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慎蒙的《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與何鏜的《古今游名山記》兩書都是經典且優秀的明代“總集類”游記專著,頗有研究價值,且前者多受后者影響。本文以《古今游名山記》以及《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為參考,分凡例對比、成書結構以及全書內容三部分,輔以表格考論,旨在對比兩書之間的異同,分析《古今游名山記》對于《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的影響以及《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的成書價值。
【關鍵詞】《古今游名山記》;《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異同考論
【中圖分類號】I20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4-0030-06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4.009
基金項目:湖州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吳興慎蒙及其作品研究調查報告”(項目編號:2023CXCY24)。
中國古代對于山岳的崇拜源遠流長,漢代以前主要表現為與官方祭祀多有相關,因此古籍中的相關記述都較為簡潔單一,而至宋明時期,民間游記之風大盛,至晚明時期到達了一個頂峰,名山之記因此俯拾皆是,且其中不乏佳構,如本文所選可稱游記頭雁之作之一的《古今游名山記》以及名山游記發展后的集大成作之一的《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又稱“游名山一覽記”以及“名山巖洞泉石古跡”,下文簡稱“名山記”)都是山川游記中的翹楚,其本身所含經濟、政治、地理與民俗等資料頗具研究價值,亦有學界對其研究。但除此以外,兩書有著一層特殊的關聯,本文通過考論兩書異同以窺見明代山川游記的發軔以及發展。
一、作者簡介
《古今游名山記》作者何鏜(1507—1585),字振卿,號賓巖,浙江麗水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與王世貞為好友。王世貞曾致信何鏜,稱自己連讀五日《古今游名山記》,愛不釋手,頗為癡迷,以詩贊之:
“筆底青山杖底知,書成不數子長奇。雙峰太華真如掌,萬歷岷峨半入眉?;榧尴蚱胶稳帐拢P游宗炳暮年期。玉京人鳥須彌頂,更有新編擬付誰。”[1]
后來,王世貞編選《古今名園墅編》,自序受何鏜《古今游名山記》影響,且仿其體例,足以看出《古今游名山記》在體例上的創新與影響。
而同樣深受《古今游名山記》影響的還有慎蒙的《名山記》。慎蒙(約1510—1582),字子正,號山泉,歸安人。嘉靖十三年(1534)中舉,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成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慎蒙一生論古文詞,編纂甚多,《名山記》是其代表著作之一,與《古今游名山記》的關聯在于其內容十分之六部分源自《古今游名山記》,具體闡述可見下文。
二、兩書凡例對比
《古今游名山記》有凡例五條,詳細描述了何鏜選編此書的標準。按其所記,第一,勝紀名言中將頗具賞趣的古今游記都作收錄;第二,類考中收錄名山大川與福地洞天;第三,以一定的標準收錄優秀的游山記,且多收詩序、賦記;第四,關于書中的作者,只記有身份地位的人用以考訂,其余并不詳述;第五,書首先記兩京(北京與南京),之后便遵王朝地制列以十三省,以王朝中心向邊緣的空間順序記錄,且文章的搜索與考究多有難度,因此會有記錄繁簡不同的狀況。比之同期其他山川游記,何鏜編纂《名山記》的追求明顯不止于賞趣,更追求游記的“類書”功能,以供世人查閱參考,不可不謂為一番大工程,奈何其為發軔之作,抑或其他種種原因,缺點顯而易見,書中所記龐雜,分門別類不清等,但書中不乏名篇佳作,且以類書體編撰游記體例尤為后世之游記編纂提供了思路。
而《名山記》有凡例七條,首條曰:“編本何鏜巖名山記者十之六而增通志及別集所得記文者十之四”,表明了此書與《古今游名山記》的關系。再觀慎蒙自序可知,其在閱讀已有的名山記后認為現有名山游記雖有出類拔萃之作卻都仍有亟待改善之處,如《古今游名山記》書冊印字如蠅不便觀覽,又如在內容上缺少通志、方志與名勝詩歌題詠。因此《名山記》一書,由慎蒙重編,“使都(穆)之略者益之以詳,何(鏜)之所輯幾者已潔?!盵2]
