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略談瞿蛻園的三部文史通俗讀物

2025-02-26 00:00:00俞汝捷
社會科學動態 2025年1期

摘要:瞿蛻園先生是著述宏富的文史大家。早年師從王闿運等名儒,其后居京20余年任職,亦曾在南開、 清華、 燕京等大學執教。晚年居滬堅持著述,并被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特約編審。在史學領域,對方志學、掌故學、歷代官制、秦漢史、新舊《唐書》《資治通鑒》均有深入研究,撰有《方志考稿》 《志例叢話》 《秦漢史纂》 《兩漢縣政考》《漢代風俗制度史前編》《歷代官制概述》《歷代職官簡釋》等諸多著作。在文學領域,既擅寫詩詞、古文、駢文,又善于闡釋,精于箋注,所撰《中國駢文概論》《漢魏六朝賦選》等皆廣受歡迎。此處略論其《通鑒選譯》《學詩淺說》《文言淺說》三部著作再版事宜,追憶前輩學人治學精神。

關鍵詞:瞿蛻園;文史研究;治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1-0106-05

瞿蛻園先生(1894—1973)的《通鑒選》初版于1957年,是《資治通鑒》最早而有影響的選注本,1962年出過新一版,2015年出版了簡體字橫排本。為滿足讀者需求,現又推出《通鑒選譯》。作為蛻老的學生和60余年前的老讀者,我很樂于在此對選注者略作介紹,對選注本略作評介,同時也對自己承擔的譯事稍作說明。

選注者原名宣穎,字兌之,晚號蛻園,湖南善化人,是著述等身的文史大家。在史學領域,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中后期,他主要在秦漢史、方志學、掌故學園地辛勤耕耘。他早年對漢史頗下苦功,1928年出版制度史方面的拓荒之作《漢代風俗制度史前編》,1944年又出版《兩漢縣政考》和《秦漢史纂》。方志學方面,他于1930年出版的《方志考稿(甲集)》是我國最早的私家方志目錄學專著;另一專著《志例叢話》則因在修志觀念及方法等方面富于新見而至今仍為學界所重視;他對北京史志尤所著力,曾草擬《北平志編纂通例》,出版《北平史表長編》。他的掌故學成就,不僅體現在搜羅宏富,出版發表了《同光間燕都掌故輯略》《中國社會史料叢鈔》《杶廬所聞錄》等諸多著作,而且在理論上也有深入探討,在《〈一士類稿〉序》等文中就掌故學的研究對象、范圍、任務、方法和個中甘苦作了清晰的闡發。

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蛻老主要致力于官制研究和史學普及。官制是他的專長,前文提到的《兩漢縣政考》亦可歸為職官志專著;而更為史學界熟知的是《歷代官制概述》和《歷代職官簡釋》,二著附于1965年版黃編本《歷代職官表》中,卻遠比該表更為實用。新版《辭海》中的官制條目,也大都由他撰寫。至于史學普及,那些年他研究古史,從《左傳》到《史記》《漢書》《后漢書》,出過多種選譯本和故事選。此外,1956至1959年,他曾受邀整理王先謙的《新舊唐書合注》,寫了10萬字的校記。該書雖然未出版,卻曾在70年代點校本《二十四史》的出版過程中被提供給《舊唐書》的點校者作為參考資料,如復旦大學陳允吉在《上海參與點校本二十四史整理的往事》一文中所言:“對我們幫助很大,用雙方的標點互相對照,可以改正不少我們原來的錯誤和疏失。”從蛻老身后出版并獲古籍圖書一等獎的《劉禹錫集箋證》,也可看出他對唐史的深入研究。

