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麻醉,有些人因為不了解而存在誤解。比如:麻醉是不是必須采用的醫療手段?不接受麻醉進行手術治療,是不是能減少對于身體的“傷害”?麻醉是非常簡單的醫療操作,大夫“打一針”就可以了……那么,麻醉的醫學作用到底有哪些?不同麻醉方式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如果接受麻醉,患者該注意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麻醉?
無論是接受手術,還是進行有創性檢查,疼痛都是不可避免的。疼痛感受不僅會讓患者感到不適,還可能影響醫療操作的順利進行和安全性。如果疼痛感過于強烈,患者會產生煩躁、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很難配合完成檢查、治療。手術過程中,過于劇烈的疼痛會使患者的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明顯提高意外發生的可能性。此外,一些術后患者可能存在明顯的術后疼痛,因懼怕疼痛感而不敢進行康復訓練,導致肢體僵硬、肌肉萎縮,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和心理狀態。
麻醉是通過使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全身或局部暫時失去痛覺,來減輕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確保檢查、治療安全性的重要醫療手段。通過實施麻醉,患者可以配合完成各項檢查、手術操作,保證治療能夠順利進行,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以及由疼痛引發的并發癥,加速康復速度,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適合患者的
才是最好的麻醉方式
不同的麻醉方式各有優勢和不足,沒有哪一種麻醉方式是“完美”的。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如疾病類型、治療和檢查需求等,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為其選擇最適合的麻醉方式。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在一定時間內完全失去意識和對疼痛的感覺,適用于進行心臟手術、腹腔手術、腦部手術等大型手術者。低幼兒童年紀小,對陌生的環境容易感到恐懼,對疼痛的耐受度低,對醫療操作的配合度也很低。因此,接受手術的低幼患者通常要進行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所使用的藥物
全身麻醉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吸入類麻醉藥物,比如七氟烷等;另一類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的靜脈麻醉藥物,比如丙泊酚、苯磺順阿曲庫銨、咪達唑侖、芬太尼等。
①吸入類麻醉藥物:吸入類麻醉藥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麻醉效果。其優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起效,藥物不經過肝腎代謝,通過呼吸道排出,并且可以隨用隨停,因此不良反應比較小。不過,吸入類麻醉藥可能加重肺部疾病病情,不適合相關疾病患者使用。
②靜脈麻醉藥物:靜脈麻醉藥物從靜脈進入患者體內,不需要使用專門的吸入設備,起效時間同樣很短。部分靜脈麻醉藥物會對血管壁造成刺激,注射過程中可能造成短暫性疼痛。通常情況下,麻醉醫師會將靜脈麻醉藥配合吸入麻醉藥物聯合使用,以確保更好的麻醉效果。靜脈麻醉藥需要經過肝腎代謝,因此不適用于肝腎疾病患者。
(2)全身麻醉的安全性
很多患者擔心全身麻醉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可能影響大腦功能,因此對這種麻醉方式的接受度很低。甚至因為抵觸全身麻醉而拖延治療、不配合治療,致使病情惡化。事實上,您大可不必過于擔心。
目前臨床所使用的全身麻醉藥物均經過嚴格的安全性驗證。在治療過程中,麻醉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病情、年齡、體重、既往麻醉類或精神類藥物用藥史,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種類,確定有效的用藥劑量。同時,麻醉醫師會全程參與手術,嚴密監測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生理反應,如心跳、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根據其生理反應隨時調節藥物使用量。因此,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是有一定保障的。
2.局部麻醉
