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動態

2025-02-26 00:00:00閆仁舉
社會科學動態 2025年1期

摘要:韓國文學地理學與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存在交叉。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學界與文學界:地理學界主要關注文學景觀的闡釋、商品價值、數據庫建設和文學地理信息的追溯;文學界主要關注文學空間的場所性和心象空間、紀行文學體驗和文學地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韓國文學地理學界主要從城市地理、走廊地理和區域地理三個方面研究中國地理。這些成果為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如同一地理要素的比較研究、域內外地理意象的繼承與演變研究、東亞文學走廊與走廊文學研究、中國地理意象與空間敘事的地圖呈現等。

關鍵詞:文學地理學;韓國文學;研究動態;域外漢文學

中圖分類號:K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1-0080-07

東亞漢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地理要素支撐下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擴散與聚合,因而關注域內外漢文學的文學地理學研究是理解東亞區域文學關系的重要途徑。韓國文學與域外漢文學的研究范疇存在重合,韓國文學地理學與域外漢文學地理學具有共同的研究對象:從文本類型上來看,兩者的研究對象都包括漢文學(參見圖1);從文學地理角度來看,兩者的研究內容都包括中國地理范疇(參見圖2)。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與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存在交叉,兩者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存在重合性。因此,梳理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動態,對研究域外漢文學地理學具有參考價值。

漢文學在朝鮮半島經歷了上千年發展,文學成果豐富,加上近代韓國出現的眾多跨界文學作品,這使得韓國文學界和地理學界都關注到此類文本的文學地理學研究。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伊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地理學界,之后在文學界得到迅速發展。李麗秋在《21世紀以來韓國漢文學研究的新動向》(1)中,有一章節分析了韓國區域文學和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案例,認為文學地理學研究是21世紀韓國文學研究的熱點主題。在韓國學術平臺KCI輸入“抄錄(摘要)—文學地理學”檢索式(截至2024年12月12日),共得到169條結果,分布年限為1997—2024年,其中2010—2024年的論文數達158篇,論文數量和分布年限反映出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正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廣泛涉及到中國地理范疇,從新羅至抗戰時期的紀行文學、古典小說和流亡文學等文學形式都涉及到中國地理環境和地理要素,這為研究域外漢文學地理學和域外文學的中國書寫提供了新視角。本文旨在考察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動態,以韓國文學地理學界對中國地理的研究視角為參考,重點關注與中國地理要素相關的研究,進而試圖為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一、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現狀

(一)地理學方向

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地理學家李恩淑是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她認為文學地理學屬于地理學的一部分,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地理學。李恩淑注重研究文學文本所描寫的地理空間,并提出可以通過文學作品解讀場所或景觀。(2)地理學界主要認為文學作品可以加深讀者對個人或團體生活體驗的理解,挖掘場所或區域的形成過程可以為地理學研究提供實證依據。90年代后半期,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讀場所與景觀的形成過程,并試圖探索如何將文學景觀打造為消費市場。自20世紀末開始,韓國近代的移民小說受到地理學界的關注,主要包括韓人的中國東北移民文學(3)和美國移民文學(4)研究,研究視角涵蓋移民動因、移民空間的打造與形象書寫、移民者的故國意識等方面。

與此同時,城市小說中的城市空間研究也備受關注,以李恩淑為代表的地理學家提出城市空間數據庫構建方案和場所營銷方案,如《活用文學空間的場所營銷方案》(5)、《鐘路文學空間的數據庫構建方案》(6)等。這些研究將文學文本與地理學研究方法相結合,使得文學的空間性更加具體化、直觀化,文學空間的商品化性質更加突出。同時有學者還關注到城市小說所打造的休閑空間和小說空間的演變(7),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到文化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范疇。還有地理學家認為文學承載著真實的地理信息,打造或改造著文學地理景觀,強調文學文本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等實證研究和影響研究。(8)這些研究多以真實的地理信息數據為參考,將文學打造的場所過度與真實的地理空間相對應,而忽略了文學本身所具有的虛構性和想象性。

