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科學分析鄉村旅游地發展格局演變與影響因素,有助于優化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目前呈現“豫西、豫南起步早,豫北、豫中強勢發展,豫東較弱”的時空分布特征。受地形地貌、城鎮化水平、私人車輛擁有量、人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因素影響,存在發展不夠均衡、不夠充分的問題。為進一步因地制宜優化河南省鄉村旅游地格局,建議不斷強化“三山一灘”鄉村旅游地理格局,打造“多點開花”式近郊鄉村旅游格局,鼓勵特殊類型地區鄉村旅游地開發,以文化產業賦能提升鄉村旅游地建設內涵。
關鍵詞: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0" " " "文獻標志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普遍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的基礎。尤其是隨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自上而下的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推進,提供規范化、品質化產品和服務的鄉村旅游地成為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優化鄉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導,出臺了《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持續評選推出鄉村旅游特色村、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休閑觀光園區、創客示范基地、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等具有河南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鄉村旅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鄉村旅游發展整體水平有待提升[1],優化空間格局成為必要手段。
目前,學者普遍采用GIS空間分析及數理統計分析對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進行研究[2-4]。對于空間格局的評價,學者提出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合理性概念[5],并將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與旅游空間[6]、鄉村生活空間[7]、鄉村人居環境[8]、文化空間[9-10]進行疊加或協同對比分析,認為現階段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存在與旅游空間協同不足、阻礙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與文化空間錯位等問題。以往學者相關研究均以區域整體為空間單元,但是在河南省鄉村旅游地評選過程中,地市往往是申報主體、管理主體。因此,本研究從地市的角度分析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的空間格局,并結合河南省自然地理格局、文化格局等提出優化建議。
一、河南省鄉村旅游地類型與數量
2018年,河南省旅游局啟動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休閑觀光園區、創客示范基地推薦工作,其后每年開展一次推薦評選。2023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評選工作。根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網站公開發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省共公布省級鄉村旅游品牌1 743家(表1)。其中,鄉村旅游特色村867家,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282家,休閑觀光園區300家,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59家,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235家(含第二批擬認定)。
從申報主體看,鄉村旅游特色村、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的申報單位或主體是行政村、自然村,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為鄉鎮或街道辦事處,休閑觀光園區、創客示范基地是項目的經營單位。從推薦要求和評審條件看,鄉村旅游特色村注重全面、完整的旅游服務功能,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強調對區域鄉村旅游的帶動輻射,休閑觀光園區強調農旅融合,創客示范基地強調創新、創意賦能鄉村發展,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則注重鄉村旅游的康養功能。可以看出,河南省的省級鄉村旅游品牌類型覆蓋全面,對鄉村旅游發展形成系統、全面引導,評選的鄉村旅游地能夠代表河南省鄉村旅游的基本面。
二、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分析
(一)空間分布類型