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暫時阻斷需要麻醉的“一小塊地方”的神經傳導功能,可以保證患者神志清醒,只讓患者的患處或手術位置感覺不到疼痛。這種麻醉方式的優點是患者始終保持意識清醒,可以隨時與醫師溝通;醫師的操作難度較低;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小。不過,局部麻醉不是患者想用就可以應用的。局部麻醉方式的作用區域小,只適用于小型手術或簡單手術。大型手術患者必須遵醫囑接受全身麻醉。同時,治療配合度低的嬰幼兒、兒童或精神病患者也不適合采取接受局部麻醉。
(1)局部麻醉所使用的藥物
常用的局部麻醉藥物有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鹽酸普魯卡因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價格不貴、不良反應小,缺點是藥效持續時間短。利多卡因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缺點是不良反應明顯。布比卡因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不少于6個小時。其缺點是不良反應明顯,不能大劑量使用。
(2)局部麻醉的分類、應用與安全性
①表面麻醉:將麻醉藥物直接涂抹在皮膚、黏膜表面,使該區域失去疼痛感知,適合針對眼、耳、鼻、咽喉等部位開展的小型手術,對患者的身體影響非常小。
②局部浸潤麻醉: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在手術部位的局部組織中,阻斷神經傳導,產生麻醉作用,適用于體表小手術、牙科手術以及創傷性檢查。例如,對于存在胸腔積液的患者,可以在局部浸潤麻醉后為其進行胸腔穿刺。在不影響患者呼吸、保證患者意識清醒的同時,順利采集胸腔積液,以便進行實驗室檢查。對于疑似白血病的患者,可以在局部浸潤麻醉后為其進行骨髓穿刺,以便輔助診斷。此外,對于需要拔牙或進行根管治療的患者,也主要是采取局部浸潤麻醉。
③神經阻滯麻醉:指在特定部位的外周神經干或神經叢周圍注射局部麻醉藥物,阻滯神經沖動的傳導,使其所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達到局部麻醉效果,主要應用于四肢、頭頸部等部位的治療和檢查。
神經阻滯麻醉使用的麻醉藥物量比較少,麻醉效果持續時間長,對患者全身的影響比較小。但是,神經阻滯麻醉對麻醉師的操作要求比較高,要求麻醉醫師能夠準確定位,有效控制劑量,以免損傷神經或引起嚴重不良反應。
④椎管內麻醉:指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內的不同間隙,阻滯脊神經根,對該神經根支配的相應區域產生麻醉作用。根據具體的注入部位,可分為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即脊椎麻醉或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滯(硬膜外麻醉)以及這兩種麻醉方式的聯合應用。椎管內麻醉適用于下腹部手術、下肢手術、剖宮產手術和分娩鎮痛等。
椎管內麻醉的鎮痛作用顯著,效果持續時間長,適用于需要長時間進行的手術。相較于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對患者的全身影響小,患者在術中能夠保持清醒狀態,術后恢復的速度也更快。此外,椎管內麻醉可配合鎮痛泵使用,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提高舒適度。
當然,椎管內麻醉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操作不當可能引起神經損傷;患者可能出現尿潴留、硬脊膜外血腫等并發癥;部分患者可能對麻醉藥物過敏,出現過敏反應。
患者接受麻醉前
要注意這些問題
1.主動說明病史與過敏史
為避免發生過敏反應,患者在麻醉前應該主動告知醫師自己的既往病史、既往手術史、藥物過敏史和用藥情況等信息。醫師可以據此做好風險評估,制定麻醉方案。
2.配合檢查
在麻醉前,患者需要接受血常規、凝血功能、心電圖、肝腎功能、心肺功能等檢查,檢測心率、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是否正常,由醫師判斷是否可以進行麻醉、手術。
3.遵醫囑禁食禁飲
在接受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前,患者必須嚴格禁食禁飲。對于肉類等不易消化的固體食物,要求禁食8小時,對于淀粉類、易消化的固體食物,要求禁食6小時;對于清淡液體如清水、淡茶水、無渣果汁等,要求禁食2小時。
這是因為,全身麻醉后,患者的吞咽反射減弱甚至消失,賁門括約肌松弛,胃腸蠕動減緩或停止,胃內容物可能發生反流,引起誤吸、嘔吐,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神經阻滯麻醉、椎管內麻醉可能因麻醉藥物、手術操作等因素導致患者嘔吐。患者也必須做好術前的禁食禁水準備。
4.放松心態
有些患者對于麻醉、手術等治療手段存在很強的畏懼心理。需要提醒患者朋友的是:麻醉前心理壓力過大、精神過于緊張,可能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影響麻醉效果,增加手術風險。這類患者針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內容,應及時和主治醫師溝通;對醫護人員要有信任感,相信其醫療方案,加強配合;同時,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會好的”“手術一定會順利的”,幫助自己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