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區文化歷史發展悠久,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成熟。上海地區文化包括本土文化、外地區文化、海外文化、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思想。本文研究了上海文化起源與歷史發展、定型后的上海文化及其特點,特點可歸納為精致、包容性、創新活力、豐富多元、文化自信。研究發現,上海文化的發展正面臨四大挑戰:精致引發的利己主義、文化過量自信造成的傲慢、個體參與和認可信仰的缺失及資本主義對意識形態的威脅。應對策略包括政府在文化領域需起到積極引領和干預作用,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城市有更高包容性與創新性及樹立全局意識。盡管上海和其他城市的文化特征與屬性存在差異,但本文的研究結論對其他城市的文化和問題對策研究也有一定啟示意義。
上海文化的起源與歷史發展
一、上海文化的起源
上海文化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上海地方志記載,早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上海岡身以西地區休養生息,這段時期先民居住地的典型代表就是上海的廣富林文化遺址。當然,如果要稱之為文化的起源,還得是吳越時代,因為上海境曾是吳越屬地,而現如今的上海地界已經具備了雛形?;诖耍宋奈幕l展了起來,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給上海地區帶來了最初的精神啟蒙。
二、歷史演進中的上海文化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上海地區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這一點。在歷史的演進中,上海最早接觸的外來文化還是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外地文化,最為典型的外來文化表現為戲劇,并且戲劇也是“勾欄”的由來,但此時上海更多接觸的是北方的雜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更多的外地戲劇。據史料記載,《申報》所載戲曲廣告劇目,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間,高達800多個,時稱“梨園之盛,甲于天下”。但事實上,當時存在的戲曲不僅僅是外地的戲曲,本地的一些戲曲也在飛速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譬如,浦東地區的“東鄉調”逐漸從本灘、申曲成為滬??;浙江紹興嵊縣一帶的“的篤班”“小歌班”從紹興文戲演進為越劇;蘇、錫、杭、甬等灘簧和江淮戲、淮揚戲也在上海演出中形成各自的劇種;“小熱昏”最初只流行于蘇州、無錫和上海地區,由于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演出獨角戲發展為滑稽劇。
在明清時期,上海文化受到了外國文化強大的沖擊,盡管清代存在“閉關鎖國”的國家政策,但仍然無法阻擋不斷進入中國的外來文化。1896年,即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在徐園又一村放映了外國影戲,這一時間節點也證明了:上海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帶頭先鋒的作用。事實上,在中國的這一段近代史上,高新科技往往都是從沿海城市創造或是引進的。
在上海歷史上,還存在著“租界”這一特殊的產物,租界雖然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屈辱的象征,但在客觀上,它使得外國人更容易將文化傳播到中國,同時也使中國文化走向了世界。比如在音樂文化方面,外國人帶來了管弦樂隊等西方文化,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原有的管弦等樂器也并沒有消失。不僅如此,上海的繪畫也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特點,出現了革新中國畫的“海上畫派”。此類種種,恰恰說明上海本土的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也并未被外國文化直接顛覆,而是與外國文化逐漸融合,在各自保留一部分文化的同時進行了優化。當然,這時的上海文化也存在著不良的成分,大多宣傳封建倫理、飲食男女和怪力亂神。比如在《松江風俗志》中,就記載了部分鬼神之說、祖先崇拜、占卜巫術、陋俗惡習等等。
從電影產業的發展得以窺見上海的歷史。在九一八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出現朝花社等組織,這些組織介紹外國進步版畫,創造出大量進步作品。《風云兒女》正是在這段時間上映的,那一首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正是創作于這一段時期。上海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引領了時代的發展,崛起了新思想;即使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也出現了《木蘭從軍》《漁家女》等進步影片;在抗日戰爭結束后,盡管面臨著國民黨的打壓和控制,上海的文化仍然發揮著引領中國思想浪潮的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作品就是出自此時期。
上海解放至今,上海的文化更是蓬勃發展。話劇、兒童劇、昆劇、京劇、淮劇等作品數不勝數。在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上海留下了很多電影、音樂、芭蕾舞劇、繪畫等經典之作??上г凇拔母铩钡氖旰平僦?,上海文化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后,上海的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而在這之前,上海文化領域失去了和國外積極交流的機會。時隔幾十年,盡管這并不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大師的數量有所下降,但在引入了市場的競爭機制后,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整體而言,上海解放至今,上海文化一直在馬克思主義潛移默化的指導下發展,從馬克思主義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海的文化發展一直伴隨著整體的價值影響。在中國,首都北京是政治中心,而上海則是經濟中心,并且上海歷任市委書記都曾是中央政治局常委,這也說明中國的政治家往往對于地區文化的發展較為重視,上海文化也因此受到了中國政治家思想的熏陶。上海作為一直以來的經濟中心,其GDP(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多年穩居中國各城市之首。