繼李恩淑之后,部分地理學家提出新的觀點,他們認為雖然文學地理學研究促進了對區域和場所的理解,但地理學界應當關注到文學作品的本質,而不是僅將其作為工具選擇性地進行拆分研究。對此,金鎮英(音)提出文學地理學研究的五大范疇,具體包括文本主體、空間的實際性、文學功能、空間構建和應用層面,認為文本空間由文學家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環境相互作用形成,文學空間的再構建通過讀者實現。(9)

綜上所述,韓國地理學界主要在地理學范疇內審視和研究文學地理學,多偏向于文學作品的實證考察,即結合地理學方法挖掘文學文本的資料和應用價值,將文學研究歸屬于地理學的研究范疇之內,但對文學作品本身特點的闡釋不足。

(二)文學方向

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雖然起步于地理學界,但文學界的相關研究后來居上,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增多。韓國文學界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主要涉及到“場所性”(10)、“心象空間”(11)等類似術語,他們更加注重文學家和地理環境、文本之間的聯動關系,強調文學家的能動性和文學景觀所蘊含的集體歷史記憶。韓國文學界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可分為地域文學的歷時性考察和具體作家、作品中所刻畫的文學景觀與空間的研究。前者有《中原地區的文學地理及其意義》(12)、《從太白五賢的生活看奉化地區的文學地理》(13)、《新小說中春川的文學地理學研究》(14)、《漢詩中的南海錦山形象刻畫》(15)等。張錫周的《場所的誕生——韓國詩的文學地理學》(16)以100余首韓國現代詩歌為研究對象,闡明不同地域和不同地理環境在詩歌創作中所起到的養分作用,并分析了詩人的地理空間經驗與認識的形成機制。后者的研究數量較多,主要集中在文學文本所刻畫的地理空間和文學景觀的建構與意義闡釋方面,以實證研究為主,研究對象以近代殖民地文學和古典小說為主,如《文學地理學視域下〈崔陟傳〉的心象空間和地域文化內容》(17)等。

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還聚焦于教學應用方面。金鐘哲(音)在《〈春香傳〉和地理:文學教育和地理教育的共同領域探索》(18)一文中分析了《春香傳》中的文學空間結構、空間作用和空間建構等,提出了文學和地理學融合教學的觀點,強調把文學文本的空間建構過程應用于教學當中。與此相關的研究還有《〈崔陟傳〉的文學地理學解析和小說教育》(19)、《運用谷歌地球的文學地理教育》(20)等,強調文學景觀與文學文本內容的結合對學習者理解文學的重要性,主張文學教育過程中應該將文本閱讀與文學空間的實地體驗相結合,進而達到深入理解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文學界還關注到紀行文學的文學地理學研究。權赫來認為韓國紀行文學的文學地理學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1)紀行的往返路線考察;(2)紀行目的與目的地;(3)紀行所見所聞和旅行體驗;(4)紀行體驗所反映出的文學家的見識與認知。(21)韓國紀行文學眾多,從新羅的慧超到朝鮮時期的眾多燕行文學家,他們的紀行足跡遍及中國、日本等地。金泰俊的《韓國的旅行文學》(22)涉及游覽紀行文學、流放紀行文學、使行紀行文學和現代意義上的韓國紀行文學,分析闡明了旅行文學所反映的韓人海外體驗和旅行精神史,其中涉及到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范疇,但沒有明確提出文學地理學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其研究文本主要集中于朝鮮時期和近代社會出現的小說或日記體,以及新羅時期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而有關朝鮮時期的紀行文學研究更多(23),主要側重于紀行文學的旅行體驗。近代紀行文學的研究著作《近代朝鮮旅行者眼中的朝鮮和世界》(24),則從《海天秋帆》《嶠南鴻爪》《平壤行》等文學文本中考察了近代作家對朝鮮和世界的自然風光、文化遺跡和近代城市文明的認識。

