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的推進,為了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強國建設,滿足新時代動物醫學及公共衛生等領域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建設和新模式探索勢在必行。文章以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為例,深度解讀獸醫臨床教學實踐課程教學指導方針,破解以往存在于實踐教學中的難題,發揮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擴展作用,構建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新農科背景下動物醫學類人才在教學、科研、就業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需求。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以強化耕讀實踐教學、發揮基地綜合育人功能為目標,從人才隊伍、實踐教學平臺、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四個維度進行創新建設,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教學實踐成果,初步完成了動物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實踐新模式的改革與探索,為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提質增效升級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動物醫學;臨床教學實踐;教學改革;新農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4-0131-04
2013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要推進高等農林教育改革試點。2019年,我國啟動了新農科建設,旨在培養新型農林專業人才。獸醫教育及人才培養在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態安全、人寵和諧等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對動物醫學類人才的專業化能力和培養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動物醫學專業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動物醫學類人才的重任[1]。目前,培養創新意識強、實踐能力硬和綜合素質高的動物醫學類人才,以符合社會需求,成為高校動物醫學專業教育的重要課題[2]。臨床教學實踐是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實現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動物醫學類人才的有效手段。臨床教學實踐課程不僅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更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促進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臨床環境中掌握專業技能、培養臨床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使學生成為高素質復合型動物醫學類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了響應新農科建設要求,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的需求,東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積極改革臨床教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創新實踐平臺,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實踐實訓基地,旨在培養具有新時代“三農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動物醫學類復合型人才。
一、加強臨床教學實踐團隊人才隊伍建設
2024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黨支部書記、司長俞偉躍指出,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是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基礎支撐,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力量,要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造就支撐教育強國的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3]。實踐教學團隊中的教師應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互相補充,專業技能與教育理念相輔相成,每位教師在團隊中的角色都是明確的、不可替代的。我校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由動物臨床教學醫院有限公司、實踐技能教學培訓中心、動物疫病病原生物學觀測試驗站、動物疾病與有害物質檢測中心和動物實驗教學培訓中心五個部分組成。臨床教學實踐教師團隊由臨床教學實踐專業教師、從事動物臨床診療的執業獸醫師、動物醫學臨床相關企業技術人員、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證機構的檢測人員、疫病觀測試驗站的科研人員等構成。基地內打造多元化師資團隊,圍繞臨床教學實踐需求布局人才鏈,擴充多層次、多領域師資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的優勢,優化臨床教學實踐課程教學結構,全力打造引才聚才實踐平臺,全面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更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在獸醫臨床診療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我校臨床教學實踐教師團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學生在實踐實習中能夠熟練掌握臨床診療基本技能。動物醫學領域的相關企業技術人才則向學生傳授生產實踐技術、行業前沿動態、企業文化、人文素養以及技能需求等相關知識。這類課程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認清自身技能水平與行業發展需求之間的差距,培養他們在臨床教學實踐中帶著問題學、帶著目標學的態度。同時,CNAS檢測人員及疫病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也參與到教學中,向學生傳授公共衛生與預防獸醫學知識、疫病檢測技術、產品研發與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讓學生真正實現積極、主動、自主地學習,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臨床診療水平。
推動教師角色轉變,引導學生創新。現代動物醫學臨床教學實踐課程強調對學生職業態度、職業道德、溝通能力、臨床技能、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潛力的要求[4]。為了有效落實這些要求并提升教學質量,臨床教學實踐教師團隊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師生間的多樣化互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能力和學習興趣制定個性化的臨床教學實踐任務,鼓勵學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深入探索;在臨床教學實踐中引入開放式問題,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其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結合過程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全面評估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定期組織專業發展培訓和交流研討,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創新的教學能力與意識。
綜上所述,我校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致力于構建高水平實踐教學團隊,強調“雙師型”教師培養,改變單純臨床醫生帶教模式,整合行業發展動態、疫病防控、實驗室檢測、公共衛生等內容,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于臨床實踐,以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動物醫學類復合型人才。
二、搭建面向新農科的臨床教學實踐平臺
臨床教學實踐是實現動物醫學類專業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科背景下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目前,臨床教學實踐平臺運行機制尚不健全,成為制約動物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發展和解決關鍵問題的瓶頸。因此,搭建能夠促進知行合一、實現產教供需雙向對接的高質量、高標準的臨床教學實踐平臺,是動物醫學類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5]。然而,當前國內高校的動物醫學學院雖大多配備有相應的動物臨床教學醫院,但這些醫院卻主要用于動物臨床診療技能培訓,難以滿足社會對復合型動物醫學人才的廣泛需求。為此,我校通過建設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力求突破傳統臨床教學實踐的局限,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動物醫學類人才。具體而言,我校搭建了創新型臨床教學實踐平臺,提供了多維度的實踐實習場景,探索了實踐教學的新路徑和新機制。同時,我校定期邀請優秀高校研究學者和企業技術人員,共謀教學實踐創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動物醫學類人才的高質量發展賦能。