《通鑒選》是蛻老的又一本史學普及讀物,其優長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通鑒選》不能代替《通鑒》,卻能讓讀者知曉有關《通鑒》的各種知識,了解《通鑒》的基本面貌。這是因為,該書“前言”對相關問題作了全面而精當的說明:(1)《通鑒》上接《左傳》,下迄五代末年,是一部“在史學上放出異彩”的編年體通史;(2)司馬光遴選專門人才做助手,充分利用政府藏書,經過周密準備,反復考訂,増刪潤色,耗時19年,始完成這一巨著;(3)《通鑒》有種種優點,包括注意事件的前因后果,對重要人物刻畫生動,對雜史及私人著作廣加采納、慎重運用,敘事平實而又兼具文學性,附錄與史事相關的文章甚多,不采神異怪誕的謬說,等等;(4)《通鑒》有若干重要的衍生著作;(5)胡三省“替《通鑒》作音注,非常宏博、精刻而便于實用”,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亦有獨特價值;(6)《通鑒》也有缺點,最為突出的是“主觀見解過于濃厚”和“過于輕視文人”。

其二,要從鴻篇巨制的《通鑒》中選出少數篇章而又能體現原著特色,并使讀者開卷獲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從本書所選20篇來看,可以說做得非常不錯。在朝代分配上,于戰國、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漢、唐為多,這就使讀者對各時期歷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內容方面,所選各篇大都側重關鍵性歷史事件的完整敘述,也有若干篇對社會背景與政策制度說明較多。

其三,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數百字至千余字的題解,寫法頗為靈活,其目的都是為了増進讀者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對本篇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理解。譬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題解,便重點講述趙武靈王實行軍制改革的重大意義,點明“這件事的影響幾乎與商鞅變法不相上下”。同時又指出,在《史記·趙世家》中,對當年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辯論原有詳細記載,可惜司馬光基于其保守立場,將這些話刪去不少,于是題解將被刪的話補引出來,使讀者由這些“明通痛快”的言論更加認識到“這人的確是戰國時代一個杰出人才”。又如《蜀漢之亡》的題解,在交代歷史背景之后,特別指出“這是一次極富于戲劇性的歷史事件”,而《通鑒》將幾個人的個性,如“劉禪的庸懦無能,司馬昭的權詐百出,姜維的智勇深沉,鄧艾的粗魯樸實”都寫得“很有聲色”,從而使讀者在讀史的同時,獲得文學欣賞的審美愉悅。

其四,注釋是選注者用力最勤之處,其最大優點就是為讀者著想,準確,簡明,曉暢,實用。這是翻閱書中任何一篇任何一段,馬上就能感受到的。這里可隨便舉些例子。一種情況是,詞句含有典故,如《劉裕北伐》篇中,有句話是“瑯邪王德文請啟行戎路,修敬山陵”。注曰:“‘元戎十乘,以先啟行’是《詩經》上的話。他的意思要首先進入洛陽,因為晉室的先代陵墓都在洛陽。”出典和含義都說得明明白白。又一種情況是,詞句不含典故,卻也并非一看就懂,如《趙充國屯田》中,有句“田事出”,什么意思?看了注釋,方知“田事出指春耕開始的時候”。第三種情況是,詞語見于辭典,卻無法套用。如《天寶長安之亂》中“十月灼然詣京師”一句,“灼然”何解?查《辭源》,解釋是“明顯貌”,用在這里很難說通。而本書注曰:“灼然是一定的意思。”文意頓時暢通。第四種情況是,對前人的解釋提出疑義,如《七國連兵》中有句“而愁勞圣人所以起也”。注曰:“前人解釋此句,說:愁勞正是圣人所由興起。這種解釋不一定對,也可能是說心懷憂懼的圣人所以因此而奮起。”措辭很委婉,但只須聯系上下文,就不難看出,注者的解釋更符合原意。

《通鑒選》注釋固佳,但對于不慣閱讀文言的讀者來說,還是覺得不夠方便,所以為選本配上白話譯文是有意義的。我受邀承擔譯事,竊以為嚴復當年翻譯《天演論》時提出的“信、達、雅”,也大體適用于將文言譯為白話。譯文首先要求準確,不能偏離原文的涵義。其次是暢達,要求讀來流暢明白,避免冗詞贅語,更不能佶屈聱牙。至于文辭之“雅”,譯界頗有不同看法,若就《通鑒》而論,因其原文比較雅潔,譯文自應保持原有風格,不宜使用過于粗俗的白話。這是一種標準,也是一種追求,做得如何,有待讀者批評。此外,舊版《通鑒選》因疏忽、筆誤(或排字有誤而失校)等原因存在一些錯誤,在譯本中都順便作了糾正。

