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珠峰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基于此熱點事件確定了“珠峰測量隊登頂記”的大單元教學主題。大單元教學分三個課時開展,每課時設計了系列的大單元教學活動,通過探究具體的情境任務,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實施和反思大單元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基于熱點事件確定大單元教學主題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明確了學科目標從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與記憶,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培育,這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即從關注單一的知識點和獨立的課時轉變到大單元設計。大單元設計就是站到素養為本的高度,打破教材原有的單元結構,按照一定的邏輯,如大概念、大領域 、大主題、大任務、大情境等,將原本不同單元的內容組織在一起,通過單元學習主題、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學習活動、持續性學習評價以及開放性學習環境和反思性教學改進六大要素有機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單元。這種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系統性的“大單元”知識結構體系,可以實現知識的橫縱向聯系,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本人曾經嘗試了“珠峰測量隊登頂記”的單元主題教學。將當時的熱點時事“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確定為大單元教學主題,設計了大單元教學內容。單元教學主題與新課標要求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深度整合,圍繞“珠峰登頂測量”的現實地理事件,打破教材固有的單元結構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經過設計的結構化教學主題,有利于學生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源于熱點事件、基于大單元主題的教與學,并非碎片化的、孤立的,而是將珠峰測量熱點事件轉變成了系統的架構。
基于情境任務設計大單元教學活動
《珠峰測量隊登頂記》的單元教學分三個課時開展。第一課時“登珠峰”,側重于對珠峰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探究。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被譽為第三極。因其海拔之高,動植物和冰雪景觀差異顯著,地形起伏大,冰川地貌廣布,大氣環境呈現低溫、低壓等特征。第二課時“測高程”,側重于探究地理信息技術在珠峰高程測量中的應用和珠峰高程測量的意義。第三課時探究“珠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第一課時側重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第二課時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第三課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地關系,辯證看待發展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珠峰測量隊登頂記》單元教學,以第一課時“登珠峰”為例:
基于情境任務設計探究活動和任務,緊密結合教學目標,遵循的兩大主要原則:第一是層次性。動機理論認為,當問題的難易程度各占一半時,學習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最為強烈。“集結大本營”部分的活動探究設計里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身處北坡5200米處的中國珠峰大本營,你可能會看到哪些景觀”,通過讀圖和生活經驗可以判斷。此探究問題的設計,為后續問題的提出創造了最近發展區。第二個探究的問題是“請給喜馬拉雅山區的自然帶找個合適的位置安家”,對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要求則更進一步。第二是情境性。活動“攀登之旅”部分,本人設置了登頂路線的繪制、攀登難度的觀察和攀爬裝備的配置等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決定認知過程的本質,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好的情境既能承載問題,也能蘊含問題,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探究空間,密切聯系了地理教學與現實世界。
基于教學實踐反思大單元教學成效
一、教學方法的創新
新課程對必修一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將較為復雜的自然地理原理部分放到了選擇性必修一中,使必修一的教學內容有所減少,考核要求有所降低。比如,研究珠峰登頂的問題時會涉及的內外力作用、大氣運動等內容在本人教授的高一年級尚未涉及。本人的處理方式是考慮這部分知識是不是大單元主題教學所要表達的重點或核心內容,如果不是,則刪減;如果是,則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既有經驗及思維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在講“冰川地貌”部分,我采用的是概念教學法,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和理解相關概念,讓學生在“登頂三維視頻”里展示過的地貌場景中尋找對應的地貌類型。必修第一冊學過流水地貌,學生具備河流地貌的知識基礎,接著就采用比較分析法,對比了“冰川U形谷和河流槽形谷的差異”。引入新概念不是學習概念本身,而是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區域認知。“冰川風”和“狹管效應”等是受珠峰區域局部地形地勢或地表冰雪覆蓋狀況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的局部性大氣環境特征。這說明地理要素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整體,進一步強化了區域認知。對于“旗云”等這些學生完全陌生但對攀登珠峰又特別重要的氣象專業用詞,則給予學生探究思路,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從熟悉的知識和情境入手,層層遞進,深入思考,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隱性為顯性。
二、教學資源的利用
視頻輔助地理教學也是課堂教學常見的方式。相對于語言、文字和圖片,視頻更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其專注度。《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強調深化信息技術應用,利用視頻可以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從教學主線看,“集結大本營——攀峰之旅——沖頂時刻”這登峰三部曲的靈感就來自此視頻。從珠峰大本營看到的景觀出發,感受登峰沿途的地形地貌變化,直至最后為沖頂做好準備。從細節看,課堂教學陸續呈現了視頻中的六千五百米的魔鬼營地、六千七百米處的北坳冰壁、七千五百米的大風口、八千七百米處的第二臺階等畫面,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珠峰的區域環境特征。一堂有意義的地理課,如同一場精彩的旅行。課堂三維地形的影像視頻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觀賞珠峰登頂沿途的景觀,感受著珠峰測量登山隊艱難的登頂之路。攀登珠峰的勇氣是對熱血少年的鼓舞,祖國技術的進步激發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對珠峰沿途的集體三維影像呈現是呼喚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震撼人心的音樂、雄偉壯觀的地形地貌帶給學生以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沖擊。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地理學科的熱愛、情感上的共鳴是最深層次的教學引領和投入。
三、核心素養的培養
圍繞教學主題,創設真實復雜情境,在情境中解決問題。通過三個課時,設計多個學習活動和任務,形成系列問題鏈,有利于充分地設置條件,讓學生的學習層層深入,學習的過程從新舊知識的“聯想和結構”到“理解學科的基本原理”,再到“遷移和應用”,學生的思維深度不斷提高,情感價值不斷得到升華。在探究攀登珠峰、測量珠峰等具體任務時,學生還需要綜合運用地理等多學科的交叉知識,以更開闊的視角,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來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這體現了地理學科綜合性的特點。組織學生探究“攀峰線路的選擇和攀爬輔助設施的準備”這一任務,主要基于以下地理核心素養的幾點考慮:
第一,不管是攀登珠峰還是外出旅行,都離不開線路的選擇或設計,在制定線路的同時,也是熟悉當地地理環境的過程,有利于加強區域認知。
第二,學生對地理環境認識的時空尺度是不斷轉換的。從空間的視角,本單元教學既關注了大尺度下珠峰及青藏高原位置和地理環境特征,珠峰作為高海拔地區,終年冰雪覆蓋、冰川地貌發育顯著,而從小尺度的視角,珠峰的峰頂因為坡度過大,反而積雪較少。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大氣的受熱與運動原理,分析珠峰的風向和旗云等問題。在時間尺度上,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質時期的環境變化,還有工業革命以來以近百年或數十年為單位的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趨勢及人類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此外,通過等高線圖與三維地形圖的轉換和“冰鎬”等攀爬設施的準備,描述地形和冰雪景觀等的地理特征,進一步從綜合思維的角度關注了尺度的變化和地方的綜合。
第三,通過“攀爬輔助設施準備”的活動探究,學生自主研討和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地理問題,增強了地理實踐能力。
第四,不管是攀峰線路選擇還是攀爬設施準備,都是基于珠峰這個特殊的區域環境而實施的人類活動,體現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