(三)理論定位

隨著實證研究的不斷深入,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也開始關注理論構建。趙東一在《為文學地理學的出發線上的討論》一文中提出文學地理學應與文學史學相對照的觀點,認為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對象應是地方文學和旅行文學。(25)他另在《地方文學史研究的方向和課題》一書中強調了地域文學之間的差異性,認為地方文學的敘事研究也屬于文學地理學研究范疇。(26)申熙京(音)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文學的三重空間:文學作品中所刻畫的地理空間、影響作者文學創作的環境空間和依靠文學所形成的派生空間。(27)權赫來的《文學地理學理論與解析》梳理了地理學界和文學界在文學地理學研究方面的觀點和術語的分歧問題,并從方法論的視角探索文學地理學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文學的空間敘事和文學內容的應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典小說,多為實證研究,理論論述占比較少。同年,中國學者曾大興的《文學地理學概論》(28)被譯介到韓國,該著作注重理論研究,明確了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對文學的影響機制、文學景觀及研究方法等內容,對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理論構建產生一定影響。

綜合地理學界與文學界的相關研究(參見圖3)可以進一步把握韓國學界關于文學地理學的定位問題。地理學界主要將文學地理學研究歸屬于地理學范疇,認為文學家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環境共同作用于文學文本空間,文學空間的再構建需要借助于讀者。文學界主要從人文地理學視角、與文學史學相對照的文學地理學學科以及方法論視角研究文學地理學,認為文學地理學的空間研究包括了作品中的地理空間、文本生成所依托的環境空間和作品的派生空間。作為學科所屬、學科門類和作為方法論的文學地理學共同促進了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二、韓國文學地理學的中國地理研究

從國別角度來看,韓國文學家的活動地理主要聚焦于中國地理范圍內,而與中國地理環境相關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紀行中國的詩詞作品、以中國為背景的古典小說和日據時期的流亡文學等。韓國紀行文人的紀行路線和體驗、中國要素和中國地理環境在韓國文學中的象征意義等,是韓國文學地理學關注的重點。對中國地理的研究主要以點、線、面的形式展開,即“點=城市地理研究”“線=走廊(紀行)地理研究”“面=區域地理研究”,這三方面的研究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重合,研究范圍涵蓋了新羅至近代的文學作品。而對中國地理的研究,特別是以漢文學文本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地理研究,亦屬于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范疇。

(一)城市地理研究

韓國文學地理學關注到的中國城市主要有登州、長安、北京等。權赫來是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學者,他主要從方法論的視角來研究韓國古典文學。他在《從文學地理學的觀點看登州》(29)一文中,考察了高麗末期的使行詩和《朝天航海錄》《金英哲傳》中所刻畫的登州風景和登州形象,認為登州是古代韓國使臣游子回望旅途孤獨與自我反省的空間,也是《金英哲傳》小說故事的展開地和異鄉人金英哲的生活空間。他的相關研究還涉及到紹興、杭州(30)和南京、北京(31)。權赫來結合小說的敘述脈絡,對紹興、杭州、南京和北京的地理空間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這四座城市在韓國古典小說中分別被打造為避難、棲身、古都、流放地或“北方”的空間形象。而韓國古典文學中的中國城市地理空間刻畫,既存在實體性的地理意象描寫,也包含有朝鮮文人對中國的集體想象。曺圭益在《作為使行路程的登州》(32)一文中認為,登州構成了韓國古代使臣(文人)的心象空間,這個心象空間包括登州的仙界形象、文人表達思鄉之情、對渤海航路的死亡恐懼,以及因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而形成的親近感,其從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視角說明了古代韓國歷代文人對登州的體驗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登州印象,這種域外文人的空間意識具有傳承性,并與其他漢文學文本所描寫的登州空間形成差異。

除了古代中韓交流樞紐城市登州以外,長安意象也備受韓國文學地理學的關注。李九義《崔致遠詩文中的長安風貌》(33)一文考察了崔致遠在華期間對長安的在場性描寫和歸國后對長安形象的不在場性回望,認為崔致遠詩文中所打造的長安形象包括生活居住空間、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的文明之都和代指整個中國的單一性地理意象。朝鮮王朝時期,中國長安雖已經不是政治中心,但朝鮮文人依舊對長安意象加以書寫,《朝鮮后期科文中的長安心象》(34)便考察了朝鮮科文中表現出的對長安形象的批判意識和朝鮮文學以長安形象來警戒奢靡之風。韓國日據時期,眾多流亡中國的朝鮮作家也對中國的城市地理進行了書寫,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城市,如《朱耀燮小說中的上海》(35)、《申采浩小說〈龍和龍的大激戰〉中的中國廟會變容樣式》(36)等。韓國對中國城市地理的關注為研究域外漢文學的中國城市書寫提供了參考,主要包括域外漢文學中的中國城市風貌、城市意象的形成與演變等。

