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音樂藝術無法孤立于世界而獨自生存、發展。中國藝術歌曲誕生于20世紀初,經歷百年的探索與發展,脫穎而出,成為中華五千年音樂、藝術、文化的結晶,展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與美學特征。站在百年發展的歷史時刻,如何推動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如圖1所示)已然成為中國藝術歌曲下一個百年的重大任務之一。

音樂離不開傳播,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化發展更離不開傳播。傳播學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它與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音樂學等多門學科關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美國學者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拉斯韋爾程式”或“5W” 模式),即“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其中,Who是傳播主體,Says what是傳播信息,To whom是受傳者,In which channel是傳播媒介,With what effect是傳播效果(如圖2所示)。
從拉斯韋爾傳播學視角出發,分析和論證中國藝術歌曲起步和發展階段符合傳播學發展規律,提出了起步階段“外對內”輸入式傳播和發展階段“內對內”循環式傳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傳播學“5W”模式探索中國藝術歌曲“內對外”輸出式國際化傳播之路。

一、中國藝術歌曲的“外對內”輸入式傳播
20世紀初期是西方思想、文化、藝術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階段,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播主體是西方作曲家和音樂教育者們,他們通過海外留學生們傳播西方創作技法與音樂理論,為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步與發展奠定基礎。
這一時期的傳播信息(Says what)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音樂教育、音樂創作技法以及音樂理論等。這些信息對中國藝術歌曲起步與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例如,在藝術歌曲《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黃自在鋼琴部分前奏采用了平行五度的運行方式,這在印象派音樂中比較常見。平行五度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傳統和聲運行的刻板功能,所造成的空靈效果與中國很多古典詩詞中的意境吻合。這不僅體現了黃自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造詣,也體現了他在藝術歌曲創作時的探索性嘗試,證明西方創作技法對早期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影響。
受傳者(To whom)主要是留學西方的中國音樂家們。這一時期,大批中國學者開始出國留學,并開始系統性接受西方音樂理論教育,代表人物有青主、蕭友梅、趙元任及黃自等。這一時期主要傳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是海外留學教育。青主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并兼修鋼琴和作曲理論;蕭友梅先后留學日本和德國,學習作曲、指揮、音樂教育等;黃自留學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選修樂理、視唱以及鍵盤和聲等音樂課程,隨后前往耶魯大學音樂學院主攻理論作曲。所達到的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步及經典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如青主在留學德國期間創作的《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首藝術歌曲。除了歌詞選自北宋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外,這首作品兼具中國傳統五聲音階的特性和德奧藝術歌曲的風格。

