康運動力、審美表現力、實踐創造力)”培養目標,每個“力”設置了橫向的三大板塊,各板塊緊扣“作業行為”,以嚴謹的教育測量學準則為依歸,悉心打造了詳盡的量規,對學生作業行為的改進在多個維度上進行量化測評(見圖2)。借助系統的過程性記錄,全方位洞察學生在作業進程中的具體表現,所涉范圍涵蓋作業期望的明晰程度、作業習慣的養成狀況以及作業能力的提升水平等方面。
在作業期望明確方面,每個評價點都著重聚焦學生在每次作業開啟之前對作業目標的認知清晰程度,具體包含對正確率、整潔度等指標的把控力度。過程性記錄能夠精準地展現學生從目標模糊狀態逐步向明確認知轉變的歷程,這一轉變充分凸顯了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不斷進階。
在作業習慣養成方面,嚴格審視學生做作業時的專注程度、面對困境時的應對策略以及訂正作業的及時性與規范性等關鍵要素。對于存在不良作業習慣的學生,我們能夠依據記錄的行為表現,為其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而對于在作業習慣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則給予適時的肯定與激勵,以此鞏固他們的良好習慣。
在作業能力提升程度的評估中,廣泛涉及知識儲備量、思維方式等多個層面。細致觀測學生是否能夠充分激活思維能力,重點留意學生能否準確鎖定關鍵信息,以及是否能夠確保完成度和準確率。
期末階段性評價反饋時,并非僅僅給出一個單一的分數,而是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深入分析其在作業期望、作業習慣和作業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為其明確下階段的努力目標。這種科學的反饋指標體系,能夠使學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的改進提供明確的指引。
(二)繪制全息的反饋畫像
我們繪制了全息的反饋畫像,其中涉及學生作業行為改進的反饋。依據不同層級指標進行系統呈現,每一項以3分、2分、1分進行區分,反饋學生作業行為改進狀況中的不同程度。這種可視化反饋畫像的構建基于認知心理學中的反饋機制理論。通過直觀的視覺呈現,能夠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調節能力。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作業行為各個方面的表現,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同時,教師和家長也能依據畫像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成果主要是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反饋。一是精心搭建線上反饋平臺。通過二維碼獨立鏈接的設置,學生和家長能夠在任意時間和地點便捷地查閱個人評價信息。評價信息呈現出多元性,不僅包含分數和等級等量化指標,還設有進步點的溫馨提示等質性反饋內容。這種綜合性的反饋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實時把握自身作業行為的改進情況,從而有效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二是以綜合素養報告手冊進行線下反饋。該手冊全面展示孩子一整年的學習成果,詳列指標說明,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直觀、系統的反饋。學生閱讀手冊,明確自身成長變化,激發進一步改進作業行為的動力。
通過科學的反饋指標、可視化的反饋畫像以及多樣的反饋渠道,我們實現了對作業行為改進檢測效果的全面反饋,為學生的持續成長和課題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們緊緊圍繞新課程方案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精準地從學生的視角切入來研究作業改進,將學生的作業行為改進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建立多維度的、系統性的、整體性的作業改進方案,既體現了由教法研究轉向學法研究的理念轉變,又發揮了作業本身具有的多項功能。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新藍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