采用Arcgis平均最近鄰工具分析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類型,結果顯示:1 743個鄉村旅游點,平均觀測距離為3 111.59米,預期平均距離6 328.28米,最鄰近比率0.49,z 得分-40.56,p 值小于0.01。由于最鄰近比率小于1為聚集分布,等于1為隨機分布,大于1為離散分布,因此,河南省鄉村旅游地呈聚集分布模式。
(二)空間分布形態
采用Arcgis核密度工具分析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形態,將分析結果按照自然斷點法分為5級,即超高密度、較高密度、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分析可知,河南省鄉村旅游地在安陽—鶴壁—新鄉交界處、濟源—洛陽交界處、平頂山—許昌—鄭州交界處以及鄭州西部出現4個超高密度區,在安陽西部—鶴壁西部—新鄉西部—焦作中部—鄭州中西部—平頂山東北部形成1條連續的較高密度帶,并以這條密度帶為中心,向東、南、西部輻射,形成覆蓋豫北、豫中全部,豫西、豫南局部的高密度區。低密度區面積較小,主要出現在資源匱乏的交界區域。地市的交界區域呈現兩極分化,超高密度區、低密度區同時偏好。
其中,鄉村旅游特色村在安陽—鶴壁交界處、焦作中北部、鄭州—許昌—平頂山交界處出現超高密度區,在豫北、豫中、豫西出現大面積高密度區,在周口西南部、駐馬店東部以及信陽東北部小面積低密度區。鄉村旅游特色村在省級品牌中占比較大,其空間分布規律與全部鄉村旅游地相似。
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在安陽—鶴壁交界處、濟源—洛陽交界處、鄭州—許昌—平頂山交界處出現超高密度區,在濮陽、開封、三門峽、信陽、商丘出現小面積較高密度區。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的超高密度區面積普遍較大,說明示范鎮是在更大的空間尺度出現集聚,這與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本身的功能相匹配,說明鎮域品牌反映了較大區域內的鄉村旅游發展。
休閑觀光園區在鶴壁—安陽交界處、開封—鄭州—新鄉交界處、濟源—洛陽—焦作交界處、平頂山東北部、濮陽中部出現超高密度區,高密度區輻射豫北、豫中的大部分區域,其中開封西部的超高密度區是休閑觀光園空間分布的亮點區域。
創客基地在鶴壁—安陽—新鄉交界處、濟源—洛陽—焦作交界處出現超高密度區,在鄭州、新鄉、開封沿黃出現較高密度帶,鄭州中部至許昌、平頂山一線出現較高密度帶,高密度區域的分布規律與全部鄉村旅游地相似。
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在安陽—鶴壁—新鄉交界處出現超高密度區,在安陽—鶴壁—新鄉—焦作—鄭州—許昌—平頂山—漯河—駐馬店出現一個南北向連綿不絕的較高密度帶。從評分標準看,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是鄉村旅游特色的高品質版,導致其與鄉村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差異較大。
總的來說,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高密度區較為相似,安陽—鶴壁—新鄉交界處空間分布密度最高,鄭州—平頂山—許昌交界處、濟源—洛陽—焦作交界處次之,豫北、豫中地區的整體表現優于豫西、豫南地區,豫東地區的分布密度總是最低。
(三)空間分布變遷
采用Arcgis標準差橢圓工具對河南省四類鄉村旅游地(鄉村旅游特色村、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休閑觀光園區、創客基地)2018—2023年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2018—2023年,生成橢圓面積總體呈減小趨勢,生成橢圓扁率先升后降,長半軸逐年縮小,空間旋轉角逐漸降低。說明河南省鄉村旅游點空間分布范圍呈收縮態勢,發展方向由西北—東南轉變為東北—西南,且前期明顯、后期不明顯。這與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實際基本符合,一開始資源基礎好的豫南、豫西山區鄉村旅游起步較早,豫北山區緊隨其后,豫中地區隨著鄭州都市圈的崛起城市近郊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發展重心向以鄭州為代表的中部移動,全省鄉村旅游發展空間差異更加均衡,方向性逐漸不明顯。
三、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影響因素
相關研究[11-15]認為,鄉村旅游地分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影響因素包含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旅游產業和旅游資源、政策、交通等?;谝陨辖Y論,結合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的特色,本研究選取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文化資源稟賦等,探討各因素對河南省鄉村旅游品牌空間分布的影響程度和作用機制。
(一)自然因素
在自然環境中,地形地貌可以直接影響風景的總特征,產生不同的自然景觀,也可以影響地表水、生物和氣候,形成獨特的水體景觀、風景氣候和生物景觀。河南省各地市地貌差異較大(見表2),以鄉村旅游品牌數量最多和最少的3個城市為例,洛陽、信陽、平頂山分別位于河南西部、南部山區,地貌類型復雜,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生態景觀,而周口、漯河、開封位于平原地區,地貌類型單一,鄉村自然景觀風貌往往缺乏特色。由此可見,地貌類型與鄉村旅游地數量關聯明顯,即地貌類型豐富的地市鄉村旅游地數量多,地貌類型單一的地市鄉村旅游地數量少。
(二)社會經濟因素
