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正在逐步改變群眾文化資源的保存、傳播與利用方式,為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群眾文化資源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和群眾智慧的結晶,其整合與共享對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量群眾文化資源仍處于零散、無序的狀態,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文化資源不斷涌現,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整合與共享,成為相關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深入探究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機制,不僅有助于挖掘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能為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的現狀與挑戰,探討其整合與共享的有效機制,為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概述
群眾文化資源是源于民間、由群眾創造并傳承的,涵蓋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資產,如民間工藝品、傳統建筑、民間故事、歌謠、舞蹈、戲曲等,體現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征。群眾文化資源包括民間藝術、傳統習俗和口述歷史等類別,展現出傳承性、創新性、參與性和互動性,能激發群眾創造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群眾文化自信。
三、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策略
(一)資源整合的原則與目標
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策略,一方面,要明確資源整合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系統性、標準化和開放性等。系統性原則強調在整合過程中要注重文化資源的整體性和關聯性,確保各個部分之間能夠相互銜接、協調一致,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標準化原則要求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規范,以確保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文化資源能夠進行有效的轉換,提高資源整合的效率和準確性。開放性原則倡導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鼓勵各方積極參與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打破信息孤島,促進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交流。另一方面,要明確資源整合的目標,即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有效整合意味著將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和存儲,形成一個全面、系統、可檢索的文化資源庫。高效利用是指在整合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推薦算法、便捷的訪問渠道和豐富的應用場景,讓文化資源得到更加廣泛、深入的應用,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二)資源整合的方法與技術
數字化技術在資源整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從海量的文化數據中發現隱藏的模式和關聯,揭示文化資源的內在規律和特征。文本分析技術則能夠對文化資源的文字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提取關鍵信息,進行情感分析或主題分類。另外,圖像識別技術能夠高效地處理和識別文化資源中的圖像元素,為資源的分類和檢索提供有力支持。在具體的資源整合實踐中,分類整理是基礎且關鍵的一步,它要求對收集到的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以便于后續的檢索和利用。而數據清洗是對文化資源進行預處理的重要環節,通過去除冗余、糾正錯誤、填補缺失等方式,提高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格式轉換是為了確保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文化資源能夠被統一管理,通過將其轉換為標準格式,實現資源的無縫對接和高效共享。
四、數字化背景下群眾文化資源的共享機制
(一)共享機制的理論基礎
共享經濟的理論基礎主要源于經濟剩余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所生產的產品與其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即為經濟剩余,這種剩余為共享經濟提供了物質基礎。共享經濟模式基于“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支付、控制、定位、評價等手段,將閑置資源進行高效整合與配置,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在文化資源領域,共享機制的應用尤為廣泛,它不僅能夠將分散的文化資源進行集中展示,還能通過平臺化運營,促進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和商業化利用,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已是大勢所趨,這為文化資源的廣泛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文化資源共享能夠打破地域限制,讓更多群眾可以便捷地獲取和利用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而且共享經濟模式在文化資源領域的應用,也能夠激發文化資源的創新活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共享模式的構建與選擇
文化資源共享模式的構建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其形成了有關部門主導型、市場驅動型和社區參與型這三種典型模式。有關部門主導型模式強調有關部門在文化資源共享中的核心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等方式,推動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共享化,該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集中力量,快速推進文化資源共享的進程。市場驅動型模式則更注重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通過市場競爭和供求關系,推動文化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該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靈活響應市場需求,推動文化資源的創新開發。社區參與型模式則強調社區在文化資源共享中的主體地位,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共享,該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社區文化的發展。在選擇文化資源共享模式時,需要根據不同的適用條件進行權衡,更好地發揮各種模式的優點,推動文化資源的廣泛共享和高效利用。
(三)共享平臺的建設與管理
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建設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一,在功能設計上,共享平臺需要滿足用戶對于文化資源檢索、瀏覽、下載、評價等基本需求,同時還應提供個性化推薦、互動交流、在線學習等增值服務。其二,在技術架構方面,共享平臺應采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確保平臺的穩定性、可擴展性和安全性。其三,安全防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平臺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加密、訪問控制、風險評估和安全監控機制,保障用戶數據和文化資源的安全。其四,在用戶管理方面,平臺需要建立用戶身份認證、權限管理和行為監控機制,確保用戶行為的合法性。其五,數據更新也是保持共享平臺活力和吸引力的關鍵,平臺需要建立定期的數據采集、清洗、整合和更新機制,確保文化資源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五、數字化技術在群眾文化資源整合與共享中的應用