上海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十六個字來概括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可以理解為上海的文化特點,而追求卓越是上海的文化本質,開明睿智是上海對于外來文化的態度,大氣謙和則可以理解為上海的廣闊胸襟。的確,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以及和外來的文化互相融合,上海文化逐漸定型,這一時間節點是位于明清時期。在經歷中國的對外開放后,上海的文化融合了國外的一些文化,積極地去借鑒世界各國大城市的發展經驗,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下功夫。建筑學家常青也曾說上海的開放理性,從容接納,發展到了“主動選擇式的海納百川”。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改革開放后,上海文化徹底定型。對于不同地區和國家文化的包容性,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個地區文化豐富性的決定因素,上海地區的文化大致有以下幾類:首先是本土文化,即上海本土的傳統文化,還有外地區的文化,即中國上海以外地區的文化,另外還包括海外文化(換種說法也就是舶來文化)、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思想。
上海文化的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精致、包容性、創新活力、豐富多元、文化自信。這些是上海寶貴的城市品格,也是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發展的力量源泉。上海文化的包容性在前文的研究中被提及,因此不再過多贅述。上海文化表現出精致是從中國古代對外開放開始的,上海在古代是藝術的中心,有許多的文藝作品誕生于此。由于物質生活相對較為豐富,因此上海的人民更多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在這一段時間,古代的琴棋書畫、戲曲藝術均得到了整體的發展,文人墨客對此的追求,也給人民營造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具體表現為:在戲曲方面,有著名的上海灘戲和黃梅戲;在音樂方面,上海民間音樂和音樂舞蹈都是非常有名的;在書法繪畫方面,上海的吳門畫派在中國藝術史上也有著很高的地位;在文學方面,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就曾在上海留下了許多詩篇,元代文學家吳偉也在此地創作了許多散文和詩歌。而在清代以后,上海的文學創作更加繁榮,出現了許多杰出的文學家,如巴金、茅盾、丁玲、沈從文等等。不僅如此,在近現代以來,這種精致性也與時俱進了。上海美術館、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曲學院等文藝機構紛紛創立,上海灘、花旦戲、小吃攤等也成了上海特有的文化形象。上海文學在現代中國文學中有著獨特的地位,有自己的一些流派。如上海派、魯迅派、閔派等。其中,“上海派”是以“陳獨秀文化研究會”為主體的一個文學團體,以“女權主義”“新思潮”“現代主義”“性解放”為主題,對當時社會提出了批判和反思,開創了現代中國文學的新局面。并且,在同一時期也有許多重要的文學刊物和文學機構成立,如《新月》《世界文學》《小說月報》等,這些刊物為上海的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臺。這些文學創作刻畫了上海城市的各種社會人物、生活場景和文化心態,豐富了近現代中國文學的內涵和外延。
上海文化具備極高的創新活力。上海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化特色和創新能力的城市之一,上海文化也具備了極高的創新性。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涵蓋了設計、時尚、藝術、音樂、文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中國時裝教母”的設計師趙志紅說過:“上海的設計氛圍非常好,非常有國際化的觀念?!鄙虾N幕云溟_放和前衛而聞名,勇于嘗試新鮮事物。對于一些被大眾視為奇裝異服的時代潮流,上海所表露的歧視眼光相對較少。與部分地區不予提倡、鼓勵和發展的態度相比,上海無疑是為此提供成長環境的最佳地方,上海經常推出規模較大的漫展活動。此外,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較為成熟。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早在2020年,上海文化產業就實現增加值2389.64億元,占上海生產總值比重6.1%,占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總增加值比重5.31%。而在2022年,文創產業足足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的13%左右??梢?,上海文化產業是上海的支柱性產業,體量位于全國前列。同時,上海的文化創新是具備前瞻性的,上海在文化領域的創新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思路。并且,上海在數字文化領域的發展非常突出,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轉型,形成了數字文化產業。在該領域,上海不僅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還有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和個人,他們不斷推陳出新,讓上海的數字文化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上海是一個可以讓你想到全世界的地方?!鄙虾T谂c國際文化的交流中不斷地汲取創新思路和靈感,將其融入本地文化創新中。上海在國際影視領域的交流中,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的制作技術和商業模式,并且將其運用到本地的影視產業中去。這些國際化的元素,讓上海的文化創新更加開放。可以這樣說,上海文化具備極高的創新性,一方面得益于其歷史文化的底蘊,另一方面也因為上海不斷地主動擁抱世界、保持開放包容的姿態,使得上海文化不斷在創新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未來,上海將繼續當好文化創新發展的先行者。
