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古人認為,詩歌具有“言志”的教育功能。一代代中國人,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開始,就接受著詩歌的熏染教化,立德成才,所謂“詩教”,蓋即此旨。
我在教育界浸淫有年,長期擔任高中語文課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于此道也深有感觸,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即事感興,諄諄告誡
學校生活豐富多彩而又紛繁復雜,各類事件乃至“案件”頻繁發生。而通過詩歌來記錄事件并發表議論,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形成正確價值觀,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某年“情人節”,受社會風氣影響,不少高中生也“興致勃勃”地加入到了送花大軍當中。更有甚者,在校園角落里學西方禮節,男生單膝跪地,女生懷抱鮮花,滿臉通紅。雖然只是些個案,但影響得整個學校都騷動不安,學風受到干擾。有鑒于此,我立即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會上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即興創作的一首詩,節選如下——
“情人節”感懷
——寄語諸同學
新正未畢年方散,
“情人節”已天下聞。
華夏舊俗成古董,
美雨歐風偏醉人。
…………
由來成才重年少,
誰見荒唐紈绔步蟾宮?
勸君莫待韶華隨風去,
手執青果澀難吞。
以此為基礎,我再結合前幾屆部分同學沉迷于男女感情耽誤學習甚至造成人生悲劇的案例,引導學生尤其是女同學正確看待男孩子的“糖衣炮彈”,抵制誘惑,很快就平息了這場風波,使班級風氣回到了正途。
拔河比賽是學校元旦節的傳統活動項目。有一年我帶的是高二文科班。這個班級本來女生偏多,拔河這類活動不占優勢。但在我的熱情鼓勵和班干部的精心組織下,同學們全體參與,熱情高漲。隊員齊心協力,一鼓作氣;啦啦隊精神振奮,吼聲如雷。對方因為缺乏統一組織,也沒有充分準備,雖然身體素質很好,但卻一觸即潰,毫無戰斗力。比賽結束后,我們班一片歡騰,精神振奮。我后來寫了兩首詩分享給了全體同學:
本班同學拔河取勝贊
誰謂學文必書生?
健兒入場俱豪雄。
牽繩挽袖一聲吼,
便是泰山也拽傾。
觀部分班級拔河潰敗嘆
成敗根由在齊心,
虎狼獨斗亦狗熊。
梁椽卯榫皆松動,
便是大廈也將傾。
并由此得出結論: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方為取勝之道。這次活動以及我寫的詩歌給同學們以極大的影響,這個班是全年級各方面表現最好的一個文科班。
二、引譬設喻,礪志鑄魂
王昌齡言:“詩有三格……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這句話揭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向性特征和創作的基本范式。簡而言之,即是借助引譬設喻的方式,含蓄而形象地表情達意,激發讀者的共鳴。我在平時的詩歌創作中也非常注重意象的搜尋,往往為此殫精竭慮,但也往往因為詩歌中典型的形象、鮮明的畫面而給讀者(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在人生道路上第一個最為艱難的爬坡上坎時期,詩歌可以砥礪他們的志向,激勵他們的奮斗精神。
學生進入高三了,開學典禮上需要班主任給他們寄語。我寫了一首詩:
寄語高三健兒
胸懷江海志,
鑄劍灞河邊。
六月南風起,
蟾宮斬桂鮮。
這首詩使用“鑄劍”和“蟾宮斬桂”這兩個比喻,表達了對于學生靜心復習、反復訓練以取得高考成功的良好祝愿。
某年高考前一天,忽逢陰雨,孩子們本就精神壓力極大,此時更顯憂慮,面對此情此景,我寫了一首名為《試劍》的詩,為孩子們高考壯行:
隴頭六月雨紛紛,
殺氣蒼黃列陣云。
磨劍十年霜刃試,
乘風斬桂躍龍門。
當天我帶著孩子們在窗外瀟瀟的雨聲中一起反復朗誦此詩,極大地振奮了孩子們的精神,鼓舞了他們的士氣。我還做了一個朗誦視頻發到家長群里,家長熱情響應,大家臨考的緊張情緒都得到了顯著的紓解。