(一)數字化采集與處理技術
數字化采集技術主要通過一系列掃描、攝影、音頻錄制等手段,將承載著豐富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資源精準地轉化為數字形式,這一過程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借助高精度掃描儀、專業相機、高保真錄音設備等工具,捕捉文化資源的每一個細節,將其原始而微妙的信息轉換為數字信號,這一轉變不僅使文化資源能夠在數字世界得以保存,更便于后續對其的深入處理與細致分析,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字化處理技術包括對采集到的數字信息進行清洗、轉換、整合和增強等操作。在群眾文化資源整合的實踐中,數字化采集與處理技術的應用案例較多,且成效顯著。以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為例,該機構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對莫高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數字化記錄,不僅成功建立了包含洞窟高清圖像與全景漫游節目的資源庫,還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共享與傳播,這一舉措不僅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開辟了新路徑,更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千年石窟藝術的非凡魅力,拓寬了文化體驗的深度與廣度。同樣,眾多博物館、圖書館及文化機構也紛紛效仿,將數字化采集與處理技術應用于自身資源的整合與提升,使得傳統文化資源以更加生動、便捷的方式觸達群眾,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與交流,提升了文化資源的整體價值與影響力。
(二) 數字化存儲與管理技術
數字化存儲與管理技術憑借其強大的存儲能力,實現了文化資源的海量存儲,這意味著其能夠將古籍善本、藝術珍品、民俗活動記錄等文化瑰寶以數字形式妥善保存,使其突破物理空間的束縛,擴展了文化資源的存儲容量,更提升了存儲效率,使得珍貴的歷史記憶更加長久地延續下去。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資源從傳統的紙質、膠片、磁帶等載體中脫離,轉化為可在計算機系統中靈活操作與高效利用的數字信息,為文化共享與傳播鋪設了堅實的基石。高效檢索功能是數字化存儲與管理技術的另一大亮點。用戶借助關鍵詞搜索、分類瀏覽或智能推薦等多種方式,可以迅速且準確地定位到所需的文化資源,極大縮短了查找時間,提升了使用效率,使得文化資源的獲取與利用更為簡單快捷,激發了群眾對文化探索的熱情,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然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存儲與管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與安全性問題。如何確保這些珍貴的數字資源不因時間流逝或技術變遷而丟失、損壞,如何有效防范數據篡改,成為數字化存儲工作亟須解決的問題。同時,版權保護機制的建立也不可忽視,它關乎文化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是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促進文化創新發展的保障。此外,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迭代更新也給數字化存儲與管理帶來了兼容性和標準化問題。不同技術平臺間存在的數據格式差異,可能導致數字資源在共享與交流過程中出現阻礙,影響資源的互通。因此,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和規范,推動技術標準的統一,對于促進文化資源的無障礙流動與高效利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積極應對這些挑戰,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確保數字化存儲與管理技術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文化資源的永久保存與廣泛傳播貢獻力量。
(三)數字化傳播與利用技術
數字化傳播與利用技術的類型和特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特點,為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利用開辟了新天地。網絡平臺作為數字化傳播的樞紐,憑借其強大的實時發布與更新能力,能夠迅速地將最新的文化資源信息傳遞給全球范圍內的用戶,吸引其關注并激發其參與熱情,這些平臺不僅為文化資源的展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更通過用戶評論、分享、點贊等互動功能,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交流社區,使得文化資源的傳播更加生動、立體。移動應用則以其便捷性和互動性進一步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渠道和范圍。用戶只需輕輕一點,便能隨時隨地訪問和分享自己感興趣的文化資源,無論是歷史典故、藝術作品,還是風俗習慣,都能通過數字化技術輕松獲取,這種即時性、個性化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提升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和效率,更通過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等創新手段,讓文化資源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機制研究不僅是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深刻思考,更是對未來文化發展模式的探索,數字化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正在成為推動群眾文化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強大工具。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進步,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機制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李媛媛.群眾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建設初探[J].遼寧經濟,2022(06):79-82.
[2]徐群.數字文化館的必要性作用及發展趨勢[J].文化產業,2022(04):91-93.
[3]宋泉江.淺談推動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有效措施[J].文化產業,2022(01):13-15.
[4]張榮華.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文化產業,2021(24):104-106.
[5]趙爾奎,張娟娟.數字化背景下西部地區博物館文化資源轉化問題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2(27):81-83.
[6]謝俊貴,譚敏茵.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利用中的教育分化及因應策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04):43-51.
[7]付安玲,肖朝霞.大數據時代紅色文化的數字化變革與實現路徑[J].紅色文化學刊,2022
(01):73-80+111.
[8]肖林.數字化背景下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辦公室業務,2022(01):38-39.
(作者簡介:王笛,男,本科,鄒平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