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海棠》深受觀眾喜愛,其塑造了具有東方特質的動畫形象,是中國動畫電影中的佳作。動畫可以為觀眾營造“非現實”與“超現實”的情境,進而豐富故事的層次感與內涵,從而引起觀眾共鳴。《大魚海棠》的故事情節凄美,觀眾能夠在虛構的世界里找到與現實情感相呼應的真切力量。基于此,本文將深入探究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的文化傳承與情感羈絆,通過分析影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進一步闡述動畫電影創作的敘事理念和文化自信。
一、《大魚海棠》中的文化傳承
《大魚海棠》自2016年上映以來,就以精致的畫面表現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很多學者也從動畫電影主題思想、人物設定、場景構建、色彩運用等多個方面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提出“《大魚海棠》的文化性高于藝術性”的觀點,基于此,以下將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對影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行剖析。
(一)人文底蘊的凸顯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標舉:“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大魚海棠》的美學形象設計借鑒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特征,在“形似”與“意境”之間尋得平衡,體現了“中和之美”“盡善盡美”“道法自然”的審美追求。如“椿”“湫”“鯤”等動畫形象,靈動而又不失東方韻味。
再如,椿所住的圍樓,原型取自福建永定的“承啟樓”,圓樓樣式、祖堂、樓頂的青灰色瓦面等都以動畫形式呈現在銀幕上,整體外觀莊嚴肅立,造型精巧,帶給觀眾強烈的直觀感受,也充分展現了建筑風格的結構性、協調性、自然性,充滿詩意。諸多東方文化素材的融合,賦予影片深厚的人文底蘊,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民族精神的傳承
動畫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不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動展現,因此,應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入動畫故事之中。據《大魚海棠》導演梁旋所言,影片的靈感來源于他的一場夢境,他在夢中化身為一條翱翔天際的魚,這讓他聯想到莊子《逍遙游》中的描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由此可知,《大魚海棠》從創作伊始便有著濃厚的東方文化基因。
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角度來看,《大魚海棠》中的主人公名字源于《莊子·逍遙游》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一句,將主人公和上古神話緊密相連,也可見其塑造人物角色的良苦用心。劇中其他人物也都與史書典籍密切相關,如嫘祖、靈婆、后土爺爺、祝融、鹿神等,分別出自《山海經》《搜神記》《列仙傳》等古籍。
(三)文化自信的展示
中國動畫電影創作始于20世紀20年代,發展至今,創作者越來越注重在主題設計、角色設計、色彩設計等方面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應用。如20世紀40年代的《鐵扇公主》、20世紀60年代的《大鬧天宮》,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哪吒鬧海》等。當前,《大魚海棠》也延續了這一發展路徑,其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尤為深入。一方面,《大魚海棠》的主創團隊歷經十二年的反復打磨,從沖動創作到深刻反思,從傳承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再到守正創新,動畫電影的文化氣節不斷沉淀,最終呈現出一部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動畫影片,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另一方面,從莊子的自然觀、人生觀、自由觀等核心理念分析,《大魚海棠》的成功離不開其對中式美學的探究,其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取與歸納,并結合現代科技和時代特色轉化為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使動畫電影創作呈現出無限可能。
優秀動畫電影的成功與影片的文化使命感、責任感和民族情感息息相關。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觀眾不僅能夠看到其對傳統文化的致敬與傳承,更能感受到創作者對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與弘揚。
二、《大魚海棠》中的情感羈絆
動畫電影的故事性有很大的設計空間,但是如果背離了文化傳統,其故事邏輯和劇情推進就可能產生嚴重漏洞。影片《大魚海棠》表達了“愛而不得”“恩情牽絆”等情感,同時也在后續劇情中埋下生命存在轉機的伏筆,使觀眾期待影片續作,更增加了觀眾對影片的討論熱度,這也是動畫電影與觀眾之間產生的“情感羈絆”。
(一)“人”與“神”的愛而不得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不再盲目追求極盡寫實的特效制作,轉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突破,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風”特色的優秀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正是處在這一轉型期的經典佳作。在劇情層面,《大魚海棠》講述了一段“愛而不得”的情感故事,在觀看影片后,觀眾也會對自己的情感抉擇進行反思。這種因動畫電影而延伸出的“愛情觀”,恰恰是電影語言寶貴的藝術生命力,是觀眾“放下情執”和“重樹信念”的價值引導,電影也因此與觀眾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情感羈絆。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存在著現實牽絆,人與神之間的情感卻要跳脫現實,從“遙不可及”的情感羈絆中提煉出更為深刻的愛情觀。少女椿與少年湫、鯤之間的故事,充滿了唯美的浪漫色彩。其與中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內容大相徑庭,卻又在某些主題上有共鳴,展現出對愛情超越界限、悲壯美的向往。