爾后六條,一一列出《名山記》成書中對《古今游名山記》的編次刪削法:一者刪去大同小異之文章;二者以圈斷長文而別景物;三者增圈加點以突出與區分佳作;四者刪削幾類游山記文;五者刪削與巖洞無關之詩文章序;六者記文末尾增評語以表特殊之處。
對比兩書凡例,何鏜列出了《古今游名山記》全本內容構成,而慎蒙本的凡例內容幾乎完全是以何鏜本為底本所改,針對性非常強,以至于雖有革新意義,卻也難離抄襲嫌疑。同樣,慎蒙對于《古今游名山記》的借鑒或抄襲不僅在凡例中體現,成書結構與書中內容的相似度亦有五六成之高。
三、成書結構對比
馮乃希在《日藏明代“名山記”刊本研究》中將《古今游名山記》劃分為總錄與正文。此種劃分較為簡單,也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本篇會對兩部分根據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首先,總錄內容可分為“勝紀”“名言”“類考”“山類賦”“水類賦”以及“其它”。其中“勝紀”內容摘自各類經史文獻中關于名勝古跡的文本,“名言”多為游人覽勝序,包括書信、詩序等??備浽凇豆沤裼蚊接洝啡局袃热菡急燃s九分之一,擇取篇章出處繁多,由此可以看出何鏜在編選此書時對總錄的重視。因此,在本文第四部分有對《古今游名山記》與《名山記》總錄內容的詳細對比。
其次,正文共分十七卷,每卷以省為單位,卷題選自該省名山勝跡,省名注于副標題。一般情況下一卷收錄一地,但兩浙與江西內容頗多,因此分為兩卷。
最后,《古今游名山記》收錄作品涵蓋唐、宋、元、明四個時期,其中明代早期作品最為豐富。雖然何鏜編纂此書以類書相近,望供于查閱,但收錄文章未設目錄,亦無排布規律,因此雖內容極為豐富,卻難以查閱。并且,最后兩卷收錄云南、貴州兩地游記只有幾篇,難免使全書呈現頭重腳輕之感。綜上所述,《古今游名山記》優缺點明顯,對于書中內容的選錄與排布作者擬定了一些具有創新意義的標準,卻仍有不足,后來者受其影響之余,亦針對其中缺點加以改進,其中翹楚當以《名山記》。
萬歷四年,《名山記》由歸安慎蒙編撰完成,全書十六卷。相比《古今游名山記》,《名山記》對于各卷內容的劃分與排序更具查閱之便,改善了讀者的閱讀體驗。首先,《名山記》保留了《古今游名山記》“類書體”的特點,以省份命名各卷,便于索引。
《古今游名山記》與《游名山記》收錄地順序對比如下:
由表中對比可知,慎蒙本在確定書中所列地區順序時應該采用了新的行政區劃概念,何鏜本出現的“江南”與“兩浙”地區在慎蒙本中統一為“浙江”,兩書區域劃分的改變可以窺見明代行政區劃的新舊變遷。此外,雖然何鏜本所列地區順序可以看出遵循的是由行政區劃中心地區向外擴散的準則,但還是稍顯混亂。而慎蒙本排布地區除了遵循由兩京地區向外延伸的標準,還可以明顯看出其將整體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與現代地圖劃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大體相同,且有自上而下介紹的排布規律,更顯規整,以便查閱。
除此以外,慎蒙還將游記散文集拓展為名勝詩文集以豐富內容;其次,以大字刊刻,更為清晰;再有將長篇文章合理分段,加以圈點,便于閱讀;最后慎蒙還會在文章最后以評語的形式標注出文章中的精彩之處。以“北京卷”為首,慎蒙以順天府、保定府等行政單位劃分卷內內容,將各名勝古跡作了地理上的劃分,于是實現了該書儲存地理信息的功能。在完成了對景點的劃分之后,慎蒙加以相關詩歌題詠,最后又加以相關游記,或有慎蒙文末之評,自此內容完備。
綜上所述,《名山記》借鑒《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分部分的方式,以省份分卷的方式等。在此基礎上,慎蒙結合凡例所言,完善了《名山記》的成書結構,使此書較為完整的擁有游記的可讀趣味性以及類書的便于查閱性,是非常好的改善與進步。
四、兩書內容對比
為了更好厘清兩書內容異同,筆者制作了兩大表格,以下分別稱“《古今游名山記》表”與“《名山記》表”,兩表內容繁多,不便展示,因此取其代表性內容以作論析。本篇所列表格旨在厘清兩書內容與成書特點,并總結出《名山記》對《古今游名山記》的取舍之處。表格中對于《名山記》的稱謂分為“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游名山一覽記”以及“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嚴格按照《名山記》書中所記,旨在更好地對應《名山記》書中內容。
(一)兩表構成
《古今游名山記》表以《古今游名山記》為主,按順序將書中選錄篇章的出處文獻一一列出,且被《名山記》取用的文章會做以標記,因為兩書所列地方順序并不相同,所以在《古今游名山記》表中,《古今游名山記》每一卷標題后方列有《名山記》對應卷,而《古今游名山記》中被收錄的篇章都有序號與(《名山記》表)所列文章一一對應。
《名山記》表以《名山記》為主,除去了書中所列各名勝古跡的內容,也按順序將書中選錄篇章的出處文獻一一列出,其中與《古今游名山記》相同的篇章都以“√”標記起來。
