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為新時代人們實現美好生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的觀點,立足于現實的人,認為人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體,并通過辛勤勞動直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自身素質的提高,馬克思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這一切努力的最終指向是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美好生活需要的相關概念界定
探討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要對美好生活和需要分別進行闡述,進而對新時代背景下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進行全面把握。
一、需要的含義
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映,人的需要是美好生活的原動力。馬克思指出:人的需求貫穿歷史和未來,連續不斷,范圍種類廣泛,具有連續性、無限性的特點,明顯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人的需求的形成深受多種條件的制約,包括生理狀況、環境以及知識狀況。人的需要要符合客觀實際,體現需要的合理性,在一定的限度內且符合客觀規律的需要是合理性的需要。
二、美好生活的含義
馬克思關于生活方式的經典理論是“美好生活”的理論根基。美好生活實質上是指人生所面臨的某種客觀狀況,既是對當下生存狀況的某種關懷,又承載著對未來生存狀況前景的價值指向。美好生活又是人全面發展的生活,人的全面發展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價值取向;美好生活是人自由、充分、和諧、個性發展的生活。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含義
美好生活需要的含義是指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獨特性,人民可以結合自身實際,腳踏實地奔向美好生活,從而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邏輯依據
一、美好生活的理論追溯
從根本上講,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追尋美好生活的歷史。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提出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理論缺少科學依據,以及當時處于資本主義社會,這些理論最終變成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馬克思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現實的人”這一概念,將其界定為:以物質生產運動為主體的人;處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個人;參加勞動的、完成了物質產品的個人;處在特定社會中的人;具有思維、觀念和意志能力的個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強調,“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從而,人通過實際的勞動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明確了人最基本的實際生產活動是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在批判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還指出,費爾巴哈思想并不是從根本上認識人的本身,而人必須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中利用物質過程和精神活動結成并相互聯系,從而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對自然、社會及其個人自身的改造,并由此完成人們本身的物質生產勞動過程。
二、美好生活的歷史演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為實現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地進行偉大奮斗,同時也為中國新時代“美好生活”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完成了中華民族獨立的任務,為實現人們的美好生活向往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時期,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為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機會;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初步解決民眾的溫飽困難等問題,使他們的生活條件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了全新階段,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進一步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美好生活的現實根據
在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前提下,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越來越廣泛。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更多地關注于對物質生活的滿足。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后,在黨的領導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全面提升,人民群眾不但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更高層次的民主、法治、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在日常生活方面,人民在獲得最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保障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到了發展和享受的生活資料;在文化生活方面,人們期望更多的精神世界的滿足,對優秀文化的需要增加;在社會生活方面,人們期待更好的教育質量、更高的醫療水平和更全面的社會發展體系。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是制約美好生活的直接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滿足感。
美好生活需要的人學底蘊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主體——以人民為出發點
人是“美好生活”的主要創造者與享用者,人們是否真切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要素是評價人們生活美好的重要條件。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目的,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立足于個人發展及其本性,闡釋了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是社會發展的創造者,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思想之一。人民群眾是對美好生活要求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永遠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作為開展社會主義民主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黨和國家奮斗的歷史中,人民是客體、目的和手段,更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依靠者。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對人民及其勞動的依靠
人民作為需要的主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遞增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特點,所以滿足人們最主要生活需求的途徑是多變的、靈活的。
自身素質的提升是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的內在動力。主體需要的合理性是極為重要的,人的需要應處在一定的限度內,不應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不能違背社會和自然發展的必然規律。但要做到這種地步,人們自身素質的提升就十分必要。因此,人作為需要的主體,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當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自我價值的體現也就越充分,人們需要的滿足條件也就越成熟,自我需要的滿足也就越容易實現。
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是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的物質保障。馬克思需要理論認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本質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同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發生改變是由于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生產力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對需要有推動或抑制影響;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生產力增長的內在動因,它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增長,進而推動了經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總之,人們獲得的物質資料是基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歸功于人民群眾的推動。
勞動是美好生活需要滿足的現實手段。在馬克思看來,整個社會在根本上都是現實的,而生產勞動就構成了整個人類發展過程中影響最為廣泛的社會現實,也由此形成了整個社會現實的理論基礎。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得出人們在改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是實實在在地證明了自己是一種天然的個體,所以,由勞動產生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在人們通過努力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實現的。馬克思主義指出:勞動技能才是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途徑,而一旦離開了人們勞動技能及其產生新的社會經濟生活所需要的這種最基本條件,美好生活便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終極指向——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黨將始終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同人民聯系,并將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新發展理念,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必須毫不動搖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便更有效地發揮國家各級財政的輔助功能,推動我國的現代化產業創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進而提高全體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并非擺設,因為它可以具體地、鮮活地體現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環節和行進過程中。正因為實行民主制度,才使得我國人民充分地參與到民主決策的過程中,才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獲得了民主權利,也確定了人民當家作主的身份,關于人民的問題也由人民討論,全過程人民民主賦予了人民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人民也變成了祖國各項事業建設的政治主人、執行者、利益維護者和最大推動者。我國目前已經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落實到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民主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民主實踐也蔚然成風,社會充滿了活力。
踐行共同的價值觀念。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需要全民族的努力,形成全民認同的價值理念。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西方人的意識形態逐漸融入中國民眾的生活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無法實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面對西方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人民要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統一的價值觀念,從而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良好社會風氣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同心同德”引領社會發展,是黨和人民共同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不竭動力。
建立健全分配制度。當前,我國實行的主要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繼續完善按勞動素質合理劃分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收入分布更為合理,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國形成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協調與配合的體制框架,進一步合理地發揮好農民在初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再分配的政策調整工作,發揮好第三次分配的補充作用,以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程度,使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充分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為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更強大的物質基礎。
奮力建設生態文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反映在生態環境中,人類要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需要形成綠色發展理念并踐行綠色消費方式。新時期的人們應了解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適應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繼續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觀念。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們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綜上所述,美好生活需要的主旨就是關于人的發展與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從辯證法角度看,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一方面,人的基本生活離不開人們對生存資料的基本需要,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基本生存需要愈來愈多元化、深層次、多方面的特點,而這些特征要求人們通過勞動實踐把生產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物質基礎,進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也不斷激勵人的發展。只有人們不斷產生新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進一步推動人的發展。這也體現出了美好生活需要與人的發展的歷史統一性。由此可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人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未來在黨的領導下將實現每個人的平等權利和全面幸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作者簡介:
王晴,2000年生,女,遼寧錦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葛英杰,1977年生,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本文系渤海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的人類命運思想研究》(編號:07006-47-51)成果。作者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