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就有了關于氣候、農業和社會變遷之間關系的研究,近些年來由于環境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對該領域的探索也突飛猛進。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觸氣候史。此后,其追隨者勒華拉杜里相繼出版了《公元1000年以來的氣候史》和《氣候的人文史和比較史》,在詳細分析氣候波動數據后,深入探討饑荒、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參與探討,勒華拉杜里也因此被稱為“氣候史學之父”。
隨著年輪、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資料的廣泛運用,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期”的概念來特指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認為1560—1700年的全球氣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組成的。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曾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論及約公元1200年起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的寒冷天氣,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近代早期的歐洲超過80%的人口屬于生計農業種植者,勉強生活在溫飽線上,受制于氣候的變化。而此時歐洲暴雨連綿,農作物生長適宜期縮短,產量急劇下降,饑荒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死亡。
在糧食作物不斷減產的情況下,魚、蝦等海洋類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食物補充。隨著氣候變冷,水溫降低,魚群向西南方向遷徙,15、16世紀的船長也追隨著鱈魚的足跡一直向西航行,這使人們的目光從陸地轉向海洋。由氣候變化引起的糧荒,使當時貧困而饑餓的歐洲“窮則思變”。在經濟利益、地緣政治、國家野心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驅使下,歐洲人向著廣闊的海洋挺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早期小冰期時代的氣候也促進了歐洲近代早期的探險和對外擴張。
16世紀末到18世紀期間氣候變化更為頻繁,再加上頻繁的火山爆發,導致17世紀出現寒冷期,氣溫再次降低,農作物生長適宜期縮短,糧食產量大受影響。例如,1739年英國谷物收獲期普遍推遲,英格蘭北部損失了大量玉米和大麥,谷物價格比過去31年的平均價格高出23.6%。法國奧弗涅地區小麥的平均價格從15世紀到18世紀初期翻了約5.5倍,黑麥的價格漲了約6倍,大量人口處于饑餓的邊緣。據統計,17世紀法國發生了11次較大的饑荒,英國9次,意大利的饑荒已經司空見慣,愛爾蘭人口死亡率急劇上升,當地農民完全依靠從美洲傳來的土豆為食,1696-1697年間的饑饉和疾病使得芬蘭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歐洲氣候的突變給處于經濟邊緣的農村和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這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更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社會危機。
氣候突變還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1550—1700年爆發的大型流行病比以前范圍更大、影響更深、次數更頻繁。1550—1670年鼠疫再次肆虐歐洲,1629—1631年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爆發,1656—1657年侵入意大利南部和熱那亞,1660年左右又傳到法國北部、英格蘭和荷蘭。在此之后,天花取代鼠疫成為歐洲非常可怕的傳染性疾病,死亡率高達10%,1660—1799年間英國每3~4年都會爆發一次天花疫情。另外,腹瀉也是導致17—18世紀歐洲死亡人數上升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1669—1732年間,疫情十分嚴重。疾病的傳播與氣候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一般情況下流行病通過空氣、水或蚊蟲等擴散,因此溫度和濕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疫情的傳播。氣溫的忽冷忽熱容易導致肺炎、支氣管炎、心臟病和中風,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低,寒冷的天氣降低了他們的免疫力。再加上饑荒時期人們食用難以消化或變質的食物,以及惡劣的居住環境容易滋生傳染病。
在與不可預測且嚴峻的氣候作斗爭的過程中,人們漸漸采用了新的農業方法來應對這種嚴寒、多雨的氣候。荷蘭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這個地區的歷史就是在不斷與水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荷蘭的排水始于10世紀,起初在海濱和河岸筑堤,此后則把土地分割成能夠防外部水的獨立地塊——圩田,內部設有溝渠系統,相鄰的圩共用一條排水渠,排水渠同時起到蓄水池的作用。15世紀以前,荷蘭用自流排水方法進行排水,此后則出現了風車,風車的運用使處在低潮位置以下的土地也能夠有效排水,這令低地國家的封建主們增加了不少土地和財源。據統計,13—16世紀期間,荷蘭通過排水獲得了28萬多英畝的新土地。為了避免有肥力的土地閑置,荷蘭人還在田間種植了可供人類和牲畜食用的作物,種類也更加豐富,如豌豆、黃豆、蕎麥、苜蓿草等,在長草的田間放牧牲畜,幾年后土地的肥力加強,這時再翻耕土地,重新播種谷物,使休耕地的數量縮小直至全部復耕,這種自身循環導致大量高產的田地出現。由此,充足的草料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新型農業為市場提供了更多肥料、肉類、羊毛等,從而打破了人們原先過度依賴谷物的惡性循環。15世紀人們對谷物的需求量開始下降,飲食結構出現變化,面包減少,肉類、奶酪、黃油和豆類增多,農牧生產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轉變,更多的土地成為牧場。16世紀末,荷蘭的農業革命傳播到歐洲各國。荷蘭移民將耐寒的蕪菁引入英格蘭,為倫敦市場的牛群提供飼料,以緩解干草的不足。同時,荷蘭人還用先進的排水灌溉技術改造了英格蘭東部大量的沼澤低洼地,使之成為英國最富饒的土地之一。此時期英國取得了不少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新的土地輪作制、輕犁的發明、肥料的廣泛使用和草場漫灌技術等,還引進了許多新的農作物,如馬鈴薯、玉米、水稻、油菜等。隨著農業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深入,農牧分離成為大勢所趨,專業化的作物種植和牲畜飼養使分散的土地逐漸集中起來,最終導致了對整個近代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的圈地運動。究其源頭,農業革新的起因就是人們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和日益嚴峻的種植狀況而作出的自我調整。
可以看出,近代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受氣候影響較大,氣候的變化不僅影響作物生長,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條件和身體健康。糧食減產形成了大規模的饑荒,破壞了人類的免疫系統,引起傳染病的肆虐,這些都是氣候突變所導致的并發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人們發明新的造船技術等,對良好捕魚場的探求使歐洲人勇敢地走向海洋,開辟了新大陸。同時,人們還根據氣候變化改良了耕種方法、發明了排水灌溉設施、增加了新作物的品種,有效提高了農業產量,由此展開了一系列農業革命。尤其是經歷農業革命后的英國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進入工業化社會。不過,工業化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又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幾近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李珍珍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