上海文化豐富多元。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樣,是復雜的共同體,不應該要求它純之又純,單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與俗,洋與土,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以致先進與落后,甚至低級、庸俗、反動文化也有可能混雜其間,特別需要清醒對待。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獨特的文化積淀和傳統。在長期的歷史沉淀和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因素影響下,上海形成了自己的鮮明文化特色,例如“海派文化”“夜上海”“新潮音樂”“民國建筑”等等。上文也談到,上海也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城市,擁有許多新興的文化形態和產業,這些都為上海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增加了新的維度。
上海的文化自信更多地體現在上海文化開始引領中國的文化發展上,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上海為大量國內外文化交流和知識交流創造了良好的交流環境,而這些交流融合也為上海文化的自信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實現文化繁榮與文化自信,是提升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軟實力的客觀要求。上海以其獨特的城市景觀和現代化建筑而聞名,如陸家嘴金融區的高樓大廈、外灘的歷史建筑和世博會遺址等。上海的萬國建筑、沙面洋房等也都成為中國建筑的代表;在藝術領域,上海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中心,誕生了許多著名的電影人和電影作品。導演張藝謀曾評價上海電影:“上海是中國電影的靈魂之城。”并且,在文學領域,上海作家的作品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典范。這些也都是上海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上海的文化自信也使得其成為中國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吸引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和文化精英,促進了上海文化的多元化和精致化發展。同時,上海的小吃文化和各種美食也代表著中國傳統美食文化中的瑰寶。這些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上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上海文化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
一、上海文化面臨的挑戰
首先,精致引發的利己主義。
上海文化的精致也導致了一些問題。例如,上海的城市規劃過于涇渭分明。繁華的都市圈與大商場往往是金融的天下,但是大多缺乏足夠的娛樂與休閑功能,這一現象在上海的陸家嘴區域尤為明顯。上海將城市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域,加快了城市人文、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但也對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減少了城市對人民的人文關懷。相比之下,南京的名勝古跡、商業區和居民區融為一體,小巷子里容納民間餐館的可能性更高,這是值得上海學習的。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與人民聯系更為密切的,往往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飲食文化,衣食住行對于人民才是更為重要的。唯有基于此,人民才能有建設文化的理由和動力。
不僅如此,精致所帶來的挑戰對于人文文化而言的風險,即精致的生活方式與對于信仰的缺失導致了精致利己。上海的文化表現出相當的精致,精致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更是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于是,精致給上海市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滿足,但與此同時,追求精致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不良后果——精致的利己主義,這是由于物質生活的極致追求所造成的,這也是現代文化中獨特的一面。往往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理論,西方的一些觀點可能會認為人在物質上得到極大滿足后,往往會傾向于將接下來的重點集中于精神等層次,但顯然,人在現代文化帶來的精致利己主義下,并沒有得到滿足,反而更為貪婪和精明。
其次,文化過量自信造成文化的傲慢。
文化的包容使得與上海文化有著差異的各地文化得以在上海演進,不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比較吊詭的情況——正常而言,文化的包容使得各類文化都能融合發展,但是部分文化卻被排斥在外。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文化的整體互選。由于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較大的情況,可能會引起一定的沖突,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融合。但在實際情況下,也有著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以中西方文化為例,兩者之間差異較大,產生沖突的情況也不少。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租界時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移民,他們帶來了自己國家的獨特文化,使得上海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質更加突出。起初,由于文化間存在差異,中西方文化在融合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難和沖突。比如,在宗教信仰、家庭觀念、禮儀習慣等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較大,難以融合。然而,中西方文化的整體互選是文化融合的重要前提,只有通過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避免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長時間的交流和互動中,中西方文化不斷吸收對方文化的優秀元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現在,我們已經可以明顯看到中西方文化部分深度融合的情況,有一個明顯的例證是上海的建筑風格,可以完美融合中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混合風格。在上海的外灘地區,可以看到許多具有歐洲風情的建筑,如法國風格的建筑、英國風格的教堂等。與此同時,上海的老式弄堂里保留了傳統的中式石庫門建筑,在城市中心形成了中西方風格完美交融的景象。由此可見,各種文化之間的互選、接觸和交流,也可能會促進文化的創新和更新,甚至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和風格。
