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在傳授學生美術作品鑒賞知識與技巧的同時,應當著重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藝術表達、創意實踐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積極采用議題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合作探究與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和提升美術綜合素養。鑒于此,文章針對甘肅民族地區高中的美術教學實際情況,在深入理解議題式教學價值與特點的基礎上,從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兩個方面,對高中美術鑒賞課中議題式教學的應用進行了策略性探討,旨在幫助高中生更深入地理解優秀美術作品的內涵,促進其美術學科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 高中美術;議題式教學;鑒賞課;美術素養
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核心教學內容與目標,聚焦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鑒賞優秀美術作品的知識與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美術教師需緊跟時代與社會的步伐,充分利用美術鑒賞這一學科平臺,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便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它以其開放性、思辨性和探究性著稱,能夠讓學生在構建美術知識體系的同時,學會批判性地理解美術作品所呈現的視覺世界。通過深入探討議題,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圖像識讀能力,還能在藝術表現和審美判斷方面取得顯著進步。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逐步達成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培養與提升目標,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重視議題式教學價值,理解議題式教學特征
議題式教學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展現出了重要的教學價值,這與其獨特的教學特征緊密相連。深入理解議題式教學所蘊含的價值與特征,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積極嘗試并應用這一方法具有指導意義,議題式教學具備以下顯著特征:
首先,議題式教學具有鮮明的開放思辨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它強調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議題作為連接知識與思維的橋梁,通過設計開放性議題,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中,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自由表達觀點,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化對美術鑒賞內容的理解。
其次,議題式教學富有生活情境性,有助于學生體驗中內化美術知識。通過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不僅拉近了美術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還有效減輕了學生的認知負擔,使他們能夠更輕松地理解和內化教學內容。
再者,議題式教學具有顯著的活動探究性,有助于在任務驅動下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對美術作品的深刻理解不能僅依賴教師的講解,更需要通過一系列探究性活動或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逐步掌握和理解知識,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美術鑒賞能力。
最后,議題式教學強調知識的建構性,關注學科素養的培育。傳統美術鑒賞課往往因教學理念、重視程度及課時限制等因素,導致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解讀流于表面。而議題式教學則注重依據教材邏輯和學生學情,圍繞核心議題或基本議題設置層層遞進、相互聯系的子議題,通過學生對子議題內容的學習和問題的解決,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形成系統化的認知結構,并在知識和經驗的遷移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美術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
正因如此,議題式教學對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均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它使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美術知識,而是在生活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解放思維,享受美術學習的樂趣,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對視覺化世界的批判性認知、理解和詮釋能力,進而實現圖像識別、創意實踐等美術學科素養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議題式教學也對高中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依據教材和學情確定議題,創設生活情境,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簡而言之,議題式教學的應用促進了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其專業能力。
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設計教學議題
議題式教學需要圍繞一定的議題組織開展系列教學活動,因此議題設計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議題式教學效果的實現,建議本地區美術教師在設計議題時可考慮如下幾方面因素:
(一)議題設計應堅持以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為目標
考慮到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美術議題時,需突破以知識為本位的局限,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素養。例如,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經典美術作品,如菲羅克西諾斯的《伊蘇斯之戰》、彼得·勃魯蓋爾的《絞刑架下的舞蹈》、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阿·普拉斯托夫的《德寇飛機剛剛過去!》以及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通過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如對正義的贊美、或對丑惡的控訴、或對和平的祈禱等,然后進一步分析作品在創作內容與風格上的差異與聯系,從而啟發學生珍視和平、反對戰爭的價值觀念,同時增強對祖國的認同與歸屬感。
(二)議題設計應根植于真實生活情境,具備開放性與可討論性
議題式教學強調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展開討論與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議題應緊密圍繞當下的社會熱點或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使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樣的議題不僅具有時代感,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探討。其次,議題本身必須具備可討論性,即議題應包含多個層面、多個角度的思考空間,能夠引發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時,對議題的探究方式及分析回答應保持開放和靈活,避免過多的限制和框架束縛學生的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熱情和創造力。通過這樣的設計,高中生能在議題的討論中收獲豐富的美術知識,能在思考、交流、分享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美術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議題設計應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與思考
