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我國5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發病率高達8.1%。由于該病不易被察覺且進展迅速,因此健康危害巨大,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全球每20秒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被截肢,而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死亡率則高達22%。做好預防、妥善護理、規范治療,可顯著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風險,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幫助“糖友”獲得和健康人群幾乎相同的壽命與生活質量。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在長期高血糖狀態下,下肢神經和血管發生病變,導致足部出現潰瘍、感染,深層組織發生損傷的常見并發癥。病情嚴重的患者肌肉、骨骼受損,甚至需要截肢。這種并發癥的發生與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況、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依據病變的具體形成原因,糖尿病足可分為三種類型:
1.缺血型糖尿病足
患者下肢血管供血不足,足部皮膚發涼、行走困難、間歇性跛行,可能發展為靜息痛、足部皮膚潰爛和干性壞疽。
2.神經型糖尿病足
患者由于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因此足部感覺異常,如麻木、疼痛,皮膚溫度正常或偏高,潰瘍容易引發感染。減輕足部壓力后,患處容易愈合。
3.神經缺血型(混合型)糖尿病足
神經缺血型(混合型)糖尿病足由足部供血不足與神經病變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兼有缺血型和神經型糖尿病足的病變特點。
我國糖尿病足患者多數為神經缺血型糖尿病足。
預防建議
1.控制血糖
(1)設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標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和用藥,需依據年齡、是否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基礎疾病等,進行靈活調整。中青年、病程較短且未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應為空腹血糖4.4~6.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7.8毫摩爾/升。年紀較大、病程較長、有嚴重低血糖史、患有顯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發癥、罹患其他嚴重合并癥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空腹血糖應達到7.8~1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7.8~13.9毫摩爾/升。不同患者的情況有差異,具體的血糖控制目標應由醫師確定,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2)合理用藥
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按時服用鹽酸二甲雙胍片、磷酸西格列汀片、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片等降糖藥物。這些藥物能夠控制血糖水平,減少高血糖對足部血管和神經的損傷。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嚴格遵醫囑按照規定時間、規定劑量進行注射,將胰島素保存在4~8℃的冰箱中。
(3)合理飲食、適當運動
保持均衡的飲食結構,控制總熱量攝入,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適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可以輔助提高降糖藥物的治療效果。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適度運動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
2.定期檢查足部
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足部狀況,包括觀察足部是否存在感覺消退、顏色變化、皮溫變化、水腫等癥狀,檢查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是否減弱。
3.妥善保護足部
患者及其家屬應積極了解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學會如何保護足部。穿著過緊的鞋襪會擠壓足部,影響血液循環,增加糖尿病足的發生風險。因此,患者應選擇透氣性好、舒適、合腳的鞋襪。足部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增加感染風險,應保持足部清潔干燥,特別是足趾間要保持干爽。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泡澡,不進行足部按摩。