(二)走廊地理研究

韓國文學地理學對中國走廊地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紀行文學,紀行文學的創作路線主要有“義州—遼東八站—山海關—北京(或沿京杭大運河南下至南京)”或由登州跨海來往,亦有文學家的紀行足跡深入到中國內陸和南方沿海。池榮在《追尋西征錄:高麗詩人李齊賢的大陸長征》一書考察了李齊賢來元長途旅行的行進路線、目的地和沿途詩詞創作地點,并以地圖方式直觀呈現出李齊賢在元朝境內的活動軌跡,以單獨章節整理了李齊賢紀行所作的長短句和詩歌中所描寫的瀟湘八景與松都八景,這些研究為之后韓國學界有關紀行文學的文學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于李齊賢中國紀行的研究,還有金乾坤(37)等學者。同樣,有關高麗時期出使中國的李穡、鄭夢周、權近等詩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多聚焦于紀行路線、詩歌創作地點和旅行體驗。《高麗末對明的遼東半島路線考察》(38)一文考察了鄭夢周紀行漢詩所描寫的遼東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并通過史料確認明朝定都南京期間高麗使臣出使明朝達50次,所形成的紀行路線為朝鮮初期文人的南京使行奠定了基礎。成范重《高麗末期知識人的中國體驗和形象化樣態》(39)分別考察了李穡、鄭夢周和金九容的使行詩,認為這些兼具政治家身份的詩人體驗了廣闊的中國地理,拓展了視野,他們與中國地理環境的互動和文學創作,為后來使臣的中國體驗提供了范例。朝鮮時期的燕行文學研究主要是結合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觀點,對燕行路線、旅行體驗、自然與人文環境和沿途風物景觀進行考察,闡明文學家的沿途地理體驗和思想情感表達。李勝洙是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學者,他先后發表了10余篇論文,對朝鮮時期燕行文學所記錄的中國地理環境和詩人體驗進行分區段研究,主要包括:東八站路線、鴨綠江至廣寧、廣寧至山海關、山海關至通州、二道井至熱河等區段。(40)

對中國走廊地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詩歌的創作地點與路線、旅行體驗、紀行沿途的地理環境和文本空間中的歷史文化意義等方面,中韓古代的紀行文人與文學構建起了一條中韓之間的文學走廊。從國別角度來看,這是中韓之間人員來往、文化流通的大動脈,從漢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漢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主要路徑。中韓之間所形成的走廊文學,為研究域內外文學走廊的形成機制提供了實證支撐。