(二)《古今游名山記》表與《名山記》表數據總覽
1.兩書總錄對比
《古今游名山記·總錄》一共由六部分組成,按順序包括“勝紀”165篇,“名言”159篇,“類考”5篇,山類賦1篇,水類賦1篇,以及其他補充6篇。
《名山記·卷一(游名山一覽記卷之一)》(以下簡稱《名山記·卷一》)一共由六部分組成,按順序包括“勝紀”56篇,“名言”30篇,“水經”16篇,山類賦1篇,水類賦1篇,以及唐代杜光庭5篇作品,按順序包括為《中國五岳記》《十大洞天記》《五鎮海瀆記》《三十六洞天記》《七十三福地記》。
(1)勝紀
《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涉及參考文獻多達78種,其中多次引用的文獻有18本,分別為《莊子》3篇、《史記》5篇、《漢書》3篇、《高士傳》23篇、《本傳》7篇、《晉書》8篇、《世說》15篇、《南史》8篇、《武夷山志》3篇、《列仙傳》2篇、《陶靖節集》2篇、《傳燈錄》4篇、《唐書》6篇、《唐書本傳》4篇、《方正學集》2篇、《東坡集》5篇、《國寶新編》2篇,以及《文獻通考》3篇。
《名山記·卷一》中的56篇勝紀皆可在《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中尋得對應篇目,前53篇可按順序在《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中一一對應,后3篇應為后來補充收錄篇目,分別為第54篇《列仙傳》對應《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中第109篇,第55篇《武夷山志》對應《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中第122篇。
同樣,由表5可知,第56篇磐云霄撰《太白山人傳》對應《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勝紀》中第143篇。
《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名言》涉及參考文獻多達138種,其中多次引用文獻有8本,分別為《史記》3篇、《臥游錄》2篇、《世說》12篇、王右軍的《與謝安石書》2篇、《寓惠錄》3篇、《丹鉛余錄》2篇、《山谷集》(《山谷別集》)4篇、《鴻慶集》2篇。
《名山記·卷一》中的30篇名言以及16篇水經中的前7篇皆可按順序在《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名言》中尋得對應篇目,自表6可以看出慎蒙選錄篇章有著明顯的對應順序。而從《名山記·卷一·水經》第8篇開始,慎蒙應該對《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名言》進行了重新選錄(觀表7可知),因為第8篇魏文帝的《與吳質書》對應《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名言》中的第13篇,而后7篇對應選錄的篇目也有遵守前后順序的特點。
(3)類考
《古今游名山記·總錄·類考》部分按順序收錄了漢代東方朔的《十洲記敘》,唐代杜光庭的《十大洞天記》《五鎮海瀆記》《三十六洞天記》《七十三福地記》(見表8)。
《名山記·卷一》中收錄的最后五篇文章對應《古今游名山記·總錄·類考》的內容,慎蒙刪減了漢代東方朔的《十洲記敘》,增加了杜光庭的《中國五岳記》(見表9)。
(4)山類賦與水類賦
《名山記·卷一》中的山類賦與水類賦刪減了《古今游名山記·總錄》中大部分對于山類賦與水類賦內容的詳細注解。如《古今游名山記·總錄·山類賦》第一段:
夫山者,宣也,宣氣生萬物者也。(出說苑。)爾其天孫日觀,(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應召漢官儀曰:“泰山東南名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始出?!保┙K南太一,(五經要義曰:“太一山在扶風武功縣,與終南山相連?!保┡钊R九氣,(十洲記曰:“蓬萊山外則員海,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上有九氣丈人,九天真官?!保├鑫迳?,(博物志曰:“昆侖從廣萬一千里,神物所集,出五色云氣,五色流水,其水東南為中國河?!保┨炫_赤城,(孫綽天臺賦曰:“赤城霞起以建標,瀑布飛流而界道。”)龍門積石,(書曰:“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保┰L至道于崆峒。(莊子曰:“皇帝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往問道焉?!保┳R神人于姑射。(見冰賦“想肌膚于姑射”注。)江郎之一子還家。(《郡國志》曰:“江郎山三峰上又各有巨石,昔山下民兄弟三人化于此。晉永嘉之亂,湛滿者亦居山側,有一子仕宦不得歸,禱于三石。旬日中,湛子出洛水,見三少年,使閉目入車中,恍然不知所之,良久至家?!保3]