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受社會經濟環境影響,以城鎮居民為主要客源、以自駕為主要出行方式、人均消費普遍不高是鄉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考慮數據可獲取性,從《河南省統計年鑒(2022)》中選擇人均GDP、城鎮化水平、人口、公路里程數、私家車輛擁有量、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占比以及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8個指標及數據,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探討各項指標與鄉村旅游地數量的關聯。結果顯示(見表3),8個指標與鄉村旅游地數量關聯度值均大于0.75,說明8個指標與河南省鄉村旅游地分布相關性強、關聯度高。其中,城鎮化水平、私人車輛擁有量和人口3項指標關聯度最高,是影響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的關鍵社會經濟因素。
(三)文化資源稟賦
河南省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為鄉村旅游奠定了資源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文化的精華和代表,一定程度可以表征區域文化資源稟賦。2007—2023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公布5批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含擴展項目名錄)718項、1 020處。采用SPSSPRO軟件,對河南省各地市非遺數量和鄉村旅游地數量的顯著性關系進行檢驗和分析,兩者通過一致性檢驗,且皮爾遜相關性系數為0.995,說明二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總的來說,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受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文化資源稟賦等綜合影響。地形地貌、城鎮化水平、私人車輛擁有量、人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擁有量等,對河南省各地市鄉村旅游地數量產生較大影響。地形地貌塑造了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的基礎,城鎮化水平和人口確保了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私人車輛擁有量反映河南鄉村旅游發展與自駕車旅游行為關聯性強,非遺數量則反映出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發展與區域文化資源稟賦具有密切關系。
四、優化調整河南省鄉村旅游空間格局的對策建議
綜上分析,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異明顯,發展驅動和品質差異明顯,表現出發展不夠均衡、不夠充分的問題。例如,安陽—鶴壁—新鄉交界處的南太行地帶以及鄭州—許昌—平頂山交界處、濟源—洛陽—焦作交界處,鄉村旅游地類型豐富、分布密集,是全省鄉村旅游熱點區域。豫東、豫南與外省交界的區域是全省鄉村旅游冷點區域。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鎮類鄉村旅游地表現為“強者恒強”,休閑觀光園區在不同地市起步時間差異較大,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市。因此,建議結合河南省自然地理格局、文旅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布局,進一步優化調整鄉村旅游格局。
(一)強化“三山一灘”鄉村旅游地理格局
特色的自然風光、山水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應依托河南省“三山一灘”自然格局,發揮不同區域自然風光特色,打造自然景觀、山水風光特色鮮明的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理空間格局。例如,發揮大別山的雄奇、伏牛山的秀美、太行山的險峻、黃河灘區的平坦無垠等自然地理優勢,塑造大別山觀光度假鄉村旅游集群、伏牛山休閑康養鄉村旅游集群、太行山戶外運動鄉村旅游集群、黃河灘農業休閑鄉村旅游集群,將特色地貌特征打造成為區域鄉村旅游的獨特氣質,因地制宜設計區域特色明顯的鄉村旅游產品,塑造河南省鄉村旅游獨具特色的地理空間格局。
(二)打造“多點開花”式近郊鄉村旅游格局
發揮鄭州都市圈和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優勢,大力發展都市圈、城市近郊鄉村旅游,打造以城市為中心的“多點開花”式近郊鄉村旅游空間格局。一方面,加強城鄉接合部休閑鄉村旅游地建設,營造與城市景觀對比鮮明的鄉村景觀,打造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鄉村體驗,彰顯與城市文化迥然有別的鄉村文化,以城鄉旅游流觸發城鄉物資流動和產業鏈接,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賦能。另一方面,鼓勵鄉村旅游創客基地等創新型鄉村旅游地建設,發揮城市近郊鄉村旅游流量大、市場反應快、智慧程度高的優勢,探索創新、創意賦能鄉村發展新路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將城市近郊鄉村旅游集聚區打造成為河南省鄉村旅游地的創新引領區、鄉村旅游產業的品質標桿區。
(三)鼓勵特殊類型地區鄉村旅游地開發