二、中國藝術歌曲的“內對內”循環式傳播
“外對內”輸入式傳播使得中國藝術歌曲得以起步,而“內對內”循環式傳播使得中國藝術歌曲迅速發展(如圖1所示)。這一階段,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播模式完全不同于中國藝術歌曲早期起步階段。首先,傳播主體(who)變成了中國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們將先進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技法以及音樂創作理論(傳播信息,says what)傳播給下一代(受傳者,To whom);傳播的主要途徑(即傳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為音樂理論與創作教育、各種演唱表演及比賽等;產生的影響(即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繁榮與發展,以及大量經典藝術歌曲作品的誕生(表1)。
黃自是中國藝術歌曲起步階段“外對內”傳播模式中的受傳者,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發展階段“內對內”傳播模式中的傳播主體。他創作的藝術歌曲和在上海國立音專所教授的音樂理論與作曲(傳播信息),使無數的中國作曲家受益,大大推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他的弟子賀綠汀在創作《嘉陵江上》時繼承黃自在創作《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所展現的雄渾曠達與豪放的情懷;同時,又大膽借鑒西方歌劇宣敘調的創作經驗,形成獨具一格的抒情風格。這一傳播模式的傳播效果是,大批中國作曲家的誕生和無數經典藝術歌曲的創作。有趣的是,賀綠汀既是上述“內對內”傳播模式中的受傳者,又是“內對內”傳播模式的傳播主體。他在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期間提出“教書又教人,培養一批杰出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及其他的音樂教育家,為建設新的中國音樂文化準備人才”等辦學方針,極大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繁榮與發展。
由此可見,中國藝術歌曲起步階段的“外對內”輸入式傳播是單向性的,其“內對內”傳播屬于循環式(如圖1所示),這種傳播模式在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中一直重復著。最大的特點是,前一個傳播模式中的受傳者和傳播效果分別成為后一個傳播模式的傳播主體和傳播信息;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中國藝術歌曲發展階段“內對內”循環傳播模式。
三、中國藝術歌曲“內對外”國際化傳播
經歷“外對內”輸入式傳播和“內對內”循環式傳播,站在百年發展的歷史節點上,中國藝術歌曲的路又在何方呢?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那么,如何在遵守傳播學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中國藝術歌曲“內對外”的國際化傳播?
(一)誰來負責——傳播主體
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是“內對外”的一種輸出式傳播,完全不同于前兩種傳播模式,傳播主體亦截然不同。第一,中國作曲家們應該承接好“內對內”循環模式和“內對外”輸出模式,注重國內外藝術文化差異,創作更多既具民族特色又兼具國際化屬性的中國藝術歌曲;第二,聲樂歌唱者們可充分利用他們的歌聲和國際影響力傳播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魅力和美學特征;第三,留學海外的學者們可以通過個人音樂會、發表學術論文、IPA標注等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化發展;第四,文化藝術公司通過贊助和舉辦中國藝術歌曲專場,為中國藝術歌曲展演提供國際化舞臺。因此,任何能夠推動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的都屬于傳播主體。
(二)不能為傳播而傳播——傳播信息
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的傳播信息主要是中國藝術歌曲,但不僅限于此。這種傳播屬于一種和諧、善意的文化“入侵”,是當前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一種可行的方案是中國藝術歌曲與中國文化、藝術同時對外輸出。例如,2019年,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教授分別在日內瓦和維也納舉辦兩場“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音樂會,創新性將中國藝術歌曲與中國畫、書法結合起來,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魅力。這種創新方式全面展現中國經典藝術作品中的藝術蘊涵,也讓中國藝術歌曲在國際上開始“聲入人心”。
(三)國際化發展的面向受眾——受傳者
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的面向受眾首先是對中國藝術歌曲感興趣的人。其中,國外聲樂演唱者和音樂教育者們是主力軍。一方面,他們克服文化和語言障礙演唱中國藝術歌曲,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國外傳播。另一方面,他們欣賞、領會中國藝術歌曲的魅力和精髓后,會進一步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化傳播,如給自己的學生推薦中國藝術歌曲作為音樂會或比賽曲目。當然,這些受傳者也會成為接下來傳播模式的傳播主體。
(四)新時代,新媒介——傳播媒介
不同于西方藝術歌曲的傳統傳播媒介(現場表演、CD等),科技的發展以及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都將為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傳播助力。另外,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不僅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也給中國藝術文化輸出提供新機會。因此,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發展的傳播媒介有:1.國際音樂會專場;2.國內外聲樂比賽;3.國際音樂教育傳播推廣中國藝術歌曲;4.通過全球網絡直播展現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和比賽,并通過短視頻自媒體形式(抖音、YouTube、TikTok、Facebook、Twitter等)傳播中國藝術歌曲。
(五)國際化發展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傳播效果
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傳播的效果是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化發展。通過“內對外”輸出式傳播,讓世界人民接受中國藝術歌曲,并在世界各國形成一種新的循環傳播模式。在此背景下,中國藝術歌曲國際化傳播的另外兩大傳播效果。第一,創作出更多、更高質量的中國藝術歌曲;第二,促進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美學的國際化同步傳播。
參考文獻:
[1]馮長春:《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百年巡禮》,《音樂研究》2020年第4期,第105—123頁。
[2]唐宏智:《絲路文化背景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國際傳播與交流》,《音樂生活》2023年第10期,第40—43頁。
[3]王耀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傳播內容的層次性、適應性和“變”與“不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95—100頁。
[4]劉輝:《推動藝術歌曲創作培育城市藝術精神——中國藝術歌曲表演與傳播國際研討會》,《音樂生活》2023年第6期,第51—54頁。
[5]王耀華、趙志安、郭小利:《中國當代音樂海外傳播的路徑創新論》,《中國音樂學》2018年第3期,第5—12頁。
林艷艷 博士,寧波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