在《名山記·卷一·山類賦》中為:
夫山者,宣也,宣氣生萬物者也。爾其天孫日觀,終南太一,蓬萊九氣,昆侖五色,天臺赤城,龍門積石,訪至道于崆峒。識神人于姑射。江郎之一子還家。(《郡國志》曰:“江郎山三峰上又各有巨石,昔山下民兄弟三人化于此。晉永嘉之亂,湛滿者亦居山側,有一子仕宦不得歸,禱于三石。旬日中,湛子出洛水,見三少年,使閉目入車中,恍然不知所之,良久至家?!保4]
此番改動加之慎蒙對書冊字號的放大處理,使讀者視覺體驗提高良多,但比之何鏜本的詳盡注解,內容便顯得單薄許多,慎蒙此番處理或許更追求讀者的視覺體驗而舍棄了一定的閱讀體驗。
2.兩書正文對比
兩書在記錄摘選作品時大部分會講明朝代、作者與作品名,但也會出現缺少朝代或作者信息的情況。如(結合取自《古今游名山記》表的表10,以及取自《名山記》表的表11可知),《古今游名山記·卷一》第9篇只注明了作品名《游京西山下記》,此篇被收錄在《名山記·卷二》中第5篇,且慎蒙加上了朝代與作者,為“明都穆《游京西山下記》”。因此,慎蒙本的擇章取用更加嚴謹,補充了何鏜本的一定空缺。
《古今游名山記·卷十上》與《古今游名山記·卷十下》內容分別圍繞兩浙諸山泉收錄,分別為85篇與57篇,前者有14篇,后者有13篇都收錄于《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卷之四上》與《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卷之四下》。
《古今游名山記·卷十一上》與《古今游名山記·卷十一下》內容圍繞江西省諸山泉收錄,分別有57篇與52篇,前者有21篇,后者有19篇都收錄于《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卷之五》與《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卷之五下》。
慎蒙對于文章的收錄有時并不按順序,如《名山巖洞泉石古跡卷之九下》第26篇選自《古今游名山記·卷十一下》第10篇《靈山二十景詩序》(見表13)。
綜上所述,《名山記》與《古今游名山記》相關的十分之六內容已作概述,可以看出前者收錄了后者大量的文章內容,就內容而言,兩書作為獨立的成書,《名山記》對《古今游名山記》是有所抄襲的。慎蒙在自序與凡例中實際上也承認了對《古今游名山記》的抄襲。顯然,抄襲是不能被提倡的,但《古今游名山記》對于讀者而言,確實可以認為是一本好書,因此需要辯證看待。后書的創作多基于前書,借鑒前書的優秀書寫模式是正常的,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大量照搬前書內容的行為就超出了借鑒的范疇,要注意避免這種情形,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正的獨立意義。
五、結論
《古今游名山記》的一大成書特點便是改變此前山川游記的簡述之風,注重對名勝之跡的繁多描寫,體例的創新對后來總集式游記著作影響頗深。而《名山記》則大量借鑒《古今游名山記》的內容,將編書的重點落在甄選《古今游名山記》中龐雜的山水游記之作,達到新書中內容龐而不雜的特點,更適合讀者閱讀。但慎蒙對于《古今游名山記》的刪削并不是完美的,如山類賦、水類賦篇章對于注解的簡化也減少了書中內容的豐富性。但值得一提的是,慎蒙對于《名山記》內容的排布優于何鏜,不僅有明顯的地域分布介紹順序的規律性,還刪除了一部分與“游記”相關甚少的文章,使書中所選內容更有精度,對標成書意義更具準度。
其余的十分之四的內容,除慎蒙所擇的其他游記佳作,還有每卷開頭對地區名勝古跡的羅列,以及簡短介紹,則是取前代游記的特點,增加了此種名山游記“類書”的作用。此外,慎蒙在書中留有不少對游記佳作的簡評,使得此書不僅有不錯的工具性,還有作者與讀者之間心靈交流的趣味性,不可謂不全面。
雖然《名山記》十之有六的內容借鑒《古今游名山記》,如此大量內容的照搬有抄襲之意毋庸置疑,但《名山記》作為總集式游記所包含的內容已趨于全面,因此,可以認為《名山記》的出現意味著明代游記作書的發展成熟。
參考文獻:
[1]馮乃希.日藏明代“名山記”刊本研究[J].勵耘學刊,2023,(01):328.
[2]馮乃希.日藏明代“名山記”刊本研究[J].勵耘學刊,2023,(01):329.
[3](明)何鏜輯.古今游名山記[O].嘉靖四十四年自刻本:99-100.
[4](明)慎蒙輯.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O].萬歷四年自刻本: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