無論是美術課時量還是師生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且寶貴的,因此美術議題的選擇和設計不能流于形式或膚淺化,而應選擇具有開放性、思辨性和爭議性的議題,并將富有深度的主議題進行遞進或序列化的設計處理后形成系統的子議題,以便引導學生更有深度地進行學習和思考。例如,為幫助學生理解東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國畫的發展,教師可以“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中國畫抉擇”為主議題,設計了“清末民初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狀況”“近現代中國畫發展的成功實踐”以及“東西方文化交融下中國畫及美術的發展趨勢”等子議題。通過討論與分享,學生不僅能深入了解近代中國畫的發展歷程,還能在回顧歷史與反思現實中增強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
三、立足高中美術課堂,高效組織議題式教學
高中美術課堂是實施議題式教學的主要陣地。在精心設計了主議題及其子議題之后,如何高效地在課堂上組織美術教學活動,十分重要。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將議題作為教學的靈魂,貫穿教學全過程
在組織議題式教學時,應將議題作為教學的靈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發揮其引領、橋梁和支撐的作用。甘肅地區部分高中美術教師在嘗試議題式教學時,雖然明確了教學議題,但往往只在課堂開頭作為導入,或在結尾時作為總結,而教學的核心環節卻與議題脫節,這極大地削弱了議題在教學中的價值。實際上,議題的引領作用在于確保整個美術課堂的教學始終圍繞預期目標展開。因此,無論是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執行,還是教學任務的完成,都應緊密圍繞議題進行。
以“近現代以來中國畫發展的成功之處”這一子議題為例,可以設計三個緊密圍繞主議題的教學活動。首先,通過展示雅克·路易·大衛的《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與徐悲鴻先生的《奔馬》,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幅作品,并補充介紹融合型中國畫家的藝術主張,以此啟發學生思考東西方藝術融合的可能性。其次,展示徐悲鴻先生的油畫作品《愚公移山》,組織學生討論畫中所體現的繪畫技巧,并分析其與傳統中國畫的差異,特別是其成功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融合型中國畫的理解。最后,通過展示林風眠先生的代表作如《白鷺圖軸》《仙人掌、彩陶與靜物》以及《蓮花》等,并播放一段介紹林風眠先生的視頻素材,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還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融合型中國畫的特點。這一過程也讓學生意識到,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包括中國畫在內的許多事物都需要秉持開放包容但不失本色的態度,才能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二)注重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深化理解美術知識
針對甘肅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高中美術教師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
首先,鑒于大多數高中學生對美術專業知識了解有限,為確保議題式教學能夠順利展開,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熟悉議題內容。例如,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鼓勵他們通過網絡等渠道查找相關資料,以便對議題有初步的了解和思考。以“戰爭與和平”這一議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大量相關的美術作品信息,從而為課堂中具體議題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要充分發揮活動在議題式教學中的關鍵作用。無論是尋找議題情境中的信息,還是獲得創造性認識,都離不開活動的支撐。因此,活動的效果直接關系到議題式教學的成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小組或團隊間的互動尤為重要。作為美術教師,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自由互動。這樣,學生不僅能發現具體情境與美術之間的聯系,還能探尋圍繞議題設計的諸多問題的答案。同時,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利用美術學科專業知識進行學伴間的交流或個人觀點的分享,以此提升他們的合作參與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深入思考和參與互動,學生將不斷提高認知和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實現美術學科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最后,在議題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做好學生的評價工作是重要的一環。為了推動教學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必須始終堅持并積極完善對學生的評價體系。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成績考核,而應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涵蓋學生的參與度、創新思維、合作能力等多個方面。通過積極且全面的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議題式學習中的亮點與不足,進而為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這種多元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促使他們在議題式教學中不斷反思、進步,從而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最終,將看到議題式教學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不斷進步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語
議題式教學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展現出重要價值。作為美術教師,應當以美術教材為基礎,深入理解和把握議題式教學的精髓,特別是其開放思辨性和生活情境性等顯著特征。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巧妙地設計議題,確保議題既貼合教學內容,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美術課堂是議題式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充分發揮議題在教學中的引領、支撐及橋梁作用。通過精心組織師生及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高效地開展議題式教學,讓學生在討論與探究中深化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這樣議題式教學的價值將在美術鑒賞課中得以充分彰顯,不僅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學科專業知識,還助力他們逐步實現美術學科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為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易仲闐. 在中學開展議題式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J]. 藝術科技,2019(15):87-88.
[2] 王勇軍. 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議題式美術教育:以“夢”為主題的教學案例[J]. 中國中小學美術,2022(04):19-24.
[3] 周春花. “基于議題式”美術教育思潮的理論溯源[J]. 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03):38-40.
[4] 董孟帆. 以社會文化議題為基礎的美術鑒賞與批評教學實驗[J]. 藝海,2019(07):114-116.
[5] 徐耘春. 以影響文化為議題的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研究[J]. 美育學刊,2013(07):44-51.
[6] 潘凱.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探微[J]. 學苑教育,2024(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