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性地開展群眾藝術培訓工作,成為文化館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以鐘山縣文化館的實踐經驗為例,探討這一課題,以期推動文化館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群眾,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的重要意義
文化館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提升群眾文化素質的重要使命。
其一,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化館通過舉辦群眾藝術培訓課程,有效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參與文化館的藝術培訓,群眾能夠學習多樣化的藝術知識與技能,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其二,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通過策劃并實施群眾藝術培訓項目,文化館成為繼承和傳播傳統文化精髓的關鍵平臺。組織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培訓課程,不僅能讓更多群眾接觸并學習傳統文化藝術,還能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此外,文化館還可以借助各類展覽來展示培訓成果,向群眾普及民族文化知識,進而提升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其三,促進群眾交流合作。積極參與群眾藝術培訓活動,能夠陶冶群眾的性情,幫助人們在面對生活壓力與困境時,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同時,藝術培訓還能夠提升人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技巧,使參與者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學會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因此,通過參與文化館提供的藝術培訓活動,群眾能夠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其四,提高文化館的社會影響力。通過舉辦各類藝術培訓課程,文化館不僅吸引了大量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提高了文化館在群眾中的知名度,而且通過與不同社會領域和行業的廣泛合作,進一步擴大了文化館的影響范圍。這樣的合作不僅為文化館的發展營造了有利的社會環境,還為其在推動文化藝術普及、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
三、新形勢下文化館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中面臨的困境
(一)專業與非專業培訓難以平衡
文化館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時,需要平衡好專業藝術培訓與非專業藝術培訓的關系。一方面,文化館需要為有一定藝術基礎和潛力的群眾提供專業、系統的藝術培訓,幫助他們提升藝術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文化館也需要為沒有藝術基礎或只是出于興趣愛好的群眾提供普及性、趣味性的非專業藝術培訓。但當前,部分文化館未能在二者之間作好平衡。
(二)師資力量不足
文化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還面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隨著藝術培訓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社會力量涌入該領域,加劇了藝術教師之間的競爭。因此,文化館在招聘和留住優秀教師方面面臨著較大困難。這導致文化館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時,往往缺乏足夠的師資力量保障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些文化館不僅缺乏完善的群眾文藝培訓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對培訓活動的監管和評估機制。這導致培訓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同時,一些文化館在培訓成果的展示和反饋方面也存在不足,工作人員無法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的學習情況和需求變化,無法對培訓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
(四)資金和資源有限
文化館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活動時,常常會受到資金不足和資源有限的雙重制約。文化館的活動資金主要依賴于財政撥款,但由于活動經費需求較大,單一的資金來源渠道難以滿足文化館在舉辦群眾藝術培訓活動時所需要的各項費用支出。此外,文化館在場地規模、設施配備以及器材供應等方面均存在局限性,這使得其難以滿足大規模且高質量的群眾藝術培訓需求。
四、新形勢下文化館開展群眾藝術培訓的創新實踐路徑
(一)創新培訓方式,提升培訓效果
創新培訓模式不僅能夠增強培訓成效,還能滿足當地群眾的文化學習需求。文化館可以積極尋求與高校的合作,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以此豐富線上與線下藝術培訓課程的種類與內容,使其覆蓋繪畫、書法、舞蹈、音樂等多個領域。此外,文化館還應定期邀請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講座的形式,與群眾進行深入的交流與互動,讓藝術真正走進群眾生活。
以鐘山縣文化館為例,該館為確保培訓質量,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依據學員的興趣偏好及藝術基礎,為其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同時,該館還提供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答疑與輔導服務,及時幫助學員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過這一系列舉措,鐘山縣文化館成功地將藝術教育延伸至千家萬戶,為提升當地群眾的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 豐富培訓內容,滿足多元需求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們對于藝術培訓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培訓內容,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群眾對于藝術培訓的多樣化需求。文化館可以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如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民族藝術與國際藝術的交融,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跨界合作等方式,豐富培訓內容,拓寬群眾視野。同時,文化館還應注重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設計個性化的培訓課程。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文化館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還能夠推動群眾藝術培訓工作繁榮發展,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例如,鐘山縣文化館特別關注青少年群體,為他們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寓教于樂的繪本制作及電子音樂制作輔導活動。前者通過生動有趣的繪本故事,引導青少年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獨具特色的繪本作品;后者則讓青少年在充滿科技感的音樂世界中暢游,激發他們的音樂創造力和對現代科技的興趣。這些課程不僅豐富了青少年的課余生活,更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邀請專家講座,提高培訓質量
