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國當代小說家戴維·洛奇根據自身經歷創作的小說《失聰宣判》以校園為背景,關注現代人孤獨的生存狀態。小說中,德斯蒙德教授因失聰被迫退休,事業受阻,家庭氛圍緊張,他回避溝通,整日與日記為伴;其父哈里因年邁而內心焦慮,缺乏安全感,至死獨守舊居;女研究生亞歷克斯因家庭缺失而性格扭曲,通過撒謊掩飾內心的孤獨。本文從德斯蒙德、其父哈里和女研究生亞歷克斯入手,聚焦人物外化的孤獨表現,深入分析孤獨產生的原因,探究從孤獨中解脫的辦法,以期給予現代人一定啟示。
[關鍵詞] 孤獨 學院派小說 知識分子 老年人 《失聰宣判》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2-0080-04
一、引言
《失聰宣判》是英國當代學院派小說家戴維·洛奇于2008年創作的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講述了患有嚴重聽力障礙的語言學教授德斯蒙德被迫提前退休的故事。德斯蒙德患有“高頻性失聰”,無法繼續進行教學活動,不得不提前退休,而他的妻子弗雷德不論是外貌還是事業都勝其一籌,因此兩人的家庭地位發生調換。德斯蒙德用日記的方式記錄因失聰提前退休后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尷尬事件,表現出他對事業和家庭的力不從心。德斯蒙德的生活呈現出現代人常有的孤獨狀態,與妻子和男性朋友的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其父哈里的生活窘態讓他開始擔心自己的老年生活;女研究生亞歷克斯的不當行為令他害怕。但在經歷過一系列因退休引發的事件后,德斯蒙德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不再將自己的失聰當作是一件悲劇性的事件,而是更加珍惜接下來的生活。
存在主義心理學將孤獨分為人際孤獨、心理孤獨和存在孤獨[1]。人際孤獨指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與他人分離;心理孤獨指個體將內心分成不同部分的過程;“存在孤獨指個體與其他任何生命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它也指一種更基本的隔絕,個體與世界的隔絕”[1]。在寂寞面前,人可能會被恐懼征服,不能和他人建立聯系。在面對死亡和自由時,人會不可避免地面臨孤獨。孤獨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存狀態,更多地體現為心理層面的無所依靠。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孤獨已經從潛在變成可以自覺的顯性存在。英國作家費伊·邦德·艾伯蒂在《孤獨傳》中提出:“現代孤獨是19世紀的產物,是科學、哲學和工業日益關注個人而非集體、關注自我而非世界的一個產物?!盵2]孤獨越來越成為一種對于生命存在意義追尋的狀態,不斷引起人們思考和回答“我是誰”的人生問題。普遍顯性的孤獨使得個體不斷思考生命與死亡的關系,在面對死亡時,主體能夠實現自身的超越,認識到生與死的根本區別。在死亡的沖擊下,主體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妒斝小分校滤姑傻陆淌诰褪窃谥泵鎺状嗡劳?,在歷史重大屠殺事件的沖擊和親人驟然離世的影響下,認識到生命的不易與可貴。探究小說中的孤獨書寫,有助于幫助現代人直面孤獨,對生命進行深入思考。
二、孤獨的表現
孤獨不僅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況,還可以是一種生活姿態?!妒斝小分械娜蝗宋锾幱谌松牟煌A段,具有不同程度與類型的孤獨表現。
1.德斯蒙德的退休生活
《失聰宣判》中,德斯蒙德特殊的退休經歷使得他無所適從,失去了事業與家庭地位的他似乎變得沒有價值,他從內心將自己與周圍的人或事隔絕開來,獨自神傷?!笆堑?,我不快樂。有一位癡呆的父親和一位不愿意搭理我的妻子,我沒有理由快樂?!盵3]這是德斯蒙德在日記中的表述,他直言自己的不悅與不被理解的孤獨。