臨床教學實踐平臺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為目標。我校著力于“專業型、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旨在全面提升動物醫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能力與綜合素質。我校動物臨床教學實踐平臺每年面向動物醫學類學生開設與臨床實踐緊密相關的課程6門,提供實踐實習資源項目20個以上,確保臨床教學實踐課時超過1000學時。2023年,我校臨床教學實踐教師團隊指導本科生完成了病例報告論文90余篇,并帶領學生榮獲國家級動物醫學類專業技能比賽一等獎及以上獎項2項。經過長期的建設與優化,基于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搭建的臨床教學實踐平臺,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提升動物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實際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場景與機會,還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共同推動了獸醫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
三、優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
在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優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依托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我校深入改革實踐教學,構建了以“一個目標、兩種能力、三個層次、四個保障”為核心的獸醫臨床教學實踐體系,有效促進了實踐教學的提質增效,加速了動物醫學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進程。“一個目標”即培養滿足社會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兩種能力”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三個層次”即實行學生的認知與基礎層次、體驗與操作層次、創新與綜合層次三個層次的開放式、多樣化教學;“四個保障”即推行政治保障、思想保障、文化保障和制度保障四大體系建設。
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改變了傳統上僅依賴動物疫病診療的實踐教學狀況,開拓了符合新時代需求、涉及多領域與交叉學科的實踐教學新局面。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強調以學生為本,構建了覆蓋動物醫學全過程、以臨床能力為導向的階段性、模塊化、開放式臨床教學實踐新模式。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與校企合作,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全方位調動校友、企業及地區資源,將教學緊密嵌入社會產業發展中,促進臨床教學實踐與多行業知識的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有效對接市場需求,為社會輸送具備扎實臨床技能與廣泛就業適應力的動物醫學類人才[6]。
目前,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在動物醫學教學中已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這一體系的推動下,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動物疫病診療領域,而是廣泛涉獵動物營養、公共衛生、生物醫藥等多個相關領域。例如,通過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動物飼料研發、疫苗生產等實際操作流程,從而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跨學科應用能力。同時,該體系還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創新精神。在模塊化教學中,學生需要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溝通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此外,我校還定期組織各類創新競賽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未知,不斷挑戰自我,將創新思維轉化為實際成果。
綜上所述,優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對于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至關重要,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培養了其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為動物醫學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促進教學方法的持續改進[7]。實踐教學評價應以導向性、改進性、激勵性為核心,有效監督并正確引導實踐教學活動,發揮其牽引和促進作用[8]。通過制定科學且全面的評價標準,實踐教學評價能夠精準反饋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效果,促進師生雙方基于反饋進行持續改進。我校在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實踐實訓基地,圍繞實驗、培訓、畢業實習實訓及畢業論文撰寫等關鍵環節,以學校、教務處、教學督導中心、學院、教師、學生及企業等為評價主體,構建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確保了評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為動物醫學類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師評價體系作為第一要素,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9]。我校每年度都會開展教師考評工作,結合同行評價和學生評教的結果,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與反饋。同時,我校構建了實踐教學督導體系,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全程監督與指導,以保障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例如,在臨床教學實踐環節,不僅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內容,還鼓勵他們采用案例分析、模擬診療等多元化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定期的技能考核和實操演練,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既定的實踐技能標準。
除此之外,我校還建立了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評等方式,全面評估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我校推行了“學生實踐日志”制度,要求學生記錄并反思每次實踐活動的經歷與收獲,通過定期分享與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同時將其作為教師評價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我校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強化了教學質量監控機制,還極大地激發了師生的教學與學習熱情,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提升。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體系,確保了實踐教學活動的規范性與有效性,為動物醫學類人才的全面發展和高質量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教育教學的持續改進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五、結語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積極響應時代需求,致力于培養創新意識強、實踐能力硬和綜合素質高的動物醫學類人才。通過加強臨床教學實踐團隊人才隊伍建設、搭建面向新農科的臨床教學實踐平臺、優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我校在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更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校的臨床教學實踐成果也為同類院校在動物醫學類人才培養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展望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動物醫學類人才貢獻力量,推動我國獸醫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領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堅實的智力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 管遲瑜,楊永春,宋厚輝.基于國際化視角的動物醫學專業臨床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3(12):5-9.
[2] 徐海軍,爨淑楠,佘德勇,等.動物醫學專業獸醫臨床診療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30(1):155-157.
[3] 俞偉躍.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N].中國教育報,2024-10-11(1).
[4] 周光現,陳進軍,陳志寶,等.《獸醫臨床診斷學》教學實踐中的思考[J].當代畜牧,2021(5):51-54.
[5] 丁一.中美獸醫學教育差異的啟示[J].中國獸醫雜志,2019,55(6):115-118.
[6] 劉嘉,沈瑤琴.臨床獸醫人才培養改革方案的探索:對比中美獸醫教育差異探索我國獸醫教育改革[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1(6):139-143.
[7] 茍惠天,包世俊,薛慧文,等.中美獸醫專業實踐教學的比較與分析[J].榆林學院學報,2021,31(4):97-100.
[8] 高利,肖建華,魏成威,等.東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設計效果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12-13.
[9] 胡倩倩,李靜,賀邵君,等.“臨床實踐+PBL+CBL”三軌教學法在獸醫臨床診療實習中的應用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17):209-211.
[責任編輯:梁金鳳]