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LM)術后患者發生盆腔粘連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萊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M治療,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盆腔粘連分為盆腔粘連組(32例)和非盆腔粘連組(48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 盆腔粘連組患者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占比均高于非盆腔粘連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均是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結論 人工流產術次數、盆腔炎病史、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均與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有關,臨床可對上述指標進行重點篩查。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肌瘤;盆腔粘連;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5.010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5.035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病變,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多發于育齡期女性,其癥狀的出現與肌瘤的部位、生長速度及肌瘤變性等關系密切,通常無明顯癥狀[1]。子宮肌瘤常見的癥狀為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規則陰道流血等,還可能出現腹部包塊、白帶增多、下腹墜脹、腰酸背痛等癥狀,當子宮肌瘤增大壓迫膀胱、直腸時,還可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便秘等癥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采用手術方式清除肌瘤組織,阻止子宮肌瘤進展,其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LM)因其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中,但LM作為侵入性操作,術后會發生盆腔粘連等并發癥[3]。盆腔粘連不僅會導致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問題,還可能增加再次手術的風險和難度,影響患者康復進程[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萊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M治療,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盆腔粘連[5]分為盆腔粘連組(32例)和非盆腔粘連組(48例)。盆腔粘連組患者年齡28~47歲,平均年齡(37.56±4.32)歲;病程3~14個月,平均病程(8.23±2.31)個月;BMI 20~26 kg/m2,平均BMI(23.16±2.03)kg/m2。非盆腔粘連組患者年齡29~46歲,平均年齡(37.82±4.26)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8.77±2.28)個月;BMI 20~26 kg/m2,平均BMI(23.25±2.11)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萊陽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6],且經婦科超聲、MRI或術后病理檢查確診;⑵年齡20~50歲;⑶子宮肌瘤最大直徑為2~12 cm;⑷符合手術指征;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臟器功能異常者;⑵合并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其他惡性腫瘤者;⑶合并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嚴重心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者;⑷合并黏膜下肌瘤或子宮頸肌瘤者;⑸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 ⑴LM步驟:所有患者于月經干凈后3~7 d進行LM,術前常規消毒、鋪巾。患者均取膀胱截石位,給予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行氣管插管,放置一次性使用無菌舉宮器(武漢凱德維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222183755,型號:JGQ-02),在臍部下方位置作長約 2 cm的切口,插入一次性使用氣腹針(?廈門星火微光醫療器械制造有限公司,閩械注準20232020075,型號:XH-VN120),建立人工氣腹,隨后緩慢將腹腔鏡(杭州好克光電儀器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062519,型號?:DFQ-Ⅰ型)導入,觀察病灶的具體情況。然后實施穿刺操作,采用鈍性和銳性剝離假包膜,暴露肌瘤組織,確保創面徹底止血后,使用一次性宮腔組織彈力切除器[英姿醫療科技(湖南)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212180513,型號:HR-A-01]將肌瘤組織取出,檢查肌瘤殘留狀況,撤除手術器械,按常規方法縫合并關閉穿刺切口,完成手術。⑵分組依據:參考相關共識[5]分別從粘連致密程度(無=0分,膜性或疏松粘連=1分,致密粘連=2分,重度致密粘連=3分)、粘連范圍(無=0分,2~6 cm=1分,7~10 cm=2分,gt;10 cm=3分)、卵巢粘連(無=0分,單側粘連=1分,雙側粘連=2分)、輸卵管粘連(無=0分,單側粘連=1分,雙側粘連=2分)、輸卵管閉鎖(無=0分,單側閉鎖=1分,雙側閉鎖=2分)、子宮直腸陷窩封閉(無=0分,部分封閉=1分,完全封閉=2分)共6個方面對患者盆腔粘連情況進行評分。計算總分,總分范圍為0~14分,依據評分結果進行粘連程度分級:無粘連(0~1分)、輕度粘連(2~5分)、中度粘連(6~9分)、重度粘連(10~14分)。將評分為0~1分的患者歸為非盆腔粘連組,將評分為2~14分的患者歸為盆腔粘連組。⑶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月經經量(采用稱重法測量)、月經經期、分娩次數(lt;2次、≥2次)、人工流產術次數(≤5次、gt;5次)、合并糖尿病(空腹血糖gt;7.8 mmol/L,餐后2 h血糖gt;11.1 mmol/L即為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未服用降壓藥物且安靜狀態下,非同日測量3次以上真實血壓,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即為高血壓]、痛經史、盆腔炎病史、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5 cm,gt;5 cm)。