部分文化被排斥在外的另一方面原因,則是過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過量可能會造成文化的傲慢。不可否認的是,上海作為中國最國際化、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它展現出了極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文化也因其特殊地位而經常被過度夸大和吹噓,這種過量的自信往往導致了文化的傲慢,使得上海文化對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持高度的優越感,往往不重視和承認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傳統文化的存在和價值,不屑于與之交流。各國應該加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平等,實現文明交流互鑒和互相尊重。一些國家或地區在推崇本土文化的同時,也能夠包容和欣賞其他文化,如日本和新加坡等。總之,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性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適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幫助國家和地區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本土文化,但是過度的文化自信可能會導致排他和歧視,從而阻礙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交流。
第三,個體參與和認可信仰的缺失。
個體參與和認可信仰的缺失也是上海文化面臨的挑戰之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到現在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具體到現實世界中的表現是:大部分老一輩人的“路見不平”和少部分年輕人的“事不關己”。事實上不只是上海地區,國內的文化都普遍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盡管不良社會現象產生的背后是各類影響因素,但缺少參與和認可的文化信仰會使得地區的文化變得畸形,甚至無法形成一個整體,以繼續維持文化的形式。正如趙稀方研讀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一書所體會的,他認為安德森強調了“民族是民族主義的產物,是被想象出的政治共同體”這一觀點,這本書因此成為世界研究民族主義思潮的經典著作。正如該書所表達的,民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就如同民族的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本質并不是民族及其文化選擇了個人,而是個人選擇并認可了民族及其文化。試想,如果個人參與和認可信仰缺失,那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文化的形成和維系是需要信仰來支撐的,假如個體對于文化采取了漠視的態度,沒有參與建設和認可文化的信仰,那么地區的文化也會支離破碎。
第四,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威脅。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面臨著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威脅,上海文化是國內形勢最為嚴峻的地區文化之一。由于地處東部沿海地區,又是歷史上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上海是最早接觸外來文化的城市之一,“魔都”“modern”等詞逐漸成為上海的代表。上海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互相借鑒、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近年來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腐蝕。資本主義宣揚“娛樂至死”以及樹立過度開放的思想價值觀等錯誤思想,這些行為不斷地對傳統文化產生沖擊。不僅如此,資本主義還滲透娛樂產業,宣傳個人主義而非集體主義,來不斷挑起人民對于政府的不信任和不滿,他們帶頭反對相對保守的價值觀,認為這降低了整體社會的收益,從而使得人們更相信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更圓,國外的空氣比國內的更自由和民主,直接導致年輕一代更愿意接受國外所謂先進文化,而反對國內本土的傳統文化,將社會矛盾不斷放大,把由客觀因素導致的社會問題歸咎于主觀的政府意愿。資本主義通過以上惡劣行為,達到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和分解上海地區文化,進而影響和改變整個中國文化的目的。
二、上海文化的未來發展對策
首先,政府對于地區文化在文化領域做好引領和干預。
當前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面臨嚴峻挑戰的同時,更要克服存在的困難,并且更好發展,這之中也應該有著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我們要始終牢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關注文化發展的熱點和前沿,不斷創新文化形式和內容,讓文化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精神需求。