糖尿病足患者的
治療與護理措施
1.對癥用藥
糖尿病足患者除使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外,必須遵醫囑使用改善血液循環、抗感染等藥物。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片等藥物,有助于改善足部血液供應,促進潰瘍創面的愈合。甲鈷胺片等藥物可營養神經,改善受損神經的功能,減輕糖尿病足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
如果患者足部出現紅腫、破潰、流膿等感染癥狀,應及時就醫,由醫護人員進行清創,并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抗生素藥物。對于足部創口,可以外用紅霉素軟膏、磺胺嘧啶銀乳膏、夫西地酸鈉軟膏等消炎、抗菌藥物,促進創面愈合。
糖尿病足患者應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擅自更改藥物劑量或停藥。使用藥物前應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藥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
2.做好足部護理
(1)保持足部清潔
糖尿病足患者應每天清洗雙足,保持足部清潔。可選擇38~40℃的溫水,使用中性肥皂或沐浴液清洗足部。對于洗腳水,可通過手背、手肘測試水溫,確保溫度適宜,避免水溫過熱,燙傷足部皮膚。洗腳時長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清洗后,使用質地柔軟、吸水性強的干凈毛巾輕柔擦干足部。建議選用白色毛巾,以便及時發現血跡、膿液。如無異常,洗腳后應為足部涂抹潤膚乳。
(2)定期檢查
每天檢查雙足的皮膚色澤、溫度,檢查是否有雞眼、胼胝(老繭)、嵌甲、水皰、皸裂、擦傷等。如果有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治療,不要自行處理,以防感染導致壞疽。
(3)正確修剪趾甲
糖尿病足患者定時修剪趾甲,有利于預防局部皮膚損傷,降低感染風險。剪趾甲前可以先用溫水泡腳,使趾甲軟化,然后使用指甲刀將趾甲剪平,讓趾甲與指端齊平或稍短一些即可。不要將趾甲剪得太短,以免損傷甲床和周圍組織。特別注意不要過度修剪趾甲兩側,以免形成嵌甲,導致疼痛或感染。剪完趾甲應使用指甲銼將趾甲邊緣磨平,避免銳利的邊緣刺傷鄰近的足趾或皮膚。
3.選擇合適的鞋襪
(1)鞋子的選擇
鞋面應選用柔軟、透氣的材料,以保持足部的干爽,避免使足部長時間處于潮濕環境中,增加感染風險。鞋子款式應為圓頭、平底,以確保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避免擠壓和摩擦。鞋底應稍厚一些,以發揮支撐和緩沖作用。鞋子內側應平整無異物,不能有粗糙的拼接部分或線頭,以減少對足部皮膚的刺激。
鞋子尺碼應略大,一般建議鞋長比腳長多1厘米,同時確保鞋子的寬度和深度充足,讓腳在鞋內能夠自由伸展。最好在下午或傍晚選購鞋子,此時足部相對腫脹,能確保購買的鞋子穿著舒適。穿新鞋后,應仔細觀察足部是否存在壓紅、摩擦痕跡。如有以上問題,應及時調整鞋子或更換更合適的尺碼。穿鞋必須穿襪子,以免增加足部受傷風險。
(2)襪子的選擇
襪子應首選純棉、羊毛等天然材質,這些材質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能夠保持足部的干爽和舒適。避免選擇尼龍、滌綸等合成材料制成的襪子,這些材料不透氣,容易產生靜電,不利于足部健康。應選擇淺色襪子,以便觀察足部是否有出血或分泌物滲出。襪口不宜過緊或過松,過緊會影響足部的血液循環;過松則會讓襪子容易脫落。每天更換干凈的襪子,可以保持足部的清潔和衛生。襪子應單獨清洗并晾干,避免與其他衣物混洗,造成交叉感染。
4.避免外傷
(1)避免赤足行走
赤足行走時,足部直接暴露在外界環境中,可能踩到尖銳物體,導致足部受傷。而且,糖尿病足患者由于發生神經病變,足部感覺減退,即使受傷也可能感覺不到,從而延誤治療。
(2)避免過度運動、負重
避免負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過度負重如搬抬重物,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會增加足部壓力,影響血液循環,加重糖尿病足患者的潰瘍、感染等癥狀。患者可以使用足弓墊或特制的減壓鞋墊來減輕足部的壓力。從事教師、外賣員等職業的糖尿病足患者應妥善安排工作,合理進行適當休息。
5.謹慎使用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神經病變,足部對溫度的感知能力降低,使用熱水袋、暖寶寶等產品,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燙傷。如天氣寒冷,可以穿棉鞋、棉拖鞋。夜間使用電熱毯、熱水袋,可在正式睡眠前將熱水袋移除、關閉電熱毯,以免發生燙傷。
6.適當開展運動
糖尿病足患者根據自身病情,適當開展運動,有助于改善足部血液循環,增強下肢的運動能力,改善病情。建議尚未形成足部潰瘍的早期患者,適當進行散步、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運動。存在足部潰瘍的患者應進行非負重運動,比如踝泵運動、空中單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