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⑵分析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月經經量、月經經期、分娩次數、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痛經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盆腔粘連組患者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占比均高于非盆腔粘連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因素行量化賦值,以患者是否發生盆腔粘連為因變量(未發生=0,發生=1),以人工流產術次數(≤5次=0,gt;5次=1)、盆腔炎病史(無=0,有=1)、盆腔操作史(無=0,有=1)、病灶最大直徑(≤5 cm=0,gt;5 cm=1)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均是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但普遍認為與遺傳、激素、環境及生活方式等有關[7]。近年來,LM已成為治療子宮肌瘤的一種有效方法,但術后可能會出現盆腔粘連的情況,影響患者術后恢復[8]。因此,早期篩查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危險因素,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減少盆腔粘連發生的可能性,可提高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盆腔粘連組患者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占比均高于非盆腔粘連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人工流產術次數gt;5次、有盆腔炎病史、有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gt;5 cm均是影響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人工流產術次數、盆腔炎病史、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可能與LM術后患者發生盆腔粘連相關。分析原因為,人工流產術過程中手術器械可能會對子宮內膜造成物理性創傷,多次人工流產術手術會增加子宮內膜和子宮肌層的損傷風險,為炎癥細胞的浸潤和纖維組織的增生提供條件,炎癥可能進一步擴散至盆腔,引起盆腔組織的炎癥反應,導致盆腔粘連;此外,多次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可能會對子宮內膜的完整性造成破壞,影響子宮內膜的修復和再生能力,使受損的部位難以完全恢復到原有的狀態,進而增加術后發生盆腔粘連的風險[9-10]。盆腔炎患者再接受LM術時,盆腔內的炎癥反應可能會被再次引發,或原有的炎癥情況進一步加重,進而導致盆腔粘連的發生[11]。有盆腔操作史說明患者既往可能接受過宮腔檢查、刮宮術、取環術等手術,這些操作不僅對盆腔組織造成一定的創傷和刺激,還可能破壞盆腔內的微環境平衡,導致局部免疫功能降低和微生態失衡,因此,進行LM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炎癥反應和纖維增生過程,從而導致盆腔粘連的形成[12]。病灶最大直徑gt;5 cm的子宮肌瘤患者手術操作更復雜,對盆腔組織的損傷和刺激更大,術后恢復過程中,創面的愈合和修復需要更長時間,導致LM術后盆腔粘連發生[13]。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受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減少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綜上所述,人工流產術次數、盆腔炎病史、盆腔操作史、病灶最大直徑均與子宮肌瘤患者LM術后發生盆腔粘連有關,臨床可對以上指標進行重點篩查。
參考文獻
郎景和,郭建新,蔣芳,等.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病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8, 53(5): 289-293.
郝子蘭,馬惠榮,林雄坡,等.女性子宮肌瘤發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性科學, 2023, 32(2): 64-68.
鄧姍姍,石薈蓮,郭茹.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對性功能,性激素及復發率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 2023, 32(8): 102-105.
張艷.子宮內膜異位癥凝血指標、炎性因子與盆腔粘連程度關系[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1, 29(5): 971-975.
《預防腹部外科手術后腹腔粘連的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預防腹部外科手術后腹腔粘連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7, 32(11): 984-988.
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子宮肌瘤的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7, 52(12): 793-800.
甄珠,張劉,丹華,等.子宮肌瘤的發病機制和治療[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22, 22(7): 665-669.
梁磊,孫莉,楊波,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及對術后妊娠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 2022, 37(1): 165-167.
曹智英,陳檸,盧廣藝.不同術式在人工流產中的應用對比及術后宮頸宮腔粘連的危險因素分析[J].貴州醫藥, 2018, 42(9): 1079-1081.
丁新穎,陳錫琴.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切口感染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近期療效觀察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20, 13(S1): 133-135.
陳影,嚴琴,王家莉.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并發宮腔粘連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3, 31(7): 1742-1745.
朱江妃.不孕癥患者盆腔粘連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其對輸卵管再通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 2017, 24(5): 755-758.
陳林,劉曉芳,牟燕,等.聚焦超聲消融與肌瘤挖除術后子宮肌瘤患者盆腔粘連情況及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J].重慶醫學, 2022, 51(4): 612-617.
作者簡介:于翔燕,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婦產科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