我歷來重視班級文化建設,通過標語、對聯、詩歌、畫作等讓墻面“說話”,以教育學生,塑造靈魂。疫情肆虐期間,師生陸續感染,學校屢屢停課,學生思想較為渙散。為此,我聯系一位善于畫竹的朋友給班上做了一幅畫,我為該畫配詩一首:
竹
嫩籜初生霜雪重,
蟄伏凍土聚精魂。
穿石裂隙出崖壁,
翠筱迎風氣凌云。
這首詩描繪了冰雪嚴寒下竹子隱忍蟄伏、積蓄力量的情景,也展望了春日來臨,翠竹以堅毅不撓的精神意志向陽生長、穿石裂隙、迎風高蹈的絕美姿態,為孩子們描繪了美好的前景。本班編號為凌云1班,所以全詩以凌云做結,增強了班級凝聚力。詩畫結合,成為教室里美麗的風景。
三、以詩改詩,涵養性靈
我始終認為,中國的古典詩歌和現代詩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關系,無論創作者還是讀者應當出入乎其間,在比較鑒賞中感悟其聯系與區別,培養自己的詩性修養。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嘗試“以詩改詩”——即將現代詩改寫成舊體詩,或將舊體詩改寫成現代詩,我自己往往先親身示范,為學生提供借鑒,現特舉前者以為例證。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現代詩典范之作,充分體現了“新月派”詩人的“三美”藝術主張,既纏綿柔婉又精美明艷。我把它改成了一首七律:
負笈海外樂英倫,
去去來來若驚鴻。
意亂康河逐青荇,
情迷斜日夢彩虹。
放歌月下戀星輝,
沉默草澤憐夏蟲。
移步悄然頻拂袖,
秋云回望暗幾重?
改詩和徐志摩原詩情感意象基本相同,然而因形式上的變化,韻味卻大異其趣,也給學生嘗試創作帶來了一定啟發。
四、即景抒情,鴻飛留痕
用詩歌來丈量生活,為生命留影,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從古至今的優秀傳統。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經常用詩歌為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畫像,記錄他們高中生涯中的精彩瞬間,留下人生的美好。蘇軾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希望我的詩歌就是他們生命過往中留下的“指爪”。
高中生學習壓力極大,他們在校時間非常緊張,早上從起床洗漱到進班讀書時間尤其緊迫,稍微“賴”會兒床的同學甚至連梳洗都顧不上,早餐也只能在餐廳隨便買點帶到教室里吃。我曾經無數次見到過邊讀書做題邊啃著饃吃的同學,感到既欣慰又同情,寫了下面這首《早讀》,如同攝影師抓拍的特寫鏡頭,也算為孩子們的學習畫了個像——
三星在戶月華消,
垢面蓬頭奔蜂巢。
坐站蹲趴聲鼎沸,
眼盯課本口大嚼。
每當監考時,看到孩子們凝神思慮,聚精會神地思考,縱筆作答,如春蠶食葉般急切,我的心思也隨之而動:為他們的勤勉努力而感動,也為他們的迷茫焦慮而擔心,希望他們的辛苦付出都能得到回報。后來就有了下面這首《監考觀學生答卷》:
侵晨駕小舟,
題海再遨游。
筆槳開前路,
思帆沖浪頭。
恍然得妙悟,
倏爾避渦流。
惟愿歸航后,
魚龍一網收。
今年元宵節晚上,學校組織了一場盛大的焰火晚會,全校師生都來觀看。當焰火升起時,大家都興奮地鼓掌;焰火在天空中繪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發出響亮的轟鳴時,大家激動得歡呼吶喊。當晚,我寫了詩作《元宵夜師生校門口觀煙花》,和同學們一起朗讀,用文字留下了難忘的時刻:
疏星平地起,
電射入寒空。
百卉逢春暖,
千條捧月榮。
鶯啼嬌婉轉,
獅吼撼蒼穹。
璀璨新教苑,
青年意氣雄。
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植文化、涵養靈魂,所謂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即為此也。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推行詩教,則是踐行上述思想的有效方式。我相信在“詩雨”的滋潤下,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會如桃李春風,繁花似錦。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鐵一中濱河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