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繪本不僅可以用來閱讀,還可以用來制作。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動手能力、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成熟的教育時機下,繪本手工制作適用于他們的成長發展。與此同時,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理論。將相關理論和大班繪本手工制作相結合,打造生成課程,對幼兒的成長發展幫助很大。
一、生成課程的定義
(一)總定義
生成課程,指的是一種介于幼兒自發行為和教師完全干預之間的課程形態。它強調隨機性和自主性,希望幼兒在一定的規定和范疇內進行活動,跟隨思維的流動產生新的想法,和教師、同伴交流確定新的學習方向,組織完成成系統、成規律的實驗探究。
(二)核心特點
需要注意的是,生成課程呈現同時呈現半干預的特點,它雖然確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肯定了幼兒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卻和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傳統課程、以幼兒為主導地位的自發游戲有著本質區別。
一方面,生成課程的設計大綱較為籠統,教師不會事無巨細地規定每個環節的步驟。這些步驟甚至會由于幼兒的性質而隨時發生改變,體現了對幼兒主體意識的尊重。另一方面,在生成課程中,大框架的制訂和履行少不了教師的“拍案”。也就是說,教師依然有著不容取代的職責和定位,需要對幼兒的思路進行引導,對幼兒的安全進行維護,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指導,以期整個課程朝向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例如,同樣以某一本繪本為課程素材,逐幀解析、抽絲剝繭、深入指導就是干預類課程;自主閱讀、獨立游戲就是自發課程;將兩者相結合,再配以隨機性元素就是生成課程。
二、大班繪本手工課程探析
(一)繪本的介紹
繪本是一種圖畫多、文字少的工具書籍,它專為幼兒設計,符合幼兒閱讀習慣和心理特點。繪本一般畫面生動形象,故事情節有趣,幼兒讀起來流暢清晰,容易沉醉在圖畫色彩、構圖和線條中,對作品愛不釋手,同時領會作者想傳達的思想情感。
(二)繪本教育分類
繪本教育分為閱讀教育和創作教育。在閱讀中,幼兒以讀者的客體身份出現,旨在積累閱讀經驗、能力和知識;在創作中,幼兒轉變為作者的身份,以主體視角審視一本繪本的教育通途、審美特性,預估和改善讀者閱讀體驗。前者是后者的積累,后者是前者的升華,二者相互促進,呈現良性循環模式。
(三)繪本手工課程分析
繪本手工課程,指的是以創作者的身份對繪本進行加工制作,呈現出自己想要的故事畫面和文學元素,達到提升實踐能力的目標。在這種課程中,幼兒將調取以往的繪本閱讀經驗和手工勞作經驗,從紙張選取、工具預估到畫面定制、創意設計,幼兒均獨立完成。他們可以提升將腦海中的想法變現的能力,創造力、想象力、合作能力、藝術能力等都會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四)繪本手工課程和大班幼兒匹配度剖析
首先,繪本手工課程需要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大班幼兒的骨骼發育、大小腦發育、手部動作和精細動作發育比起小班、中班幼兒更加成熟,他們已經擁有了簡單的手工實踐經驗,面對更加復雜、工程化的繪本制作任務相對得心應手。其次,繪本手工課程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看過和研究過足夠數量的繪本故事,便不會對繪本的裝幀特點、重量和質量、組成、文圖敘事特點有深入的了解,也就談不上創作。大班幼兒無論繪本閱讀經驗、意識還是能力都有了保障,繪本手工課程便是對他們閱讀成果的一次最好的檢驗。同時,他們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最后,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階段,小學和幼兒園最大的學習轉變便是學習意識上的質變,繪本手工課程非常考驗創作者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和幼小銜接要求高度契合。如果能成功制作出符合自己興趣愛好、思想情感、閱讀風格的繪本作品,幼兒將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從意識到行為上完成身份過渡。
三、陶行知理論概述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認為,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一種極佳的教育方式。生活中蘊含諸多元素,如上學、吃飯、做家務、種植、游玩、串門、小組作業、吃飯、下廚等,每一種生活元素對幼兒來說都是一次珍貴的教育契機。
(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強調,社會就是一所大學校。在社會教育中,幼兒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相處,以社會經驗補充課本知識,形成更加成熟開闊、融會貫通的學習意識。
(三)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相信,“有學有教”是一種理想的教學狀態。只有將實踐和理論合一,摒棄灌輸式和注入式教學的弊端,才能讓幼兒通過親力親為體會學習的真諦。
四、陶行知理論下大班繪本手工生成課程探究
(一)確定主題,順應學情
師:這次手工活動,大家想做什么呢?