德斯蒙德退休后仍留在校園,和其他退休教授一樣,不舍校園,熱鬧的校園反襯出他們的冷清與孤獨。而家中忙于事業的妻子無暇顧及家事,包括丈夫。妻子本應與德斯蒙德無話不談,但兩人事業上的差距和生活節奏的變化使他們錯失了相互理解與溝通的機會。經歷事業挫敗與家庭地位下降的雙重打擊,德斯蒙德慢慢失去以往的驕傲與自尊。住在妻子的別墅里,德斯蒙德專注于寫日記,一個孤獨患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夫妻倆是重組家庭,與孩子的相處也讓他深感無助。理查德是他的大兒子,但因親生母親去世,父子之間產生隔閡。其他親生或非親生的兒女也都成家,不在身邊。老年人是最容易感受到孤獨的群體,因此他們格外需要兒女的陪伴打發無聊的時光。德斯蒙德不缺兒女,但他并沒有享受到所謂的天倫之樂,反而獨自消磨時光,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2.父親的獨居生活
父親哈里的獨居生活是大部分老人生活狀態的縮影。父親哈里內心極其缺乏安全感,獨居生活雖不便,但難以舍棄;與孤獨深度相處,卻又不敢輕易打破,內心充滿矛盾與焦慮。父親哈里年輕時愛好廣泛,樂意學習各種技能,但他現在感興趣的就只有攢錢。他叮囑兒子“千萬不要老”,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大部分老年人的辛酸。失去妻子的哈里獨自生活在倫敦古老郊區的公寓里,晚上睡覺需要不斷起夜,耳朵越來越聾,做飯也是個問題。即使在這樣窘迫的生活狀況下,在兒子提出讓他搬過來方便照顧他時,他卻果斷拒絕。離開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事物,老人總會抱有抗拒情緒。即使一個人的老年生活盡顯孤獨與無奈,但這種獨居生活卻給了他某種安慰,就像是在默默等待死亡一樣。
這類孤獨者非自愿成為邊緣者,只有在“狂歡”的時候,才能忘卻煩惱,釋放自己?!靶〕髮ψ陨淼奶幘秤星逍训恼J識,他將自己從這個穩定有序且等級森嚴的世界里自我放逐,站在邊緣,成為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也會尋找機會闖入正統世界,留下亦莊亦諧的蹤跡。”[4]德斯蒙德將父親接到家中過圣誕節,但哈里并不想參加,獨自外出散步,喝了點酒,回來時直接在院子外方便。在酒精的作用下,哈里興奮地談起年輕時的經歷,但洋相百出。晚會中,偽裝成小丑的哈里成為大家的飯后談資,他看起來不再是孤獨一人,有了新的同伴,但晚會過后,一切恢復如初,沒有人會留意晚會上的小丑是誰。短暫打開的生活之門又關上了,哈里的老年獨居生活還在繼續。
3.亞歷克斯的獨自探索
小說中的亞歷克斯是一位奇怪的女研究生,獨處異鄉,用欺騙與謊言為自己開辟道路。亞歷克斯是書中唯一的美國人,申請了英國的研究生。亞歷克斯住在一棟具有后現代風格的公寓里,“人物居住的空間與人物性格總是形成映照”[3]。她的居住空間與其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形成照應。在小說的開頭,亞歷克斯就已經出現在弗雷德的晚會上,她和教授熱火朝天地攀談著,之后用一些令人厭惡的手段,想從他那里獲得論文指導意見。在教授幾番拒絕后,她的做法變本加厲,這讓德斯蒙德無所適從。此前,亞歷克斯曾利用美貌誘惑導師,想讓導師行職務之便幫她找一份校內工作。她還編造自己的家庭情況,營造出健康美好的形象,但真實的她卻與此完全相反。
作為一名無依無靠、在異國求學的女性,她沒有同伴,也沒有真才實學,但她卻有各種各樣的野心。為了實現自己的欲望,她拋下道德,放下尊嚴,將自己偽裝起來。她研究的論文與自殺有關,表明一無所有的她有著一種絕望的價值觀,她歪歪扭扭地獨自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她的處境是孤獨無助的,她知道只要故事被拆穿,沒有人會對她伸出援手。
三、孤獨的原因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生物,各種關系定義了“我是誰”的問題。失去了社會中的聯系,“人”就顯得格外孤獨。耳疾令德斯蒙德和外界的溝通困難重重;年邁將死亡帶到父親哈里面前;家庭的缺失讓亞歷克斯的求學之路無人指引與依靠。因此,孤獨應時而生。
1.疾病引起的落差
德斯蒙德的耳疾使他成為學校為節省開支而裁員的首選,失去了工作。德斯蒙德的研究領域是語言,正如貝多芬聽不見自己的樂曲,畫家失去了眼睛,這是多么具有諷刺性的設定。洛奇將德斯蒙德耳聾后的生活極為詳細地展示出來:高頻出現的助聽器,體現出失聰后的雞毛蒜皮對人的折磨;與妻子交談,卻不斷打岔,引發夫妻矛盾;圣誕晚會上,為避免尷尬,德斯蒙德用一篇超長發言稿唱了一出獨角戲。因為失業,德斯蒙德賦閑在家,家庭地位出現崩塌。因為失聰,他與別人的正常交往成為難題。疾病的不可逆,年齡的增加,耳聾情況越來越嚴重,德斯蒙德與人交流時不懂裝懂,文中引人發笑的文字游戲背后盡是德斯蒙德的無奈。