我青年時期師從蛻老。60年代初,他曾應我所請,寫下一紙簡要的國學入門提綱,在談完《五經》《說文》后,接著便談《通鑒》:

同時可看《通鑒》。不必專注重興亡大事,要能從史事看到各時代之社會背景。胡注頗多關于制度之說明,即無異于同時看《通鑒》。

朝代難記,若用公元作線索即不難。以世界重要史事與中國史相對照,更有全局在胸之勢。

寥寥幾句,點出閱讀《通鑒》的關鍵所在,即:一要連同胡三省注一起讀,并留意時代背景和相關制度;二要學會將中國史與世界史相對照。我于1961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填的是中文與歷史兩個專業,結果被中文系錄取而從此走上以文學研究為主的道路,但對歷史始終懷有濃厚興趣,而蛻老關于《史記》《漢書》特別是關于《通鑒》的閱讀指導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2009年,我將多年前為武漢大學國學班開設的詩詞寫作課講義整理出版,書名為《學詩26講》。在第2講中,寫有這么一段話:

我青年時代師從瞿蛻園先生。那時他正受香港上海書局之邀,與周紫宜合撰《學詩淺說》一書。該書主要由蛻老執筆,而他向我口授的不少學詩方法與途徑也都被寫進了書中。由于該書在香港出版已近50年,在內地則從未出版過,今天多數讀者對它都很陌生,所以我在談到相關問題時可能常會引用該書,也可能常會根據自己的回憶,復述蛻老的觀點和舉過的例證。

沒有想到的是,距拙著初版不到5年,《學詩淺說》在內地也出版了。作為蛻老的學生,我為已逝世40年的著者感到欣慰,也為眾多詩詞愛好者有機會獲睹一本好書而感到高興。

蛻老著述等身,僅以詩學而論,他早在1936年,就同劉麟生、蔡正華(三人均為《中國文學八論》的作者)合編過《古今名詩選》。這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冊詩選,遴選精當,注釋簡明,不僅在當年被評為佳編,即在今天仍不失為有眼光的選本。20世紀40年代,他以詩配文的形式漫談北京掌故,發表《燕都覽古詩話》400余篇;50年代,出版《楚辭今讀》;60年代,完成《李白集校注》(與朱金城合作)和《劉禹錫集箋證》兩部功力深厚的古籍注箋之作,但因“文革”耽擱,二書直至80年代方始問世。同一時期他還編過一部《唐七言律詩選》,寫有序言,惜未出版。此外,蛻老有兩部恐已亡佚的手稿。一部是以七絕形式評論《全唐詩》中重要的詩人詩作,大約寫了二三百首,現已下落不明,倘若留存至今,會是別具特色的以詩論詩之作。另一部是《晚抱居詩話》,既談軼事,也發議論,多言人所未言。他曾用一種從故宮流出的帶脆性的深黃色紙為我書寫過10頁。拙著第16講中對杜甫《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的結構分析,以及對樊樊山所作類似轆轤體的鷓鴣天的介紹,便都是從他書贈我的詩話中照搬而來。

《學詩淺說》并非蛻老的重要著作,而只是一本關于如何學習舊體詩詞的普及讀物。由于著者對古典文學有極深的造詣和識見,對一部詩史了然于胸,本人又擅詩詞,故無論談詩的結構與形式、鑒賞與誦讀,還是談詩的發展與流派、寫作途徑與方法,都顯得游刃有余,既循循善誘,平易親切,又要語不繁,切中肯綮,令人讀后有豁然開朗之感。

要學習寫詩,必須對詩史及名家名作有所了解,所以該著近半篇幅都用來談“詩的發展與流派”,談“由詩到詞”的演變。由于并非文學史著作,其寫法就別有講究,我印象尤深的有兩點:

