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幻莫測的藝術品市場中,如何衡量藝術作品的價值?如何把握藝術家、評論者、收藏家與交易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周峰教授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借用藝術世界揭示藝術品市場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規律,詳細探討了藝術品的市場發展、價值評估體系構建、藝術品市場鑒證體系構建、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模式及其未來展望等關鍵議題。全書從多學科視角出發,以產業經濟學、文化社會學、藝術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系統梳理了藝術品市場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在藝術品市場發展現狀及問題、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建構策略、“互聯網+”時代中國藝術品產業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等方面理論結合實際開展研究,對藝術領域的研究者、藝術品市場從業者理解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結合藝術品的特殊屬性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也面臨著現代化進程中的諸多挑戰。該書結合藝術品的特殊屬性,提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是一個多維度因素交織影響的復雜過程,不僅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推動,還與文化政策、社會價值觀念、科技發展等綜合因素密切相關。
從國內外經濟形勢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藝術品消費的物質基礎,進而推動了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國家藝術基金的設立,為藝術創作和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對市場運行的法治化、規范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總體來看,政策的向好趨勢帶來了市場的可持續繁榮。
從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轉型來看,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加速,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較大轉變,對文化藝術的認同感和消費意愿提升。藝術品不僅僅成為投資品和奢侈品,更是身份的象征和文化教養的體現。藝術品展覽、博覽會等活動的繁榮,表明大眾對藝術品市場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提高。同時,以藝術北京、巴塞爾藝術展等為代表的國際性展會,促進了文化交流與市場融合,助推國際國內市場接軌。此外,科技進步帶來市場模式的創新,也極大改變了藝術品流通和傳播的方式。電子商務平臺、社交媒體、新興數字媒體等都成為藝術品營銷和推廣的新渠道。這一革新突破了傳統畫廊等藝術空間地域上的限制,擴展了受眾群體的廣度與深度,帶來了更為活躍的市場生態。
藝術品市場參與者包括藝術家、畫廊、拍賣行、收藏家、策展人等,他們的角色和互動方式日趨復雜。一級市場的畫廊通過與藝術家的合作、展覽及中介作用,不斷挖掘有潛力的藝術作品。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引導市場價格和流通規律。而博覽會作為連接兩者的關鍵環節,不僅是買賣平臺,更是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推手。不過,藝術品作為獨特的審美物,其價值難以標準化評估。這種不確定性與市場的投機性互動,也催生了巨大的交易風險。藝術品炫耀性消費的特質更使得其市場行為難以避免地混雜著非理性因素。
二、從產業經濟學角度對評估體系建構進行創新性探索
縱觀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軌跡,藝術品價值評估和市場鑒證體系的建構一步步走向成熟。傳統的藝術品價值評估方法多側重于資深專家的主觀判斷,而在當今市場環境中,科學化、標準化的評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該書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探索了藝術品價值評估與市場鑒證體系的創新構建。例如,首先從藝術品價值評估的角度看,藝術品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藝術品的生產具有不可復制性,創作過程受藝術家個人情感、文化背景及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因此,傳統的經濟學中的生產成本理論較難完全適用于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價格的形成更依賴于市場供需關系、藝術品的稀缺性、藝術家名氣、歷史價值等多重因素,這使得藝術品價值評估成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在藝術品市場中,價格的確立需要綜合考慮不同的評估方法。西方發達國家常用的平均價格法、重復交易法和特征分析法等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但是這些方法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如何有效應用,是尚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藝術品價值評估多依賴定性分析,缺乏科學的量化手段。對此,本書建立了一個包含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市場價值的多維度評估體系,非常值得讀者去關注與學習。
對于評估體系的建設,如何建設鑒證體系尤為值得關注。建立科學的藝術品鑒證機制,利用現代科技如RFID技術進行防偽追蹤,將極大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此外,構建藝術品第三方權威鑒證機構是推動市場良性發展的關鍵。這樣的機構不僅提供專業的鑒定服務,還能建立一個可信賴的數據庫,為藝術品的流通、收藏和傳承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措施的落實,需要政策法規的保障,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以此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環境。
該書致力于探討構建科學合理的藝術品價值評估和市場鑒證體系,對構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且國際化的藝術品市場體系,從而促進藝術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增添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以“互聯網+”思維對數字藝術市場進行前沿性考察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藝術品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該書從文化社會學和藝術傳播學的角度對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藝術品市場的生態做出了解讀,并分析其帶來的諸多創新發展模式。這些變化不僅體現藝術品交易方式的變革,也拓展了藝術品展示的渠道和傳播的范圍。“互聯網+”與藝術品產業的發展相互促進,互聯網技術為藝術品市場提供了新的交易平臺,如線上拍賣平臺、電子商務網站等。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線下拍賣的地域限制,使藝術品能夠更廣泛地向全球受眾展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還為數字藝術和虛擬展覽提供了可能,使觀眾能夠通過虛擬空間欣賞藝術品,大大豐富了藝術品的傳播方式和展示渠道。
數字藝術的興起對于藝術市場的影響是本書考察的對象。NFT(非同質化代幣)作為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很好地解決了數字藝術品在復制和版權保護方面的問題,為藝術品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提出了基于微信、網站平臺、藝術品產業的產業創新模式,通過設立藝術品基金等形式,可以為藝術品產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促進其規模化和規范化發展。
藝術品與其商品屬性不可分割,明確價格機制體系及其未來走向,對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至關重要。《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研究》作為一份詳盡的藝術市場研究報告,以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詳實的數據支持,為此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當然,筆者認為該書還存有一些留待討論的問題,例如在藝術品走向群體生產的時代,價格機制究竟給藝術界帶來什么變化,是否重構了當代藝術?又例如,在獨特復雜的人情社會中,誰來主導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敘事?該書在幫助讀者梳理脈絡的同時,提供了一個供讀者思考的契機。
作者簡介:紀莉,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2;劉翼如,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2。
(責任編輯 木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