此外,身體機能衰退也使他在和年輕朋友的對比中感受到深深的失落。教授夫婦和好友去木屋度假,在好友的刺激下,他極力證明自己依然強壯,進行了一次冷水挑戰,但結果卻使人大失所望。沖動魯莽的行為不僅加劇了他的耳聾,也令妻子對他極為嫌棄。身體上的疾病與身體機能的退化,加重了他的失落與孤獨。
2.年邁引起的焦慮
父親哈里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總是擔心自己被騙,常被自己的所得稅、儲蓄存單和有獎債券搞糊涂。每當兒子來電話時,他就一直問問題,反復確認那些東西該怎么辦。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保險政策、補助發放和債券令跟不上時代的老年人充滿焦慮。小說中的哈里本就是獨自生活,與鄰居只是泛泛之交,與朋友也都不再聯系,所以在面對這些信件通知時,難免手足無措。由于年紀增長,記憶力下降,可能還會因為同一件事情困惑好多次,無法徹底安心。老年人注定會面臨健康問題。知道要約見醫生時,哈里質疑醫生,他害怕進醫院,借口說自己討厭扎針,這都表明老年人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焦慮。
照顧年邁的父親,也讓德斯蒙德心生焦慮。長途奔波看望父親令他筋疲力盡,但他并不愿意與父親在同一間屋子里過夜??粗赣H“乞丐”般的模樣,作為兒子的德斯蒙德心感愧疚。但由于妻子和其他原因,他不能將父親接回家,只能固定時間前來關照。父親的年邁似乎在提醒德斯蒙德,他的老年生活也將會是這樣落魄。想到這些,德斯蒙德的壓力與焦慮頓時具有了實感。
3.家庭缺失引起的性格扭曲
亞歷克斯13歲時,其父開槍自殺,原因不明,這對于一個年紀尚小的未成年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亞歷克斯幼小的心靈因父親的自殺蒙上陰影,成長也受到影響。亞歷克斯的母親隨后也去世了,其他親人病的病,死的死,要不然就是斷了聯系。舉目無親的亞歷克斯開始了自己在英國的求學之路。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非常之大,亞歷克斯后來對于自殺遺書的研究顯然受到父親自殺的影響,這是她憤怒情感的宣泄。由于父親的缺失,亞歷克斯對于成年男性的感情不同一般。她依靠自己的美色,滿足情感欲望,可以在事態急轉直下的情況下迅速脫身,找到對方的把柄并加以威脅,可見她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人。為了生存,她可以做任何事。對于弗雷德圣誕節派對的邀請,亞歷克斯先是撒謊父親給她寄來了機票錢,表明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再是借口航班取消,順利參加派對。對此,她解釋“一時心血來潮,就編個故事,或者撒個謊,或者來個惡作劇。完全是不由自主”[3]。亞歷克斯在文中屬于不可靠敘述者,人們難以分辨她所言真假,她也自然得不到周圍人的信任。家庭教育的缺失,讓亞歷克斯不懂得自愛,也不清楚誠實的重要性和撒謊的危險性,造成了她性格上的缺陷,導致她永遠得不到他人真誠的對待。
四、孤獨的解脫
雖然孤獨如此普遍,但仍有解決之法。伴隨著耳疾的侵擾,德斯蒙德被孤獨纏繞,但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作為知識分子對真理與價值的追求。重拾學術之旅中,他既感受到死亡的震懾,又獲得了新生的喜悅?;貧w社會后,德斯蒙德頓悟,平淡生活亦值得珍惜。
1.死亡的震懾:親情的回歸
死亡一直都是較為禁忌的話題,但死亡不可避免,人們從出生就意味著最終的歸宿是死亡。隨著時代和認知的發展,向死而生的生命觀逐漸成為主流,人們不再恐懼死亡,而是更加關注生的過程。“死亡與人類共存,死亡同時可以帶來生命的意義。”[5]