一是對所要介紹的對象的遴選十分精審,選定之后又總是能一語道出其人其作的主要特色。譬如“韓愈 柳宗元”一節,僅用“真樸而不華”“拗健而不平”兩句話就概括了韓詩的特色與優長。通過對孟郊、盧仝某些生硬之作的批評,又指出了學韓詩需要避免的傾向。談柳宗元,認為其五古得力于六朝而不著痕跡,“意深而語淡,情苦而氣和”,這也是非常凝煉而得當的評語。類似的論述風格貫穿相關各節。讀者也許并不完全贊同他的每個觀點,也許會對他的論斷提出補充和商榷,但我們不能不承認,作者富于真知灼見。

二是善于運用比較和比擬的方式。如談姜夔,認為姜的才情氣概遠不及辛棄疾,“但他能運用自己的長處,以精妙婉曲取勝。在音樂中辛詞可以比鐘,姜詞可以比磬,在山水中辛詞可以比長江上的云山萬疊,姜詞可以比深山洞壑中清溪一曲。天才之雄厚當然讓辛,而人工之精到,也不得不推姜,所以姜詞究竟是大家”。這樣的文字不但優美,而且在生動的比較和比擬中讓我們認識到姜夔的風格與價值。又如談吳文英,認為吳在詞壇的地位“頗像詩家有李商隱。從表面看來,只是刻翠雕紅,一片錦繡,然而所含的內容是深曲的,組織也非常精細”。盡管一切比擬都有缺陷,但讀過玉谿生詩的人看了以上評語,對理解吳文英肯定會有幫助。

該書另一重點是教會讀者如何寫詩。在“寫作方法”一節中,著者從七個方面談到學詩的程序、方法、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在“論詩零拾” 一節中,所談的不少問題如“情與景”“理與事”“律詩的對法”“用典法”等,對于寫作也都有啟發。如對于實詞和虛詞的搭配,“實字用得多,就顯得厚重,虛字用得多,就顯得飄逸。實字用得多,往往使讀者需要用心體會,虛字用得多,就使讀者可以一目了然,不愁費解。但是實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沉悶,虛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淺薄。要能盡管多用實字而無沉悶之弊,盡管多用虛字而無淺薄之弊,那就是工夫到家了。”又說,“詩的厚薄,在乎命意如何,在乎含帶的情感如何,也不能專在虛實字的多少上計較。不過初學作詩,虛字太多的病是容易犯的。與其虛字太多而流于淺薄,還不如實字太多的病容易矯正。”“論詩零拾”完全不涉己作,而讀者于字里行間自能體認到一種來自詩壇耆宿的經驗信息。實際上蛻老的詩在圈內一直備受推崇。他是湖湘詩派領袖王闿運的入室弟子,受王氏影響,早年即能寫骨力雄健的五古。但他并無門戶之見,認為時代在發展,無論魏晉詩、唐詩、宋詩乃至清詩,凡長處均可吸收,短處皆須避免,尤其重要的是應在舊的基礎上,釀造新的風貌、新的意境。他的詩曾受到“同光體”前輩陳三立的贊許,被評為“抒情賦物,悱惻芬芳,而雅韻蒼格,階蘇窺杜,無愧健者”(《丙子題識》)。同輩學人中,吳宓《空軒詩話》有“瞿兌之”一節,在錄引瞿作《挽曾重伯詩四十韻》后,稱“兌之之詩,博雅淵醇,固遠非予所可及也”,又說“予最愛兌之所作《辛壬詠史詩》前后二十四首,曾倩其以錦箋寫貽,供我玩讀”。汪辟疆《光宣以來詩壇旁記》中亦有一節,專談蛻老的七古《西園王孫草書墨竹歌》,認為此類蘊含史事的長詩,始于《長恨歌》《連昌宮詞》,至清代惟吳梅村、王湘綺所作“可謂獨出手眼,詞旨恢宏”,而蛻老此作“頗有湘綺老人《圓明園詞》筆意”,“雖不能上沿下溯,但于此義乖雅廢之后,起而效之,固一時特起之異軍也”。該詩我在蛻老處讀過手稿,題為《海上贈西園王孫》,與汪氏所記標題不同。