幼:萬花筒、彩帶、繪本、橋梁模型、扇子……
師:我們來制作最多人想完成的繪本吧!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你們最喜歡哪類繪本呢?
幼:探險類繪本(《野獸國》《叢林探險記》)、數學繪本(《多多家的數學派對》《快遞風波》)、科學類繪本(《青蛙小弟睡午覺》《好餓的毛毛蟲》)……
師:我們可根據喜好,自己制作想要完成的繪本!
幼:老師我一個人做不好;我擅長用工具,畫畫沒有別的小朋友好;我想一個人做;我想照著一本繪本來畫,然后改編一下;我畫得不好,但是我會編故事……
師:大家可以自行安排,小組合作或者一個人制作都行。每個人只要有自己的作品就行。
在上述步驟中,教師預設了本次活動主題為“手工制作”,但把具體做什么的決定權交給幼兒,體現了生成課程中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從幼兒的喜好中選取投票最高的繪本作為制作成果,則展現了個人意志和集體利益之間的調和,契合陶行知社會教育理論方針。接下來,教師采用詢問引導法,得出幼兒想要創作的幾種繪本類型,充分了解了幼兒的閱讀偏好和設計想法。在得知幼兒喜歡的繪本種類較為寬廣后,教師及時調整了原本計劃中統一讓幼兒制作特定類型繪本的大框架,遵循現實條件,對幼兒制作的繪本不做固定要求,體現了生成課程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幼兒隨即提出了以下困難:難以獨立完成、能力技術偏科(繪畫、剪紙、編故事)、偏好改編而非創作等。教師秉持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原則,鼓勵幼兒根據自身喜好和需求進行自由實踐,反哺閱讀理論和經驗。同時,契合生成課程的半干預原則,為幼兒及時解決困難,提出量體裁衣的處理辦法,力求幼兒發揮手工強項,不強求幼兒在弱項上盲目努力。
(二)生活教育,提供靈感
在確定好制作的繪本后,有的幼兒興致勃勃地動手準備,相當一部分幼兒卻躊躇不前,只知道自己喜歡的繪本類型,不知道如何汲取靈感,將想法變成現實。此時,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得到了體現。
幼:老師,我看了《爺爺一定有辦法》,爺爺為約瑟改造了很多新奇的東西,我也想畫一個改造東西的故事,但不知道畫什么。
師:你平時生活中最喜歡玩什么?
幼:芭比娃娃,但畫不成繪本,每次買來都是給設計好的,我只用搭配。
師:為什么不試試自己給娃娃設計衣服、裝備、玩具和故事呢?
幼:我不知道怎么設計。
師:芭比也是根據現實生活設計的,就像我們平常見到的其他小朋友一樣,有性別、服裝、性格、五官,還有各式各樣的家,有沒有比照的?
幼:有!我鄰居的阿姨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還有我的好朋友喜歡蓬蓬裙,我自己喜歡襯衫和帽子;阿姨平時很喜歡和媽媽說話,很愛笑,每次笑我就跟著她一起笑;她家里的燈很亮,家具很多金黃色的,我的家就以黑白兩種顏色為主……
由上述案例可知,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潛能的激發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其中,生活是連接繪本手工創意和實踐層面的重要橋梁。幼兒對繪本的審美體現著潛意識里對生活的思考和追求,教師先引導幼兒從顧客的角度延伸到設計者的角度,激發為芭比娃娃設計服裝、道具的想法。當幼兒對沒有實現過的事情表露出不自信時,教師再及時鼓勵幼兒,將幼兒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創作之間進行聯系,有效秉持了陶行知社會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調動了幼兒的創意思維和生活觀察力。在此條件下,幼兒打開了話匣子,以鄰居的性格、鄰里家庭氛圍對比、朋友的衣服等為例,啟發了靈感源泉,積累了創作素材。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生成課程中“生成”兩個字的內涵——幼兒的素材啟發和能力激發并非空中樓閣,需要經過一定的引導。這個引導是流動的、生動的、運動的,而非教師單方面機械灌輸,包含陶行知理論的踐行和師幼互動的推行。在和教師的思維碰撞中,幼兒指導行為的想法才能真正“生成”。
(三)合作實踐,互幫互助
繪本創作除了需要生活創意,更離不開實踐能力。模仿和直接學習是幼兒美工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即便是選擇獨立完成繪本任務的幼兒,也需要面臨一些技術上的壁壘。
師:開始制作自己心儀的作品吧!你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叫老師,其他時候老師想看到你們自己完成繪本。
幼:老師,我制作的繪本叫《阿姨一定有辦法》,講的是我們家遇到困難,熱心的鄰居阿姨總是會來幫助我們,但我發現想法出來了,不會畫了。
師:能詳細列出有哪些問題嗎?我們可以一起給你出謀劃策!