對于政府而言,不僅要緊緊依靠人民,更應該積極擔當,發揮文化領域的引領作用。對于目前上海文化面臨的四類挑戰——精致引發的利己主義、文化過量自信造成文化的傲慢、個體參與和認可信仰的缺失以及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威脅,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角度上不斷地撥亂反正,樹立和倡導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協調地區文化之間的沖突,加速文化之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融合,預防和對抗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威脅??陀^上不斷減少不良社會問題的發生,從而使人民可以積極參與建設地方的文化,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信仰。
其次,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具備更高的包容性與創新性。
上海地區從古至今就是在不同文化的沖擊下發展起來的,文化的包容性不僅使得文化可以生存下來,更是讓文化得以不斷地發展、融合與進步。上海要取得文化發展進步,就是需要始終致力創新,以創新追求卓越;注重吸納包容,以包容聚合力量。不僅如此,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注重文化軟實力,“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文化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在振興國內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上海文化必然會隨著經濟的流動再次面臨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機遇。未來的上海文化需要更加注重創意產業的發展。隨著數字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興起,文創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將會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和創新動力。不僅如此,上海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底蘊。上海歷史風貌的價值精華就在于四千多幢老建筑,如果老建筑都消失了,那上海的文脈就被切斷了,歷史風貌也沒有了,更別提城市特色了。未來,上海需要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并在文化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從而推動上海文化的長期繁榮。
第三,上海的發展必須具備全局意識。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的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獨“惠”其身。上海的文化發展既要立足上海,更要多算國家賬、戰略賬、長遠賬。上海作為一個經濟和文化中心,其文化發展不僅關乎本地區和本國的文化,而且與全球的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上海應當擺脫狹隘的地方觀念,放眼于全球文化的發展趨勢和多元性。積極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融合,展示自身的特色與魅力,勇于承擔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責任與使命。注重國際化、多元化發展,可以推動上海文化走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
綜上所述,上海文化和相關產業、文化衍生物對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上海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展現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時,上海文創產業的發展也是較為成熟的,作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文創產業的體量位于全國前列。并且,由于中國的政治家對于上海的文化發展較為重視,上海文化也受到了中國政治家思想的強烈熏陶。本文研究發現,與上海人民聯系更為密切的,往往不是高樓大廈,而是飲食文化,衣食住行對于人民才是更為重要的。唯有基于此,人民才能有建設文化的理由和動力。另外分析得出,上海地區的文化大致包括本土文化、外地區文化、海外文化、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思想。本文分析了上海文化的起源、發展歷程及其特點,上海文化的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精致、包容性、創新活力、豐富多元、文化自信。發現上海文化面臨四大挑戰,如精致引發的利己主義、文化過量自信造成的傲慢、個體參與和認可信仰的缺失以及資本主義對于意識形態的威脅。并且,針對上海文化面臨的挑戰,本文也提出了三點上海文化未來發展的應對策略,尤其強調了政府在文化領域的引領和干預的重要性,政府應加強對地區文化的保護與支持。不僅如此,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也需培養更高的包容性與創新性,需要在全局意識下發展上海文化。我們相信,通過政府引領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上海文化將迎來更可持續化的發展。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文化交流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持續地探索和改進。通過政府參與和多方合作,可以共同推動上海文化發展的全球化進程,并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作出貢獻。同時,本文的研究結論也可以為我國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及其面臨的挑戰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簡介:
朱徐慧,男,碩士學歷,任職于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寶山區稅務局;袁子淇,女,碩士學歷,任職于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