此書另一作者周紫宜(1906—2000),名煉霞,別號螺川,我在蛻老家見過。據她自己告訴我,該書主要是蛻老寫的。不過既為兩人合作,其中必有她的勞績。周氏早歲從朱古微習詞,從蔣梅笙習詩,后被視為上海畫院最富詩才的畫家。我讀過她的若干詩詞,就學養功底而論,不如蛻老深厚,古風尤非所長;就情韻才氣而論,則不在蛻老之下,近體和長短句尤為出色。借用該書用語,可以說,蛻老的詩以功力見長,而周紫宜的詩以天分見長。我們現已無法知道兩人寫書時的具體分工,但以詩衡文,讀到書中一些聰明機敏的比喻、妙語如珠的評議時,可以猜想,那或許正出于一代才女之手。

《文言淺說》是繼《學詩淺說》之后,瞿蛻園與周紫宜合著的又一普及讀物,1965年初版于香港,后在臺灣地區出現過盜版,而在內地則是50年來首次問世。該著雖是普及讀物,卻因所談系文言常識,既要引導閱讀,更要教會寫作,這就需要作者自身具備熟練駕馭文言的能力。

蛻老早歲受業王闿運、王先謙、曾廣鈞等名師門下,能寫典雅的古文和駢文。翻閱我國最早的大學學報《約翰聲》,就能讀到不少時為圣約翰大學學生的蛻老用嫻熟而優美的文言發表的文章。事實上他的前期著作都使用文言。1920年商務印書館還出過他用文言翻譯的偵探小說《隅屋》。1925年,當甲寅派與新文學陣營就文言與白話展開論爭時,他在《甲寅周刊》發表《文體說》,認為“欲求文體之活潑,乃莫善于用文言”。此文充分反映出他對文言的偏愛,當然也因觀點守舊而受到抨擊。他后來也放棄成見,開始使用白話,1934年出版的《中國駢文概論》便用白話寫成。其后他更發表了大量用流暢白話寫的文章,1950年代還曾將多種重要史籍選譯成白話或編譯成白話故事。不過他從未放棄文言,而是兩種文體兼用。在適當場合,譬如在書畫題跋或致友人書簡中,他都始終使用文言。我至今還保存著他1967年給先父的一封文言書信,談的是當時幾位老人彼此間唱和的事。

周紫宜是上海畫院最擅詩詞的畫家。我沒有讀過她的長篇古文,但從詩詞和畫上題跋可以領略她深厚的文言功底。聽女畫家汪大文說,20世紀60年代汪和其他幾位青年被上海畫院招為學員。拜師學畫的同時,為提高文學修養,院方又安排周紫宜為他們講授詩詞和《古文觀止》。汪告訴我,周曾以《冬日可愛》為題,讓學員們學寫散文。由此看來,《文言淺說》和《學詩淺說》對周而言,似還具有備課和講義的性質。

由文言高手撰寫,又帶有指導學員的目的,這就使得該書在知識傳授上嚴謹準確,淺顯實用。全書從簡述古文的發展歷程入手,接著講解文言有別于白話的主要特征,重點說明文言虛詞的用法,然后介紹兩種最流行的古文選本——《古文辭類纂》和《古文觀止》,再進一步指出學習的途徑與要點,最后以文白對照的各種書信為例,為讀者提供具體的范本。這樣的章節安排,我以為是很適宜初學者入門的。而在具體講述中,該書的優長也很突出。