《大魚海棠》從初創的flash動畫版短片到第一部正片,乃至第二部預告片的劇情走向,都在強調情感羈絆。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中,影片中男女主角情感中的“不舍”與“決絕”格外令人動容。影片中雖然并未呈現椿爺爺與椿奶奶的初見場景,但是卻以一種平淡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他們相濡以沫的情感羈絆。
(二)“椿”與“鯤”的恩情牽絆
“人”與“神”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身份鴻溝,椿與鯤的感情似乎也在曖昧與糾結中牽連著彼此。在作品中,椿對鯤的感情是復雜的,她既想回報鯤的恩情,又無法完全割舍對鯤的愛情,也因此使其在面對湫的感情時顯得猶豫不決。椿與鯤的感情在電影中被描繪為命運的安排——椿為了救活鯤,不惜犧牲自己。《千與千尋》《天空之城》《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動畫電影都在“顯性”的愛情觀中倡導人們“甘愿付出”,與《大魚海棠》相比,其對“恩情”的思考顯然不同,《大魚海棠》中的情感表露更為隱晦。
例如,《大魚海棠》與《千與千尋》兩部作品,在情節設置、主題思想、表現風格等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對比兩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與劇情走向,可知它們都是通過成長主題進一步揭示隱含的成長寓意。但是《千與千尋》的情感羈絆是在“迷失、尋找、回歸”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而《大魚海棠》的情感羈絆卻是在“感恩、回報、撲朔迷離”的逐層鋪墊后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前者有明顯的情感指向性和目標性,后者卻隱晦而又含蓄地表達了“恩情與愛情”之間的微妙平衡與抉擇困境,讓觀眾在回味中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中國古典詩詞意境追求“顧盼左右、意在言他”的朦朧美,《大魚海棠》正是以含蓄而又深沉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表意曲折卻別有情致,婉轉悠長耐人尋味。
(三)“鯤”與“嬰兒”的暗示
《逍遙游》中,“鯤”即為“鵬”,電影中的“大魚”從大海飛向天空,象征著“新生命”的誕生。鯤之于海如同嬰兒之于子宮,是大海孕育了鯤的生命,大海是鯤安全感的源頭。影片中嬰兒的出生如同鵬鳥飛于天空。當大魚穿水而過,鵬鳥橫空出世,向上沖擊通天的水柱,導演以此暗示了椿、鯤、湫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
從主創團隊2004年制作7分鐘的《大魚》flash動畫版短片開始,故事的結局就已經確定。從《大魚海棠2》的預告片來看,出現的嬰兒暗示了故事結局。已經變成老人的椿說過,每個人都是一條魚,當魚變成人后就要開始新的旅程,與以前的人或事漸行漸遠。嬰兒的頭上有和鯤相同的胎記,也就表明鯤在變成人以后會忘掉以前發生的事情。
動畫電影中的故事主角嘗盡世間百態,為觀眾留下了無限遐想,彼此陪伴互相成長和認清現實的苦澀也傳遞出超脫與釋然的人生哲學。椿與鯤、湫之間的情感糾葛,如同人生旅途中必經的磨難與考驗,每一次的選擇與放棄,都是主人公自我成長的階梯。嬰兒的出現不僅是對故事結局的暗示,更是對重生的隱喻,也提醒著觀眾,生活中的經歷都將化作成長的養分,推動我們不斷向前。
《大魚海棠》的世界觀宏大,每一個角色都承載著深刻的情感寓意,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關于愛與犧牲的傳奇,更是對命運與自我認知的深刻探討。這也是未來動畫電影創作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地方。第一部留下了諸多“疑問”和“不解”,隨著后續創作的“文化探索”,乃至對現代審美取向的深刻反思,相信后續作品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道阻且長,還需原創動漫人持之以恒、守正創新。唯有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融合現代審美與技術手段,才能打造出更多具有中國風格的動畫電影精品,將更多的情感羈絆轉化為創作力,讓“文化自信”在動畫電影中得以延續和弘揚。
三、結語
《大魚海棠》以樸素的畫風展現了“中式美學”獨特的“東方神韻”,又從《山海經》《搜神記》《列仙傳》等文獻中汲取靈感,為劇中人物嫘祖、靈婆、后土爺爺、祝融、鹿神等設計了名字,為整部影片賦予了獨特的東方美學,其中,傳統文化精神能夠轉化為寶貴的創作經驗,也是中國動畫電影走向國際的核心力量。本文探討了影片中“人”與“神”之間愛而不得的痛苦,“椿”與“鯤”之間的恩情宿命,“鯤”與“嬰兒”的暗示。影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式美學的思想,為中國動畫電影創作注入了新創意,也為厚植文化根基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黃珍.格雷馬斯“符號矩陣”下《大魚海棠》和《千與千尋》的成長追尋[J].三角洲,2023
(10):151-153.
[2]黃思嘉.淺論中國傳統故事在動畫電影中的藝術重構——以《新神榜:楊戩》為例[J].大眾文藝,2024(23):89-91.
[3]吳光宇,李季.中國傳統文化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以《大魚海棠》為例[J].流行色,2022(03):47-49.
[4]黃春霞.動畫電影中奇觀視覺元素探討——以“封神”系列動畫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4,15(11):141-143+155.
[5]許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電影中的運用分析——以《大魚海棠》為例[J].明日風尚,2022(10):45-48.
[6]蘇東曉.新時代中國動畫電影中民族文化遺產的審美再造[J].戲劇之家,2024(30):176-179.
[7]陳世堅,陳寶琳.近十年國產動畫電影非遺元素呈現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
(31):49-54.
[8]朱慶香.傳統元素在影視作品中的文化表現——以《大魚海棠》和《千與千尋》為例[J].戲劇之家,2024(26):184-186.
[9]王楚賀.動畫電影中的傳統文化元素表現[N].大河美術報,2024-10-25(011).
[10]倪昕,何李.空間敘事視域下民族性的影像表達——以《大魚海棠》與《鈴芽之旅》為案例[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23,31(04):80-87.
[11]張藝.動漫電影《大魚海棠》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解讀[J].作家天地,2023(21):159-161.
[12]康健.從《天書奇譚》與《大魚海棠》看中國動畫民族化發展[D].南昌大學,2023.
(作者簡介:張巾威,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