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實現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我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文章從現實邏輯角度,結合教師專業發展時代特點,針對目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內涵不明、特征不清以及目標不具體的問題,從時代內涵、本質特征、基本目標三個方面厘清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問題。為實現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提升教師精神素養,激勵教師主動發展;二是加強內部治理制度建設,厚植良性發展生態;三是豐富培訓資源供給,全面提供發展支持。通過研究,以期為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我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參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強國;教育生態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4-0010-05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教育行業正面臨深刻變革。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育變革的關鍵,也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關于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內涵、本質特征與基本目標,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面對這一問題,不少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探討。有的學者從“質量”這一概念的構成入手,認為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體現在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技能的提升上,更涵蓋了職業道德、情感智慧和教育理念等多個方面[1-3]。有的學者強調,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內在質量提升和品質優化的過程,旨在促進個體幸福感提升、社會全面進步和人類的持續發展[4-6]。
在回顧相關文獻時,我們發現,盡管學界對于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的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基本內涵的探討,結合現實需求和時代特點,為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方面的參考。
一、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理性定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戰略任務,提出到2035年要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在新質生產力的要求下,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之一就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就成了“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關鍵之關鍵。厘清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內涵、本質特征和基本目標對于促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一)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內涵
從“質量”這一概念的字面構成來看,“質”和“量”共同構成了其核心要素。“質”指事物的固有本質,即其獨特性和差異性,它決定了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別;“量”則反映了事物在變化過程中的積累程度,標志著事物發展的水平和階段。因此,質量不是“質”與“量”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它全面體現了事物的固有屬性和其發展的程度[7]。“高質量發展”作為對“發展”內涵的深化和升華,超越了單純的“高速度”或“高效率”發展,強調的是一種內在的質量提升和品質優化。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個體的幸福感提升、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類的持續發展。具體到教師領域,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教師在專業素養、教育教學技能、職業道德等多方面實現全面的提升和進步。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內涵非常豐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創新能力的培育
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的主導作用,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需緊跟這一趨勢,將創新融入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科研活動中。教師需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2.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僅是其職業發展的基石,更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引路人。因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其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學技能以及教育科研能力,是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
3.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
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是其立身之本,更是塑造學生靈魂的關鍵。一個具備高尚職業道德的教師,不僅能夠傳遞知識,更能夠傳遞正能量,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堅實的支撐。熱愛教育事業、獻身教育,關愛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樹立榜樣,具備耐心與細心、關注學生細節,都是教師良好職業道德的體現。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師德師風,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
4.教師發展動力的激發
教師需要認識到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追求專業成長和個人發展。同時,教師需要建立自我激勵機制,將個人發展與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通過自我激勵和自我提升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包括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和資源,如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鼓勵教師進行創新和嘗試;為教師提供積極的反饋和指導。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已經超越了傳統范疇,它不僅包含教師個體專業素養的提升,而且與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緊密相連,共同推進教育的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從而實現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8]。
(二)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呈現出其獨特的本質特征,即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不斷優化自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能力,并積極探索教育的未來趨勢。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具備深刻的自我反思意識、持續自我完善的動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以此不斷挖掘教育的深層價值,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從而更好地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專業素養高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教師的專業素養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還需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技能以及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石,也是推動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學科知識、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豐富的教育教學技能以及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師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浪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2.教師職業道德好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代表了個人的品質,更是塑造學生品格、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力量。熱愛教育事業、深切關愛學生以及為人師表的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石,它激勵著教師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中;關愛學生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用愛心和智慧去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為人師表則要求教師在言行舉止上作表率,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這些品質不僅彰顯了教師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教師應以良好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和社會的榜樣。
3.教師發展動力足
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教師的發展動力成為推動其不斷進步的核心力量。這種動力源于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內在激勵機制和外部支持機制等多個方面。正如美國動機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這些需要構成了人的價值取向的根源和行為的內在動機”[9]。對于教師而言,其發展動力同樣源于多種需求的滿足和激勵機制的建立。只有激發教師的內在需求和動機,同時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才能使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實現自我超越和專業成長。因此,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建立有效的自我激勵機制并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使教師不斷進步和發展,從而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學職責,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4.教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強
面對新質生產力的挑戰,教師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是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關鍵,更是推動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技術不斷涌現。為了跟上這些變化,教師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應該勇于結合時代發展,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只有具備了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才能在這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時代中立足并不斷發展。