邀請專家講座,提高培訓質量,是文化館在新時代背景下,積極應對群眾藝術需求多元化、專業化趨勢的重要舉措。通過邀請國內外藝術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與互動交流,文化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藝術培訓的專業性,還能拓寬群眾的藝術視野,激發其藝術熱情與創造力。這些專家講座往往涵蓋藝術理論、創作技巧、藝術鑒賞等多個方面,能夠為學員提供系統、全面的藝術知識與實踐指導,幫助他們構建起扎實的藝術基礎。同時,專家的親身經歷與成功案例分享,也能為學員提供寶貴的經驗啟示,激勵他們在藝術道路上不斷追求進步與創新。通過這一創新實踐策略,文化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藝術培訓的整體質量,還能進一步推動群眾藝術素養的提升,為構建更加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貢獻力量。
例如,為了切實提高培訓質量,鐘山縣文化館在2022年12月邀請來自玉林師范學院的國家二級編導進行授課,其對編導藝術的精髓和要點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讓學員受益匪淺。2023年11月,鐘山縣文化館邀請了國家一級導演、二級演員參加活動,其以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案例,深入剖析了藝術創作的奧秘和技巧,通過親身演繹,讓學員深刻領略到高水平藝術實踐的魅力。2024年4月,鐘山縣文化館邀請了廣西戲劇院的戲曲專家,開展了一場關于非遺戲曲藝術知識的普及培訓活動,讓學員們對這一古老而珍貴的藝術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藝術修養。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文化館應高度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與引進,通過建立健全師資選拔、培訓、考核與激勵機制,打造一支專業性強、教學水平高、富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這包括吸引具有豐富藝術實踐經驗與教育背景的藝術家、教育家加入教師隊伍,以及定期組織現有教師進行專業技能提升與教學方法創新培訓,確保教師團隊能夠緊跟藝術發展趨勢,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鼓勵教師團隊開展教學研究與藝術實踐,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為群眾藝術培訓提供更加生動、實用的教學內容與案例。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文化館不僅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個性化的藝術培訓服務,還能有效推動群眾藝術教育的持續發展與創新。
例如,為了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鐘山縣文化館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通過公開招聘,選拔優秀人才,為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二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五) 舉辦文化活動,展示培訓成果
舉辦文化活動,展示培訓成果,是文化館促進群眾藝術交流、激發藝術創造力、檢驗并提升培訓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定期舉辦各類文化展覽、藝術表演、創意市集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館為學員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鍛煉表演與創作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學員們在藝術培訓中的學習成果,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還促進了群眾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激發了更多藝術創作靈感。同時,文化活動的舉辦也進一步提升了文化館的社會影響力,吸引了更多群眾參與到藝術培訓與文化活動中來,形成了良好的藝術學習氛圍。通過這一創新實踐策略,文化館不僅能夠有效檢驗與提升培訓質量,還能促進群眾藝術素質普遍提升,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以鐘山縣文化館為例,該館誠邀當地諸多藝術家以及藝術團體進行演出,借由精彩紛呈的表演,全方位展現鐘山縣豐厚的藝術底蘊。例如,在2022年12月,該館成功舉辦了鐘山縣戲曲大賽活動,桂劇《虹霓關》《初心》等優秀傳統戲劇大放異彩。2024年10月,鐘山縣文化館還舉辦了非遺民歌展演活動,不僅為民歌愛好者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而且積極促進了非遺民歌的文化傳承。通過這些舉措,鐘山縣文化館不僅展示了自己的培訓成果,更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推動了當地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
(六)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培訓
利用新媒體開展線上培訓是文化館適應數字化時代、拓寬培訓渠道、滿足群眾隨時隨地學習藝術文化的重要舉措。通過構建線上學習平臺,文化館能夠整合優質藝術教育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在線課程,涵蓋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個領域,滿足群眾需求。線上培訓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偏遠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高質量的藝術教育資源,促進藝術教育的普及。同時,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文化館可以開展直播授課、在線問答等活動,增強學員間的交流與互動,提升學習體驗。此外,線上培訓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實現培訓的定制化與智能化。通過這一創新實踐策略,文化館不僅擴大了藝術培訓的覆蓋面與影響力,還推動了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群眾藝術教育的現代化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結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文化館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與職責,能夠推動群眾藝術培訓工作高質量開展,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和藝術水平。同時,文化館還要以創新思維探尋有效的文化傳播途徑,充實活動內容,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文化館還應強化與其他文化機構的協作,形成文化合力,推動文化藝術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軍.簡論新形勢下文化館開展群眾文藝培訓的思路[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24):11-12.
[2]張建芹.新形勢下文化館如何深層次開展群眾藝術培訓、文化志愿服務——以壽光市文化館為例[J].參花(上),2022(03):125-127.
[3]宋雷.談文化館如何搞好群眾藝術工作[J].文化產業,2022(08):86-88.
[4]房志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的群眾藝術培訓[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4):154-160.
[5]吳蕾.對基層文化館開展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的思考[J].參花(下),2023(12):131-133.
[6]張希順.群眾文藝創作與全民藝術普及的分析及探究[J].文化月刊,2022(02):130-131.
[7]呂英芳.淺談文化館的數字化服務建設——以嘉興市群眾藝術網絡大學為例[J].文化月刊,2024(01):77-79.
(作者簡介:陳佩媛,女,本科,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輔導)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