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化,各學科的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初中地理在培育學生地理人文素養、深化學生對自然與社會認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廣大初中地理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著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增強其學科核心素養。文章首先闡述了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積極作用,接著在總結當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關于如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可行建議,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初中地理;地理思維;地理人文素養
地理是融合人文與自然的學科,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地理學科思維是使其高效學習的關鍵路徑。它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是他們認識世界、健康成長及實現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石。初中地理教師應深入挖掘學生的地理思維潛能,通過高效、多元的教育教學活動,全面、多維度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學生在學習豐富地理知識的同時,能運用系統的地理思維指導未來的深造。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積極作用
(一)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探究地理現象、事物及人類社會與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是核心教學內容之一,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性與區域性特征。學生依托科學系統的地理思維,能更迅速、有效且深入地掌握所學知識。具體而言,首先,地理學要求把握不同區域地理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與發展規律,學生需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才能梳理出復雜地理知識間的聯系,更有效地探索其內在規律;其次,初中地理涵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領域,雖內容性質各異,但聯系緊密。學生需從宏觀的地理視角出發,綜合把握其中的自然與人文要素,構建起系統完備的地理知識體系,進而提升地理思維認知水平。
(二)契合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從學科素養層面增強其學習與創新能力,這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也為學生后續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科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首先,初中生在認知上具有較強的直觀性特點,利用地圖與多媒體設備開展高質量的地理教學,能使學生形成直觀形象的地理知識認知,并基于此培養出具有實用性的地理思維;其次,教師采用跨學科教學法,將理科知識融入地理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縱向聯系,從而有效構建起系統完善的地理思維體系。
二、當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滯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體,唯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方能奠定和諧高效課堂的基礎。然而,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和觀念。不少教師依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受到嚴重限制。在這種被動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內在潛力難以得到充分挖掘,參與課堂互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大打折扣,學習效果因此難以取得顯著突破。由于教師教學觀念的滯后,教學成效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二)教學氛圍沉悶
傳統應試教育課堂上,沉悶的教學氛圍一直是難以攻克的問題。學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往往難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學習,而是將學習視為一項沉重的負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抵觸情緒愈發強烈。同時,教師也過于關注知識的講授進度和學生掌握的牢固程度,忽視了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從而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活動質量不高。
(三)教學模式單一化
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極易產生學習疲勞。而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雖然積累了豐富的帶班經驗,但也容易形成固定化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和活力。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普遍存在,使得教學難以突破傳統框架的束縛,為初中地理新課改目標的實現增添了不小的阻礙。
(四)實踐活動匱乏
在地理教學中,單純講授課本理論知識并不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拓展和知識的鞏固。因此,積極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類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具體化,從而深化理解,實現知識的升華。然而,受各種條件限制,實際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頻率較低,理論與實踐未能實現有效結合。這無疑影響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初中地理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具體策略
(一)做好課前準備,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想上一節和諧高效的地理課,課前充足的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實現一切教學目標的根本前提。對此,教師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認真備好教材,參照相關教學大綱和其他輔助材料,從宏觀上把握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此為指導制訂科學完善的教學方案,以此做到心中有數,更好把控課堂局面。其次,要認真備好教法和學法,教師要根據本課核心內容,事先確定好具有啟發性、知識性的教學方法,準備互動性強、有針對性的教學問題,以更好在課上準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導向,在熱烈的問答中促進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另外,教師要對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具體學情確定有效的教學內容,促進不同學生群體共同發展。
(二)運用多樣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空間地理思維
地理學科在初中階段屬于起始教育,多數學生對復雜的地理現象認知有限,這主要歸因于他們生活經驗的匱乏及先前地理知識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具體實物,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形象的認知基礎,并借助豐富多樣的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關聯與想象,逐步構建起空間性的地理思維,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認識地球”這一專題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先展示地球儀,讓學生直觀觀察地球的形狀,并順勢提出問題:“你知曉地球的具體大小嗎?”隨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關于地球形狀的“蓋天說”與“渾天說”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并詳細解說:“蓋天說”認為天圓地方,而“渾天說”則將地球視作蛋黃般的圓形。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深化,關于地球形狀的觀點也在持續修正。航海家麥哲倫環行地球一周,有力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還能提供哪些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例證?”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有學生指出月偏食時地球遮擋部分月光顯現其形狀,以及在晴朗夜空順北極星北行時北極星逐漸升高的現象。通過這一系列聯想,學生對地球形狀形成了較為立體的感知,初步構建起地理思維。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認識地球形狀后,你有何感想?”結合麥哲倫等人的實踐探索,學生普遍認識到,對事物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表面想象,而應秉持科學精神深入探究,以求得最準確的結論。也有學生感慨地球的龐大,可通過等比例縮小的地球儀來切身體驗其外形與大小。由此可見,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展示地理事物信息,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地理知識,形成科學的空間認知思維。同時,借助各類引導性問題,可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效培養其初步的地理思維能力。
