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視頻,是一位心理咨詢師講述他所經歷并受到震動的一件事。一對復旦大學的教授夫妻,將自己的兒子送來做心理咨詢,這個少年多次想要用割腕或跳樓的方式自殺。他看到擺在自己和無數人面前的無窮“內卷”,其過程和終點都稱不上“幸福”,感到深刻的倦怠和無聊,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死亡倒是一種及時的解脫。
他說得“特別有道理”,正是這個社會正在發生的事實,所以這個心理咨詢師竟無言以對。他幾乎是不帶什么希望地問少年:“那你覺得自己的生活里還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嗎?”少年想了想,告訴他,只有每周末去貓咖做義工的那兩個小時里,才感到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價值。于是心理咨詢師建議焦慮茫然的父母在家里為孩子養一只貓,雖然他并不確定這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也許與更多生命的鏈接、其他生命對自己的依存和仰賴,能夠在某種意義上賦予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也許會讓這個少年在選擇輕生時因為這份牽掛而猶豫不決。
這個少年與貓的事情打動了我。我仿佛看到一個身形瘦削的男孩,在三十多只貓咪的簇擁下,為它們清潔身體,打掃房間,動作輕柔,眼神溫和,內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寧靜和自足。被需要、被依賴,打開并付出一部分自己,不但不會讓自己的內心產生空缺和蒼白,反而會更加豐富和充盈。
當然并不只是養貓才會有這樣的啟迪和滋養生命的效果。這個春天,朋友鼓勵我的小女兒參加種植大賽,于是帶著這樣一個緣起于功利的想法,我們找來兩個花盆,小女兒將烏黑的營養土倒進去,裝得滿滿的,在一個花盆里種下花生,在另一個花盆里種了綠豆。她舉起小水壺將泥土澆得透透的,再小心翼翼地將花盆端到陽臺上。她拍著花盆的盆壁,像是要把自己的力氣也送給它們一些,滿懷期待地祈禱:“好好吃飯,好好喝水,好好曬太陽,快快地長大吧!”每天起床一睜眼,她就要到陽臺上去看看它們睡得好不好;放學到家,她就抱著故事機來到陽臺,看看它們長得怎么樣了。她不吝惜自己的付出,每天都會認真地給它們補水、吹風、繪圖、做成長記錄。眼看著它們發芽了,生根了,出土了,長葉了,葉子越來越多,莖稈越來越高。她擔心花盆太小,又將它們端到樓下鄰居爺爺的小園子里,移植到土地中。每天的早晨和黃昏,也就是她上學和放學的時間,她都要特意拐到鄰居爺爺家,去看地面上越長越大的寶貝植株,還有園子里混雜一處卻各自繁榮的南瓜、葡萄、枸杞、大蔥、青椒、牡丹……
那段時間,她的眼神絲滑,極少發脾氣,整個人松弛而愉快,總是唱唱跳跳的,時常奔到我跟前來,向我高聲匯報花生、綠豆的生長,以及她又給它們澆水啦。植物與人的饋贈,當然不只是提供食物這一個層面,滿眼的勃勃生機,最能撫平心上的凹凸不平。但最棒的地方,莫過于精心照顧它們從一粒粒種子成長為一棵棵獨立的生命,這種創造帶來的歡喜和成就是難以言喻的。
有一天,天氣格外好,我們坐在鄰居爺爺的小園子里,東看看,西看看。我給她看蕭紅《呼蘭河傳》中的片段“祖父的園子”,書里說:“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只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要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小女兒看看書上的文字,又看看眼前的小園子,驚詫莫名。書上的世界移植到眼前來了嗎?都這么美好。但我沒有告訴她的是,正是童年那個園子里生生不息的豐沛,滋潤了蕭紅的心靈,支撐了這個女作家崎嶇艱辛的一生。而這些凝固在書頁上的美麗文字,如今也成為滋養更多生命的力量,讓面前這個小女孩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眼下的生命景象是美好和值得珍惜的。
我跟她說,正是由于她對花生、綠豆的精心照顧和辛勤付出,它們才長得這么欣欣向榮。我想讓她始終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總是被別人需要。不只是植物需要她,她的媽媽和家人也非常需要她,她能帶來快樂和自由的力量。我們去超市買菜,我需要她幫我提著一個兜,這樣我就不會“走路搖搖晃晃”;我在廚房做飯,需要她幫我蒸米飯、洗菜、切菜,有時還需要她給我講故事聽,這樣就能打發掉做飯時的“寂寞”,而做飯也變成有趣的事了;我看著鏡子里枯黃的臉,趕緊躺到床上,聲聲喚她幫忙貼面膜,這樣我就能在她的協助下“青春常駐”了;我在公園里走路,需要她隨時勘察地圖做向導,這樣我就不會“迷路”,而且我們就能很快找到出口附近賣冰激凌的小攤了。入睡前,我會感謝她總是這么給力,這么無私地奉獻自己,這么愛我。我跟她說,媽媽并不總是那么強大和無所畏懼,但有了她的幫助,媽媽就披上了最堅硬的鎧甲,就能打勝仗所向披靡了。這種時候,小朋友的自信和自豪也是相當不加克制甚至是格外“囂張”的。
所以,如果沒有貓,花生、綠豆和我都可以充當“貓”,讓生命激發生命,激發愛、同情和奉獻,讓她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是能夠做許多有意義的重要的事情的。但愿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她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將“生活里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的信念慢慢根植到她的心里,幫助她在未來抵擋時常來襲的“空虛”和“沒意義”。
(摘自龍源期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