幼:我畫出來的阿姨不像一個“人”;特別是把她“剪”下來,立不住,東倒西歪的;阿姨的衣服的色彩搭配也是個問題;還有阿姨的表情、手勢我不好畫;背景總顯得很單調。
師:小朋友們,我們人體有著特定的結構和比例,超過了一定的比例就會不協調,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示畫),再請學過畫人體素描的同學給大家講解一下(同伴上臺演示);剪裁和繪畫一樣,都是手工的必要環節,如果畫畫像烹飪里的炒菜,剪裁就像切菜,決定了作品美不美觀,我們請班上的“剪刀手”給大家展示一下怎么剪才好看(沿著虛線剪;注意調整刀口、刀刃的位置和角度;注意剪裁的力度和速度);對于不同的要求,應該選用不同的紙張,如果想制作立體繪本,讓人物立起來,可以選用硬紙殼代替柔軟的宣紙,甚至用泡沫板進行制作;我們在繪本《小藍和小黃》中學過三原色的知識,其實所有顏色都可以用三原色調和,我們可以根據人物情感和故事情感調淺、調深;對于人物表情,我們可以用鉛筆畫簡筆畫,可以用蠟筆營造夸張的漫畫感,也可以用水粉筆細致勾勒,手勢可以有比“耶”、雙手合十、握拳、攤開手掌、比“OK”、豎大拇指、比“六”等,這些都在生活中出現過,只需細細回憶;針對背景,既可以用平面繪制,又可以找來生活中的掛件,如玩具球、絨毛、假花、書簽、塑料袋、水彩筆、樹葉、標本等進行點綴,讓畫面更立體可觀、多姿多彩。
在重要的合作實踐步驟中,教師將“個體生成”升華為“集體生成”,體現了對生成課程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意味著幼兒凡事親力親為,相反地,幼兒的美工技術不全面,需要教師和同伴的及時幫助。在行為啟迪和模仿中,幼兒才能取長補短,對人體結構、剪裁環節、紙張裝幀、色彩知識、神態刻畫、動作臨摹、生活材料選取和運用等美工基本步驟產生更深的理解,根據需求提供相應的動手能力。在整個過程中,生活、社會(班集體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實踐都是幼兒的老師,這三個老師正好對應了陶行知理論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宗旨。幼兒從生活中搜索材料,學習觀察事物的構成和運作規律,激發合作溝通能力,仿照同伴的美工技巧將其運用于繪畫中;向教師取經,了解相應技巧較為嫻熟的同伴,分析藝術要領,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聆聽教師的問題解析后,手把手學習技術要領,攻克難關,提升制作信心,并舉一反三,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
(四)繪本展示,生成評價
生成課程的終端是“生成評價”。評價他人的過程也是評價自己的過程,通過對比剖析,幼兒可以提升藝術賞析能力、反思能力,反過來審視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滋養自己的創意,形成藝術創作的良性循環。
幼:我的繪本《阿姨一定有辦法》仿照《爺爺一定有辦法》,講述熱心的鄰居馬阿姨的生活日常,運用了塑料板、水粉筆、鋁箔紙、蠟筆、剪刀、不干膠、雙面膠、膠水、生活廢品等原料,展現了阿姨樂于助人、活潑開朗的特點。
通過評價,幼兒的實踐歸于理性思考的層次,這種思考會對下一次藝術實踐產生積極影響。
五、結語
陶行知理論、大班繪本手工、生成課程是本文研究的三個關鍵詞,筆者將其充分融合,讓藝術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走入幼兒稚嫩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