(三)區域地理研究

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還關注到中國的區域地理,主要包括韓國古典詩歌、古典小說和流亡文學中所體現出的中國江南地理意象和東北地理意象。其中江南地理書寫主要來自對中國漢文學的繼承和域外文學家的直接體驗,如《韓國古詩歌的江南文學地理學》(41)、《韓國古典文學中的中國江南體驗和江南形象》(42)等。韓國漢文學中的中國江南地區的象征意義,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脫離統治的非文明圈和精神后退空間。(43)朝鮮時期缺少對江南地區的直接體驗,其江南書寫更多是朝鮮文人在集體記憶基礎上的一種江南想象,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和明朝遷都北京以前朝鮮半島歷代文人對江南地區的直接體驗,為之后韓國古典詩歌中對江湖景致的描寫和江湖隱喻的傳達等提供了范例。韓國有關中國江南地區的文學地理學研究,為中韓古典詩歌所描寫的江南意象的比較研究、域內外文學家的江南體驗和江南想象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除江南地區外,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還關注到中國東北地區,研究者通過文本和現場考察的方式來研究以中國東北地區為背景的古典小說的敘事地理,并以地圖方式直觀呈現出小說中的東北敘事空間和地理景觀。例如權赫來等學者的《深河戰斗敘事的文學地理學考察》(44)、《〈北征錄〉和羅禪征伐路程研究》(45)、《古地圖和文學文本所刻畫的寧古塔景觀和認識》(46)等。這類研究多借助實地考察和地圖影像技術,結合真實的地理空間來比較或還原小說中的敘事空間,使得文學地理學對小說文本的解讀更具客觀性。同樣,韓國眾多近現代文學也對中國東北地理環境進行了書寫,主要涉及到日據時期的流亡文學,包括流亡文學中所記錄的中國東北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移民路徑和東北體驗等,如《跨越國境和移居的詩學》(47)、《20世紀40年代“滿洲”移民文學研究》(48)、《移民、殖民、難民——殖民地在滿朝鮮農民和“世界地位”》(49)等。這種跨界文學書寫是在文學家的籍貫地理(朝鮮半島)和活動地理(中國東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文學文本的空間打造也具有跨界性。此外,《謝氏南征記》《九云夢》等以中國為背景的古典小說和近代小說《駑馬萬里》等,也備受文學地理學研究者的關注。如《〈九云夢〉的文學地理學解析》(50)等研究從小說的敘事地理入手,考察故事的敘事軌跡(地名考察)和地理空間的象征意義。《〈駑馬萬里〉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再現樣式的文學地理學分析》(51)一文,分析了太行山根據地的三重空間:(1)依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指導和啟蒙使得太行山成為民眾覺醒和轉變抗日戰爭的主體空間;(2)以新民主主義路線為基礎的反法西斯國際的團結空間;(3)作為朝鮮獨立同盟與朝鮮義勇軍根據地的南莊村,具有將社會主義獨立運動和韓國民眾解放付諸實踐的空間意義。

韓國文學的中國區域地理書寫,既存在對實體性地理意象的描寫,也存在文學家的地理空間想象。因此,從文學地理學角度研究以中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可以從域外文學視角進一步掌握中國地理環境和跨界文學家活動地理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中國地理景觀的象征意義在域內外漢文學敘事中的異同。

三、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展望

域外漢文學在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區或國家都得到長遠發展與延續,眾多漢文學作品都對中國地理要素進行了直接或間接書寫。以這些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考察文學文本中的對華書寫,同時以同一中國文學景觀或地理意象為參照物,比較域內外詩人、域外詩人之間的中國地理書寫的異同,可以進一步闡明域內外漢文學的空間影響關系和普遍性。從韓國歷代文學文本來看,漢文學文本經過歷史沉淀并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韓國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漢文學文本,特別是關注到與中國地理相關的文本和文學家。韓國文學地理學對中國文學地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中國地理環境為背景的作品或在中國地理環境內所創作的作品,包括對中國的城市地理研究、走廊地理研究和區域地理研究。根據這些研究內容,可以梳理出以下幾點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視角:

首先,域內外文學作品中同一中國地理要素的比較研究。韓國文學對中國地理的書寫涵蓋了登州、長安、江南等眾多地理要素,因此,對域內外漢文學家所描寫的同一中國地理要素進行比較研究,可以挖掘相同時代背景下的域內外漢文學家的書寫異同、關聯及其原因,也就是文學地理學所注重的空間角度的解讀與比較。

其次,以漢文化圈為背景的東亞漢文學中的地理意象繼承與演變研究。文學地理學注重“地理意象研究法”,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理意象或地理景觀也在域外漢文學中被繼承并發生演變,逐漸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闡明這種繼承與演變,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東亞漢文化的擴散與聚合特征。

再次,東亞文學走廊與走廊文學的研究。與韓國文學地理學對中國走廊地理的研究一樣,東亞地區具有眾多連接中國與域外國家的文化長廊,東亞文學走廊便是連接中國與域外漢文學空間的一系列軸帶狀的、流動性的、多層次的、開放性的文化長廊。以紀行文學為代表的東亞走廊文學眾多,東亞行紀作品、路線、文人交流、漢籍傳播等組成東亞走廊文學的研究范疇。(52)因此,關注東亞文學走廊與走廊文學是理解古代東亞區域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路徑與東亞文明互鑒的重要理論手段。