首先,因為對歷代古文十分精熟,所以娓娓道來,脈絡甚為清晰,既突出重點,又鳥瞰全局。蛻老出過《古史選譯》《左傳選譯》,故談古文即從源頭談起,對《尚書》等一語即能道出其文體特征。中間插入《詩經》,當然不是誤將詩歌當古文,而是為了告訴讀者,助詞的出現如何改變了文句的語氣與情調。其后各節也都寫得簡練而精辟,重點闡述的是由韓愈、柳宗元開創,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同時從實用出發,沒有忘記《世說新語》乃至南宋洪邁、陸游的筆記體,也十分重視晚近以來古文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遷。這里,順便可提的是,該書所談“文言”,僅限于古文,而不涉及駢文。這是因為,宋明以來古文已被人們普遍接受而成為最通行的文體,另一方面,駢文因涉及對偶聲律而較難入門。其實蛻老對駢文深有研究,也寫得極好。記得當年我讀了他為《春雨集》寫的駢文序,欣羨之余,曾問他駢文可不可學?他的回答是:不僅可學,而且應當學。為此,他在為我題寫扇面時,特地抄錄一段顧炎武《日知錄》中的話:“韓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于駢偶聲律之文宜不屑為。而其《滕王閣記》推許王勃所為序,且曰:‘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意思是,即使是古文領袖韓愈,對于自己的文字能與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放在一起,也是感到光榮的。蛻老說,從事寫作的人,多掌握一種筆墨,有什么不好?所以我想,諸位讀罷此書,大致學會古文后,倘有興趣涉獵駢文,也不妨加以嘗試,而蛻老的《中國駢文概論》便是很好的讀本。

其次,該書第二部分談古文的文法與用詞。這屬于古代漢語的范疇,但作者寫來并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一板一眼,枯燥乏味,而是輕松活潑,如話家常。譬如談到古今動詞的不同用法,就若不經意地以一個普通的“走”字為例,指出現在的“走”,在古文中只能說“行”,而古文中的“走”,則相當于現在的“跑”,于是又信口列出馳、騁、驟、奔等同義詞,進而提醒大家,古文中不能說“快慢”,而要根據情境用“遲速”或“緩急”來代替。講解虛詞時,也總是通過生動的例證讓讀者領會不同詞匯用法上的細密區分。譬如談疑問助詞“乎”“哉”的區別,就舉一段《孟子》為例,指出以“乎”字結尾的問句通常是需要對方回答的,而以“哉”字結尾的問句只是一種反詰口氣,并不需要對方回答。由于引文中還有一個疑問詞“與”(即后世常用的“歟”),故又順帶說明,“歟”與“乎”的用法大致相同,只是語氣更委婉或俏皮一點而已。

此外,該書后三部分的行文風格與前文相同,要旨乃是強調多讀多寫。介紹《古文辭類纂》和《古文觀止》,是為了引導讀者多讀優秀的古文。建議大家用文言寫日記,又通過示范讓大家學寫文言信,則是為了提供比較可行的練筆方式。在“學習要點”部分,有幾段關于“用高速度閱讀”的議論,讓我感到特別親切,因為那正是當年蛻老面授我的讀書方法。他認為,初學者趁著年輕,應該養成快讀多讀的習慣,閱讀過程中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必對所有的難點都窮根究底,否則一輩子也讀不了幾本書。而隨著讀書日多,有些先前的難點自會逐漸明白。如果將來從事研究和著述,再將有關書籍重新細讀也不遲,而且現在的快讀多讀也是在為日后的精進打基礎。約在1960年前后,蛻老應我所請,曾隨手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一份國學入門提綱,主要談的就是讀書問題。他認為,“《四庫全書總目》是一切學問總鑰,必須翻閱”。他從《五經》談到《說文》,兼及書法;又從《史記》《漢書》談到《資治通鑒》及胡注;又說“稍暇則宜略觀《文選》,方知文章流俗以及修詞使事之法,有可誦讀者,能上口一二篇最好”;然后又談到“子部之書”,談到“詩詞之屬”。而在提綱的最后一段,更明確地以“高速度”相激勵。這份提綱我一直珍藏著,現將末段抄錄如下,與讀者諸君共勉:

學問要識門徑,既得門徑,要能博觀約取,以高速度獵取知識,以敏銳眼光把住關鍵,即無往而不利矣。

作者簡介:俞汝捷,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

(責任編輯 莊春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免费无码网站|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青草视频|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第二十一页| 无码AV动漫|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第一页|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理论片一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区一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黄|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www.亚洲国产|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产av色站网站| 亚洲成人www|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www.youjizz.com久久|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二区|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色综合国产|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亚洲综合色婷婷|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丝袜啪啪|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黄色福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