(三)構建和諧高效教學情境,培育學生情感思維
任何學科都絕非僅是冰冷的知識堆砌,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內涵。初中地理學科尤為如此,其諸多知識與特定的國家或地區緊密相連。因此,教師應通過構建生動的教學情境,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科情感思維。
以八年級上冊“我國的河流”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講解時,教師可先播放膾炙人口的歌曲《長江之歌》,并同步展示長江的壯麗圖片或視頻資料,讓學生在悠揚的背景音樂中深切感受長江的磅礴與秀美。隨后,教師拋出問題:“每當提及長江,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畫面?”學生們紛紛展開聯想,有的會想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豪邁詩句,有的會聯想到著名的三峽水利工程,還有的則會回憶起長江沿岸的秀麗景點,等等。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進一步展示長江在交通運輸與水利建設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心共鳴,使他們深刻認識到長江作為中華文明母親河之一的非凡價值。通過創設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教師不僅保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還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探索知識。學生們不僅學到了關于長江的豐富地理知識,還深刻體會到了我國壯麗山川對國家發展的巨大貢獻。這種情感的激發,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尋周邊地理事物的奧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了拓寬,思維也延伸至長江之外的山川河流,逐漸形成了蘊含情感的地理思維。在這種情感的驅動下,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自然能夠不斷提升。
(四)廣泛開展課堂交流互動,提升學生思維活躍度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化,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互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師生有效互動中達成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目標。
以八年級下冊“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為例,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鼓勵各小組圍繞教學內容自由開展探究性學習。例如,教師可引導各小組就“我國的基本國情”進行深入探討,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共同查閱資料、交流心得,并匯報學習成果。隨后,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提問:“基于你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了解,你認為中國為何要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大多數學生能夠達成共識,認為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生態自然的和諧共生,確保國家持續穩健發展。最后,教師圍繞本節課的核心議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促進家鄉更好的發展,你能提出哪些具有建設性的策略?”各學習小組再次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結合對家鄉風土人情的了解,對家鄉未來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鼓勵學生集思廣益,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還促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養成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顯著提升了地理思維的活躍度,充分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效果。
(五)實施多元化評價,保障教學質量
為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科學且有效的教學評價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全面、系統地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多元化評價,以獲取準確的教學反饋,為日后的教學改進與提升奠定基礎。
以“東南亞”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課程接近尾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共同梳理并總結本節課的所學內容。首先,教師可設置問題,如:“結合東南亞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狀況,分析其在國際貿易中為何處于不利地位,以及這一狀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可提示學生從“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角度進行總結。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應遵循分層分類、公平客觀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給予鼓勵與肯定,避免盲目否定,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其次,在評價主體方面,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廣泛開展自評、互評、組評等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應發揮引導作用,盡量減少直接干涉,以強化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推動其自我完善。這樣一來,教學評價結果將更為全面、客觀、公正,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對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廣大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借助豐富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手段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借助沉浸式的教學情境和實踐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科學高效的地理思維,以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后續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筱雪. 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培養策略探究[J]. 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2(03):115-116.
[2] 李沛沛. 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策略[J]. 新課程,2023(05):112-114.
[3] 王寧. 淺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2):69-70.
[4] 陳溢婷. 深度學習理念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2(05):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