此外,域外漢文學中的中國地理意象與空間敘事的地圖呈現。韓國文學地理學研究關注到單一中國地理意象和以中國為背景的古典小說的空間敘事。鑒于此,域外漢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也應當注重考察域外文集,或文人群體的文學創作地點和所描寫地理意象的地理分布情況及其特點,同時考察域外漢文小說中的空間敘事特征。研究方法上應當注重地圖、影像與GIS技術的使用。

注釋:

(1) 李麗秋:《21世紀以來韓國漢文學研究的新動向》,《國際漢學》2017年第2期。

(2) ???, ????? ??–???? ??? ??, ??????, 1992, 4, pp.147-166.

(3) ???, 1930?? ??? ??? ?? ????? ?????–????? ????, ???????, 1999, 34(4), pp.419-434.

(4) ???, ?? ? ???? ????? ??? ????? ? ??? ??, ??????, 2004, 16(1), pp.183-196.; ???, ????? ?? ????? ??: ??????? ????, ??????, 2006, 18(3), pp.1-16.

(5) ??? ?, ????? ??? ?? ??? ??: ?? ??? ???, ???????, 2007, 41(1), pp.53-65.

(6) ??? ?, ?? ????? ?????? ????, ??????, 2007, 19(2), pp.1-14.

(7) ??? ?, ???? ?? ??? ???? ???? ??: 1950? ?? ??? ??? ????? ????, ?????????, 2008, 11(3), pp.139-154.

(8) ???, ???? ????? ??? ???? ??, ?????, 2012, 37, pp.87-124.

(9) ???, ???, ????? ??? ???? ?? ??? ?? ???, ??????, 2010, 54, pp.1-15.

(10) “場所性”指代場所蘊含的特定意義,是人類經由體驗而對物理環境生成的意識與認知。

(11) “心象空間”等類似術語,指代文學家或其群體針對某一地理意象或景觀所塑造的集體記憶與感悟。它突破了該地理意象或景觀固有自然地理空間的局限,被賦予諸多空間象征意義。

(12) ???, ????? ????? ? ??–??·?? ??? ????, ??????, 2008, 33, pp.67–99.

(13) ???, ‘????’? ?? ?? ? ????? ????, ?????, 2011, 38, pp.7-43.

(14) ???, ???? ??? ‘??’? ?????? ??–???? ???? ????, ?????????, 2022, 41(2), pp.5-33.

(15) ???, ?? ?? ??? ?? ??? ???, ????, 2023, 53, pp.317-338.

(16) ???, ?????: ???? ?????, ????, 2006.

(17) ???, ?????? ???? ?? 〈???〉? ????? ???? ???, ???????????????, 2023, 5, pp.24-32.

(18) ???, 〈???〉? ??–?? ??? ????? ?? ??? ??, ???????, 2017, 35, pp.47-85.

(19) ???, 〈???〉? ?????? ??? ?? ??, ?????, 2009, 81, pp.23-44.

(20) ??? ?, ????? ??? ???? ??–???? 〈????〉 ????? ????, ????????, 2022, 76, pp.503-545.

(21) ???, ?????? ??? ??, ????????, 2022, pp.37-38.

(22) ???, ??? ????, ??????????, 2006.

(23) ???, ?????? ?????? ?? ?? ??, ???????, 2009, 43, pp.49-79.; ?????????, ?? ??? ?? ??, ????, 2011.

(24) ???, ?? ??? ????: ??? ?? ?? ??? ??, ?????, 2019.

(25) ???, ?????? ?? ????? ??, ??????, 2004, 27, pp.157-182.

(26) ???, ?????: ??? ??? ??, ??????, 2003.

(27) ???, ???? ?? ??? ?? ??, ?????, 2018, 33, pp.239-286.

(28) 曾大興, ??? ? ??, ???????, ????????, 2022.

(29) ???, ?????? ???? ? ??, ?????, 2010, 154, pp.93-119.

(30) ???, 〈???〉 ??, ?? ??? ????? ?????, ???????, 2015, 39, pp.73-102.

