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相鄰兩顆牙齒的鄰接點到牙頸部有一個三角形的間隙,正常情況下,這個間隙被牙齦乳頭“填滿”。但在某些情況下,牙齦乳頭不能完全覆蓋這個間隙,兩顆牙齒之間會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黑色三角形孔隙,就是俗稱的“黑三角”,其專業名稱為齦外展隙,多見于前牙。
牙齒出現“黑三角”,不僅使牙根暴露,影響美觀,還很容易嵌塞食物殘渣,導致牙周炎等疾病,極其不利于口腔健康。更可怕的是,“黑三角”無法自我修復,而且會越來越嚴重。
牙齒“黑三角”的
誘發因素
1.牙周炎
牙周組織的主要功能是固定牙齒、為牙齒提供營養。牙周炎可引發牙齦紅腫、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等癥狀,令牙齒松動、縫隙變大,極易形成“黑三角”。而“黑三角”容易嵌塞食物,令牙周更易積累牙菌斑和牙結石,引起局部炎癥,進一步加重牙周炎,導致惡性循環。
2.口腔清潔不佳
如果口腔衛生習慣不佳,不能正確進行口腔清潔,比如刷牙姿勢錯誤,不能規律使用牙線,不定期洗牙,牙菌斑和牙結石極易堆積在牙齒間隙,并對牙齦乳頭產生物理性壓迫,引起牙周組織的退縮和喪失。此外,長期橫向刷牙、使用硬毛牙刷、粗暴使用牙簽和牙線等不良清潔習慣,也會導致牙齒磨損、牙齦萎縮,產生“黑三角”。
3.年齡和性別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牙齦乳頭會逐漸退縮——每年平均降低0.012毫米,這會增加“黑三角”發生的可能性。同時,相較于男性,女性發生“黑三角”比例更高。這是因為,女性在月經期、妊娠期所發生的激素變化,使牙周組織更為敏感,可能誘發、加重牙周疾病,更容易導致牙槽骨吸收和軟組織喪失。此外,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發生改變,骨骼中的鈣流失增多,可能導致牙槽骨發生骨質疏松和萎縮,同時伴隨牙槽骨表面牙齦退縮。
4.牙冠形態
前牙區“黑三角”的發生率明顯多于后牙區,且以下頜前牙區最為多見。這是因為,下頜前牙區的牙齒牙冠形態相對長而窄,牙齒之間接觸點的位置相對更高,所以比較容易發生“黑三角”。
5.牙齦厚度
人的牙齦根據厚度可以分為兩種生物型:薄齦型和厚齦型。厚齦型的牙齦乳頭扁而寬,牙齦具有良好的血液供應和生物組織記憶性,牙齦不易萎縮。相反,薄齦型的牙齦乳頭長而窄,易發生永久性退縮,更易出現“黑三角”。
6.牙齒擁擠錯位
牙齒擁擠錯位容易使牙齦處于萎縮狀態。患者正畸矯正結束后,原本擁擠的牙齒排列整齊,也可能出現“黑三角”。
7.正畸治療操作不規范
牙齒正畸過程中,可能由于矯治力過大引起牙槽骨吸收、牙齦萎縮,引發“黑三角”。另外,托槽位置粘接不正確,可能導致牙根分散,牙齒之間的間隙變寬,容易出現“黑三角”。成年人由于年齡增長,牙齦乳頭高度有所降低,更容易因為不正確的正畸治療出現“黑三角”。
8.吸煙習慣
有研究表明,牙槽骨的吸收程度與吸煙量有關。吸煙的時間越長、支數越多,牙槽骨吸收程度越嚴重,“黑三角”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出現牙齒“黑三角”
該怎么辦?
如果您在照鏡子、自拍時發現牙齒上有“黑三角”,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或牙科診所向牙科醫師咨詢,由醫師評估后確定治療方案。目前,臨床上針對“黑三角”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四種:
1.貼面修復
貼面修復指在牙齒表面貼一層烤瓷超薄貼面,遮蓋“黑三角”區域,提高牙齒的美觀度。
2.片切、正畸治療
片切治療可以將兩顆牙齒鄰面的牙釉質進行打磨,改變牙齒外形,讓相鄰牙齒由點接觸變成面接觸,同時配合正畸治療,移動牙齒、關閉間隙,從而修復“黑三角”。對于因牙根分散導致黑三角的患者,正畸治療可以重新排列牙齒,減少齒間間隙,增加牙齒接觸面積,縮小“黑三角”區域。
3.透明質酸鈉凝膠重建齦乳頭
透明質酸鈉凝膠廣泛分布牙周結締組織中,具有促進細胞增殖、吸水保水等作用。給退縮的齦乳頭注射透明質酸凝膠,可以使齦乳頭充盈,增加牙齦覆蓋面積,減小“黑三角”面積。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微創、安全、便捷等特點。
4.齦乳頭重建手術
齦乳頭重建手術是利用結締組織移植物和骨移植物,填充齦乳頭缺損,起到改善齦乳頭高度,關閉“黑三角”的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齦乳頭重建手術已經日趨微創化。近年來,激光治療、生長因子療法、細胞療法、支架療法等微創治療方法,都已應用于齦乳頭重建治療,可以取得良好、持久的治療效果。
做好牙齒日常護理
有效預防“黑三角”
掌握以下口腔護理方法,能夠幫助您遠離“黑三角”的困擾。
1.保持口腔清潔
導致“黑三角”產生的常見原因是牙齒清潔不到位,繼而產生牙菌斑、牙結石,使牙齦萎縮。建議您選擇軟毛牙刷,采用正確的刷牙方式,保證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至少刷3分鐘。由于牙刷無法清潔牙齒鄰面,因此還應當借助牙線、沖牙器、適合型號的牙間隙刷等工具,全面清潔牙齒鄰面。刷牙、清潔牙齒間隙時,注意動作要輕柔,不要損傷牙齦。建議每年洗牙1~2次,可有效清除牙結石。此外,還應及時戒除吸煙習慣,限制飲酒頻率,才能更好地維護牙周健康。
2.定期檢查,及時治療口腔疾病
建議定期到醫院檢查口腔健康情況。如果發現牙周炎等口腔疾病,應盡早治療,以免發生牙齦萎縮和牙槽骨吸收,導致“黑三角”。
3.叩齒吞津保健法
叩齒吞津是一種傳統的中醫養生保健法,具有補腎益氣,防治牙齦出血和牙齦萎縮的作用。每天早起和睡前,先讓上下牙齒輕輕相叩36次。然后,用舌頭舔舐、按摩牙齦。最后,將口中的唾液分3次慢慢咽下。現代醫學也認為叩齒吞津具有很好的口腔保健作用。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的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牙體和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健康人群日常也可以經常叩齒吞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