(三)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目標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承載著重大的使命和責任。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加快推進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推動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關乎教師個體的成長,更是對整個教育生態的優化與升級。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技能、知識儲備、教育理念等多方面實現全面躍升。這樣的提升將直接反映在他們的教學實踐中,使教學更為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同時,隨著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教育供給也將得到進一步優化,更為精準地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推動教育事業朝著更高質量、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認同感有著深遠的影響。當教師看到自己的教學成果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他們的職業滿足感和自豪感會油然而生。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將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推動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提升教師精神素養,激勵教師主動發展
一是全面提升教師的精神素養,激發教師內在工作動力。教師的內在工作動力主要來源于職業興趣、責任心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要素具有深遠的道德意義、潛在的影響力和自發的動力。教師的精神素養是他們發揮內在工作動力的基石。新質生產力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精神素養,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教師的精神素養不僅關乎其個人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更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機構應當加強對教師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規劃能力的培養,提升教師的精神素養,使之成為師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對教師的在職培訓應注重教育熱情等精神層面的培養,激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創新的愿望。
二是激發教師主動學習新知識與技能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時代緊迫感。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知識日新月異,這要求教師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時代緊迫感。教師應主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儲備。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創新和產出效率不斷提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也日益普及。傳統的教育學觀念里,教師占據主導地位,但這一情況正在迅速改變。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就是教師個體自覺主動地促進教師職業責任及其使命轉化為個體內在的獨特性約束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擁有強烈的學習意識,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方式及時作出決策,并在教學和研究中不斷反思和調整[10]。
(二)加強內部治理制度建設,厚植良性發展生態
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根據彼得·F.德魯克(Peter F. Drucker)的觀點,知識工作者是利用知識資源,承擔創造和運用知識任務的工作群體[11]。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作為典型的知識工作者,教師的專業性和創造力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關鍵力量。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教師專業發展生態,顯得尤為重要。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學校應該為教師創造一個有利于其專業成長的環境,讓每位教師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這樣的環境應該包括提供持續的學習機會、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以及建立公正的評價機制等。此外,學校還需要關注教師的個人成長與職業規劃,幫助他們制定個人發展計劃,提供職業發展指導和支持。
二是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彰顯教師的類型特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行科學評估和反饋”[12]。這一改革旨在激發每位教師的活力,挖掘每個教育者的發展潛力,以促進教育的公平和質量的提升。《方案》也指出,“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教師專業發展導向”。通過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行定期評估和反饋。一方面,在教師準入制度中明確規定“雙師型”要求。這意味著教師在入職前不僅需要具備與本專業相關的一線實踐經歷,還應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在職稱評審中堅持分類評價原則。高校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師和教學任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三是建立教師團隊合作機制,以優秀的制度文化引領教師隊伍的發展。優秀的教師團隊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夠促進教師之間的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通過團隊內部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升整個團隊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三)豐富培訓資源供給,全面提供發展支持
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培訓資源的供給與發展支持需要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教師的實際需求。
首先,要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分層分類地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應涵蓋教育教學、學術研究、職業規劃等多個方面,還應充分考慮到每位教師的個性化需求。為了確保資源的質量和適用性,應注重實踐性和問題解決導向,以幫助教師切實提升專業水平,從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
其次,在提升培訓資源的價值性方面,要深入挖掘不同類型學校教師的需求差異。這要求高校在開發培訓資源時,不僅要考慮教師的實際需求,還要注重資源的教育內涵和技術含量,將職業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行業企業先進技術等納入教師培訓學習資源的開發與設計中[13]。這樣做不僅可以豐富培訓資源的內容,還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在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挑戰時更加從容不迫。
最后,要創新培訓形式,提升教師培訓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培訓效果,高校應積極創新培訓形式。通過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高校可以對不同專業背景教師的學習目標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地把握每位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并為他們推送更為合適的學習資源。這種智能化的培訓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加高效地吸收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三、結語
總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過程,高校需要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步伐,從多個方面入手,不斷完善教師教育體系、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實施持續的專業發展計劃、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到,在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下,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要充分信任、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培養和匯聚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教師專業發展,為鍛造強國之師、為教育擴優提質的全面落實和教育強國建設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廖婧茜,商一杰,劉麗紅.新時代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價值邏輯與推進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8):79-88.
[2] 劉倩,余東升.高質量發展視域下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核心內涵、實然困境與實踐進路[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74-81.
[3] 張艷曉,王娜,馬騰赟.智能時代推進高校教師高質量專業發展研究[J].黑龍江科學, 2024,15(5):125-127.
[4] 莫曉連.促進學校教師高質量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學,2024(19):80-81.
[5] 李彥欣,樊清華,萬赫達.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教師教育的內在機制與實施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4(9):22-26.
[6] 王彥琦,侯偉麗.新時期提升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 2024(8):21-25.
[7] 李森.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意蘊與戰略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21(6):7-9.
[8] 王鑒,張盈盈.新時代我國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3,11(1):14-25.
[9]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
[10] 陳睿,雷萬鵬.高校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4):166-173.
[11] 張婷.終身學習理念下教師教育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9(增刊1):222-223.
[1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20-10-14 (1).
[13] 向麗.高質量發展視域下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內涵與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0):53-58.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