(31) ???, ?? ???? ??? ??? ??? ????, ???????, 2022, 54, pp.73-108.

(32) ???, ???????? ??,? ????? ??? ??, ????, 2010, 38(4), pp.443-466.

(33) ???, ??? ??? ??? ??? ??, ?????, 2015, 31, pp.1-27.

(34) ???, ???? ??? ??? ??? ??, ?????, 2014, 29, pp.59-80.

(35) ???, ??? ???? ???–????? ??? ????, ??????, 2018, 72, pp.103-121.

(36) ???, ??? ?? 〈?? ?? ???〉? ??? ?? ‘??’ ?? ??? ?? ??, ???, 2020, 147, pp.207-238.

(37) ???, ??? ?? ??? ? ??, ?????, 2018, 34, pp.7-37. ???, ???? ??? ??? ??, ????, 2019, 41, pp.117-143.

(38) ???, ??? ?? ??? ???? ?? ??, ????, 2009, 20, pp.5-35.

(39) ???, ??? ???? ?? ??? ? ??? ??, ????, 2012, 114, pp.181-221.

(40) ???, ??? ?? ??? ?, ??????, 2012, 48, pp.281-308.; ???, 1609? ?? ??? ???? ? ??–????? ????, ???????, 2012, 30, pp.207-240.; ???, ??? ? ‘遼陽-鞍山-廣寧 ??’? ?? ?????? ??, ???????, 2011, 47, pp.553-592.; ???, ??? ? ??-?? ??? ??? ??-?? ??? ??? ?? ??? ??, ??????, 2016, 50, pp.261-296. ???, ??? ? 瀋陽-廣寧站 ??? ?? ??, ????, 2013, 42, pp.65-96.; ???, ??? ? 廣寧-山海關 ??? ?? ??, ?????, 2014, 46, pp.343-375.; ???, ???? ??? ??-???-????, ?????, 2017, 36, pp.31-64.; ???, 1790? ?? ??? ???–?? ??? ?? ?????? ??, ??????, 2011, 40, pp.289-322.

(41) ???, ?? ???? ?? ?????, ??????, 2014, 41, pp.455-498.

(42) ???, ?? ????? ??? ??? ?? ??? ?? ??, ??????, 2013, 28, pp.5-53.

(43) ???, ?? ????? ? ?? ??? ?????, ?????, 2012, 49, pp.241-274.

(44) ??? ?, ???? ??? ?????? ??–????? ??, ?? ????, ??????, 2015, 51, pp.127-173.

(45) ???," 〈???〉? ???? ?? ??–??-???? ??? ????, ??????, 2013, 37, pp.313-344.

(46) ???, ???, ???? ?? ???? ??? ???? ??? ??, ??????, 2015, 47, pp.145-196.

(47) ???, ????? ??? ??–??? ??? ??? ?? ?? ??, ????????, 2002, 11, pp.185-216.

(48) ???, 1940?? ?????? ??–〈???????〉, ??? ??????? ???? ? ?????? ??, ???????, 2008, 34, pp.199-235.

(49) ???, ??,??,??–???? ????? ??? ‘?? ?? ??’, ????, 2020, 77(1), pp.203-247.

(50) ???, 〈???〉? ?????? ??, ???, 2006, 94, pp.203-240.

(51) ???, 〈????〉? ???? ?? ??? ?? ??? ?? ?????? ??, ???????, 2020, 23, pp.79-123.

(52) 學者張伯偉提出以“東亞行紀”代指《朝天錄》、《燕行錄》等東亞地區的紀行漢籍文本。參見張伯偉:《文獻·長時段·比較眼光——東亞行紀研究方法芻議》,《文史哲》2023年第4期。

作者簡介:閆仁舉,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威海,264209。

(責任編輯 莊春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成人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日本成人一区| 69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欧美性天天|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超碰91免费人妻|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日韩性网站| 色婷婷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久青草网站|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操操操综合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亚洲成a人片7777|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五月天久久综合|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玖玖精品在线|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欧美a在线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伊人AV天堂|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色婷婷电影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日韩在线1|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五月婷婷综合网|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色综合日本|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