河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將能源資源富集區、特別振興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作為疊加功能區域(即特殊功能區),特殊類型地區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面臨特殊困難,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區域,承擔特殊功能。河南省能源資源富集區包括5個能源資源基地、13個重點礦區,大多位于生態脆弱或生態重要的區域,適合建立綠色發展新模式,可結合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發展鄉村工礦旅游,豐富鄉村旅游的產品類型。河南省特別振興區包含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大別山革命老區,可結合鄉村工業遺產、鄉村紅色文化發展工業研學、紅色教育等主題的鄉村旅游。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應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水利遺產、農業遺產等文化遺存,創新資源開發利用,發展鄉村文化體驗旅游。
(四)文化產業賦能提升鄉村旅游地建設內涵
應堅持文旅融合,培育鄉村文化產業要素發展鄉土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藝術元素、文化創意理念、鄉村文化活動、傳統民間技藝與鄉村建設結合,不斷提升鄉村旅游地內涵。探索以美學理念營造記憶鄉村景觀,例如,傳承改造太行山的石頭房、黃土塬的地坑院、大別山的水圍子,打造傳統村落、特色民宿、文化空間,讓鄉村旅游地成為鄉土建筑博物館。推動鄉村文化創新轉化,發掘和培育傳統節慶、賽事、農事、節氣活動,打造非遺工坊、農耕文化展示場所。發展鄉村文化新業態,引導創意設計、演出、音樂、美術、手工藝、數字文化、旅游等企業和人才進入鄉村,打造鄉村書店、鄉村文化館、鄉村劇場,建設鄉村數字文化旅游場所,發展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等銷售模式,促進特色產品、優秀文創產品銷售,提升鄉村傳統產業附加值。
參考文獻:
[1]李菲菲,朱斌. 基于興趣點(POI)提取的農家樂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以遼西五市為例[J]. 河南科學,2022,40(1):151-157.
[2]儲祥齋,嚴雪心,盛富斌. 浙江省重點村落的空間分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3類國家級村落[J]. 湖北農業科學,2023,62(8):127-132.
[3]楊劉軍,朱戰強. 廣東省鄉村休閑旅游地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J]. 熱帶地理,2023,43(2):293-307.
[4]田彩云,管祥泰,田惠文. 黃河流域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旅游學刊,2023,38(8):32-44.
[5]蘇振,王文薈. 基于POI數據的桂林鄉村旅游供給空間分布及合理性分析[J]. 時空信息學報,2023,30(3):390-399.
[6]孔雪松,府夢雪,江平. 中國特色鄉村空間格局與旅游空間協同優化分區[J]. 地理學報,2023,78(10):2554-2573.
[7]何建民,陳志軍. 鄉村旅游聚落用地與空間結構模式演變研究:以婺源篁嶺為例[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6(3):58-71.
[8]湯禮莎,龍花樓,楊嘉藝,等. 洞庭湖區鄉村人居環境和鄉村旅游發展“障礙診斷—耦合協調”分析[J]. 經濟地理,2023,43(10):211-221.
[9]吳雪玲,楊光,張繼飛,等. 黃河中游地區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空間錯位與影響因素[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39(12):1693-1702.
[10]劉霄泉,莫燕,張純,等." 抖音“新農人”主播空間格局及鄉村文旅轉化潛力研究:基于蟬媽媽網站數據[J]. 地理科學進展,2023,42(8):1636-1650.
[11]張詩語,何峰,胡曉慧,等. 河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3,46(2):103-112.
[12]唐黎,黃舒琪. 福建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3,43(9):181-190.
[13]杜久升,馮云超,王羽,等. 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59(5):127-134.
[14]顧芳芳,樊學秀,江可申. 長江經濟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23,62(4):63-68.
[15]冼煒軒,尚國琲,劉玉,等. 基于POI數據的鄉村休閑旅游地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以北京市密云區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21,49(8):15-22.
[責任編輯:李偉杰]
收稿日期:2024-11-25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20601082);河南省軟科學項目(242400410282)
作者簡介:遠萌(1987—),女,河南汝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旅游地理與規劃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