由于朋友的邀請,德斯蒙德前往波蘭參加講座。波蘭一行不僅讓教授找回對自己職業的認可,還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在面對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遺址時,教授意識到人類在巨大災難面前是如此渺小,活著的人又何必顧影自憐,怨天尤人。參觀完集中營,了解到其中發生的殘酷事件后,德斯蒙德回到酒店,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妻子分享他的所思所想,卻意外得到安妮順利產子的消息,這讓他感受到生命傳承的美好。但同時,他也接到父親住院的消息。由于親人住院,德斯蒙德的親情實現了回歸。因為發現父親中風的是和他有隔閡的大兒子,用心照顧父親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面對死亡的威脅,所有人都團結起來,之前的不愉快全都煙消云散。
2.回歸社會:與自己和解
獲得自由的同時也伴隨著孤獨的考驗。德斯蒙德因退休不再受工作束縛,本應享受自由的退休生活,但其內心卻無比掙扎,他不能處理好自由和孤獨的辯證關系。弗洛姆的積極自由學表示“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獨,既具有批判的眼光又懷疑一切,既獨立又不與世界相脫離”[6]。其中,人的個體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需要從社會中汲取力量,否則就極易感到孤獨。因此,要在認識和保持自我的同時,回歸社會,與自己達成和解。
“和解”并不意味著停止反抗,而是通過調節獲得內心的平衡。隔了一段時間,德斯蒙德又回到唇語班,向貝絲闡明了原因。在這里大家相互非常友善,不會因為耳聾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德斯蒙德也認識到失聰和退休是他必須要接受的事情,他也為在唇語課上“總能學到一些新東西”而滿足。教授在短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失聰被辭、親人離世、學生糾纏等人生百態,雖初感孤獨無法適從,但也從混亂中找到了可以依靠的生活方式。最終,教授體面卸下曾經的榮光,擁抱新生的自己。
五、結語
作為戴維·洛奇“退休學院派”的代表作,《失聰宣判》不僅細致描繪了退休知識分子的困境,更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當下,展現了對于老年群體的精神關懷。以孤獨為鏡,更易折射出作品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生存狀態。此外,在現代社會中,孤獨不再專屬于某個特殊的群體,而呈現出跨年齡的特征,且具有普遍性。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社會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孤獨作為普遍的心理體驗,應當被現代人廣泛關注。《失聰宣判》中主人公德斯蒙德面對孤獨的態度,擺脫孤獨的探索,為同處于孤獨境遇的人們帶來啟示。在快節奏、碎片化的現代生活中,直面孤獨、理解孤獨、擺脫孤獨,無疑成為人們需要經歷的人生考驗。
參考文獻
[1] 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M].黃崢,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 艾伯蒂.孤獨傳[M].張暢,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21.
[3] 洛奇.失聰宣判[M].劉國枝,鄭慶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4]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5] 周燕,胡作友.論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死亡書寫[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4(1).
[6]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陳學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特約編輯: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